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Kris Wu?为什么爱莉安娜·格兰德的粉丝对他这么恼火?》专注中国报道一百年的InkstoneNews以此为标题报道了最近的推特热门话题「Kris who」事件。

「Kris Wu」就是中国的人气偶像吴亦凡的英文名,11月2日他发行了自己的新专辑《Antares》并一口气占据了iTunes美区下载榜前十名中的七个,力压爱莉安娜·格兰德和Lady Gaga。

古语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华人乐手在美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当然要大力宣扬一番了,看看吴亦凡工作室公告中的这一串「第一」:

吴亦凡的粉丝,千万别当民族主义和偶像工业的炮灰-激流网

可是美区iTunes用户哪认得这个在推特上只有15万粉丝的亚洲明星啊?于是大量不明所以的老外们开始寻找这个神秘的「Kris Wu」,「Kris Who」成为了推特热门标签。

一开始,推特用户们怀疑这张专辑使用了机器人程序刷榜。很快人们就发现:刷榜的不是机器人,而是活生生的真人!他们都是吴亦凡粉丝,按照社交媒体上完整的刷榜攻略攻陷了iTunes美区。

吴亦凡的粉丝,千万别当民族主义和偶像工业的炮灰-激流网

具体操作方法很琐碎,简单说就是粉丝通过反复花钱购买下载,帮助偶像制造虚假繁荣的景象。

粉丝控评现象被揭穿之后,美区iTunes冻结并最后删除了这些造假数据,于是吴亦凡的单曲掉出了排名前一百,之前一直被压制的爱莉安娜·格兰德终于登顶,国内的公众号纷纷对吴亦凡的粉丝展开了群嘲。

吴亦凡的粉丝,千万别当民族主义和偶像工业的炮灰-激流网

而不甘心的粉丝也向微博路人、推特用户展开了反击。

吴亦凡的粉丝,千万别当民族主义和偶像工业的炮灰-激流网

如果事件到此为止,只不过是一场闹剧。

但11月7日,另一位「流量明星」张艺兴为吴亦凡背书,并放出豪言:「不相信中国人行的 可以滚远点」,随后新晋偶像蔡徐坤又夸赞张艺兴:「最后一句话 相当帅了」(偶像们为什么打字都不用标点符号?)把这事拔向了民族尊严的高度。

吴亦凡的粉丝,千万别当民族主义和偶像工业的炮灰-激流网吴亦凡的粉丝,千万别当民族主义和偶像工业的炮灰-激流网

这就很搞笑了。

粉丝控评这事正不正当姑且放下不谈,iTunes的下载排行榜是一项很了不起的荣誉吗? 何况,粉丝说自己是真金白银为偶像刷榜,有没有想过,既然这个榜单如此好刷就说明其规则的漏洞就很大,既然漏洞很大权威性就不高,刷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明显,这事在很多粉丝眼中,和「冲奥」——冲击奥运金牌和奥斯卡奖——在本质上是差不多的,都是为了证明中国人行……但你们真的只是唱了几首歌,怎么就关系到「中国人行不行」了呢?

都淡定些,现在不是霍元甲和陈真的年代了。

就算美国人因为这件事而去推特找了「Kris Wu」,也只是把这件事当花边新闻看,会因此而喜欢上他只是中国粉丝的一厢情愿罢了。

说白了,刷榜事件除了可以拿回国内对不了解北美乐坛的路人吹嘘一番,满足一下粉丝的虚荣心之外,对吴亦凡本人在北美的发展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好处。

吴亦凡的粉丝,千万别当民族主义和偶像工业的炮灰-激流网

刷榜事件激发的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冲击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民族主义想象,只不过有的人从中看到的是「粉丝的力量」,有的人看到的是「水军的力量」而已。

当下微妙的中美关系大背景又会给这种分歧染上意识形态色彩。尽管「为国争光论」和「丢人丢到国外论」两派争得面红耳赤,互相指责对方是「跪久了站不起来」,其实同样是在民族主义话语系统里寻找论据。

如果说「Kris Wu」事件里有什么是「真问题」,那就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网民、中国的年轻一代对于国际流行文化实际上仍然很隔膜。

粉丝只顾埋头辛苦刷榜,根本没意识到iTunes排行榜是个什么东西;各路公共号在用夸张地语气调侃粉丝之前往往先要「科普」一番爱莉安娜·格兰德是谁。

吴亦凡的粉丝,千万别当民族主义和偶像工业的炮灰-激流网爱莉安娜·格兰德

网络时代看上去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获得任何信息,但实际上人的精神世界仍是一座座封闭的孤岛,应该问的问题是:是什么割裂了年轻人的想象力?

民族主义无疑是问题的源头之一。

的确,互联网让我们有机会和本民族之外的人有了更多的交流。然而大多数人实际上关心的并不是他者,而是关心「他者眼中的我」。就像吴亦凡的粉丝,在意的其实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而吴亦凡粉丝的批评者,眼中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正是这种时刻处于「他者凝视」下的焦虑催生了正反两个方向的网络民族主义。

想象力受制于民族主义话语的另一个征兆就是批评家们完全不理解民族之外的话语,凡事都爱用「中国/美国」这样单一的思路来思考,忽视了一个现象背后阶级、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纷繁复杂的社会因素。

比如粉丝为偶像刷榜这件事,起源于韩国流行文化。

「韩流」之所以在青少年之间特别流行,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特别渴望外部世界认同的时期。统一行动、刷榜应援提供了一种集体认同,在一个推崇个人成功的原子化世界里,「韩流」的给粉丝提供了一种短暂的归属感。

这和中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的心理机制也没有什么区别,既不崇高也不卑下,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心态(尽管未必认同其具体做法),而主流舆论对于年轻人的粉丝文化则过于苛刻,迫使年轻人将正常的追星行为切换成「为国争光」来构建自己行为的合法性,无意中助长了民族主义话语的再生产。

在这件事里另一个需要被反思的对象则是偶像工业。

正如前文所述,攻占美区iTunes榜是一件没什么卵用的事情。是谁想出了这种low穿地球的营销方式?要么是为了贻笑大方,要么就是自导自演——毕竟吴亦凡和爱莉安娜·格兰德其实同属于环球音乐公司。

吴亦凡的粉丝,千万别当民族主义和偶像工业的炮灰-激流网

偶像工业也有很多种,在国内最火的流量明星吴亦凡、张艺兴、蔡徐坤等人都走的是模仿韩国的路线,反观效仿日本AKB48的SNH48,碍于的版权环境、国人的消费习惯就始终火不起来。

吴亦凡的粉丝,千万别当民族主义和偶像工业的炮灰-激流网

韩式偶像工业从选秀开始就不断通过话题诱导粉丝消费,从这个行业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韩流」的本土化之路无疑比日本女团制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