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伤口论”能否定上山下乡的方向吗?

2018-8-30 22:2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9286| 评论: 0|原作者: 蔡荣华|来自: 《知青问题研究》

摘要: 对知青问题的不同看法,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我们的党的问题。有些人不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是思路不正,站在个人利益的立场上,这样看问题难免会有些偏差,但也不能排斥其中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扩大事实,混淆是非,来扰乱大家的视线。

三、回避精神实质,不讲奋斗是分岐的焦点,是一些人否定知青精神的惯用手法

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确有许多人是无奈地去了农村,但其中也有不少人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这一历史事实是抹杀不了的。就是在不愿去的人当中,有许多人到了农村,也是积极肯干,为农村的建设出汗流血,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这也是抹杀不了的历史事实。在今天仍有一些老知青回到原来下乡的农村,帮助农民改变旧面貌,走脱贫致富的路,这同样也是抹杀不了的历史事实。这一切难道不是精神是什么?对一种精神的认定,不是单纯看人数多少,最主要是看这种精神是否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否能推动社会前进。当时红军在全国是少数,有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但今天我们还是认定这是一种精神,叫长征精神。我们不能因为有了伤口,而不去赞美这种精神。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是一个普遍的常识问题,因此“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你不能只对知青讲,而是要对所有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人讲,说你们因为有过伤口,就不能唱赞歌,你觉得大家会同意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五六岁来到延安梁家河大队,与村民同吃同住,他住窑洞、睡土炕、修公路、建沼气、打坝挑粪、忍耐跳蚤叮咬等,也经历了种种苦难,在黄土地的日子里,他也有过迷惘、彷徨,我不知有些人怎么看这些事?这算不算是一种伤口?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激动地说:“我是在延安入的党,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贺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诗里所描绘的:我曾经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我期盼着在一个合适的时候,能去陕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区人民学习,向陕西的各级干部学习”。总书记也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一定要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当总书记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这些人能不能对总书记说,你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在这里我就不明白了,有些人讲了不少的理,怎么就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个知青榜样视而不见呢?其实问题也简单,这些人就是一种实用主义者,对自己有用的就拿来用,完全不清楚理论问题必须有一种严密性,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要讲逻辑性。

还有,什么是赞歌,何来赞歌?有时问题的实质不在有没有伤口,而是如何看伤口。在有些人看来,有伤口就是一种不正常,至于伤口是怎么的,是什么性质?对这一要害问题有些人就不深追下去了,打马虎眼了。其实,正因为有苦难才会有精神,有精神才会有战胜苦难的赞歌,苦难与精神是一对矛盾。在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伤口,也没有感人的赞歌,这二者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因此为正义事业留有伤口的人,应该是最有资格唱赞歌的人,我们应该为他鼓掌才对,有什么可指责的?现在知青中有人对自己走过的路说“青春无悔”,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尊敬那些说“青春无悔”的人,因为他们肯定奋斗过。有些人抽掉精神的实质,不谈爱国奉献,不讲雷锋精神,也不相信社会上有这样的人,简单地把精神看成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认为你要讲知青精神,就要在农村呆下去,离开了农村就不能讲精神了,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看事物的发展变化,把精神庸俗化,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我觉得对有些人来讲,青春已不是“悔”与“不悔”的问题,而是“愧”与“不愧”的问题了。

在这里还是一句老话,如何对待苦难,是一些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知青的经历相似,看到的事也很客观,但为何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只能从世界观上找原因了。对于苦难,有人认为是一种磨练,是革命所必需的,因此“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具有一种牺牲与奋斗的精神;而有些人却认为是一种灾难,是一种迫害,还处处找理由,极力否定别人的奋斗精神,这些人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根据“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客观出发看问题不能说有错,但如何客观看问题,却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世界观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导人如何从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只有解决人的世界观这个根本问题,才能正确理解苦难之类的问题。原本有人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但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如果这些人在这些问题上继续执迷不悟,钻牛角尖,而钻不出来,有可能走上一条极端的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相比前几年,一些极端的论调越来越没市场,我觉得,像"知青啊,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之类的论调,一定会像那些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我们社会制度的论调一样,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

“伤口论”能否定上山下乡的方向吗?

四、思路不正是理不清问题的原因,抓不住要领,东拉西扯是这些人说理的特点

有些人把自己的一生不如意都怪罪于上山下乡,觉得上山下乡影响了他个人的发展,尤其是让他们失去上大学深造的机会。这话初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实际上是一种思路不正的表现。当初1966年文革一开始,大学就停招了,而我们工作分配是从1968年开始的,因此你去不去农村都是不能考大学的,因此有些人把帐算到上山下乡头上,是没有道理的,出发点就错了,后面的论调还有成立的理由吗?另外能不能上大学,也不是想上就能上的事。因为能不能上大学,不但要有机会,也要讲能力。那时的年代,能考上大学的人比起现在来,更是少之又少,你得先衡量一下你当时在班里学习成绩是排在第几位?一般来讲,只有成绩好的,排在前面的个别人才有可能考上大学。从总体上说,排在前面的总是少数人,因此大部份人就是给你机会也不一定能考上的,只能直接参加工作。如不能上大学,你现在的情况又能改变多少?从现在否定上山下乡人的言论来分析,有些人看问题逻辑思维混乱,说不出什么道理,可见这些人当年的学习成绩不会很好。事实也说明,当年留城的人,后来真正去考大学的人并不多。如果当年让其留城,有些人的结局与这些人也差不了多少,现在有人跟在后面,只不过是找个借口发发牢骚而已。就这个例子已可见,这些人的思路有多乱,有些人就是利用这种乱,觉得自己说得一套很有市场。

思路不正还有许多表现形式,比如,有些人没啥说了,就没话找话,只许自己说,不许别人说,别人说了,就说别人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正义。还有些人看别人说心里不舒服,就说别人空余时间太多,闲着没事做,才会这样去做,等等。我不想过多地去评论这些话是对还是错,不管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可以引以为戒。这些人就没想一想,自己也在这么做,倒底是为了啥?如不为名利又为了什么?总得给个说明吧!别人是闲得没事干,那有些人三天两头要发些议论,那是不是也是闲着没事干?东拉西扯也有许多表现形式,明明在说上山下乡,有些人却拉来文革中的事,什么批斗啊、大字报呀等与上山下乡毫不搭界的事给你说个没完没了。明明在说什么是精神,有些人却拉来个别知青不满上山下乡的言论与一些事,给你罗列一大堆,这样做怎能理清问题呢?

对知青问题的不同看法,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我们的党的问题。有些人不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是思路不正,站在个人利益的立场上,这样看问题难免会有些偏差,但也不能排斥其中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扩大事实,混淆是非,来扰乱大家的视线。有些人表面上好像是在说知青问题,但实质上是有些人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满,对我们的党不满,因此这些人常会借题发挥,东拉西扯,找机会把心中所有的不满统统发泻出来。别看这些人嘴硬,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不息的知青活动,心中会有一种莫明的恐惧与失落,这些人心里也清楚,他们说的这一些理论是经不起质疑的,因此常常会暴露出底气不足,说三道四,发些议论。他们不明白,搞知青活动,不但需要组织者,更要有参与者,因此有些人看上去是在说组织者,还不如说是在说广大的知青参与者。殊不知,这一说,不是把自己推到广大普通知青的对立面吗?

从失落到反思,从苦难到伤口,一路走来,我不得不说:可以休也,"知青啊,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

“伤口论”能否定上山下乡的方向吗?

【作者蔡荣华,上海知青,1968年8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知青问题研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 09:19 , Processed in 0.02047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