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起源

2015-11-18 02:42|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0903| 评论: 9|原作者: 阳和平

摘要: 在2015年十月初的这次学习中,主讲人用不像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我们梳理了一下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以及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革命的失败过程和原因。这次讲座问题很多,尤其是他否定了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起源,故望在此与主讲人进行磋商。

一、     生产过剩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起因

看来我们不得不尽量通俗地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层次分别地分析一下为什么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根本起因。

 

1.          生产过剩的概括

简言之,宏观上,任何一个社会的所有产出,就其使用价值来讲,最终都是要被消费掉的。假如用耕牛和土地代表所有的生产资料,用粮食代表所有的消费品,耕牛和土地最终也都是要为生产粮食服务的,且粮食最终还是要被吃掉才不是浪费。再比如用钢材和水泥代表所有的生产资料,用房地产代表所有的消费品,钢材和水泥最终还是要为建造住房服务的,且所有住房最后还是要有人去住方有使用价值。

另外,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假设只有劳资两个阶级)的总产出,正像主讲人以前所说的那样,刨除折旧和两大阶级的消费以外,是会有一部分剩余。这些剩余越多,资产阶级的利润就可能会越大。

在这里,使用价值和利润是对立的。一方面,没有被工人阶级消费掉了的剩余越多资产阶级的利润就有可能越高。另一方面,所有的生产最终还是要为消费服务的,消费不了的剩余迟早就会变成过剩而被浪费掉。

要使剩余不变成浪费,资产阶级必须想方设法把它统统地变成新的投资去扩大生产(比如拿余粮去养更多的牛,去开荒,或建造更多的为房地产服务的钢铁厂和水泥厂)。只有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去投资才能避免那些剩余变成过剩而被浪费掉。但是扩大了的产出(比如粮食,或房地产)最终还是要被消费掉了的,消费不了的就是过剩,且工人阶级消费的越多,或无人消费的剩余即浪费越多,资产阶级能够获得的利润就越少。

微观上也确实如此。通俗地讲,资本家各自为战的竞相逐利,在竞争中不断地用生产规模增大来降低成本,压垮竞争对手。他们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生产的产品总量超过了人们的购买力,因而形成生产过剩。

使用价值和利润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的矛盾。资产阶级本能的利润最大化动机就意味着工人阶级的消费必须少于他的产出,但是产出最终不被消费掉就是过剩。

要想不过剩,工人阶级的消费就必须和生产的扩张同步进行,也就是资本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利润的最大化必然使得消费滞后于生产的扩张,正是这种滞后的堆积造成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由而可见,资本主义的经济很矛盾。剩余越多应该是利润越高。但是剩余的商品仅仅是价值的载体。要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换,即实现资本的增值,剩余越多反而使得这一转换越困难。

如果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产出和消费的同步增长,它就有可能避免生产过剩的危机,实现可持续剥削(像赫鲁晓夫上台后的苏联到其解体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但是这种宏观计划调控在各自为政的市场经济里是很难达到的。它只有在资本被迫放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因此,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学基本上也不会去研究这个问题。

由于资本主义一般的不是铁板一块的单一集团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苏联的解体说明单个集团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不稳定的资本主义),除非特殊需要(如战争时期),资产阶级内部一般不会自动地协调相互的生产,而且单个资本集团的生产扩张一般不会直接地造成其产品的过剩。相反地,采用新科技、新技术进行大规模扩张的产业资本集团往往会使得其单位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都下降,因而会使得扩张相对不足的资本集团的产品竞争不过,成为过剩的产品,从而挤垮后者。因此单个行业的生产过剩是产业资本集团市场上你死我活竞争的手段。他们之间的剧烈竞争需要金融资本集团的资助,这成为后者一步步掌控工业资本的原因。当今钢铁行业的严重过剩正在迫使那些获不到金融支撑的钢企一个接一个的破产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

由此可见,微观上,生产过剩是资本竞争的核心手段。宏观上,生产过剩会造成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因此,单个资本集团在行业内部的这种理性行为成为资本主义整体的非理性行为。为了生存,每个单个资本集团都拼命地扩张其生产规模,因而造成资本主义总体生产规模的扩张和总产出的迅速增长。但是这一总产出的增长只有在高于工人阶级总消费的增长时,也就是总的剩余不断地扩大的时候才会有资本总体利润的增长。但这生产规模的扩大将使得往后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更加严重(当今的生产过剩很大程度上就是2008年底四万亿投资的后果)。一旦资本对将来那些过剩产品到利润的转换失去信心(比如楼房空置率的高企),也就是对产能泡沫式的不断扩张失去信心,经济危机就必不可免(此乃勇气和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由来)。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根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

