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哲学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2018-9-15 00:2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1988| 评论: 0|原作者: 贾淑品 胡飞霞 |来自: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 列宁《帝国主义论》这部著作的发表虽然已经跨越百年,但其哲学逻辑和当代价值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帝国主义论》的哲学逻辑揭开了“时代困境”质疑的缘由,剥开了帝国主义的本质,阐释了帝国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嬗变,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哲学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列宁《帝国主义论》这部著作的发表虽然已经跨越百年,但其哲学逻辑和当代价值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首先,有人认为列宁《帝国主义论》遭遇了“时代困境”,这是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谬判;其次,《帝国主义论》的哲学逻辑揭开了“时代困境”质疑的缘由,剥开了帝国主义的本质,阐释了帝国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嬗变,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再次,《帝国主义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处处彰显着时代价值,为我们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树立了榜样,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一、列宁《帝国主义论》真的“遭遇了时代困境”吗?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哲学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下简称《帝国主义论》)这部著作发表虽然已跨越百年,历经世纪沧桑,但他关于帝国主义特征、本质的论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处处彰显着时代价值。

有的人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新情况,断言帝国主义不但没有垂死、腐朽,反而越来越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他们说,这表现在垄断组织的“垄断”能力惊人,“这些跨国垄断组织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功能和形态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列宁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它们对全球经济的支配作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①]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飞速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似乎依然散发着生机和活力。有的学者片面地以资本主义的暂时平稳发展来推断资本主义已经摆脱了经济危机,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还有人根据二战结束后的70多年时间里,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运作基本稳定,经济发展相对平稳,民众生活水平提升这些情况,推断当下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论断相差甚远。以上这些所谓的“现实对比案例”似乎让人感到,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好像失去了现实说服力和应有的时代价值,在当今境遇下陷入困境。

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通过对《帝国主义论》这部著作的哲学逻辑进行深入分析,并参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不但没有“遭遇时代困境”,反而处处彰显其时代价值。

通过研究《帝国主义论》,我们发现,列宁在此部著作中做出了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核心论断,那就是“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②]这个论断是列宁在占有大量的实际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特点做出的。这里,列宁已经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在悄然的、从以“自由竞争”为特点的阶段过渡到以“垄断”为特点的阶段。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双管齐下的助力作用,生产愈趋集中,垄断组织就越发展,可见垄断组织是生产集中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些垄断组织如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等,发展壮大后逐渐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甚至干预民族国家的政治运作。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还是可行的。但是,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逐步进入到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与日俱增,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也突飞猛进。在这种情况下,生产集中、资本集中、以及银行信用的发展,都进一步加剧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相互联合起来,这就形成了垄断。“与此相对应,国际资本主义的垄断发展轨迹也从一般垄断发展到‘特殊垄断’,再到国家垄断,甚至在国家垄断的基础上又跨越国界发展到国际垄断。”[③]

由此可见,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关于帝国主义本质、特征的判断及其所运用的哲学逻辑的分析方法充分说明,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跨越重重迷雾、回击所谓“时代困境”的质疑、在实践中彰显该理论的时代价值、完成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的法宝。

二、《帝国主义论》的哲学逻辑揭开了“时代困境”质疑的缘由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哲学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1.唯物史观:剥开帝国主义本质的钥匙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其中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破解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秘密,阐明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论证了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列宁就是运用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来分析帝国主义问题的。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之前,首先批判了俄国民粹派否认社会分工的“挤进说”、“人为说”,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不仅如此,列宁还完成了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完美论”的批判与超越,客观地评价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趋势。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列宁概括了帝国主义的五大具体特征,从纯粹经济领域的角度给帝国主义下了两个定义:一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④];二是“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⑤]定义不但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垄断”,而且也揭示出帝国主义是某阶段的资本主义,也就是说列宁是把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个阶段来论述的。马克思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并且每一社会形态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又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列宁坚持并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把帝国主义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来进行考察,因而他对帝国主义研究所用的哲学方法和基本原则是科学的。当代资本主义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垄断组织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提升,对全球经济的支配能力愈发强大,垄断程度进一步增强,垄断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视野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是迈向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一个必经阶段。因此,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的论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

