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查看内容

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续二)

2021-12-27 01:3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6630| 评论: 0|原作者: 郭建波|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如何才能够监督制约这些党员领导干部,防止他们走资本主义道路呢?这是摆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三)斗争并未终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前途有两个:一个是建成社会主义;一个是复辟资本主义。到底是建成社会主义还是复辟资本主义,取决于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败,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成败,具体表现为文化大革命的成败。如果成功了,就会建成社会主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向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如果失败了,就会复辟资本主义,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倒退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九六四年八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修正主义上台,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台。”[53]这就揭示了修正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本质联系。修正主义上台后,必然会实行一条修正主义路线,破坏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一九六五年五月重上井冈山前夕,毛泽东在和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的谈话中,就深刻地阐释了包产到户与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被颠覆以后必然会导致工农群众由国家的主人变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和中国经济的殖民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54]文革被否定以后的历史已经对此做出了证明。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初衷,不仅当时参加文革的亿万群众,就是许多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都觉得不可思议,没有对文革形成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到了国家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又怎么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呢?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为什么不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的任务,还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呢?这个时候为什么阶级矛盾还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呢?在共产党内怎么还会有一个资产阶级呢?为什么要将文革的重点对准党内走资派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惑着许多人。尽管他们投身于文化大革命的洪流,却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从思想上弄清毛泽东所阐述的继续革命理论的真谛,这样就使继续革命的进行遇到了空前的阻力和困难。

  毛泽东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既肯定成绩,也不讳言错误,对文革做出了三七开的评价,认为文化大革命取得了胜利。同时,他又对党内的斗争状况表示隐忧,极为担心一旦他不在了,文革的成果就会被否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的出现。[55]毛泽东的隐忧终于不幸地变成了现实。在他去世后,以怀仁堂事变的发生为标志,文革阵营领导人被抓捕,造反派遭到了清洗,文革路线随后被彻底否定,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遭到毁灭性破坏,中国又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性选择。

  今天,当着文革被全盘否定以后,文革所要防止的东西在中国大地上有条不紊地复圆的时候,人们再回过头来审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就不能不承认那是先知的预言,智者的呐喊,慧者的告诫,大众的福音,穿过重重的迷雾一直透射到今天。为了避免广大工农群众重新沦为雇佣劳动者的命运,人民领袖毛泽东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排除万难,坚持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革命的狂涛中,以革命导师的硕硕风采带领广大群众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当然,我们要正确地看待文革过程中出现的成绩和错误。作为亿万群众参加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要求它没有错误,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既不能因为肯定成绩而讳言错误,也不能因为出现了错误而否定成绩。毛泽东对文革三七开的评价为我们提供了思想的指导。这就要从社会实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对文革中出现的成绩和错误进行辩证的分析,正确总结文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作为今后斗争的借鉴。

  毛泽东把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国人民毕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沉痛的教训。在经过了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检验以后,继续革命的理论如同燧石一样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透射到人们灵魂的深处,凝铸成思想的丰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指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经历过三次伟大革命斗争实践活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精神洗礼的中国人民,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思想上正在走向成熟。“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6]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一定会焕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砸碎资本主义的桎梏,使中国走上复兴社会主义的大道。从这个角度上说,前途是光明的,斗争并未终结。

  十三、理论要点综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要点综述如下: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包括继续革命的原因、性质、本质、实质、目标、任务、对象、动力、目的、方法、后盾、前途十二个要点,逻辑谨严,剖析深刻,博大精深,自成一体,构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

