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中国革命 查看内容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知青“上山下乡”

2018-11-3 21:5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4845| 评论: 2|原作者: 陈清|来自: “知青问题研究”

摘要: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源于50年代中期。它是在城市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兴起的社会条件下提出来的。其根本出发点是试图把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同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状况结合起来,探索一条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道路。
陈清: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知青“上山下乡”
点击:313  作者:陈清    来源:“知青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3 10:18:37

 

1.webp (5).jpg

 

今年是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50周年。如何看待50年前的这一战略举措,由于身处基层不了解高层,站在局部没看到整体,有些人的看法难免产生偏颇。早在1996年6月,由原国务院知青办的老同志为主成立编委会,历时3年写成了《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书。经中央党史有关专家复审,认为“该书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历史价值。”下文我们把此书简称为《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运用该书内容来回答有关“上山下乡”的“七大真相”。

 

真相一:“上山下乡”不是“文革”的产物

 

《始末》第1页:“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源于50年代中期。它是在城市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兴起的社会条件下提出来的。其根本出发点是试图把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同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状况结合起来,探索一条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道路。”

 

《始末》第7页:“1955年,毛泽东为河南郏县大李庄乡经验做出按语:“其中提出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始末》第34页:“1962年10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有计划地展开在中央,最早提出插队的是党的总书记邓小平。谭震林在大区领导小组组长会议上讲话时说:插队安置,邓总书记想了很长时间了,他说,一个队安置2个中学生是会搞好的。”“周恩来也说:插队本来是小平同志提议的,我赞成。”

 

《始末》第68页:“从1962年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动员城镇人口下乡,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达到129.28万人。”

 

真相二:“文”时期的上山下乡早

“文”前就在国家的计划之中了

 

《始末》第39页:“1964年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中央安置领导小组的汇报,讨论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他对搞好插队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以插队为主,这是一件长期的大事。每年要安置100多万人。”

 

《始末》第43页:1964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中央决定建立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负责。

 

《始末》第66页:“1965年8月25日,谭震林在中央安置领导小组会议上谈到制定规划时说:1966年是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城市只能安排500多万人,还有600多万人要安排他们就业,这就是安置工作的任务。人多了不把他们安排到农村去劳动就业,都摆在城市没事干,有些人会变坏。”“1965年8月26日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会议中心是研究规划问题。综合各大区的安置计划是今后15年内1100-1200万人上山下乡。安置方向仍以插队为主。”

 

评:以上史料证明,“文革”前国家已经计划了千百万人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人数和“文革”时期发生人数基本一致

 

1.webp (6).jpg

 

真相三:实际上“上山下乡”

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多人

 

最近看了一个所谓作家写的《空前绝后,一代知青》。此文言辞凿凿的宣称,“‘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人数是3000万,相当于加拿大总人口。”宣称“‘文革’时期有超过一大半的中学生下乡了。”

 

按照《始末》第258页提供,1962年-1979年全国知青上山下乡总人数是1776万人。所谓有3000万知青的人数是扩大化的虚假数字,该作家关于有一大半中学生下乡也同样是凭个人感觉的猜测

 

《始末》第96页提供了1966年至1972年全国城镇中学毕业生和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对照表。“文革”期间下乡人数最多的这几年(即1966年至1972年),城镇中学毕业生总数是1710万人,实际下乡人数是715万人,占中学毕业生总数的41.8%,留城中学毕业生人数是995万人,占中学毕业生总数的58.2%

 

评:在“文革”上山下乡的最高峰期,有一半多中学毕业生没有下乡,占到近六成;有四成多一点的知青上山下乡,他们担当了国家的困难,在农村经受了锻炼。正因为有广大知青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才使一半多城市中学毕业生顺利的进入工矿、商店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1.webp (7).jpg

 

真相四:知青中断学业不能

算在“上山下乡”头上

 

在《空前绝后,一代知青》一文中,该作家说:“上山下乡毁掉了60%人的继续读书深造的机会。”换句话说,该作家认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可以达到60%。这显然是不实之词

 

《始末》第168-169页:1980年中共中央委托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分析青年就业问题时提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同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发展极不相应。许多青少年由于不能升学,过早地加入待业队伍。而实际初中毕业能够升上高中的只占了30%-40%。高中毕业能升入大专院校的只占5%,绝大多数初、高中毕业生需要就业。”

 

评:“文革”政治运动,三年停课,造成了“老四届”(1966、1967、1968、1969级)学业的中断,这个帐是不能记在“上山下乡”头上的国家对此进行了补救,如1971年开始,继而实行连续6年的推荐上大学,就放宽了对文化的要求而侧重表现,工农兵大学生中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1977年恢复高考后,国家又放宽了对年龄、出身、婚否的限制,知青中一大批优秀人才被选拔了出来。

 

《始末》第263页显示,上山下乡期间,国家从1776万知青中一共招出126.46万人进入大中专院校,占下乡总人数的7.1%。据统计,中国有知青经历的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达64人,都是在这期间进入大学深造的杰出人才。正是因为这样,知青中的知识精英成了改革开放时期科学发展的重要担当者。高层尚且如此,中层和基层的有知青经历的科学骨干还会少吗?

 

1.webp (8).jpg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林林 2018-11-5 01:49
现在面临经济下滑,失业率飙升,就想起上山下乡了。既然还把邓小平说成是上山下乡的最早发明者。 可是,大家都不会忘记,他上台后,中国把上山下乡说成劳改。那时怎么不见报道说是他首创上山下乡呢?实用主义,特色到家了。 可见小人一个——修正主义的高手。
引用 远望东方 2018-11-4 23:26
实事求是就好了,对"上山下乡"运动不必苛责,也不必歌颂!只是一首岁月的歌而已!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1:52 , Processed in 0.01614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