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政 治 查看内容

关于俄乌战争形势的两篇文章 —— “随波逐流、无可奈何”还是胜利在望? ...

2023-1-5 12:12|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25010| 评论: 10|原作者: 远航一号

摘要: 即使像张志坤先生这样敏锐的人,由于受到信息来源的限制,在像俄乌战争这样的问题上,仍然难免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主流媒体以及中国资产阶级媒体的蒙蔽,以至于其判断和分析与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南辕北辙。

关于俄乌战争形势的两篇文章 —— “随波逐流、无可奈何”还是胜利在望?

 

远航一号

 

今天读到关于当前俄乌战争形势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发表在昆仑策网上、乌有之乡转载的由国内著名的国际问题评论家张志坤先生撰写的“俄乌战争中俄罗斯的失误及其相应教训”。另一篇是芬兰独立政治和军事评论家塞珀聂米在《大国关系》网站上发表的“202212月底乌克兰危机中的军事形势”。

 

两篇文章对当前俄乌战争形势及走向的分析和判断大相径庭。下面把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分别介绍一下。

 

在“俄乌战争中俄罗斯的失误及相应教训”一文中,张志坤先生认为,战争进行到现在,俄罗斯未能完成战争初期制定的战略目标,在若干个方面发生了严重的失误,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俄罗斯对于战争准备不足:俄军兵力不足、动员过迟,“弹药上似乎也已经捉襟见肘了,以至于在战场运用上难以形成对乌克兰后方大规模的集火打击”。

二. 俄罗斯严重低估了乌军的战斗力和乌克兰的战争承受能力:“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乌克兰军队的战斗能力只增不减”;乌克兰的“多数民众并未丧失抵抗的决心与斗志,军队的士气也没有瓦解,依然保持旺盛的战斗精神”;“乌克兰依然没有垮塌的迹象 ... 足以证明乌克兰的战争承受能力非同凡响

三. 俄罗斯对战争的谋划设计不周全、“庙算”不到位

四. 俄罗斯驾驭战场的能力不足:俄罗斯没有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没有在战场上实现任何一次战役或战术合围 ... 始终都没有打成一场像样的包围歼灭战”。“在无人机等新型军事装备的战场运用方面,乌克兰方面也做得比俄罗斯更灵活机动,这也需要俄罗斯武装力量虚心向敌人与对手学习才行”。

 

对于这场战争的前景,张志坤先生悲观地认为:“现如今俄罗斯的情形则似乎是已经不知道该怎样结束战争了,特别军事行动的终点茫然不清,大有随波逐流、无可奈何走上长期战争轨道的样子”;“以目前战场形势而论,未来俄罗斯能赢得相对的胜利就不错了”。

 

张志坤先生是国内少有的有深刻洞察力的国际观察家,对于中美关系、台湾问题等重大战略问题常常有精彩的分析。然而,从这篇文章来看,即使像张先生这样敏锐的人,由于受到信息来源的限制,在像俄乌战争这样的问题上,仍然难免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主流媒体以及中国资产阶级媒体的蒙蔽,以至于其判断和分析与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南辕北辙。

 

下面介绍一下《大国关系》网站上的文章 ——“202212月底乌克兰危机中的军事形势”。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正好可以帮助澄清张志坤先生文章中的一些严重误解。

 

关于乌克兰的战争潜力

张志坤先生认为:“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乌克兰军队的战斗能力只增不减”。事实上,战争进行到现在,乌军损失惨重,已经到了战争潜力耗尽的边缘。

 

据《大国关系》网站文章介绍,在战争之初,乌军经过动员的总兵力曾经高达90万,其中包括40万正规军和准军事部队以及50万预备役人员。在过去10个月的战争中,乌军阵亡总数已经超过10万。按照战争常规,受伤、被俘、失踪总数约为阵亡人数的3倍;这意味着,乌军损失总数已经达到约45万。据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尼在接受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采访时透露:乌军现有总兵力约50万,但只有20万受过正规军事训练。

 

目前欧盟、英国正在为乌克兰训练士兵,准备用18个月的时间训练3万人,这仅仅相当于乌军损失总数的一个零头。相比之下,俄军在过去三个月中已经动员了40万人(除了征召30万预备役人员外,另有10万志愿人员入伍)。

 

除了兵力日益枯竭外,乌军装备损失殆尽,武器弹药严重不足。战争之初,乌克兰曾经拥有2400辆坦克、几千辆装甲步兵车和约2000门各式火炮。战争开始后,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数以百计的重装备。乌军曾经拥有和获得的这些装备中的绝大部分现在已经被摧毁。在接受《经济学家》杂志采访时,扎卢日尼希望西方国家再提供“300辆坦克、600-700辆步兵作战车、500门榴弹炮”。扎卢日尼所要求的这些装备,相当于英、德两国现役陆军装备总数的一半。

 

而实际情况是,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弹药援助的能力已经濒于枯竭。大约三分之二的北约成员国已经无力再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弹药援助。美国的海马斯式火箭炮、榴弹炮弹、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的库存也即将用完,已经影响到现役美军的战备水平以及美国履行其对全球其它地区“盟友”战略义务的能力。

