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起源

2015-11-18 02:42|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0899| 评论: 9|原作者: 阳和平

摘要: 在2015年十月初的这次学习中,主讲人用不像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我们梳理了一下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以及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革命的失败过程和原因。这次讲座问题很多,尤其是他否定了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起源,故望在此与主讲人进行磋商。

附录三:生产过剩的论证

上面有关生产过剩的概括可能过于简单,有人会不服,下面我们将更加严谨地用主流资本主义经济学所熟悉的语句和手法尽量通俗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

在不考虑进出口的条件下,一个(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只有劳资两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按照年度(或季度、月、周)为单位来分析的话,每期都有期初的总投入和期末的总产出。

期初的总投入可以分为两部分: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生产资料就是以往劳动的产出,或物化了的劳动,比如厂房、机器设备、车辆等成品,再比如钢材、水泥、布匹等大量的中间产品。劳动力的投入就是工资总额所能购买的工人生活需要的物品(也是以往劳动的产出)。

期末的总产出,如上所说,可以拆分为折旧、消费和剩余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是下一期总投入的起点。总产出的大小是由总投入的大小决定的。即便是在没有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一般来讲,实物的净产出要大于实物的净投入。

用生产函数公式来表达这个实物如下(按照一个恒定价格体系计算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大写是累计量,小写是本期量):

yt=f(Kt-1,wt-1)

其中    f() 是描述投入和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

            yt是本期(t-期)的总产出(yield),

            Kt-1是上期(t-1期)物化劳动总量的投入(Kapital),

            wt-1是上期劳动力的总投入(即工资wage总额消费掉的实物量),并且

Kt-1=(1-a)Kt-2+kt-1

其中    Kt-2是前期(t-2期)的物化劳动总量,

            a是折旧率,

            kt-1是上期新增的生产资料投入。期末实物的净产出大于期初实物的净投入意味着:

yt ­ aK1 > k1+w1

同时,总产出,就其用途来讲,也可以表达为:

yt =aKt-1+ct+st

其中    aKt-1是折旧,也就是本期消耗掉的,需要补充的以往物化劳动总和的一部,

            ct是本期可用于工人阶级消费的产出(consumption),

            st是本期可用于投资的剩余(surplus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

折旧量一般来讲是由技术决定的。假如一辆卡车的寿命是10年的话,那么一个拥有100辆卡车的运输队每年平均就需要同时淘汰和购买10辆卡车。要维持生产规模不变,这些折旧就必须保证。

消费量是由维护劳动力队伍的需要决定的。由于资产阶级的人数占的比例很小,他们的消费在一个社会的总消费中比例不大,可以直接放在剩余里。这样的话,一个社会的消费主要的就是由工人阶级花掉的。消费因而就是前面说到的劳动力的投入,即工人生活需要的物品。除了工人自己生存的衣食住行需要以外,消费也包括了生儿育女、养老,和子女的教育,以及医疗卫生等等的花费。这里其实不需要讨论实物的价值或价格。

剩余量随着总产出刨除掉折旧和消费以后的变化而变化。资本主义追求的利润最大化意味着剩余的最大化。

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也就是实物利润率是由期末剩余产品量÷期初总投入(即生产资料投入量+工人阶级的总消费)。由于分子、分母用的是同一个价格体系,这个资本回报率和市场价格无关。同时,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消费是在计算利润率以后的花销,所以他们的消费可以算在剩余中。

实物利润率 =期末剩余产品量 ÷期初总投入这一公式,隐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的矛盾。由于折旧是技术决定的,一期的总产出中预留给下一期工人阶级的消费越少(在不影响其生存或再生产的条件下,也就是在不影响下一期总产出的条件下),剩余越多,实物利润率就越高。

rt代表本期的实物利润率(且假定预留给工人的消费等于工资总额,即ct = wt ),则:

rt = st/ (Kt-1+wt-1) = (yt - aKt-1-wt) / (Kt-1+wt-1)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剩余产品的堆积,而是资本的增值,即以货币为表现的利润。要把资产阶级消费以外的剩余产品转换为(货币)利润,这些产品必须作为他人的投资卖掉。也就是说必须有足够多的拥有足够实力的资本家看好往后的经济前景,认为新的实物投资有可能继续转变为可以获利卖掉的商品,只有这时候那些剩余的产品才能转化为利润。

