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社会主要矛盾论(修改版)

2017-12-9 22:5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486| 评论: 1|原作者: 吴吉寅|来自: 红旗网

摘要: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它决定着其它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精神关系,思想关系;阶级斗争就是围绕着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而展开的。那些否定生产关系,否定阶级斗争的理论,才是真正的历史唯心主义,或必然要导向历史唯心主义。
特别是在革命时期,历史的转型期,无一不是这样。而不是说,一,在政治与经济的矛盾中,政治处于中心的地位;二,政治永远支配着经济。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矛盾,单一的矛盾,是也只是对立的两极,各自从相反的方向上给对方以影响,但其只有主次之分,不存在中,凡属中,都是具有同一性的多个矛盾或多重矛盾的并列和交织,不同质的矛盾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人们平时所批判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就是说在同一的层面角度上同时肯定或否定了事物的对立面,而不是只就其中的一个方面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变成了折中主义。这不仅是形式法的大忌,同时更是辩证法的大忌。现实中,人们一下子说,发展是硬道理,一下子又说,稳定压倒一切,说的都是这些道理。所以,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现实中的具体的相互地位和作用,不能作静止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规定和理解,只能在运动中,在现实的斗争中作实际的具体的辩证的识别和考察,不能一概而论,作出预先的安排和设定。对于一切事物和矛盾的认识,也都是这样;所谓辩证,即对立统一。在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总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中心,处于核心的地位,它上接上层建筑,下接生产力,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中心内容;相对于生产力,它是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它是经济基础,其实都是一个东西,本质是同一的,即对生产的占有。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影响,都要通过生产关系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基本矛盾,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三个矛盾,合起来就是两个,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而二者之间又单独地形成了一对矛盾——社会大矛盾,它们的关系,仍然还是一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关系;既然是矛盾,也就必然要遵循着矛盾的规律,其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础,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则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而实现。因此,社会基本矛盾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能分开,是二位一体的对立统一的两极和两极的对立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其核心就是生产关系决定人们的社会思维,决定着人性的变化。性者,心之所生也;人性,即人的思想,它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和产生的;因而,人性,也即生产关系性,所有制性,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阶级性。人性与阶级性是一致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及其政权关系,核心是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社会意识,即思想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指的是阶级的意识形态。生产关系的概念,所有制的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其它的一切概念和原理都是从这里派生的,都要从这里取得最终的解释,特别是阶级斗争。观察社会,研究社会,不能偏离所有制及其阶级斗争;历史就是所有制的更替。历史规律,即社会规律,就是而且也只是所有制更替的规律,生产关系变化的规律。生产关系虽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但要单独地研究生产关系,则是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它已超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历史唯物主义是也只是从其变化和更替及其与其它社会关系的矛盾角度来研究的,借以揭示出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单独地研究生产力是工艺学及各种自然科学,单独地研究上层建筑,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它们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殊任务,而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

社会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其它的矛盾都是从这里产生和得到解释的。因而,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存在于而且也只是存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中,只能在社会的基本矛盾中去寻找和求得解决。而在社会基本矛盾体系中,生产关系处于核心的地位,它规定着和支配着其它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因而,进一步地,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更加只能在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关系的矛盾中去寻找和求得。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的历史,是生产关系的历史,社会上的一切斗争都是围绕着生产来进行的,争夺的是生产的成果和利益,争夺的是生产的支配权和发展权。由于所有制的形成,社会就划分成了不同的等级和阶级,群体和群团,这些不同的等级和阶级,群团和群体,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彼此进行着不断的时起时落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有的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代表新的利益;有的代表着旧的生产力和旧的生产关系,代表着旧的利益。这就是说,社会的斗争,根本的和主要的就是新的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之间的斗争,是新旧生产关系和新旧利益的斗争。同时,我们还知道,新的生产者劳动者是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代表着新生的利益;而旧式的管理者所有者是旧的生产力和旧的生产关系的代表,代表着没落的利益。

