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学术江湖的等级化、码头化、名利化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5 02:29: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4-5-5 02:30 编辑

 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14&id=491107



量化研究方法 2024-05-04 来源:量化研究方法


 学术界的等级化、江湖化、格式化,源于最近十余年来,学术界有了越来越多的资源,俨然已经是一个名利场。

  近二十年的学术界,随着以课题和项目为代表的学术管理体制,以及各类人才支持计划的推出,海量的科研经费通过类科层制的学术体系投入到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重塑了学术界。学术的本质本是祛魅,让社会更为理性,但新的学术体制,却让学术陷入了理性的牢笼中。

  1.学术评价等级化

  各种分级制度在学术界广泛盛行,学者除了职称,还有各种人才符号,职称和符号俨然是学术地位的最好认证。

  不少学者都热衷于谋求在科研单位和学术机构谋得一定的“头衔”。当不了教学学院的院长,也要自设一个研究院做个院长。做不了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的委员,也要挖空心思在各个学会担任个会长副会长。

  学术论文的质量也以发表的期刊来设定。期刊分了三六九等,发在“顶刊”的论文被看作是高水平论文,普通期刊论文甚至都不计入某些学术机构工作量。  


  更有甚者,某些学校和学科在期刊分类中,在英文发表和中文发表中制造等级秩序。经济管理类学科依据国外期刊论文的影响因子,形成了系统的学术评价标准,在教师职称评审、评奖和业绩考核等环节中,外文期刊都具有绝对权重。

  某211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级目录中,A类期刊中的中文期刊只有个位数,但英文期刊却有几十个,一些国内公认的各学科权威期刊都未能进入A类期刊目录。在具体执行中,一些学院鼓励发表英文期刊,普通SSCI论文比肩《中国社会科学》,而分值是普通中文期刊论文的几十倍。

  乃至于,围绕英文发表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产业链。一些英文期刊“开源”办刊,每年发表海量论文,以收取版面费盈利。一些中介机构专门帮助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论文润色修改,资深教授对英文发表驾轻就熟,青年教师则努力寻找合作者(往往是国外的合作导师,或本单位的资深教授),论文发表后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名誉上,都有高昂回报。

  2.学术交流江湖化

  这些年,各高校办学经费多了,各种学术活动也多了。无一例外的,所有学术活动都被冠之以学术会议之名。但是,所有参会的人都知道,参会的重点不在于学术交流,而在于“活动”;学术交流的精华不在于会议场上,而是在会场之外。

  对于资深学者尤其是“大佬”而言,学术活动就是彰显学术权威的舞台,主席台与大会场,主题发言和平行论坛等差异化设置,几乎就是学术评价等级化的具象化。那些坐在台下的学术后辈们,交流到的不是前辈的学术创建,而是一套学术江湖的规则,他们发言接受评议,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听到批评和建议,而仅仅是为了“亮相”、混个脸熟而已。  


  不知何时,学术会议邀请期刊编辑参加已经成了通例,让编辑来评议论文,也成了很多学术会议的通常安排。很多编辑们虽诚惶诚恐,却也渐渐习惯。在学术会议中,除了大佬受人追捧外,最受人尊敬的就是杂志编辑。编辑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其学术水平有多高,学术鉴赏力有多厉害,而在于他们掌握着学术发表的渠道。

  学术会议只是一个形式,最重要的是以会议之名“勾兑”。一些单位抢着办会,各单位轮流办会,是因为要学科和专业评估、申请学位点、院长们要评人才符号,办会不一定能起作用,但不办会大概率是无法成功的。于是乎,学术大佬们普遍陷入“赶会”的境地中,每个学术单位的会议都得去,不去似乎就是面子上过不去。

  有些小单位,因为学术地位不高,就聘请一些在别的单位已经退休了的资深学者。这些资深学者待遇往往很高,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学科建设”,帮助这些单位联络学界,为其参加各种评审创造条件。

  掌握学术资源的“大佬”们在学术江湖的事务上身不由己,而还没有掌握资源的青年学者也在忙着建立各种“圈子”,他们也在借学术之名吃吃喝喝,拉拢感情。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年纪轻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人才符号,但学术研究已经不是其工作重心,其重心是如何在学术等级制中获得高位。

