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38|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于现存亚文化群体的政治分析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05:29: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灰蛊如风 于 2023-12-5 05:37 编辑

亚文化的定义:在此我使用知乎 中国有哪些亚文化? 这篇回答下兰陵Channel的回答作为一个基础参照
目前中国可以划分出10大类的至少76种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依据精神生活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现罗列如下。

第一大类:个体外观。即通过个体外观的改变,来表达出我与众不同的个性、喜好。或者用于代入某种语境、氛围。这类亚文化的爱好者,通常你可以直观的从外观上分辨出来


第二大类:特定精神消费品。现代社会诞生了大量精神消费品,其中一部分满足了一些特定爱好的人们,爱好者们再不断的讨论、二次加工、开发衍生品,从而以特定精神消费品为核心,凝聚成了亚文化群体,这也是亚文化受众规模最大的群体。


第三大类:特定幻想概念对特定概念、想象物的幻想和爱好,也聚集起了大量的亚文化爱好者,这些概念和幻想通常由多部小说、游戏、动画
、电影、视频、典籍、想象图、物品、行为、仪式等构成,这部分亚文化爱好者通常不是对特定某部精神消费作品产生兴趣,而是爱好某一类
特定感受的作品。


第四大类:特定体验。对于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或者接近极限的独特体验的追求者。

第五大类:个人属性。某些人群天生属性,或者后天的生活经历导致了他们拥有与主流人群不同的意识、性格、三观,从而聚集
在一起形成亚文化群体。

第六大类:特定物品。对于一些特定物品的喜爱、消费、收藏、制作、改装。

第七大类:特定人物。对于某些特定人物的喜爱、崇拜、消费、讨论,进而产生有组织活动、衍生作品,以及黑话

第八大类:特定事情。对于某些特定事件、特定事情、特定行为、特定语言话术的研究、喜爱、消费、讨论、对抗。

第九大类:个人技能。对特定技能的喜爱、练习、研究、讨论。

第十大类:特定规则。对特定规则的钻研和使用。

楼主试图对以下76种被统计的亚文化群体进行阶级以及意识形态分析,但是欠于楼主意识形态水平有限,恳请各位红中网友能参与讨论,一起完成这个帖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沙发
发表于 2023-12-5 05:44:38 |只看该作者
注:我将在每条主题帖下的“回复区域做阶级和意识形态分析,但是我不知道这样符不符合本站规定,如有错误请指出,我立刻改正”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板凳
发表于 2023-12-5 05:47:28 |只看该作者
1.1 汉服:最近10多年兴起的汉服运动,以恢复汉族民族服饰为主题,是中国特有的亚文化。圈内还有有不同派别的细分,包括:复原党,改良党,制作研习党,仙女党,三姐妹党等等。
1.2 lolita洋装:简称lo装,很多人一看会误以为它源自欧美,其实这是70-80年代日本原创的特色亚文化,综合了欧洲古典哥特、洛可可、维多利亚元素与日式审美产生的新品类服饰.
1.3 jk制服:或称水手服,日本的女子高中生校服世界闻名,并因此产生了对应的爱好者群体与衍生文化,如今在大城市也已经成为常见的萌系少女装扮。
1.4 cosplay:通过对特定角色形象的还原,来代入特定角色、世界观或氛围。部分不了解的群众,会认为 cosplay 属于奇装异服哗众取宠,实际上 cos 的精髓并不在于衣服,而在于对角色或氛围的还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地板
发表于 2023-12-5 05:50:50 |只看该作者
2.1 动漫宅:以动画、漫画作品为核心聚集起来的人群,也包含一些附属衍生物爱好者,除了动漫
作品(以日漫为主)的爱好者之外,也包括周边、手办、声豚、作画豚、vtb/虚拟up主、萌属性控
(loli控、妹控)等爱好者。
动漫宅也是所谓“二次元”的主力群体,但其实二次元本身不是一个精确的亚文化类型,国内语境
下的二次元是一个包含了动漫宅,游戏宅,v家,鬼畜,宅舞,同人圈等多个亚文化群
体的复杂聚合体
同时,动漫宅依旧指的是是亚文化范畴的动漫宅,所以不包含只看过海贼、火影、柯南 等作品的
观众,后者几乎已经是主流文化范畴了
2.2 游戏宅:以微软、索尼、任天堂三大主机和steam受众为代表的单机、联机游戏群体,同样是“二次元”主力群体,人均游戏时间1000小时起步。除此之外,此类还包含乙女游戏玩家、音游玩家、P社玩家、i wanna玩家、galgame玩家、Roguelike玩家、mugen玩家等小众游戏圈,各圈受众皆有所不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5#
发表于 2023-12-5 05:52:10 |只看该作者
2.3 网文圈:以起点、龙空等网站为活动中心的网文作者和读者,已经构成了现在中国最大的亚文
化群体,社科院调查称网文读者超过4.5亿,并且随着大量网文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以及90后逐步走
进社会,这个群体也正在逐渐主流化
2.4 同人圈:同人圈范围非常广,任何圈子里的热门作品,都有可能会在同人圈产生对应的衍生作
品,所以同人圈内部可以按作品划分,比如盗墓笔记 、剑网3 、霹雳布袋戏、魔道祖师等。也可
以按内容类型来分,比如耽美,gl,bg,哨兵,ABO等。以及同人文 只是同人圈的一种作品类
型,实际上同人作品还包括同人音乐、同人AVG游戏、混剪、绘画、广播剧等等形式。
此外,此类也包括东方、型月、舰娘等作品的同人爱好者,从分类角度看算同人圈,但是从受众分
布上看跟动漫宅重叠度更高一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6#
发表于 2023-12-5 05:53:20 |只看该作者
2.5 美漫圈:围绕美国漫威、DC、勇士 、黑马、IDW等漫画公司作品产生的亚文化群体,在以前
圈子非常小,但是正义联盟 、复仇者联盟等电影作品在主流市场大热之后,美漫圈迅速膨胀,开
始产生一些有组织的聚会和线上的kol。
2.6 v家:2007年雅马哈公司推出的人声乐器软件vocaloid2时,为软件中的人声设计了形象“初音
未来”,随后一炮而红,大量创作者开始使用初音的声线展开歌曲创作,随后又诞生了镜音双子
、巡音流歌 以及中国版的洛天依 等虚拟歌姬声线,统一称作v家,v家的作者和听众们构成了一个
庞大的亚文化群体,每年v家诞生的歌曲数以千计。最早出圈的作品应该是《甩葱歌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7#
发表于 2023-12-5 05:58:52 |只看该作者
我写着评论突然觉得这不是一个轻轻松松,能以帖子形式展示的活。。。有很多亚文化圈不能一概而论,要分作品分群体而论,这导致对单一作品/分类的评价还好,对整个亚文化体系进行准确的阶级分析/意识形态分析和改造的大概方向简直就是一个堪比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还艰难的工作,,,76种大分类下亚文化群体几乎可以概括中国90%青年,或者说群众?的爱好,这个工作量应该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8#
发表于 2023-12-5 06:03:49 |只看该作者
灰蛊如风 发表于 2023-12-5 05:58
我写着评论突然觉得这不是一个轻轻松松,能以帖子形式展示的活。。。有很多亚文化圈不能一概而论,要分作品 ...