由此可见,虽然微观上每个企业通过压低工人的工资,延长工人的劳动强度或工作时间都会增加自己的利润,但是宏观上,这一做法适得其反。

附带的说一下,金融资本就是在实现剩余商品到货币的转换以后,在如何分配这些货币资本的问题上纠缠不休的资本。也就是金融资本是在工业资本完成了由货币到商品(即购买生产资料和雇工)和再由商品到货币(即产品市场出卖)的两个转换以后,在蛋糕造好了以后,就如何分蛋糕的抢夺中,通过贷款利息、股权和期货交易等等手段大显身手的资本。金融资本本身和商品价值的创造毫无关系,因而它是寄生性的。

要缓解生产过剩危机不外乎以下几个办法:要么通过资本输出去开拓新的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如发现新大陆或拉中国加入世界资本体系),要么通过新科技对原有固定资本的强行淘汰来缓解产能过剩(如电视有一段时间几乎淘汰了电影,手机几乎淘汰了座机,数码相机基本上淘汰了胶卷相机,或汽车和飞机在美国基本上淘汰了火车等等),要么通过自然灾害(直接破坏产能),或通过战争(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是一片废墟)来破坏过剩产能。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帝还有一招:通过购买大量军火物资来消耗过剩产能。没有新市场,没有新技术,没有自然灾害或战争,那么产能的过剩就只有通过经济的危机来解决。实力弱的资本集团在经济危机期间不得不破产,这样就有可能淘汰大量的过剩产能,使得产能与市场重新恢复平衡。

 

如果以上有关生产过剩的概括过于简单,有兴趣者可以参照附录三的详细论证。

2

鲜花
1

握手

雷人
1

路过
2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11-20 09:59
刘杰: 图1中,从1945-1980年,工会参与率远高于1945年之前和1980年之后,而且这是从1930年代增长起来的。这不可以作为工人阶级力量增长的证据吗?图1中“正式工人”应 ...
刘杰编辑的评论很中肯。有空写点东西吧
引用 刘杰 2015-11-20 09:59
图2并没说明是生产过剩引起的利润率下降。图3只有把这些点呈现在时间轴上才能看出工资增长率与利润增长率的关系,简单相关系数不管用。
引用 刘杰 2015-11-20 09:50
图1中,从1945-1980年,工会参与率远高于1945年之前和1980年之后,而且这是从1930年代增长起来的。这不可以作为工人阶级力量增长的证据吗?图1中“正式工人”应为“拿工资和薪金的工人”,应是关注的变量,“全部工人”其实是“全部就业”,包括个体户,参考价值不大。
引用 刘杰 2015-11-20 09:33
附录中“生产过剩的论证”并没有起到证明的作用。
引用 龙翔五洲 2015-11-18 22:18
作者提供的资料很有价值,谢谢。
引用 爱我中华99999 2015-11-18 18:23
阳和平同志的认真投入以及对中国事情的关心是许多地道的中国同志学习的榜样!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11-18 09:21
水边: 我对两位学者本人都是尊重的,但是这个争论其实是再明了不过了,不客气的说,把大把时间讨论这个,我不明白怎么对我们搞斗争有帮助? 资本主义的危机是这个生产 ...
阳和平同志在国内是有影响的
引用 水边 2015-11-18 05:54
我对两位学者本人都是尊重的,但是这个争论其实是再明了不过了,不客气的说,把大把时间讨论这个,我不明白怎么对我们搞斗争有帮助?
资本主义的危机是这个生产方式的整个的危机,在任何一刻,都有多种不同的具体危机趋势在共同发生作用。在某一次危机中,凸显出来的是A,到了下一次,经过资产阶级的防备调整,可能就会特别显出B。主讲人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阳和平同志为了一定突出生产过剩这种危机趋势的重要地位,一定要把每一次资本主义危机都往这个地方解释,这就是标准的刻舟求剑,无法说明资本主义从福利国家到新自由主义转型的重大历史变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恐怕就把不准了。
不仅如此,阳和平同志还要在所谓学术讨论之外,去扣帽子,说这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还是要”改良“。这个批判实在水准不高,阶级斗争会影响资本主义运行,这就是改良主义了?我倒是没看出来,我看出来的是阳和平同志对于工人阶级的不信任,稍微一动就怕资产阶级收买。岂不知,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说我们是世界的主人,就在于资产阶级不是一定要收买工人,就算是想也没法真的收买工人,正如历史一遍遍的告诉我们的一般。主讲人只不过是把这个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说出来了而已。 ...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11-18 03:05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9)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4 20:08 , Processed in 0.01171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