  3.学术创作格式化

  学术创作已经越来越程序化和格式化。学术论文的“新八股”,已经深入人心,只要掌握了写作技巧,似乎就有了学术创作的本钱。

  有些学科的学术论文,堪比流水线生产。文献综述、数据清理和论证整合,可以分头进行。一流的创作,往往不是想法有多好,而是写作有多规范。

  学术创作的首要目标是让编辑看懂,让审稿人挑不出毛病了,修辞变得越来越重要。论文提出了什么好问题,有什么好的经验证据,结论是否让人有启发,已经不重要。因此,大量“精致而平庸”的论文充斥于学术期刊,这些论文形式规范、观点四平八稳,最容易受到期刊的青睐。


  当前的学术界出现了一个奇观,青年学子苦于没有问题意识,苦于没有理论方法,都在找捷径。于是乎,各种方法培训班、论文写作教材甚是火爆。很多人相信,只要掌握了某一个方法上的“独门暗器”,立马就有了学术创作的屠龙术,也就可以在学术界立足。

  于是乎,学术界存在大量很会写文章,发文章,却毫无学术素养的所谓的学者。他们的学术生产,如果看外在符号,简直吓死人。但从内行看,从用户视角看,如政府官员、各行业的从业者,乃至于普罗大众,就觉得让人无比沮丧,幼稚无比。

  学术创作的格式化,为学术内循环创造了条件。学者在按照格式撰写论文,期刊按照格式发表论文,学术同行也在按照格式提一些鸡毛蒜皮的意见。一篇论文,尽然就神奇地在学术圈内空转,根本就不用实践检验,也不用在乎外人评价。

  学术创作已经蜕化成为写论文,而不是艰苦的思考,突发奇想的创新。并且,很多学者都没有反思,从来没见过真正的学术创新是什么,都被既有的学术体制所规训。因此,越来越多的聪明的头脑,被格式化为写作机器。

  很可能,绝大多数的学者,有一天会被AI所代替掉。

  4.学术界也是名利场

  学术界的等级化、江湖化和格式化,源于最近十余年来,学术界有了越来越多的资源,俨然已经是一个名利场。

  因为有利益,就存在如何分配的问题,将一切的荣誉、头衔和学术位置,都转化为利益分配的“理由”,由此形成一个等级秩序,便是最好的分配秩序。既得利益者,往往是新利益的分配者。学术等级位置上的个人可能变化,但学术等级秩序却无论如何也打破不了。  


  因为有利益,学者和学术单位就要想法设法在其中获得一杯羹,几乎所有办学平台和学术符号,都可以转化为学术资源。在名利场中逐利的人太多,那些洁身自好、纯粹的学者就越来越罕见,劣币驱逐良币,学术界的江湖味也越来越重。大佬退去,新贵接班;大佬如果迟迟不退,新贵就有可能造反。当新贵崛起之时,学术江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只会变本加厉。因为,这些新贵更懂江湖,更知道江湖的玩法,也更享受江湖地位。

  因为有利益,学术界就可以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学者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养尊处优。只要生产出一篇论文,碰巧发表在权威期刊上,就获得了在学术界生存的硬通货。学术界豢养了一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中人,完全跟不上时代步伐,也无法呼应社会的诉求。更有甚者,这批人还经常矫情,个个以大师自居,稍有利益受损,便牢骚满腹。

  学术界的蜕化,到了惊人的程度。很遗憾的是,身处名利场,少数学者哪怕是有反思能力,也很难跳出江湖,顶多做个世外高人,自得其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沙发
发表于 2024-5-5 13:31:30 |只看该作者
说起开学术会议,我记忆中我们图书馆好像隔几天就要开一次,每开一次洋洋洒洒各种领导和专家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人来混吃混喝,个别脸皮厚的甚至把家眷一并带来权当旅游,点心水果摆了好几桌也没人动,最后都是我们这些学生“消灭”的。

点评

施密特振荡电路  太真实了哈哈哈  发表于 2024-5-5 18:07:04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8 19:41 , Processed in 0.018394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