  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发生的原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还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说到底还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个时候的阶级斗争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范畴内)。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具体表现形式。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出发,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发生是具有必然性的;但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又以文化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却又具有偶然性。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性质是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既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又要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经济基础领域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是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经济基础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上层建筑领域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经济基础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充分条件。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后,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还会保证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本质是政权问题。政权的核心及其本质属性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存在于政治上层建筑方面,而且还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实质是一场政治大革命。这是由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本质决定的。这场政治大革命,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一脉相承,而又在巩固和发展前两次革命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政权的生死存亡。因而我们称之为政治大革命。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革命目标的确定,来源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起来了。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出发,就要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充分条件。因而就要将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确立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目标。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任务分为首要任务、重要任务和一般任务。这是根据这些任务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中的地位来划分的。首要任务是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重要任务是反帝灭资,防止和平演变;一般任务是反封批孔,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必须把反修防修作为继续革命的首要任务。这是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一旦党内特别是中央出现修正主义,就会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对象分为首要革命对象、重要革命对象和一般革命对象。首要革命对象是党内走资派,重要革命对象是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一般革命对象是地富反坏右。毛泽东说:“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运动的重点要对准党内走资派,防止转移斗争方向。对走资派要讲究政策。应当认识到,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虽然是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革命的重点,但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中,与党内走资派比较起来,只能算是重要革命对象,而非首要革命对象。地富反坏右在过去的革命中已经被搞过一次了,只是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的社会基础存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没有他们的政治地位。从走上修正主义道路复辟资本主义的影响上来分析,他们显然没有党内走资派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作用大,因而只能算是一般革命对象。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动力,是推动文化大革命前进的力量。以红卫兵为代表的青年学生、工农群众、革命干部及革命知识分子,构成了继续革命的动力。以红卫兵为代表的青年学生是继续革命的先锋,工农群众是继续革命的主力军,革命干部是继续革命的重要领导力量,革命知识分子吹响继续革命的号角。要正确认识并准确界定他们在继续革命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开展文化大革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目的分为根本目的、主要目的和具体目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人的世界观。“斗私,批修”是改造人的世界观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灵魂。主要目的是实现根本目的的途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斗、批、改。具体目的是实现主要目的的途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具体目的是斗、批、改的具体化。我们要从根本目的、主要目的和具体目的的统一中,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目的。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方法。毛泽东原先是希望采取整风的方法来进行继续革命的,最后在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了文革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依靠群众,运用“四大”,进行文斗,由下至上,由点到面,由乱达治,通过全国性的演习,在循环往复中进行文化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文化大革命是实现继续革命的正确途径。

  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坚强后盾。要将军队自身的文革与整个文革大局结合起来,军队自身文革要服从整个文革发展的大局。军队是继续革命坚强后盾的重要表现:首都工作组的成立;不得动用军队和警察镇压学生运动;实行“三支两军”;军队代表参加革委会;权归政,兵归营。文化大革命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条件下才能够进行。没有军队做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后盾,要进行这样的继续革命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人提出要防范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这种杞人忧天式的喧闹,不过是个人的主观臆想,并没有现实的依据。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前途有两个:一个是建成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一个是复辟资本主义,甚至倒退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建成社会主义还是复辟资本主义,取决于能否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充分条件。从没有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来分析,资本主义复辟是具有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又是通过怀仁堂事变这一历史偶然性来实现的。但是斗争并未终结。

  由此我们看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剖析,才能揭示出继续革命的真谛。毛泽东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出发,才认识到不仅要进行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还要进行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2]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将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

  第五节从历史的演变来分析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以上我们研究了继续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理论要点。那么,从历史的角度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继续革命的理论与文化大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呢?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来看,对继续革命的理论又作出了什么样的验证呢?在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问题上,共产党人究竟负有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呢?

  一、继续革命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出现了三个里程碑。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继续革命的理论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璀璨明珠,那么继续革命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说起。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人们不仅要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三个里程碑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时候才提出的呢?

  从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是《红旗》杂志编辑部、《人民日报》编辑部为一九六七年五月十七日公开发表“五一六通知”起草的文章《伟大的历史文件》中提出来的。这篇文章经毛泽东审定、修改后,分别于一九六七年第七期《红旗》杂志和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八日《人民日报》上发表。

  这篇文章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和斯大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了在一个国家内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同志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了当代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进行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三个伟大的里程碑。”[1]

  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帝国主义时代下,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提出一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和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继承、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了列宁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了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如何反修防修,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前两个里程碑。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前两个里程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为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呢?这两个里程碑的标志是什么呢?

