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查看内容

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续二)

2021-12-27 01:3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6674| 评论: 0|原作者: 郭建波|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如何才能够监督制约这些党员领导干部,防止他们走资本主义道路呢?这是摆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四)继续革命的理论永放光芒。

  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出发,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创立的革命理论。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革命的理论来源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又经受住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检验,以其独创性的成果大大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奠定了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的地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夜空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时代的发展在召唤着理论的创新。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分子及本国孟什维克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将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创立了列宁主义。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利用一战造成的有利时机,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随后斯大林继承列宁的遗志又把苏联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无产阶级政党利用二战造成的有利时机,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由此形成。

  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时代对共产党人提出的新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条路线:一条是唯生产力论,认为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能搞好社会主义,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另一条是生产力发展问题上的辩证论,认为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就必须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这两条路线的分歧不是要不要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而是如何处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是孤立地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矛盾运动中来认识,焦点是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从哲学上来说,唯生产力论坚持了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生产力发展问题上的辩证论则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这是两条不同路线产生的哲学基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两条不同的路线在实践上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唯生产力论会背离社会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问题上的辩证论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发展,走向共产主义。

  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不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中苏大论战还是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的分歧和斗争,都是集中在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问题上。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动了批判以苏共赫鲁晓夫为代表的修正主义集团的斗争,在国内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反修防修斗争中,毛泽东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如何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消灭政治思想上的资产阶级,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就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毛泽东思想阶段。

  从历史的考察中可以发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的论战不是偶然的,这是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内发生的斗争也不是偶然的,这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国际上的阶级斗争和国内阶级斗争虽然在规模和范围上有所不同,但是却存在着统一性,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国际上的反修防修斗争,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这种斗争作出了历史的评判;国内的反修防修斗争,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被全盘否定和彻底否定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毁灭性破坏及社会的演变对此作出了历史的论定。

  由此看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已经证明继续革命的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种真理的燧石是在实践的敲击下才放射出灿烂光芒的。继续革命的理论,如同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奠定了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的地位,以其磅礴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毛泽东思想阶段。继续革命的理论永放光芒。

  三、响应时代召唤,共产党人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斗争。

  继续革命的思想是光辉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和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留下了沉痛的教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当代共产党人在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以后,会以更加睿智的思想,饱满的热情,成熟的心态,投身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中。

  (一)严峻的现实,沉痛的教训。

  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到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承认挫折,认清现实,汲取教训,谋划未来,就成为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

  毫无疑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了巨大挫折。这一巨大挫折是以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和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为标志的。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从历史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二战以后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裂痕,经过中苏大论战,到六十年代中期陷于分裂,形成以苏共为首的右翼集团和以中共为首的左翼集团。此后中苏两党沿着各自不同的路线前进。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进行反修防修,开展社教运动,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毛泽东去世后,以怀仁堂事变的发生为标志,文化大革命不幸夭折,随后在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遭到毁灭性破坏,中国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隐患。苏联共产党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进,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标志,造成了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此遭遇巨大挫折,进入了低潮。

  这两个事件结局虽然相似,却有着重大不同。一个是在正确路线指导下探索中遭遇的失败,一个是在错误路线指导下出现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败,就否定路线的正确,以及探索的必要性。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来分析,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以后,如果不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就必然会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不论是中国文化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的演变,还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都以活生生的现实对此作出了有力的证明。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苏共没有在苏联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适应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从这一方面来说,资本主义在苏联的复辟是具有必然性的。而中国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虽然进行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却以毛泽东去世怀仁堂事变的发生为标志,导致文化大革命走向失败,致使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努力化为泡影,酿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遭到毁灭性破坏的结局。

  这两种结局虽然都是因为没有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所造成的,但是其原因又有所不同。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由于没有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所导致的失败,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遭到的毁灭性破坏,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失败所造成的结果。一个是没有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一个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失败,虽然原因有所不同,其结果都是由于没有能够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所造成的。从这方面来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是具有必然性的。由此进一步彰显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说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充分条件。

