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两个“决不会”的真谛在哪里?

2018-9-13 23:0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33363| 评论: 0|原作者: 屈炳祥|来自: 察网

摘要: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经典名句。

两个“决不会”的真谛在哪里?——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阐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经典名句。对此,人们习惯于将这其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称作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原理。长时间以来,由于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中缺少了马克思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始终未能对之给予正确理解与把握,因而也就始终未能摆脱它的困扰。研究发现,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人们对与之相联系的两个关键问题未能作出正确回答。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与更替,包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变革中到底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还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第二,在社会发展与更替,包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变革中所需要生产力到底有没有一个量的规定,如果有,那么它到底是当时社会发展中那个最高水平的生产力,还是一个极富弹性的生产力?本文试图对这两个问题作出尝试性说明,以求给两个“决不会”科学原理一个合理的解。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两个“决不会”的真谛在哪里?——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阐释

一、引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一篇极具科学价值的经典文献。在这篇文献中,马克思不仅向一切关心政治经济学的人们讲述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经过以及为之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尤其是在此郑重推出了他在其研究中所得到天才发现,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缔造者列宁的说法,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所作的“完整的表述”[1]58与“周密说明”。[2]37

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世界观的发现,不仅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确立了总的指导思想与科学的方法论,而且同时也为马克思哲学科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开辟了新的境界。此外,它还为那些除自然科学之外的所有社会科学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唯一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68它的确立,消除了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一切缺陷,实现了社会科学的深刻革命。[1]14、68因此,自从“序言”诞生以来,它就一直是所有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志士仁人热读的经典文献。

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3]26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今天,无数事实都表面,探求真理、发现真理是艰苦的,不仅需要付出极高的智慧,而且还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同样,接受真理、把握真理也不容易,一样也得付出艰辛与劳苦。因而,如果没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那种精神、勇气与毅力,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探求与发现真理的,同样也不可能接受与把握真理。过去的事实是如此,如今的现实也是这样。“序言”一文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0多年的时间,在这150 多年里,人们对它的学习与研究可以说是一天也没有中断过,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与理解却仍然没有达到马克思思想应有的那种科学程度。不仅如此,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还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二、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

众所周知,在“序言”一文中,除了关于阐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那一段经典论述之中,有两句极为精彩的话,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关于两个“决不会”科学原理的表述。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 就是这两句话,对所有学界朋友来说虽然早已是烂熟于心、没世不忘,但却一直被误读与误解,完全背离了马克思的本意。真给人有一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感觉。在主流媒体或主流学者那里,它一般都被理解为不论是一个旧社会的灭亡,还是一个新社会的诞生,都必须以生产力的足够发达为前提;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就现代社会而言,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诞生必须有以资本主义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做基础,否则,资本主义将永世长存,社会主义的诞生也将遥遥无期。不然,社会主义就是早产儿,不合时宜。

像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原理的现象,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论是在中国或是在外国,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太远的不说,只是请回顾一下上世纪初在俄国发生的以列宁为首的联共(布)中央与以普列汉诺夫、尼·苏汉诺夫等人为代表的孟什维克围绕10月革命而展开的一场争论。1914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沙皇俄国也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后因沙皇政府腐败,加上国力不足,历时不久就被西方列强打败。此时,国内新生的资产阶级欲乘此机会发动政变来取得政权。另外,由于战争的破坏,使国内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这时的俄国已经是内外交困,处于各种矛盾的焦汇点上;同时,当时的俄国也是处于国内外反动阵线的一个最薄弱的环节上,因为当时大战正酣,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俄国,正好为联共(布)领导人民推翻沙俄政府,赢得社会主义留下了十分难得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列宁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将在“一切文明国家”(至少是在那些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取得胜利的预言,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新思想、新观念。因而,他坚决主张利用战争造成的有利形势,不失时机地将“毫无出路的”、“十倍增强了的工农的力量”引导到推翻沙俄,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新国家的轨道上来,一举完成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然而,列宁的这一主张却遭到了普列汉诺夫和苏汉诺夫等一大批人的反对。

普列汉诺夫本来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即联共(布)的前身)的创始人之一、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但是,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他就开始与布尔什维克分道扬镳,转向了孟什维克主义,成为孟什维克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对10月社会主义革命一直持反对态度。在10月革命之前,他就认定俄国社会生产力落后,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10月革命胜利之后,他又指责俄国的社会主义是“早产儿”,是“活不成的”。可见,这位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如此的粗俗与肤浅。此外,孟什维克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尼·苏汉诺夫也与普列汉诺夫一样,坚决反对10月社会主义革命。针对十月革命,他不惜出版了7卷本的《革命札记》一书,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高度,”因而斥责10月革命搞早了,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两个“决不会”的真谛在哪里?——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阐释