2.唯物辩证法:阐释了帝国主义的本质、趋势及其嬗变

列宁运用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逻辑来研究帝国主义问题,其中唯物辩证法的运用是比较典型的。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前,为开展研究而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由资本到货币再到商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后来为了写作《资本论》,又从最抽象的概念——商品开始,再到货币到资本,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列宁写作《帝国主义论》亦是如此。他先是搜集了大量资料,摘录了148本书和230篇论文,获取了大量可靠的历史文献和现实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完成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写作的时候,他又从抽象的“帝国主义”谈起。帝国主义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它不会以一种简单的、一目了然的形式简单反映或者直接投影于观察者的视野中,这就需要科学的抽象。问题是,如果仅仅只是达到了科学抽象的层面,那么又如何被大众理解呢?这就还需要上升到具体再现。帝国主义体系有它内在的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机制之间,隐藏着多种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并存、密切相联,相互交织为一个整体。在列宁之前的希法亭、霍布森等帝国主义理论家们,更多的是被帝国主义外在的现象所误导与蒙蔽,不能够透过错综复杂的表象看透帝国主义背后所隐含的、不易被察觉的深刻本质。列宁却做到了这一点。他作为一个理论家、思想家,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并将具体凝练成抽象定义。在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时,他又以一个参加实践的革命家形象出现,将一个抽象的基本特征演绎出若干具体特征,最终得出指导革命斗争的科学结论。列宁和马克思一样,以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继承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抽象分析方法,不但重新界定出“资本主义”的实质,而且把握住资本主义的内部规律。当然,这些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假设,而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外在现象的揭示和对资本主义关系的外在分析基础上的。列宁又运用精确的概念以及推理、判断,通过概念体系再现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表现形态之间的各种关系,这样就使得《帝国主义论》深邃而不枯燥乏味。

面对当今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思想内核来观照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并透过林林总总的具象把握其实质”。[⑥]列宁坚持用抽象和具体的内在统一的方法来阐释帝国主义问题,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阐明,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而垄断的实质是金融资本的统治;资本以逐利为目的,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必然会导致资本的对外扩张;资本对外扩张必然会产生利益分歧从而激化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固有矛盾,当这种矛盾达到无法调和之态势,就会导致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又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前提条件。在这里,帝国主义的所有具象都被列宁用“垄断”这个逻辑起点联系起来。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趋势的探索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各个推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特点的分析绝不能忽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握住了林林总总的具象之间的联系,就不难揭开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垄断。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的论断,实际上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产主义过渡阶段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列宁追随马克思的脚步探索新的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隐藏着过渡和更替的思想。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或变革都体现了辩证否定的规律。列宁在辩证否定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走向,进一步肯定了人类追求新的文明共同体的伟大理想。

理论界关于帝国主义“腐朽趋势”的争论100年来持续不断。有的人认为帝国主义的“垂死性”和“腐朽性”的论断已然失效,在当代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态势下也失去现实说服力。他们只片面关注到帝国主义“垂死的、腐朽的、寄生的”这几个基本特征,而事实上列宁在论述资本主义腐朽趋势的同时,也论述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地做出欠考虑的误判。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寄生性、垂死性,既不能在帝国主义战争、危机和革命高潮中,片面把帝国主义的‘垂死状态’理解为马上死亡;也不能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片面得出帝国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结论”。[⑦]事实上资本主义的“腐朽趋势”和“迅速发展”二者之间是并存的,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资本主义在此阶段的蓄势发展并不能阻止其内部机体的衰老。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难以克服的,资本主义最终会因为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关于“垂死性”,列宁倾向于把“垂死性”等同于“过渡性”。列宁这里所说的“垂死”仅仅是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的“垂死”,而不是指帝国主义的“垂死”(最终灭亡)。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的矛盾以及无力解决的困境决定了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的必然趋势,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也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其灭亡,他们还在千方百计地对其生产关系不断进行调整,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资本主义的最终灭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述:“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⑧]虽然人为的调节能缓解资本主义矛盾,延缓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的时间,但马克思的预言终将会成为现实,因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⑨]帝国主义的垂死性和长期性表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人为的干预充其量只能是历史发展总趋势中的一个小小插曲,绝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也从另一方面论证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正确性,这种“否定”说明了共产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有可能是羊肠小道,也有可能有激流暗滩,但总的来说是曲折的。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发展趋势的论断启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量变与质变的有机统一,只有量的积累达到应有的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还能够彼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目前还没有走向最终覆灭的境地。