  2、沉痛的教训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精神遗产。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及文化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遭到的毁灭性破坏,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进入了低潮,留下了沉痛的教训。通过对沉痛教训的总结与分析,可以梳理事实,发现真相,坚定信心,少走弯路,指明今后进行革命斗争的方向。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虽然无产阶级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能够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胜谁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1]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了,但是政治思想上的资产阶级仍然存在。这个时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面临着内外资产阶级的侵袭与破坏。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特别是像苏联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国际资产阶级要想通过武力的方式来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往往是难以成功的。这个时候就要采取和平演变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人,不仅要敏锐地注意到这种变化,保持高度警惕,还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相应的反和平演变的重要措施。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一般来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的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因素要超过外部帝国主义国家的作用;由于无产阶级政党是执政党,那么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党内的因素要超过党外的作用;在无产阶级政党内部,中央的因素要超过地方的作用。因而就要将党内走资派作为运动的重点,尤其要警惕中央出现修正主义。毛泽东去世前一再告诫全党:“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4]这些遗嘱式的教导穿过历史的时空,一直回响到今天,已经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必须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参加到继续革命的洪流中,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觉悟,增强他们进行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战斗性,使他们成为遏制党内走资派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强大力量。工农群众对继续革命的理解和觉悟程度,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试想,如果当时怀仁堂事变的发动者意识到一旦他们造成了事变,就会遭到以工农为主体的全国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迅速组织起来进行全国性的反抗,形成声势浩大波澜起伏震动全国的革命运动,那么又有谁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发动这样的事变呢?

  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决不仅仅是发动怀仁堂事变的若干人造成的,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工农群众对于继续革命的理解和觉悟程度,以及革命干部和群众组织负责人对继续革命的思想认识水平决定的。将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历经十年之久革命运动的失败,简单地归结到发动怀仁堂事变的若干人身上,本身就违背了唯物史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怀仁堂事变不过是导致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导火线而已。

  从历史的考察中我们看到,对以工农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仅仅进行理论上的宣传,政策上的灌输是不行的,而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教育以后,才能够使他们逐步走向成熟,形成坚定的阶级意识。继续革命的理论在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以后,才放射出灿烂的光辉,照亮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继续革命的理论是保护自身根本利益的法宝,在阶级意识的萌发中化作改天换地的物质力量,以饱满的激情投身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

  正是因为这样,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就要反修防修,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决不是不发展生产力,也不是不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是要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来进行考察,在解决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决不是抛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孤立地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不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就会使生产力偏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导致“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结局。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就是其中的沉痛教训。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毁灭性破坏,工农群众沦为雇佣劳动者的命运,以及由此产生的两极分化也是其中的沉痛教训。

  这些沉痛的教训,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必须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在继续革命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继续革命是第一位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二位的,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继续革命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迅速稳定地发展。否则的话,复辟了资本主义,就会给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就是有力的证明。因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必须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具体表现,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沉痛教训,就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必须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这个任务要由觉醒了的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来完成。这是无产阶级政权能否得到巩固和发展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这种沉痛教训不仅证明了毛泽东继续革命的理论的思想光辉,而且还成为今后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进行斗争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中可以看到,以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和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为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巨大挫折,进入低潮,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面临斗争的形势是严峻的、复杂的。这就要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剖析中来吸取智慧和力量,把沉痛的教训作为今后进行革命斗争的宝贵精神财富,使悲剧以后不再重新出现。

  (二)让历史告诉未来。

  从前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了巨大挫折,给各国共产党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使得一些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悲观情绪。这个时候就要通过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回顾来透射未来。

  1、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

  真正的科学共产主义运动,是从一八四八年二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人的宣言书,是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判决书,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革命的方式,砸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虽然建立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欧美地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除了失败的巴黎公社以外,在夺取政权方面无产阶级始终没有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是由于当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还不成熟的缘故。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完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组织出现了,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不论是在民主制度上还是在生活待遇上,工人阶级的处境均有了重大改观,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和条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才出现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逆流。恩格斯去世后,这股逆流在第二国际内部占了上风。第二国际正在背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既定轨道,成为国际资产阶级操纵工人运动的工具。

  这个时候以列宁为代表的左派,在第二国际内部处于劣势。在第二国际内部,左派和右派的斗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斗争的核心,就是要不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要不要通过革命的方式,砸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分裂的危险。