  1、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个里程碑。

  马克思、恩格斯限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除了从巴黎公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外,主要的还是从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一八四八年二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工具。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创立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一基本矛盾出发,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阐明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方式,以及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够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就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砸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要阐明了社会主义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来完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第一个里程碑的标志。

  2、列宁主义是第二个里程碑。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时代。时代在前进,马克思主义也在发展。一九○三年,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标志,将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形成了布尔什维主义,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一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随后又提出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在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利用一战造成的有利时机,在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接着又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活动。列宁针对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出现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制定了相关的措施。由于列宁很快去世了,这种探索也就停止了。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在实现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完成了苏联工业化,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顺利地实现了战后的经济恢复,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了“半壁江山”。但是由于斯大林没有运用唯物史观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的矛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能够提出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以及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致使人们从思想上解除了武装,丧失了必要的警觉性,没有在体制上做出相应的构建,埋下了后来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隐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时代变化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体现在列宁主义的诞生上。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了一个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夺取了政权,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在苏联一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还建成了社会主义,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这样就使得科学社会主义从抽象的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从革命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这是列宁主义成为第二个里程碑的标志。

  3、仍然没有解决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个里程碑,列宁主义是第二个里程碑。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列宁主义,解决的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来夺权政权,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但是都没有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防止无产阶级政权变质和资本主义复辟等问题。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生死存亡的大事。

  (三)毛泽东思想是第三个里程碑。

  从前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马列主义是前两个里程碑。但是,在无产阶级夺得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保持政权永不变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这是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生死存亡的大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此做出新的回答。

  1、时代召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虽然他们参加和领导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但是在这方面却没有能够取得实质性成效,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在理论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上。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马克思主义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理论上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创立了一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和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还从实践上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使革命精神转化成了现实的物质力量,使理想转化成了客观存在。

  在无产阶级夺得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面临的新的任务。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这就要从社会实践出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要从理论上还要从实践上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问题,而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共同的问题。

  当时由于列宁去世的比较早,没有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列宁去世后,斯大林虽然继续了列宁的遗志,将苏联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把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推向了前进,但是却也没有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将这个问题予以解决,没有认识到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会给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可是,这个时候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暴露出了问题,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如果这些隐患不能得到解决,那么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就会遇到很大困难,甚至会造成资本主义复辟的出现。这就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此做出有力的回答。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只是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却没有运用唯物史观对斯大林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提出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方略来,反而提出了“三和两全”的修正主义路线,要建立一个“三无世界”,践踏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给社会主义阵营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后来的勃列日涅夫等人虽然将赫鲁晓夫赶下了台,但是却与赫鲁晓夫的路线并没有什么差别,执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2]这样在苏共领导集团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够指望他们在探索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上取得成就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当时是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比如,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吉拉斯的南斯拉夫人在《新阶级》一书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吉拉斯早年追随铁托革命,一起领导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反法西斯武装斗争,战后担任过南联盟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是南共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来却主张实行多党竞争的民主制,批评所谓南斯拉夫党内的斯大林思想。在被捕入狱后,吉拉斯写了《新阶级》一书。手稿秘密带到西方后,立即被奉为至宝,半年之内就再版了十次。为了批判吉拉斯的修正主义观点,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于一九六三年在内部出版发行了中译本。

  吉拉斯在《新阶级》一书中写到,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共产党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个新的特权阶级。他们掌控了国家的一切资源,结果“与以前的革命相反,共产主义革命是以取消阶级为号召开始,但最后竟造成一个握有空前绝对权威的新阶级。”

  当时在中央文革小组的戚本禹看了以后,觉得吉拉斯所说的情况与我们国家出现的情况是很想似的,说得也是对的。可是为什么要把吉拉斯的观点作为修正主义进行批判呢?他向同在中央文革小组工作的关锋请教。关锋说,这不矛盾。吉拉斯是说在社会主义里面出现特权阶级是必然的,并以此来整个地否定社会主义。我们则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可以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阻止特权阶级的发生和发展。[3]

  从中可以看到,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面临的共同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不仅要从理论上还要从实践上对此做出有力的回答。吉拉斯虽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不是运用唯物史观来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新途径,却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必然现象,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这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否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因而就要展开对于吉拉斯修正主义观点的批判,确立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从理论和实践上来探索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新途径。

  赫鲁晓夫虽然没有公开否定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但是他全盘否定斯大林,实际上也就否定了斯大林时代苏联党和国家的历史。虽然他也进行了某些改革,但是却没有运用唯物史观,以批判斯大林的错误为切入口,对苏联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峻问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通过系统的剖析,提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的方略。这样就使苏联及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陷入了迷茫。

