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学点马克思主义(二十)—— 利润挤压

2020-3-7 05:48|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88292| 评论: 1|原作者: 红色中国网理论编写组

摘要: 世界历史经验表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定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导致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工人阶级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并争取广泛的政治和社会权利。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都发生了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历史现象。

学点马克思主义(二十)—— 利润挤压

 

红色中国网理论编写组

 

            利润挤压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经济危机形式。所谓利润挤压危机,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定阶段,造成了工人阶级斗争力量上升的条件,导致国民收入分配发生了对工人阶级有利的变化,从而引起利润份额和利润率下降,进而造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马克思对于利润挤压的危机倾向做过论述。马克思指出,如果快速的资本积累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一个时期内超过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就会造成产业后备军的萎缩。所谓产业后备军,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失业半失业的剩余劳动人口。如果有一个庞大的产业后备军,资本家就可以经常用失业、丢饭碗的可能性来威胁有工作的劳动者,逼迫它们接受低工资、恶劣的劳动条件和非人的劳动强度。反之,如果产业后备军萎缩,失业工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找到工作,资本家的威胁就不那么有效,许多工人就更加有勇气与资本家展开斗争。

            在马克思的时代,即使在英国那样最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资也仅仅勉强维持生存,因此,利润挤压的危机倾向并不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斗争力量有了很大增长,利润挤压危机也成为比较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形式。图一说明了在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周期中官方失业率与利润份额之间的变化关系。


图一 失业率和利润份额(美国经济,1960-1970年)

 

          图一中,利润份额指的是资本家的全部税后财产收入(包括企业利润、利息、租金等)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马克思所说的产业后备军比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官方失业人口要广泛得多。但是在美国,官方失业人口一般与更加广泛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同步变化,所以可以用官方失业率的变化来大致代表产业后备军的变化。

          1960年,美国经济发生衰退。次年,美国经济的失业率上升到6.7%,利润份额上升到12.5%1962-1965年,随着美国经济进入快速扩张,失业率逐步下降。但是在这个时期,一方面失业率仍然较高,压制了工人阶级斗争力量,另一方面总需求的扩张主要对资本家有利,从而利润份额从1962年的13.2%增加到1965年的14.5%

          1966年,失业率下降到了3.8%。经过连续数年的快速扩张,美国经济中的“产业后备军”开始枯竭,加上战后形成的福利国家制度和有组织工会对工人斗争有促进作用,劳动收入份额开始增长,并且对资本家的利润造成了“挤压”。此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润份额连年下降,至1969年下降到了12%1970年,美国经济爆发危机。虽然当年的失业率大幅度上升,但是由于在短期总需求的下降速度超过了劳动收入的下降速度,所以利润份额继续下降。

          图一介绍的是一次比较典型的利润挤压周期性经济危机。利润挤压的危机倾向,除了可以造成周期性危机以外,还会影响到资本主义长期的制度变化和发展趋势。在以前的“学点马克思主义”中介绍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著名的无产阶级必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假设。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但是,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经验确实表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定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导致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工人阶级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并争取广泛的政治和社会权利。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都发生了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历史现象。

         图二介绍了1900年至2018年美国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的长期变化。


图二 劳动收入份额(美国经济,1900-2018年)

 

         图二所显示的劳动收入份额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和薪金、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险金和福利以及小业主收入中的劳动部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如图二所示,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工人阶级仍然受到比较沉重的剥削,劳动收入份额约为50%。随着美国社会的无产阶级化,工人阶级斗争力量上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1914年,劳动收入份额已经增加到了6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至1921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到了52%。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这一时期,尽管美国资本家大发横财,美国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也有相对改善。至1929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到了59%

          在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中,劳动收入份额并没有下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动员,美国经济转入准计划经济,实际上实现了充分就业。至1945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到了66%。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半期,美国的劳动收入份额趋于下降。但是,由于福利国家的保护和工会的斗争力量,劳动收入份额始终保持在60%以上。六十年代后半期,世界革命出现高潮,美国国内各种进步斗争风起云涌。1970年,劳动收入份额增加到63%

         在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和资本产出率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下一期“学点马克思主义”会介绍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产出率的长期趋势),美国经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陷入了严重的利润率下降的危机。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对于这种利润率下降的危机毫无作用,反而造成了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并存的“停滞膨胀”。

         随着1980年里根政府的上台,美国资产阶级改弦易辙,抛弃战后一度形成的阶级妥协,向工人阶级发动全面进攻,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了新自由主义时代。货币主义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货币主义就是用紧缩货币供给的办法,人为制造严重的经济危机,提高失业率,来压制工人阶级的斗争力量。但是,一直到世纪之交,美国资产阶级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2001年,美国经济的劳动收入份额还一度恢复到62%

         2001年以后,随着中国全面完成资本主义复辟,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制造业出口基地,中国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巨大的“产业后备军”,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等核心国家工人阶级的斗争力量。此后,美国经济的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近年来下降到了58%

 


1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俞聂 2022-11-30 15:20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剩余价值“生产”出来以后如果没有办法顺利通过流通领域而“实现”,那么就产生了“消费不足危机/生产过剩危机”。反之,如果在制度上保障了工人的集体议价能力和就业(就像二战后的福利国家模式),尽管剩余价值更有可能“实现”,但是却威胁到了其“生产”,于是就发生“利润挤压危机”。资产阶级虽然想走钢丝,但结局却是钢丝越来越细,越来越不能平衡。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11:27 , Processed in 0.01565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