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透视儒家思想

2020-7-10 23:0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038| 评论: 0|原作者: 红烈|来自: 旗帜评论

摘要: 唯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拯救劳苦大众的救星。社会主义比起孔夫子的“经书”来,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




  题引:伟大领袖毛主席有一首词,其涵盖历史面最大:上下几百万年。这首词名曰《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如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这首词上阕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富有十分厚重的历史感。

  接着是漫长的人类之“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气势,更有对往事如烟之浩叹。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此句是全词中最经典之语,指的是自从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人民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战火不歇,流血遍野。一下子抓住了阶级历史是由血写成之本质,看得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把这首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的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也不过就是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忧愁而少开怀。放眼历史,尽是征战杀伐刀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

  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词未写完,天已破晓。天亮了,人民翻身了。

  毛主席的这首《贺新郎·读史》写于1964年春,是其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这首词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现在,纵贯几百万年的悠久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如大写意的国画,用笔不多,却挥洒自如,意境、情趣、神韵具备,把读者带进了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与之共悲欢。

  这是一首以政治家的气魄、诗人的才华、史学家的渊博、理论家的思辩发出的吟唱,大气磅礴,吞吐烟云,雄盖古今,为中外文坛有史以来所罕见之大手笔。

  儒家的孔孟之道是非常虚伪的。在儒家看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建构一个美好的社会,必须让天下百姓都富裕起来,做到“藏富于民”。在孟子看来,施仁政必首先关注“民生”问题,要“置民之产”。

  孟子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则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所谓“置民之产”,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包括衣食住行,上孝父母,下养妻儿,以及抵抗风险的经济能力。这是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是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底线要求。只有天下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人心才会稳定,社会和谐秩序的建构才有可能。故孟子进而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

  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民产”是“民心”的基础,“置民之产”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构美好社会所必备的条件。

  正因如此,儒家才励民致富,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意即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一个人如果不努力改变自己的贫困状况,这是一种耻辱。

  孔子进而还认为:“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 述而》)就是说,如果可求富贵,即使从事卑微的工作,我也愿意为之。

  儒家认为,为求富贵,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这是一种天行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儒家所大力推崇和提倡的。言下之意,只要“诚实劳动”,人人都可以富起来,都可以成为有产者。顺着这种逻辑,当今社会,每到五一劳动节,社会上总有人散布什么“劳动光荣”、“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辞。

  然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光辉著作中指出:

  我们已经看到,在较早的生产发展阶段上,人的劳动力就能够提供大大超过维持生产者生存所需要的产品了,这个发展阶段,基本上就是产生分工和个人之间的交换的那个阶段。这时,用不着多久就又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人也可以成为商品,如果把人变为奴隶,人力也是可以交换的和消费的。人们刚刚开始交换,他们本身也就被交换起来了。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产品的最终命运就变得更加不确定了。商人很多,他们谁也不知道谁在做什么。生产者丧失了对自己生活领域全部生产的支配权。产品和生产任凭偶然性来摆布了。

  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这种规律也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们作为异己的、起初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其本性尚待努力研究和认识的力量,同各个生产者和交换的参与者相对立。

  商品生产的这些经济规律,在这个生产形式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上都有所变化,但是总的说来,整个文明时期都处在这些规律的支配之下。直到今天,产品仍然支配着生产者。

  劳动产品支配着生产者,物质财富统治着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财产关系为核心。这样,就产生了阶级,产生了贫F两JF化,产生了阶级斗争。一部分有了“恒产”的“先富者”,凭着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靠获取他人的剩余劳动而不断致富。“后富”的劳动者却不能拥有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他们“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伟大的创举》)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儒家是极力为统治阶级“维稳”的,它当然不赞成奴隶们起来反抗。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奴隶大起义,一个起义领袖叫柳下跖、一个叫庄蹻,孔子等儒家大知识分子都把柳下跖称为“盗跖”,认为奴隶起来造反就意味着做强盗。

  那么,怎样解决贫F分H问题、为统治阶级“维稳”呢?孔子曾经说:“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大意就是不怕财富不多,只怕分配不合理;不怕人口稀少,而怕境内不安。“均”,一般人常常解释为平均,说孔子是主张平均主义,其实大谬不然。

  汉代的大儒家董仲舒解释说:“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春秋繁露·度制》)

  大意就是说,富人太富了就骄横,过于骄横就会称王称霸;穷人太贫穷了就要忧患,过于忧患就会当盗贼,因此统治者的统治之道就是要调节,富人不要让他太富了以至于骄横,贫穷的人也不要让他太穷了以至于忧患,这样求得上下等级制度的平安。

  宋代大儒家朱熹则解释说:“谓各得其分”。

  这些解释,都是要调节各阶层的收入,使富者、贫者都能“各得其分”,不至于过富和过贫,以求社会的安定。

  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方案,描绘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愿望,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最高治国境界。然而,历代统治者谁也没有真正达到这个境界,历史总是跟他们过不去,历代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总是不断地起来斗争。正因为如此,才有一代代封建王朝的不断交替,才有历史一治一乱的起伏更迭。

  由此可见,在贫富问题上,儒家主张缓解贫富X殊,缩小贫富差距,类似今天的所谓“共同富裕”。这是儒家坚定不移的社会理想与伦理目的。儒家认为,贫富悬殊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乱源之所在。儒家除去主张“调均之”以求“上下相安”(指的就是要协调好贫富关系,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外,还主张“生财有道”,比如主张即使致富了,也要“戒奢寡欲,洁身自好”,即使掌握了剥削别人剩余劳动的条件,也要“以财发身,兼济天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向劳苦大众做一些施舍,更要做到“富而好礼”,即是要求为富者秉持敬畏之心、怀仁义之德、灭贪欲之念,强学达性、积善成德,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从这里看,儒家早就提出了“道德市场经济”。儒家认为,如果天下的商人和富人均能“好礼”,则乱源可绝,社会将趋于和谐,天下可平也。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条件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使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达到极限,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因此,对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消灭也就包括着人类的解放,因为整个人类的奴役制,就包含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

  所以,有人为了诋毁马克思主义,强调“中国古代也是私有制、也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从而企图抹杀马克思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意义,否认“现代资本主义是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这一论断,这只能说明这种人思想理论上的浅陋。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几千年来总是说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无理。自从马克思主义出来,就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这是个大功劳。这个道理是无产阶级从斗争中得来的,而马克思作了结论。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毛泽东1939年12月21日在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

  唯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拯救劳苦大众的救星。社会主义比起孔夫子的“经书”来,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毛泽东为《一个在三年内增产百分之六十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文写的按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2:37 , Processed in 0.02176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