 

红色中国网在去年10月份的评论文章曾经介绍过:“由于连续多年的去工业化、生产外包,美欧帝国主义已经失去了进行大规模工业化战争的能力;美国一年的炮弹产量大约只够维持乌克兰战场上两个星期的消耗。”“美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的16门海马斯式火箭炮中超过半数已经被击毁;... 美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的126155毫米榴弹炮中大多数已经被击毁;美国许诺向乌克兰提供75000155毫米榴弹炮弹,这些炮弹还不够乌克兰打两个星期;美国许诺向乌克兰提供20万发轻武器子弹,这些子弹还不够1000人(大约一个加强营)在战斗中打一天。”(为什么俄罗斯必将取得反美帝、解放乌克兰东南部战争的最后胜利?

 

关于俄罗斯的战争潜力

张志坤先生认为,俄军兵力不足、动员过迟,且武器弹药“捉襟见肘”,导致战争陷入长期消耗,前途渺茫。而实际情况是,俄军动员快速有效,前线总兵力逐步增加,在武器弹药方面相对于乌克兰有压倒优势,且供应充沛,毫无枯竭之忧。

 

《大国关系》网站文章介绍说,在经过几个月的局部动员后,俄军新增加了约40万兵力,在乌克兰战场前线很可能已经开始形成对乌军的数量优势。俄罗斯计划在未来两年将武装力量总数从现在的约100万增加到150万,其中长期服役的合同兵总数从现在的约40万增加到约70万。

 

在过去10个月的战争中,俄军阵亡总数约一万、伤亡总数约四万。俄军损失总数约为乌军的十分之一,至多不超过五分之一。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尼承认,俄罗斯的动员是快速、有效的。俄军动员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西方国家为乌军训练和补充的速度和规模。

 

在武器装备和弹药供应方面,俄军相对于乌军有绝对优势。在红色中国网10月份的文章中曾经介绍说:“俄军弹药充足,每天发射约6万发炮弹,相当于乌军炮弹消耗量的10... 在俄罗斯战前已有的炮弹库存被消耗完以前,俄军现有的炮弹消耗强度至少还可以维持半年。俄罗斯战前平均每年生产炮弹20多万吨,其军火工业经初步动员后可望每年生产炮弹约50万吨,大约相当于炮弹700万发,足以维持大约平均每天两万发的发射量,相对于乌军现有的炮弹消耗量仍有三比一的优势 ... 如果俄罗斯对工业潜力做进一步的动员 ... 那么几乎可以无限期地维持大约每天6万发的炮弹消耗量。”

 

关于俄罗斯的战略战术

张志坤先生认为,俄罗斯驾驭战争的能力不足,战略战术水平差强人意,尤其是没有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打成一场像样的包围歼灭战”。

 

对此,《大国关系》网站文章指出,在当前战争中俄军统帅部门所奉行的战术确实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常常采用的大纵深、大包围的运动战。俄军目前的战术主要是利用己方压倒性的炮火优势结合导弹和无人机的打击以达到最大限度消耗乌军有生力量的目的。虽然在形式上,这种消耗战看起来不如张志坤先生纸上谈兵的“包围歼灭战”那样漂亮,但其实际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的运动战。如上所述,这种火力消耗战已经歼灭了战前乌军总数约一半,同时极大地减少了自身的伤亡。目前在双方重点争夺的阿尔捷莫夫斯克(巴赫穆特)前线,乌军每天损失一到两个营。

 

至于张志坤先生根据战争初期的错误报道,所得出的乌克兰在运用无人机方面更加“灵活机动”、俄罗斯需要“虚心向敌人与对手学习”的结论,则更是严重过时的老黄历了。事实是,俄罗斯方面凭借自己在电子战方面的技术优势,已经击落了乌克兰原来拥有的几千架无人机中的90%。一架乌克兰无人机的平均使用寿命只有三到六次飞行。现在面对无人机的打击惶惶不可终日的,是乌克兰傀儡当局。

 

关于战争前途

关于乌克兰战争的前景,张志坤先生对于俄罗斯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缺乏信心,认为俄罗斯“已经不知道该怎样结束战争了,特别军事行动的终点茫然不清,大有随波逐流、无可奈何走上长期战争轨道的样子”。

 

如上所述,既然张志坤先生对于俄罗斯的战争潜力、乌克兰的战争潜力、双方战略战术的有效性都做了错误的估计,那么张先生对于战争前景的判断也不可能是正确的。

 

在接受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采访时,泽连斯基和扎卢日尼都认为未来几个月的战争进程将决定战争的结局。扎卢日尼还暗示,如果他不能从西方国家得到他所要求的武器弹药援助(事实上他也没有得到),他将不得不像当年芬兰法西斯军队的将军曼内海姆那样,最终做出接受战败的决定。

 

《大国关系》网站文章引用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斗是关键的军事行动 ... 战斗的目的是消灭或征服敌人 ... 直接消灭敌人的力量始终是最主要的问题。”熟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同志都知道,毛主席军事思想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与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是异曲同工的。