  从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来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个时候似乎右派的主张更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但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发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做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取得胜利的论断,为俄国十月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右翼领袖们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鼓励本国无产阶级为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战场上与自己的阶级兄弟——其它国家的无产阶级进行厮杀。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则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有利机会,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十月革命的胜利,经过了六十九年。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巴黎公社失败,经过了二十三年;从巴黎公社失败到十月革命胜利,经过了四十六年。马克思主义终于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结出了硕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作为恩格斯去世以后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担负起了在时代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创立了列宁主义,建立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抓住一战造成的有利时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领导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共产主义理想出现了曙光。

  2、从十月革命到文化大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打退了外国干涉军,镇压了内部叛乱,而后又通过新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成立了第三国际,支持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将共产主义运动扩展到全球。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继承列宁的遗志,在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对抗美国的政治军事强国。这个时候苏联利用二战造成的有利时机,在进攻法西斯德国的时候,支持东欧地区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运动,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式道路,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必然选择。在共产国际帮助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一个伟大的标志性事件,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在此基础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的胜利,其实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取得的。从世界范围上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5]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来分析,都没有超出列宁主义的范畴。但是时代的发展又为全世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这就是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到底解决了没有,如何才能够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究竟还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是关系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前途和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大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建立以后,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达到了全盛时期。但是,就在这全盛的背景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却蕴含着严重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主要在中苏两党之间展开,最初是在斯大林问题和和平过渡问题上表现出来,[6]最后发展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上的原则性分歧。这种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又发展到国家关系上,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全面恶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分裂。

  从历史的考察中可以发现,中苏之间出现的分歧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还是服从苏共老子党的指挥棒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照搬苏联模式,还是探索适应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究竟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苏两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地发展,而不能服从苏共的指挥棒。这在中苏两党之间关于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的分歧上表现了出来;[7]社会主义中国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而不能照搬苏联模式。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鲜明地提了出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走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探索,却遭到了赫鲁晓夫的嘲笑和攻击;[8]在继续革命的问题,中苏两党的分歧更是原则性的,在九评苏共中央信中作出了详细的论述。

  本来,中苏两党之间出现分歧和矛盾以后,兄弟党之间应该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通过内部讨论来使问题得到解决。退一步说,这些分歧即使一时解决不了,还可以求同存异,保留意见,一般情况下是不致于影响到两党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但是苏共赫鲁晓夫集团却将两党之间的争论扩大到国家关系上,擅自撕毁两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撤走苏联专家,严重恶化了中苏关系。[9]中苏两党会谈期间,苏共又在会谈没有取得成效的情况下,突然发布了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挑起了公开论战。[10]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才被迫应战,从防御转入反攻,中苏论战进入高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此分裂,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此后,中苏两国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进。苏联继续发展重工业,开展军备竞赛,一跃而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出兵阿富汗,苏联在全球表现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美国则是由于侵越战争失败,国内出现经济危机,从总体上处于防御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关系的改善就成为两国抵制苏联扩张维护自身安全的共同需要。

  中苏论战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而后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以亘古未有的雄伟气势,将广大劳动人民动员起来进行造反,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响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投入到文革的洪流,荡涤着旧社会留下来的污泥浊水,以磅礴的气势向党内走资派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发起了摧枯拉朽式的冲锋,席卷了华夏,震撼着全球。这股红色的飓风,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引发了强烈反响,法国的“五月风暴”和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就是其中的两个代表性事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积极支持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还大力支持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将共产主义的影响力扩展到全球。

  从十月革命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欧洲发展到亚洲,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变化了的形势下,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中苏两党之间出现了严重分歧。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论战,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瓦解了社会主义阵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探索,继续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令人遗憾的是,以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和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进入了低潮。