对此,列宁发表了一系列光辉论著,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与坚决斗争。首先,他指出:第一,既然帝国主义大战已经为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力的客观条件,并且“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5]358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抓紧时机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呢?第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除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是一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的国家”,它的发展“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然而,“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既然如此,那我们何必还拘泥于所谓“以前西欧各国革命”的“一般规律”呢?[5]357、358第三,“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里的“文化”,不仅指观念形态的文化,而且还包括被物化了的或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即生产力。笔者注)......,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5]359列宁的这些批判深刻有力,充满了辩证法。事实表面,列宁的思想、主张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完全符合马克思思想的本意的。这也为尔后历史所肯定。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中国也枚不胜举。比如,在我们建国之初,当推翻三座大山之后是暂时停下来先搞一段资本主义、待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再进入社会主义,还是直接凭借新生的国家政权改变旧的社会生产关系,这样是否有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嫌呢?,然后在新的生产关系的保护与指导下发展生产力,为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完备的物质技术基础?这是摆在刚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的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与国民面前的两条完全不同方向的发展道路。在此面前,我们到底该作何种选择?

当时,在作何种选择的问题上,我们党内曾经出现过严重的思想分歧与斗争。这里,有人提出在民主革命成功之后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是要先“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并且使之得到巩固,等生产力有了充分发展之后再来搞社会主义。毛泽东坚决不同意这种主张,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第二种发展道路,并且旗帜鲜明地对上述主张作过严厉批评。他指出:“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他们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这就要犯右倾的错误。”他进一步指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另外,毛泽东还对与“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相关的所谓“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说法作了批评。他指出:“‘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种提法不明确。走向而已,年年走向,一直到十五年还叫走向?走向就是没有达到。这种提法,看起来可以, 过细分析,是不妥当的。”最后,他明确指出:“我们提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比较好。”[6]81-82毛泽东在对此进行严厉批评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抓紧恢复国民经济,紧接着开展全国范围的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及时将我国引导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事实表明,毛泽东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学活用活的人,他没有拘泥于所谓社会主义必须以资本主义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基础的训诫,而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突破了两个“决不会”的所谓困扰。

尽管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选择是英明的、正确的,但是,作为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却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从新中国创立到改革开放,虽说过去了几十年,但总是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此发出质疑,把当年普列汉诺夫质疑俄国10月革命的荒谬理论拿来非难、否定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必须以资本主义现代大生产为基础,必须是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否则,就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原理。中央马克思主义文献编译局李惠斌先生2008年10月27日在《北京日报》发表一篇题为《对马克思关于“私有制”、“公有制”问题的再解读》的文章,其中说道:“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公有制是以资本主义大生产为基础的一种现代财产占有方式。马克思甚至讲的更加明确,他认为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是资本主义为未来社会准备的一种所有制方式,这就是‘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没有现代化大生产,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形式的。”这就是李惠斌先生是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科学原理的理解。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典型的误解。它完全背离了马克思原著的本意,重复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错误。但是,这种认识,虽说是一种典型,但是,又非常普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反映了我国学术界的一种主流认识。

这样看来,到底如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原理,既是一个困扰我们多少代人的老问题,也是一个我们现在每天都要面对的新问题。今天,在全党进一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时候,不可不从根本上将这一问题予以解决。否则,真不知道它还会困扰我们多少年。这是所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们都不愿意接受的。

三、既是一个真问题,也是一个伪问题

两个“决不会”的真谛在哪里?——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阐释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原理,为什么成了一个既是困扰我们多少代人的老问题,也成了我们现在每天都要面对的新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是一个真问题,还是一个伪问题?笔者认为,这既是一个真问题,也是一个伪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对如下两个问题作怎样的回答。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与更替,包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变革中到底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还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第二,在社会发展与更替,包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变革中所需要的生产力到底有没有一个量的规定,如果有,那么,它到底是一个确定的量,还是一个不确定的量?或者说,它到底是当时社会发展中的那个最高水平的生产力,还是一个极富弹性的生产力?如果对这两个问题能作出正确的回答,那么它就是一个伪问题;否则,它就是一个真问题。长时间以来,它之所以成了一个既是困扰我们多少代人的老问题,也是我们现在每天都要面对的新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未能对之作出正确的回答所致。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5:03 , Processed in 0.02015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