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卡夫卡《城堡》的一点哲学反思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7:49: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白龙1917 于 2024-2-4 17:53 编辑

注:这是一篇哲学读书会上的反思,鉴于现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相对较多,基调比较温和,希望潜伏其中的像幽灵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可以给听众们带去一些“正面”的影响,多少可以为“极左派”正名一下;也希望给红中网的同志们带去一点点鼓励,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历史唯物主义的无意识把我们汇聚在了一起,墙内墙外,彼此加油,共勉!


      卡夫卡的《城堡》,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它是一个对抗性矛盾或敌我矛盾的隐喻,或者说具象化。

从中我可以提炼出我对哲学的理解,或者说阿尔都塞对哲学的定义,这个定义我深表赞同。那就是,哲学是理论领域的阶级斗争,如果有朋友对阶级斗争这个概念很敏感的话,可以替换为很优雅的一个词儿,人与人的博弈。也就是说哲学可以定义为理论领域的人与人的博弈,目的是保护或改变某种现实。

      说实话,十几年前我是无法想象自己会支持这个哲学定义的,那么我是如何走向了这样一种哲学理解呢?

我想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解释:

      正的方面,姑且称之为大学时期,大学时期的象征就是象牙塔,那时的我可以说见证了非对抗性矛盾或人民内部矛盾的理想形态,那时的我是不可能支持阿尔都塞的哲学定义的。

      反的方面,姑且称之为社会时期,社会时期的象征就是城堡。可以说进入社会后,一句话概括,就是非对抗性矛盾的大幅度减少(如果不是衰亡的话)和对抗性矛盾的急剧上升(如果不是占主导地位的话,至少占了相当大的数量,在定量方面不太好评估),于是乎,我就变成了阿尔都塞哲学定义的支持者。

      下面我展开讲讲:

      第一,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可以见证各种各样人类智慧的精彩碰撞,什么罗尔斯大战哈贝马斯,什么“娶芙蓉姐姐好还是娶凤姐好”大学生辩论……所有这些辩论都是在温和、理性、绅士风度、甚至说幽默风趣下发生发展的。一个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论断,那么他会努力提供相关的论据、逻辑、事实和数据,而反对这一论断的教授,则可以提出相反的论据、逻辑、事实和数据。你批评我的犯了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呀,扎稻草人呀,我批评你引用了错误或过时的数据,大家在相互的批判中,都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排兵布阵,修正错误,重新收集证据等等。如果有时间和精力,你写一部大部头阐明你的理论,我写一部大部头见招拆招批判你的理论,你再写一部大部头来反驳!理论上,整个辩论可以无限美好地发展下去。

      总之,人们相互批判,但也相互成就、共同成长,共同增进了人们对相关议题的认识,我们这些观众也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智识上的享受:啊,他竟然还有这样高明的见解!哇,话居然还能这样讲,真是令人佩服!

      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辩论中,没有人真正地流血受伤死亡!受损的只是一些话语而已。不管观点上如何差异和对立,大家私下里完全可以做朋友,一起喝一杯聊聊天畅谈人生,我想所谓的共产主义,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记得我在看《我是大哥大》校园喜剧的片尾花絮时,有一瞬间我感觉我的灵魂被击中了,差点泪流满面:我看到在电视剧中物理上打成一片的演员们,聚在一起开怀大笑,仿佛大同世界一般!原来故事里的打架流血受伤都只是演戏而已,没有人真地遭受那样的厄运,我多么希望现实世界也能像这样一样美好!

      那时候的我不可能支持阿尔都塞的哲学定义,哲学完全可以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定义成元科学也好,定义成语言游戏逻辑分析也好,都好!小孩子才做选择,作为成年人的我,都要!

      可惜,这个世界不止有象牙塔,还有形形色色冷酷的城堡。

      被社会毒打多年后,我见识到了越来越多不那么美好的矛盾,姑且称之为非理想矛盾吧,我至少可以提炼出三类:

      第一类,我发现社会中的很多人,他们只提论点,几乎不提论据,或者很少有像样的论证。他们好像几乎不知道有对立面的观点存在一样!从德国古典哲学的框架来看,人类的理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性、知性、理性。只要上升到理性层面,任何人文社科类的命题都有反命题!两个矛盾的命题都能找到相应的逻辑、事实和数据来支持。但社会上的很多人,似乎都“不知道”这一点!后来我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问题,这背后其实是社会分工阶级分化的产物,是人被死死地锁定在某种社会区隔文化区隔里必然的产物。

      第二类,我发现有一部分人,其实对对立面的观点其实是知道一些的,但他们选择假装看不见!所谓选择性无视,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只看到自己能看到的。很奇怪,以大学辩论参照的话,就好像辩论赛上,一方表达完观点之后,另一方却陷入了沉默,冷场了!我找到的答案也很简单,人的精力能力有限,超纲的问题人们无法面对,也无法回答。生活嘛,干嘛给自己找不痛快呢,只要还能在自己的舒适区生活,那就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呗。