  3、历史的启示。

  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从十月革命到文化大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挫折中前进,从失败中走向胜利,在凯歌猛进中呈现出辉煌的局面。如果把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比做一处威武雄壮的活剧,那么巴黎公社不过是一个序幕,十月革命则正式拉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大幕,文化大革命则使这处活剧走向了高潮。随后,在复杂的历史因素的作用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又在巨大挫折中走向了低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对立统一。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事物的前进是以曲折为代价的,不经过曲折事物就不能前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就是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曲折,走了一些弯路,甚至还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难以完成避免的规律性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因为遭受了挫折就对共产主义运动失去信心,也不能因为一时顺利就盲目乐观,看不到前进道路上可能遭受的曲折和困难。这就要运用辩证唯物论来武装头脑,在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剖析中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面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工人阶级生活待遇改善,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社会稳定,修正主义猖獗的境况,列宁敏锐地发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胜利,于是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应运而生。正是因为这样,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才利用一战造成的有利时机,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澎湃发展,在二战造成的有利时机下,中国及其它国家的革命先后取得了胜利,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创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辉煌局面。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国际范围内仍然面临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国内仍然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斗争反映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形成了中苏两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从性质上来说,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修正主义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苏共领导集团走上了一条修正主义道路,在其影响下的东欧集团也与苏共存在着相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不过是一个时间早迟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探索,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失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毛泽东去世后,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被颠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此出现巨大挫折,走向低潮。

  从历史的考察中可以发现,第二国际内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中,诞生了列宁主义,而后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辉煌局面。中苏大论战就是马列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文化大革命,将十月革命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虽然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文化大革命最后失败了,但是继续革命的原则是长存的,其经验教训已经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今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思想的指导和实践的借鉴,产生的影响则是深远的。

  (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处于低潮。低潮是高潮的前奏,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伟大任务是什么呢?

  1、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伟大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1]毫无疑问,只有在消灭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以后,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人的根本历史使命就是消灭私有制和私有观念。那么,如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共产党人又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不是凯歌猛进战略进攻的时代,而是战略防御下的宣传发动储蓄力量的时期。共产党人就要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大计进行深入思考,坚定信念,积蓄力量,宣传群众,昭示未来。

  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困境中,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左”倾冒险主义。由于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有些共产党人革命心切,不能认清这个现实,而是采取革命高潮时的政策和策略,盲目出击,展开进攻,结果使革命遭受巨大损失;一是右倾投降主义。由于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力量对比悬殊,于是理想信念动摇,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张妥协退让,甚至投降。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有可能出现。这就要求真正的共产党人,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时刻注意防止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出现,使革命力量在斗争中得到发展壮大。

  真正的共产党人,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既不会动摇信念,失望悲观,也不会感情用事,盲目行动,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沉着应付,慎重行事,创造时机,果断出击,在退让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当然,这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

  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这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首先实现社会主义。要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夺取政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人和人之间平等友爱的关系,在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完结,还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确保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手中,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方面居于指导地位。

  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和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的沉痛教训,是共产党人今后进行革命的宝贵精神遗产。只有在认真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以后,才能为今后进行的革命提供鉴介,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这是今天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今天的共产党人必须从实际状况出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从革命处于低潮以及力量对比处于劣势这个现实出发,来作出当前的革命发展规划,从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中来昭示今后革命的发展。要切实认识到在革命处于逆境的情况下,革命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一步地进行。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消极悲观。只有通过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善谋造势,在斗争中稳定前进,才能为将来进行革命创造条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战场不是在书本里、网络中、讲坛上、沙龙间,而是在工厂、农村、田间、地头、工地、社区,在工农为主体的劳动群众中。在工农大众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对他们身边的现成事例从理论上来作出说明,用革命理论的曙光照亮人民群众的心房,使他们从困惑中清醒过来,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他们的革命激情,形成进行革命的强大力量。

  宣传发动的过程,就是等待时机创造时机的时候。如同帝国主义时代出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由此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客观条件一样,今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一定还会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相似的客观条件。虽然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形式上也发生了若干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合理的经济政治秩序将国内阶级矛盾转化为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全球性的两极分化急剧发展,正在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创造条件。

  现在,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贸联系的日益密切,互联网技术,国际金融资本主义的形成,正在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旧秩序,全球性的两极分化,以及发达国家内部严重的债务负担日益严重,也在加速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全球性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正在日益成熟。

  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伟大任务,就是要为未来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当代的共产党人,为了加快革命形势的成熟,要进一步做好理论指导,深入基层,唤醒群众,宣传造势,创造时机,培养革命骨干,壮大阶级队伍。一旦革命时机到来的时候,共产党人就能够及时将群众组织起来,迅速发挥出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而斗争。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也就在这种斗争中涌现出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8 11:35 , Processed in 0.015895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