  由此看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要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要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实践出发,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大胆探索,进行争辩,产生共识,找到方案,做出对策,付诸行动,使世界社会主义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斯大林晚年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后来苏共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人也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样历史的重担就落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2、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成为第三个里程碑的标志。

  从前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解决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能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一系列问题。其实,早在一九六七年五月《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联合发表的《伟大的历史文件》一文就对此作出了说明。这篇文章是经毛泽东审定和修改后发表的。为了使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我们把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改写的一段文字引述如下: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以后,还有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上的一切阶级斗争是不是还集中在争夺政权的问题上?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还要不要革命?革谁的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列宁看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被打败的资产阶级甚至比无产阶级还要强大,时时企图复辟,同时小生产者不断生长新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威胁无产阶级专政,因此要对付这些反革命威胁,并且战胜它,必须在长时期里强化无产阶级专政,舍此没有第二条路。但因列宁逝世过早,没来得及在实际上解决这些问题。斯大林是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在实际上解决了很大一批钻进党内的反革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例如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拉狄克,布哈林,李可夫之流。他的缺点是在理论上不承认在无产阶级专政整个历史时代社会上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革命的谁胜谁负没有最后解决,弄得不好,资产阶级就有复辟之可能。在他临死的前一年,他已觉察到了这一点,说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弄得不好,可能使矛盾变成对抗性的。毛泽东同志充分注意了整个苏联历史的经验,在他的一系列伟大著作和指示中,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文件中,在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正确地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毛泽东改写的文字一律加重点号,—引者注)[4]

  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并没有能够解决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列宁去世的早,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是却没有能够来得及解决这些问题。斯大林虽然在实际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却在理论上没有对这些问题作出系统的分析和说明,并从实践上进行实质性的探索。这个艰巨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并由此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的地位。

  一九五六年,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出发,同时也借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整个历史时期总路线,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了“三反”“五反”和“四清”运动,最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探索,提出反修防修,进行继续革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使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那么,为什么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文化大革命,才使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的标志,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三个里程碑的地位呢?

  毛泽东思想虽然博大精深,是由诸多理论构成的逻辑谨严的体系,但是继续革命的理论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璀璨明珠。这是因为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夺得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不过是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色彩,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突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范畴。而继续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则不然。这是要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不仅从理论上也要从实践上,探索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和保持政权性质不变的新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一个实质性的发展。这是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因而是继续革命的理论而不是别的什么理论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的地位。

  在无产阶级夺得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能否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对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严峻考验。对于这个问题,不仅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从理论上做出系统的回答,而且还要付之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来解决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毛泽东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及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一问题进行的史无前例的探索。其经验与教训有待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在反思中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向前进。

  毛泽东提出继续革命的理论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九五六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以及一九五七年中国出现的右派进攻及反右派斗争,引发了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深入思考。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剖析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研究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指出了社会主义存在向着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和复辟资本主义两种可能性,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途及其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有了一个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5]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了。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的要求出发,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只有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否则的话,旧的上层建筑就会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基本矛盾决定主要矛盾。因而毛泽东提出单有一个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也是不巩固的,必须还要有一个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6]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个时候阶级矛盾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然,这个时候的阶级矛盾主要存在于政治和思想范畴,是以政治思想作为划分标准的。[7]

  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这里关键是要界定阶级矛盾与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关系。阶级矛盾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统一,大部分阶级矛盾是要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8]这就要谨慎行事,既不能将阶级矛盾中的敌我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也不能将其中的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将其中的敌我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就要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同样将其中的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提出要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保持高度警觉,制定了反对和平演变的战略措施,进行了反和平演变的斗争。随着时局的演变和探索的进一步发展,毛泽东认为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将继续革命的重点对准了党内走资派,提出了防止中央出现修正主义的问题。他谆谆告诫全党: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9]

  毛泽东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构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把理论付诸于实践,转化成探索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实际行动。

  不论是整风反右还是后来的反右倾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城市的“三反”“五反”和农村的“四清”,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都是在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探索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沉痛的教训。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因为成绩而否认错误,也不能因为出现错误而否定成绩,而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使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历史已经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文化大革命,是在取得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又向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发起的冲锋,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伟大创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这样,继续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文化大革命才是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的标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4 19:29 , Processed in 0.01365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