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消费是拉动经济,还是阻碍经济?

2018-1-26 23:4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345| 评论: 0|原作者: 迎春|来自: 红旗网

摘要: 当前我国的消费,已经不是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主义消费,而是资本主义的消费。从总体看这种消费,不仅不能够拉动生产、经济发展,而且成为阻碍生产、经济发展的桎梏。只有回归社会主义公有制,消费才可能拉动生产、经济高速、健康发展。
消费是拉动经济,还是阻碍经济?
2018.01.26作者:迎春  来稿


       最近,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就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中说:“从需求结构看,已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7个百分点,消费和投资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大变革。”“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增长还是内需拉动为主,91%靠内需,内需里面六成是消费”。等等。

       从总体看,我国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还是阻碍经济增长?这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

       为了说明消费是否“拉动”经济,我们先看看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00,1978年就达到779,就是说短短的二十几年,工农业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加了近6.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更快,增长了近15倍(《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17页)。这里用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指标,表现的是工农业产品。因为,人们消费是物质产品,不包括现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服务“产品”,如公共服务“产品”,甚至不包括文化“产品”等。

       我们说毛泽东时期消费促进生产发展,具体事例比比皆是。

先从生活资料说起。旧中国基本没有什么工业,用邓小平的话说:“工业几乎等于零”(《邓小平选集》第二卷   163页)。

1952年,我国还不能生产手表,当年只生产了8万辆自行车,6.6万架缝纫机,收音机1.7万台。

到1978年,生产了1351.1万只手表,854万辆自行车,486.5万架缝纫机,收音机1167.7台。(《中国统计年鉴》1994   第405、407页)这些是当时最时髦的消费品,统称“三转一响”。生产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因为价格由国家规定,不因需求急剧增长,价格随着上涨,因此,买手表、自行车等,除了人民币,还要凭购买自行车、手表等的票证。事实表明,当时确实是消费“拉动”生产。

农业生产发展也很快。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13亿吨,增加到1978年的3亿吨;棉花由44.4万吨,增加到216.7万吨,(《中国统计年鉴》1983   158、159页)在缺乏化肥、农药的条件下,这种发展速度是很高的,由于消费需求增加更快,这些产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说明消费确实“拉动”生产发展。

至于生产资料的生产,更是消费“拉动”。在毛泽东时期,一般生产资料不进入市场买卖,直接由国家调拨。那时由于大力办工厂、修铁路,生产各种机械,钢铁、原油等生产资料由国家直接分配,都是“稀缺物资”,更是消费拉动高速增长。

根据社会的需要,还发展了原子弹、导弹、卫星等工业,成为世界上的军事强国之一。

总之,毛泽东时期是高速工业化的时期,短短二十几年,在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条件下,由一个“工业几乎等于零”,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这是消费拉动生产的典型,这种消费拉动生产、经济,它的社会形式是有计划的生产、消费,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产物。不是所有的消费都能够“拉动”生产。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计划消费,才能拉动生产!

由于毛泽东时期实行的是公有制,工人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没有被解雇、失业的问题,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而且生、老、病、死都由社会保障。随着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职工人数由1952年的1603万,到1978年增至9499万,职工工资总额由1952年的68.3亿,增加到1978年的568.9亿(《中国统计年鉴》1994);再加上农产品产量增长和收购价格的提高,农民收入也不断增长,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急剧增加,消费促进生产、经济发展,非常突出,这是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有计划消费的特点。

而改革开放以来,消费不仅不能拉动生产,而且,已经成为阻碍生产的桎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生产高速发展,主要是大量引进外资,发展外贸的结果,因此,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所以,要说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主要也是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拉动。2008年世界债务危机爆发,这些国家依靠负债、预支消费能力,搞“福利社会”的破产,造成虚假的购买力破灭,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也急剧下降,经济增长由两位数,下降至保8%、保6.5%等。世界债务危机的爆发表明,不仅我国的消费不能拉动经济增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负债、预支购买力等,也早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桎枯。

可见,这种消费是资本主义消费,与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主义消费具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笼统地说什么“消费拉动经济”,是错误的,不符合实际。发展到现阶段,资本主义的消费已经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枯,债务危机的爆发就是集中表现。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论》第三卷   下册   第549页)。

马克思在阐述“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指出,工人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资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还要受到失业大军存在的限制。

现在,我国的工人是雇佣劳动,老板需要就雇佣,不需要就解雇;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所以,“受工资规律的限制”。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语言,“工资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工人领取工资用于生活消费以后,还是无产者,要继续出卖劳动力,否则,资本家就不能继续雇佣工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就不能存在。当然,这是就整个阶级说的,工人也分成不同的阶层:所谓的白领阶层可能富裕一点,生活好一些;蓝领工人生活就困难一些等等。但是,作为一个阶级,都不可能占有生产资料,必然要出卖劳动力。就是说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工人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工人的生活消费,这就是“工资规律的限制”。我国现在有几亿工人,大多数工人的工资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消费;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还有近5%的失业人口。这些就是消费的限制。这种消费不仅不能够“拉动”生产、消费,而且是生产、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

在从贷款消费的现象看,也表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毛泽东时期我国不论是政府还是群众,基本上没有贷款消费的现象,我国政府既无外债也无内债;作为社会现象,群众也没有依靠贷款消费。而现在,贷款消费不仅是政府的“常态”,而且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风险问题。十九大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提出重点要防止明斯刻时刻;最近,刘鹤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年会上也说,“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类风险中,金融风险尤为突出。”可见,贷款消费造成的危机,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突出风险;而群众的贷款消费也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房贷,已经成为压在一部分群众的“大山”。贷款消费就是预支未来的购买力,表明消费能力的限制,已经成为阻碍生产、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怎么还能说“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呢?

说消费拉动经济,而且有数据为证,说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7个百分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统计方面的一个骗局。

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具有严重错误的指标。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不仅包括工农业生产的内容,而且还包括政府的支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等。政治、文化活动,根本就不属于经济范畴,怎么也计算在生产总值指标之内呢?这是混淆经济、政治和文化不同领域的重大错误;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也包括了股票买卖、期货买卖、债券买卖等流通领域的倒买倒卖活动,生产总值指的是物质生产,而流通、消费领域根本就不属于生产领域,不生产物质财富,怎么能够把流通、消费领域的费用也计算为生产总值呢?总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指标。


我们写了《挑战“20世纪的伟大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等大量文章,反复批判过这一错误指标,这里就不重复。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物质生产的增长。美国一方面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另一方面却是大量工业企业迁往国外,出现“空心化”就是最好的例证。

生产总值增长也可能是物质财富生产的增长。例如,我国的房屋建筑发展很快,是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加上房价快速上涨,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实际上房地产的发展,主要已经成为投资品,而不是消费品。因此,国家高层才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命题。可见,尽管房屋建筑发展很快,但是,主要不是消费拉动,而是投机倒把在拉动,这一部分生产总值增长,可以和股票、债券倒买倒卖划入同一类型。

按照现行的统计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大量水分;有的还是负债发展,为爆发金融风险准备条件等。

总之,当前我国的消费,已经不是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主义消费,而是资本主义的消费。从总体看这种消费,不仅不能够拉动生产、经济发展,而且成为阻碍生产、经济发展的桎梏。只有回归社会主义公有制,消费才可能拉动生产、经济高速、健康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3:12 , Processed in 0.02015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