例如就拿2.1动漫宅,也就是ACG中的Animation和Comic来说,要分析整个的意识形态得具体到某个种类来说,就拿现在通行的分类来说,也有起码
国漫 非国漫 情感;推理;动作;战争;后宫;宠物;历史;搞笑;机战;少年;冒险;治愈;童话;格斗;少女;悬疑;科幻;竞技;社会;神魔;热血;校园;原创;魔法;教育;恐怖;惊悚;政治;哲理;经典;励志;伦理;恶搞;血腥;言情。
这数十种,虽然有些例如神魔啊后宫啊之类的意识形态是一眼丁真的,但是大部分还是要去观看和调查才能得出的,我觉得,,,我是做不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9#
发表于 2023-12-5 06:39:13 |只看该作者
如果要对这些东西进行分析的话,从客体性质进行的分类学如果有过多的划分反而不利于以人为主体意识形态观察。

实质上这些东西大致都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符号消费衍生出来的,本质上是同一类玩意,如果楼主想进行基于马列主义的分析,应该去寻找它们的共性,真要一个一个去剖析,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以及大量时间的话是相当费力不讨好的(虽然后现代哲学家,包括一些网络哲学频道都在做这些事)。

因此我个人建议楼主最好像上面提到的,在差不多罗列一下之后,找找这些亚文化的共性,例如各种圈子的经济组成模式,符号传播途径,小资产阶级的爱欲机制之类的。

这种方法比把单纯整个wiki百科搬下来更容易去做,也更有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10#
发表于 2023-12-5 06:54: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灰蛊如风 于 2023-12-5 06:58 编辑
红对勾 发表于 2023-12-5 06:39
如果要对这些东西进行分析的话,从客体性质进行的分类学如果有过多的划分反而不利于以人为主体意识形态观察 ...

有道理,但是问题是我的理论水平找不到太多的共性(悲)确实可以合并同类项讨论,但是很多圈子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得要去调查才能写结果,现在看来最方便的是我把自己待过的圈子做分析,但是我觉得那样有点自己立个靶子打自己了,,,感觉会失去客观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9 05:25 , Processed in 0.033345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