 

《大国关系》网站文章认为,俄军目前在乌克兰的作战指导原则很好地贯彻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思想。文章作者还提醒那些被美欧帝国主义宣传所蒙蔽、仅仅根据几个地方得失就断定俄罗斯即将战败的人,想想当初美帝很快地占领了喀布尔和巴格达时是何等猖狂,而战争的结局又是如何呢?这便是毛主席曾经讲过的道理:“存人失地,人地则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接见边区部队一部分负责同志的讲话”)

 

《大国关系》网站文章认为,目前俄军完全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接下来,俄军既可以选择继续实施在阵地中依托优势炮火大量消耗乌军的“绞肉机”战法、相机扩大战果;也可以适时转入大规模的运动战,分别从北面、东北面和南面插入乌军的深远后方,包围歼灭在东部战场的乌军主力;还可以从白俄罗斯方向直接插到波乌边界,切断乌军后方补给线,然后等待乌军崩溃。

 

文章作者预计,俄军将在未来4-5个月内彻底击败乌军并取得战争胜利。

 

乌克兰战争不仅仅关系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前途,而且关系到整个世界的走向。在这场战争中,美帝、欧盟和北约都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赌注,动员了可以动员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力量,妄想通过这场战争来拖垮俄罗斯,扭转美帝霸权衰落的颓势,进而永久统治欧亚大陆。另一方面,一旦俄罗斯取得胜利,不仅乌克兰傀儡政权将被推翻,美帝霸权将彻底瓦解,欧盟和北约都将走上瓦解的道路,西方帝国主义几百年来在世界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

 

世界命运的天平将向哪一边倾斜?是继续眷顾西方帝国主义的魔鬼,还是在魔鬼大厦的倾覆中开辟解放的道路?世界历史的加速起跑,也许就在2023

 

18

鲜花
1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0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乐不眠 2023-1-12 16:57
关于西方国家弹药库存用完,尤其是美国支援耗尽希望给出更详细有力的证据
引用 马儿在驰骋 2023-1-9 00:03
PENCE17: MI-6 向总统办公室和总参谋部传递情报,克里姆林宫再次开始讨论摧毁乌克兰上空卫星的选择。俄白联军也基本整合完毕了。加上乌克兰的温度开始下降,俄军很有可能 ...
MI6?美帝现在沦落到要靠英国情报组织搜集情报了?
引用 马儿在驰骋 2023-1-8 23:53
快乐星球: 德国宣布摆脱对俄国能源依赖了,怎么说,俄国经济支持的下去么
有点意思,少了联邦废柴这个买家,俄罗斯经济就要跨是怎么着?去年战争刚开打的那段时间美英欧一连串的制裁都没让俄经济有什么下滑。
引用 nepal1996 2023-1-8 22:29
北约还没有直接动用空军下场,这张牌打出去,俄方怎么接?北约空军显然比俄方有很大优势,压着打问题不大。红中网是不是太乐观了?

当然俄方可以打击乌境外的临近北约空军基地。那样的话,战争就急剧扩大了。
引用 远航一号 2023-1-8 02:26
快乐星球: 德国宣布摆脱对俄国能源依赖了,怎么说,俄国经济支持的下去么
德国是否不再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与俄罗斯经济是否能支持下去,是两个问题

德国是否不再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与德国经济是否能支持下去,也是两个问题
引用 远航一号 2023-1-8 02:24
快乐星球: 德国宣布摆脱对俄国能源依赖了,怎么说,俄国经济支持的下去么
自己多做研究,多方求证比对,然后努力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用 旗帜鲜明 2023-1-7 19:38
快乐星球: 德国宣布摆脱对俄国能源依赖了,怎么说,俄国经济支持的下去么
德国摆脱了俄罗斯能源?难道说去买美帝的吗?
引用 快乐星球 2023-1-7 10:59
德国宣布摆脱对俄国能源依赖了,怎么说,俄国经济支持的下去么
引用 PENCE17 2023-1-7 00:54
MI-6 向总统办公室和总参谋部传递情报,克里姆林宫再次开始讨论摧毁乌克兰上空卫星的选择。俄白联军也基本整合完毕了。加上乌克兰的温度开始下降,俄军很有可能趁着难得的低温,发动大规模进攻,在宝贵的冬季取得战果。否则就要等到干旱的夏季了。
引用 井冈山卫士 2023-1-5 13:12
俄军在现阶段不采用大纵深战役法是有原因的。一方面,现在这场战争在形式上还是有限战争,俄军虽然能够轻易地打下北约的卫星和预警机,对北约进行“战场致盲”,但毕竟还没有这么做。因此,双方大规模的部署都是透明的,没有战役突然性。第二,俄军前一阶段投入的兵力并不足以同时完成大纵深进攻战役,围歼纳粹主力,和反之北约在其他方向战略挑衅。这一点随着动员和与白俄罗斯的军事整合正在迅速改善。

事实上,现在的国际政治条件和国内民众支持越来越有利于俄罗斯,俄罗斯能够进行的战役选择很多。

查看全部评论(10)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6:08 , Processed in 0.01480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