这里面的问题就大了。

剩余,和总产出一样,就其用途来讲可以分为消费品 (生活资料) 和生产资料 (虽然很多商品既可以是消费品又可以是生产资料,为了简便,我们可以不考虑它)。因为所有生产资料的终极目的,如上所说,在客观上,就其使用价值来讲,还是要为生产消费品服务的,所以它要么是工人阶级的消费,要么是资产阶级的消费,要么是浪费。资产阶级消费不了的剩余消费品本身就已经是过剩的产品。卖不掉的生产资料也将成为过剩的产品。两者都是以库存的形式表现出来。库存过多,就是生产过剩的表现。

就其用途来讲,总产出和剩余也都可以用公式来表达为:

yt = yc, t + ym, t

其中,yc, t是本期生产的消费品(用下标c代表),

            ym, t是本期生产的生产资料(means of production用下标m代表),同时

st = sc, t + sm, t

其中,sc, t是本期的剩余会被资产阶级消费掉了的那部分,

            sm, t是本期生产资料的剩余,因而就有

yc, t = sc, t + ct,和

ym, t = sm, t + aKt-1

也就是说本期的消费品是由资产阶级的消费和可供于工人阶级的消费组成,本期的生产资料是由折旧和可用于投资的生产资料剩余组成。

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总是在分析市场的均衡状态,因而他们在这时就会简单的设

wt = ct, kt = sm, t

就完了,也就是说市场是均衡的,过剩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一步就跳跃了资本主义危机的产生机制,且它不符合资本主义微观经济运转的客观规律。

撇开庸俗经济学的偏见(把财富的创造和掠夺混为一谈,误以为金融和实体投资同样创造财富),资本的增值必须通过货币到商品的转换,经过生产的过程,再由商品到货币的转换(即通过剩余价值转换为资本)才有可能完成。第一个转换就是由拥有货币的资本人格代表(资本家也好,资本集团也好或资产阶级的政府也好)购买包括原材料在内的作为生产资料的剩余产品和雇佣劳动力。这时的资本是由货币转换为实物的商品和雇佣的劳动力来表现的,也就是资本是以工业资本的形式存在的。通过生产过程,生产出商品去出卖。只有出卖完成了,第二个由商品到货币的转换才能够实现。至于为什么资本能够通过这个过程增值,只有劳动价值论才能解释,也就是劳动力在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一般来讲,第一个转换(货币商品)问题不大。问题就是出在(商品货币)这第二个转换中。

首先消费品的生产如果大于(劳资两大阶级)的总消费(即yc, t>sc, t+wt),就会有消费品的生产过剩,使得第二个转换在消费的领域不得全部实现。虽然对于每个资本家来说,压低本企业雇员的工资有助于自己利润的提高。但是资本家普遍地压低工人的工资就会影响到工人阶级的总消费,造成消费品的生产过剩,反而影响了消费品到货币的转换,也就是影响到利润在消费品生产领域的实现。

其次,因为生产资料可以进一步地分为两大类,有的是生产消费品的(如生产服装品的缝纫机),有的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如钢材、机床、卡车等等),因而它的出售(或由商品到货币的转换)取决于两个预期。一个是消费品的生产商对于将来的消费品是否有过剩的预期,一个是生产资料生产商对于消费品生产商预期的预期。

用公式来表达:

wt =g(E(ct+n- wt+n), E(sm, t+n- kt+n)),

kt =h(E(ct+n- wt+n), E(sm, t+n- kt+n)),

其中,

            g(•,•)是基于两个预期的,表现在工资总额上生产商对劳动力的需求函数,

            h(•,•)是基于两个预期的生产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函数,

            E(ct+n- wt+n)是生产商对将来(n期)消费品过剩的预期函数,

            E(sm, t+n- kt+n)是生产商对将来(n期)生产资料过剩的预期函数。

生产过剩表现在

wt<ct, kt<sm, t上,或wt + kt<<ct + sm, t上,

即工资总额不能购买全部的消费品和投资总额小于生产资料的剩余,或工资总额+投资总额远远地小于消费品+生产资料的剩余。

如果上期的消费品过剩严重(yc, t-1>sc, t-1+wt-1),那么消费品生产商很有可能不看好消费品生产的前景,从而降低它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甚至延缓对折旧的补充,影响到生产资料生产商本身的产品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变。这一预期的连锁反应就是生产资料生产商对自己行业预期的更改,进一步影响到已有生产资料产品由商品到货币的转换。