所以,斗争就主要地在新的生产者劳动者与旧的管理者所有者之间,在新旧利益集团之间展开。新的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新旧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实质上都是生产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反之亦然。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和社会基本矛盾在具体的人和人群上的表现。而这一切矛盾和斗争,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斗争,经济基础的矛盾和斗争,又直接地构成了上层建筑,既是不同的经济基础即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更是不同的上层建筑即新旧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体现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斗争要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而实现。可见,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分开的,社会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紧连着社会基本矛盾。一句话,生产者与管理者的矛盾,进一步说是生产与管理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社会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它决定着其它的一切社会矛盾,并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始终。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就分离成了不同的阶级,紧接着随后就产生了国家,即管理生产,不,是占有生产的政权组织。阶级这一概念,是专门用来表述社会分离和分化的概念,是社会的异化,是私有制度和剥削制度的产物,指的是在生产过程和生产体系关系中所形成的不同利益集团,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私有制度,把社会的人群分离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集团——劳动阶级和剥削阶级,即生产阶级和占有阶级,管理者变成了占有者。没有剥削,也就没有阶级;消灭了剥削制度——私有制,消灭了剥削者和剥削思想,也就消灭了阶级。所谓异化,也就是占有别人的劳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剥削和压迫。因此,在私有制社会里,生产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也就直接地转化成了剥削阶级与劳动阶级的矛盾,转化成了阶级斗争。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为了能够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即生产者和劳动者,剥削阶级就必须建立一个压迫剥削的暴力体系——国家,一个以军队为核心的政权组织和机构,以实现其对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征服。国家是阶级的专政和专政的阶级,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方和时候就产生国家。国家政权的存在,本身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也就没有国家,不需要国家。因而,阶级的存在和威胁是客观的,而不是无形的。只要是国家,只要国家还继续存在,那么,其社会内部和其内部社会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就是阶级矛盾,而且也只能是阶级的矛盾,是也只是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矛盾。在奴隶国家即奴隶社会里,主要是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在封建国家即封建社会里,主要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在资本国家即资本社会里,主要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所谓“主要是”,是说在这一国家和社会中,除了一个基本的阶级主导关系外,还有旧社会旧阶级关系的残余和新阶级新社会关系的萌芽,只是这些旧阶级或新阶级的关系已经失去或尚未取得社会的主导地位。

奴隶阶级是相对于奴隶主阶级而言的,农民阶级是相对于地主阶级而言的,工人阶级是相对于企业主资本主阶级而言的,无产阶级是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此外无它。所以,凡是国家,只要是国家,就都具备着国家的本质和职能,都遵循着国家的规律和规定,这是必然的,不容质疑的。也就是说,人类的文明史,即自私有制以来的国家史社会史,都只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它左右着其它的一切社会现象、矛盾和斗争,一切社会现象、矛盾和斗争都可以在这里,在国家里,在国家的现实阶级关系里,追根溯源,找到说明:为阶级利益而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就是阶级的斗争;所以,才有列宁和毛泽东对政治的不厌其烦的强调,一个不能从政治上看问题的政党只能是不成熟的党,具体到个人也是一样。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的根本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即私有制社会的根本规律,根本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的文明史,就是阶级斗争史,这是历史最为重要的一个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得出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结论;所以,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斗争的理论,就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理论,根本原理。其它的观点,其它的理论,其它的原理,都是围绕着阶级斗争这一主线而展开的,是为这一理论服务的;或者是这一理论的不同表述,或者是这一原理的丰富和发展。如群众史观,就是为阶级斗争所规定的,是阶级斗争的另一表达。在阶级斗争中,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群众的力量,阶级的力量,才能实现其对社会的改造;离开了阶级即群众的意志和力量,任何个人都只能是一事无成。