3.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一部主题严肃、深刻的著作。基于20世纪初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的缘由,列宁收集了广泛而丰富的历史著作和大量的现实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写出了集现实针对性和理论独创性为一体的实践性著作。认识来源于实践,科学理论的形成离不开现实因素的影响。这部著作的写作动机和创作过程就是对认识运动基本规律的最佳的诠释。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反过来又来指导实践,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就是认识运动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列宁写作《帝国主义理论》也是如此。列宁通过参加革命运动、参加群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形成了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然后又将这种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所以,列宁《帝国主义论》一经形成就成了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论武器,而“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苏联的成立以及20世纪国际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也反向证明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

4.顺应时代变迁,《帝国主义论》必将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开拓创新

邓小平曾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成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⑩]时代在变迁,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不能教条地照搬列宁的个别结论来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毕竟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创作于一个世纪之前,其中的个别提法和论点也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如果我们照搬照抄,必然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也具有具体性、历史性。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的同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列宁的个别结论并不是没有些许的漏洞和缺陷。但是,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中,整体始终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列宁个别结论的缺陷难以影响整个理论体系的说服力。换言之,瑕不掩瑜。

三、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当代价值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哲学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1.列宁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创造性地相结合,开阔了我们认识人类文明演进形式的新视野

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把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一著名论断。在这里,列宁坚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把帝国主义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进行考察。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视野下,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只是通向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必经阶段。列宁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创造性地结合,开阔了我们认识人类文明演进形式的新视野,激发了我们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渴望与期盼。

2.《帝国主义论》中的核心思想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认清资本主义本质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形成于20世纪初的战争与革命年代,而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我们绝不能被帝国主义的“糖衣炮弹”、“甜言蜜语”所迷惑。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仍旧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但是经济全球化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要主动地融入,又要勇于迎接挑战。从列宁对帝国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帝国主义与金融寡头、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是密不可分的,尽管二战结束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但还是发生了一系列的局部性、区域性战争,比如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等等。从这一系列侵略他国领土与主权、干涉他国内政的局部战争来看,“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本质并未改变。除了“明目张胆”的侵略扩张外,帝国主义国家还借着“温柔的”的“和平演变”方式对古巴、朝鲜、越南、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我们不仅要防范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金融帝国主义和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也要警惕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的“隐形侵略”,更要防范他们推行的“颜色革命”等没有硝烟的战争。陈学明、黄力之、吴新文所著《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从10个方面回答了人们的疑问,说明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只是虚假的繁荣,而在虚假繁荣的背后是深刻的矛盾和深重的危机。2008年从美国华尔街开始的、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证明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正确性。

3.《帝国主义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两个必然”思想,增强了我们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和发展趋势,并在《共产党宣言》中阐发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论断。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思想,对帝国主义进行深刻剖析,做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和“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的科学判断。列宁的这一判断,有助于我们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催眠”,有助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有助于我们增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的信心。在资本主义的腐朽趋势中坚守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美好社会必定会在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最终实现。

4.《帝国主义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思考问题,为我们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搞迷信书本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把真理绝对化,犯绝对主义的错误;也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灵了”,犯相对主义的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某些个别结论,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列宁对帝国主义的深刻剖析所做出的科学论断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滋养。从《帝国主义论》的形成机理可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帝国主义论》的始终,体现在列宁“帝国主义论”思想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揭露其垄断实质时采用的抽象与具体的方法,还是提出“垂死性”、“腐朽趋势”以及“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论断时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抑或唯物史观等,无不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同时,列宁又不拘泥于马克思的具体条文,而是根据当时俄国的实际,根据所处的内忧外患的国内外环境,领导俄国人民进行了影响深远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注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及当代价值”(15BKS066)、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项目(2015mgchq012)等阶段性成果。

[①]张超:《当今资本——帝国主义的新特征及其本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4期。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③]贾淑品:《列宁资本积累理论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价值》,《江汉论坛》2017年第5期。。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年版,第175页。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⑥]顾玉兰:《论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当代解释力》,《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第8期。

[⑦]李景治:《列宁帝国主义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3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831~832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贾淑品,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飞霞,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原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七期。授权察网发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5:10 , Processed in 0.01839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