      第三类,就是我说的对抗性矛盾了。我发现还有很多矛盾,矛盾的一方或者双方是无法容忍另一方的不同论点论证的!好像一方观点的提出会给另一方带来“创伤性体验”一样,好像他的灵魂就要被毁灭了一样!没有道理可讲了,所谓的真理、道德与法律,变成了铁拳外面包裹着的精致的天鹅绒手套!讲道理变得跟打仗一样,批判的武器变成了武器的批判!人们不仅会用逻辑、激情、谩骂去攻击对方,甚至干脆权力运作、经济封杀、暴力出击,无所不用其极地压制对方消灭对方,没有什么温和理性、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有的就是列宁所讲的,面对敌我矛盾,与其你独裁不如我独裁!如果对立的双方“竟然”还能和平共处的话,那必然也是一种武装共处,双方谁也吃不掉谁,不得不捏着鼻子被迫共存。换句话说,如果一方占据了优势的话,那么它一定会压制另一方,甚至消灭另一方!

      我记得日本进步电影《军阀》里有一个片段,一个日本警察在雪地里追捕越狱的朝鲜抗日志士,抗日志士一转身,把警察击毙了。画面一转,警察的儿子在警察的尸体上抱头痛哭,发誓要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我在想,那个警察和抗日志士有什么私人恩怨吗?应该没有。那么为何他们要毁灭彼此的生命呢?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他们必须相互厮杀呢?警察的儿子要报仇,那么假如抗日志士被杀了,抗日志士的儿子会怎么做呢?如果也选择复仇的话,用日本动漫中二的台词讲,这仇恨的无穷链条要如何斩断呢?在这场冲突中谁有资格称得上是“坏人”呢?日本警察也许会被抗日志士痛骂为帝国主义走狗,但他在自己的家庭里很可能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对于社会是一个好邻居好同事好公民或者说臣民,他尽忠职守,兢兢业业,为履行自己的“职责”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抗日志士呢?也许他是日本帝国主义眼里的恐怖分子,但他也是亲人眼里的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更是朝鲜民族、朝鲜劳动人民的英雄!在敌强我弱的格局下也不屈服,坚持斗争,很可能他在监狱里还备受酷刑折磨!假如双方都是“好人”的话,那么这场冲突就极具悲剧色彩!

      我给出一个简单粗暴的回答吧,是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对抗性矛盾驱使着他们相互冲突!是根本上的利益冲突权力冲突逼迫他们相互毁灭!只有消灭了日本帝国主义,才能终止这一悲剧。

  总之,我见识了太多对抗性矛盾构成的城堡!在阶级之间、民族之间、性别之间、城乡之间、脑体之间、区域之间等等。这些对抗性矛盾启发了我教育了我,不管是我直接体会到的还是间接体会到的,这些城堡让我从一个“博爱”的成年人变回了一个“偏激”的小孩,从“怎么着都行”变成了“理论领域的阶级斗争”。

  过去我以为自己偏好激进哲学只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后来我发现不是的,或者说没有这么简单,这背后也有命运或者说无意识的驱使!任何一个不合理的、不平等的、剥削压迫的结构中的下位者,只要他还有一点自尊心和自信心,肯定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这个现实肯定会驱使他去寻求某种力量,去追求某种解放,不管当事人有没有清晰地意识到,没关系,无意识的资产负债表会引导着人们上路,让人们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武器,用来反抗可恶的现实,去扭转那种不利的局面,为自己乃至于千千万万和自己处于同一位置的上同胞、同志争取一个美好的未来。

  过去我十分讨厌所谓的极左分子,我感觉那些极左分子都是非人类反人类施虐狂!他们连“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都要否定!他们非要说他们和其政治对手之间不是自由平等的关系,是你死我活的关系!难道数人头不比砍人头好吗?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不比与其你专政我不如我专政你好吗?唉,直到我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对抗性矛盾,我这才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极左分子是在“直面惨淡的人生”,是在“正视淋漓的鲜血”!我对极左的哲学、政治,如果说还不至于强烈认同的话,至少也抱有了相当的同情之理解。

      我给现实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吧,所谓现实,就是欲望、梦想、希望、理想等等被对抗性矛盾一刀两断的地方!就是冷峻的城堡,就是沉重的墙!这些城堡保护着一些人、祝福着一些人,这些城堡区隔着另一些人、诅咒着另一些人。它们破坏了象牙塔中的美梦,但它们也激发了打通或拆毁城堡的斗志和理想,只要它们还在源源不断地制造矛盾尤其是对抗性矛盾,革命就不会甜蜜的死去,历史就不可能也不应该终结!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9 03:54 , Processed in 0.025333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