这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会跳出来说,当消费品大于工资总额(ct>wt)或剩余大于投资时(sm, t>kt),价格会自动调整,市场竞争一定会使得两者相等(ct =wt,sm, t=kt)

是的,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他们忘了,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只有第二个转换所得到的货币量大于第一个转化所投入的货币量,资本主义的生产才能继续。

用公式来表达,设p, q分别为原有的价格和新的市场均衡的价格(行向量),xt为所有的实物产出(列向量),则继续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是:

yt =pxt>qxt> k1+w1

也就是连折旧都不要了的情况下,无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只有在基于新的价格qxt所代表的货币产出总值,起码在预期上,必须大于期初k1+w1所代表的货币投入总值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的生产才能继续。

当越来越多的资本家在第二个转换中不能挽回第一个转换的投入,他们的预期迅速改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大减,连锁反应的恶性循环造成经济危机的爆发。

那些迷信市场均衡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难道不懂得,经济危机恰恰是市场恢复均衡的手段?只有通过经济危机才有可能迫使消费品市场的总额等于工资总额(ct = wt),迫使剩余等于投资(sm, t = kt)!这是在大量资本破产的情况下才能够完成。

一般情况下,只有在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料的生产能力都遭到大量的毁灭以后,生产的过剩才得以克服,经济才能复苏。这时候工人阶级的总消费(wt)迅速提高,带动两个预期的看好,消费品的大发展带动了生产资料的大发展直到下一个生产过剩的到来。

2

鲜花
1

握手

雷人
1

路过
2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11-20 09:59
刘杰: 图1中,从1945-1980年,工会参与率远高于1945年之前和1980年之后,而且这是从1930年代增长起来的。这不可以作为工人阶级力量增长的证据吗?图1中“正式工人”应 ...
刘杰编辑的评论很中肯。有空写点东西吧
引用 刘杰 2015-11-20 09:59
图2并没说明是生产过剩引起的利润率下降。图3只有把这些点呈现在时间轴上才能看出工资增长率与利润增长率的关系,简单相关系数不管用。
引用 刘杰 2015-11-20 09:50
图1中,从1945-1980年,工会参与率远高于1945年之前和1980年之后,而且这是从1930年代增长起来的。这不可以作为工人阶级力量增长的证据吗?图1中“正式工人”应为“拿工资和薪金的工人”,应是关注的变量,“全部工人”其实是“全部就业”,包括个体户,参考价值不大。
引用 刘杰 2015-11-20 09:33
附录中“生产过剩的论证”并没有起到证明的作用。
引用 龙翔五洲 2015-11-18 22:18
作者提供的资料很有价值,谢谢。
引用 爱我中华99999 2015-11-18 18:23
阳和平同志的认真投入以及对中国事情的关心是许多地道的中国同志学习的榜样!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11-18 09:21
水边: 我对两位学者本人都是尊重的,但是这个争论其实是再明了不过了,不客气的说,把大把时间讨论这个,我不明白怎么对我们搞斗争有帮助? 资本主义的危机是这个生产 ...
阳和平同志在国内是有影响的
引用 水边 2015-11-18 05:54
我对两位学者本人都是尊重的,但是这个争论其实是再明了不过了,不客气的说,把大把时间讨论这个,我不明白怎么对我们搞斗争有帮助?
资本主义的危机是这个生产方式的整个的危机,在任何一刻,都有多种不同的具体危机趋势在共同发生作用。在某一次危机中,凸显出来的是A,到了下一次,经过资产阶级的防备调整,可能就会特别显出B。主讲人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阳和平同志为了一定突出生产过剩这种危机趋势的重要地位,一定要把每一次资本主义危机都往这个地方解释,这就是标准的刻舟求剑,无法说明资本主义从福利国家到新自由主义转型的重大历史变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恐怕就把不准了。
不仅如此,阳和平同志还要在所谓学术讨论之外,去扣帽子,说这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还是要”改良“。这个批判实在水准不高,阶级斗争会影响资本主义运行,这就是改良主义了?我倒是没看出来,我看出来的是阳和平同志对于工人阶级的不信任,稍微一动就怕资产阶级收买。岂不知,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说我们是世界的主人,就在于资产阶级不是一定要收买工人,就算是想也没法真的收买工人,正如历史一遍遍的告诉我们的一般。主讲人只不过是把这个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说出来了而已。 ...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11-18 03:05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9)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4 16:55 , Processed in 0.01565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