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昌平: 如果继续现在的道路,贫困将会长期存在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0:27: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2z2 于 2016-5-30 10:38 编辑

中国农民普遍进入“慢富裕快返贫”状态

  ——继续现在的道路贫困会长期存在

李昌平



  精准扶贫,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到戶,精准配置资源,安排干部一对一的进行扶持,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贫困户。听起来,我们共产党太伟大了,太好了!
  赞,大赞!
  但是,今年脱贫了,明年又返贫了,这种状态越来越成为常态,对精准扶贫构成严峻挑战!
  今年五一节我回王垸村看父母,村里两重天。
  去年养螃蟹和四大家鱼的几乎家家户户血本无归,很多农户因此由富返贫,我协助王垸村两委创建的村社内置金融合作社为农户贷款的规模也因部分农民贫困程度加深而激增,才维持了贫困农户今年的家庭再生产。今年,八成农户改养龙虾和龙虾苗,碰上运气了,家家户户喜气洋洋,五月一日前每亩已经纯收入4000元了,人均收入7000元。而继续养四大家鱼的农户因鱼价持续低迷而撑不住了。
  明年干什么养什么呢?这是我回家后大多数农民不停追问的一个问题。
  人不知道!鬼不知道!神仙也不知道!
  中国二亿四千万个农户,无序生产经营,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赚钱只是碰上了好运气罢了!因此,数十年来政府一直鼓励农村调整结构,广大农民也一直在政府的扶持下你折腾我、我折腾他、他折腾你的循环中,也没见谁把结构调整好了。农民和基层干部越调越忧心重重。
  龙井村的茶赚不到钱,不是龙井茶不好,调整结构砍掉龙井茶树和梨树?这不是瞎折腾嘛!宏观出错,怎么能通过微观调整解决哩!
  家庭仅仅是农产品生产的最佳单位,家庭只有在农产品短缺的时候,才能获得稳定的数量增长收益--增产又增收。当农产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后,农民家庭再要增收,就必须扶贫千千万万分散农户组织起来自主追求农业价值和价格稳定增长收益,团结起来追求共同富裕!
  在生产过剩和农民高度分散的大背景下,鼓励农民调整结构,实际是发动群众折腾群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农民肯定会一直在脱贫--返贫中来来回回。如果有因病致贫、因教致贫、因意外致贫,情况就更严峻了!
  如果不再组织农民,不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不走团结起来共同富裕之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农民的贫困只会越来越严重,2020消灭贫困是不可能实现的,精准式扶贫也一定会忙得不亦乐乎晕头转向,并且要扶贫的对象像割韭菜一样,越扶越多。
  前年的玉米1.3元一斤,去年的玉米0.7元一斤。珠海的白蕉渔鲈鱼去年8.5元一斤,今年6.5元一斤(成本价7.5元一斤)。大蒜生姜在10-0.8元一斤中大幅波动,无数的农民转眼间由富转贫,这对精准扶贫实在是巨大的挑战啊!
  要想消灭贫困,最根本的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组织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别妄想在农民维持自发的小生产、政府扶持资本家控制农业产前产后剥夺小生产者的发展模式下,指望小农在资本家的关怀下普遍的富裕起来,然后我党和政府再对特殊的贫困者施以精准扶贫就ok了!这可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甚至是在恶搞中国两亿四千万户小农!
  当今之中国,小农是温水里的青蛙,跳上岸的和煮死的,都将是掘墓人!
  以村社内置合作金融为切入点,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创建内置合作金融村社联合社新型组织体系,在坚守共产党两大革命成果--土地集体所有制和村社共同体制度的前提下,把农民再组织起来,把要素和资源再集约起来,让成员权和财产权流转交易起来,扶持农民团结起来追求农业产业价值和价格稳定增长收益、追求一乡一品的市场份额收益和定价权收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彻底消灭贫困!
  共产党只能这样干,不这样干就不是共产党。社会主义只能这样干,不这样干就不是社会主义!
  不这样干,守住习主席的三条底线--集体所有制、粮食安全、农民权益是不可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沙发
发表于 2016-5-30 22:05:00 |只看该作者
记得有人发贴称华尔街控制了中国的肉价,中国的大豆的价格,也有人发贴说外国人控制了中国的中国的水价,今天还看到有人发贴说米国国务卿克里夫妇在华有大量投资等等,如果事情真是这样,那么楼主出的村一级的合作化的道路恐怕都是不顶用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16:23 , Processed in 0.027396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