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导致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导致共产主义;这一理论就是阶级斗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阶级斗争的归宿即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历史途径——无产阶级专政,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途和走向——共产主义。历史的走向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回答的不能回避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题中之义;否则,是不完整的。至于怎么争取共产主义的实现,这一问题,即无产阶级革命问题,就交给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具体科学来回答,它已经超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规律的揭示。共产主义即消灭私有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结论和必然结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后结论,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即共产主义,其根本是阶级斗争,其核心是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一头连着历史唯物主义,一头连着科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基础,即其三个组成部分,-是关于宇宙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即宇宙观;二是关于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理论,即历史观;三是关于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学说,即资本观。其中,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必然为社会主义生产所代替,因而成为共产主义最重要最基础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之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历史即人类社会的思维科学。阶级斗争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理论,阶级分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是人类思维的至高点;分析历史,分析社会,一刻也不能偏离阶级和阶级思维。需要说明的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一现象,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发现,但却是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历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而纳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并作为历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规律来加以阐述的——科学的不妥协的完全彻底的阐述;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阶级斗争即无产阶级革命之上的,为共产主义找到了物质力量和现实力量,找到了共产主义的生产载体和阶级载体——大工业和无产者;离开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也就不存在什么马克思主义了。

一句话,从生产到生产关系再到阶级斗争,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这一根本理论是从社会内部,从社会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的,揭示的是私有制社会和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

不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才是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吗?不是说,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吗?是的,这种似是而非的见物不见人的机械的庸俗的观点,一直在广泛地流传着,散布着,流毒甚深。本文在论述社会基本矛盾时说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本源上来说,一般地说,是正确的;但把它当作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却是错误的。历史的真实是,现时中的现实是,人即生产者劳动者一头连着生产力,即自然,一头连着生产关系,即社会,是当然的社会核心。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生产者劳动者是最能动最革命的因素,代表着现实的生产力。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们相互争夺生产的斗争才构成社会的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即所有制关系。生产力,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的只是生产的成熟度,提供的只是一种改变现状的可能性及其客观必然性即盲目的破坏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最终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斗争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直接力量和现实力量,是内因,才具有现实的必然性,才决定生产的最终的和最后的归属。这就涉及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要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而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只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基础;在讲到社会变革时,离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而单独地讲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割裂,是片面的,错误的。

前文所谓的社会大矛盾,从基本矛盾中导出的大矛盾,基本矛盾中所包含着的社会大矛盾,也就是而且也只能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历史,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是也只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所有制的更替,而不是生产力的增长。所有制的变化,才是社会根本的变化,而所有制又紧连着政权,没有政权的变化也就没有所有制的变化;也就是说,没有上层建筑的根本变化,也就没有经济基础的彻底改变。革命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就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的。生产力不会自发地改变所有制关系,必须通过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才是社会大矛盾,最大的矛盾,它一头连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头连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能堪此大任。如无产阶级的革命根源于大工业,但大工业本身不能改变个人占有制,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把公有制变成现实并维护其发展;工人的革命也不是因为机械化大生产,而是也仅仅是因为资本家的剥削。所以,生产关系及其阶级斗争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最终动力。上文说过,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斗争,直接构成了上层建筑。而生产力矛盾,即单一的独立的生产力方面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起始矛盾和共有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不构成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其对社会即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来说,是外因而不是内因,是间接作用而不是直接作用,是起始作用而不是最终作用。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只是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而不是其根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理论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即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这一社会最基本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只是这样来表述,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而不是单纯地强调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唯一正确的完整表述,单纯的决定论是违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的。在唯心论和意志论面前,有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这样强调,但在辩证法面前就万万使不得了。

把起始矛盾和共有矛盾,即基本矛盾,当成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即根本矛盾,把单纯的生产力决定论当作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当作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是修正主义的理论总纲,即生产力论或唯生产力论。生产力论或唯生产力论,只讲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不讲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特别是不讲生产关系对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即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一句话,只讲生产和生产力,不讲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

私有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如前所说。现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是个公有制的社会,它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历史发展到今天,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回避的必须予以正确回答和科学面对的现实问题。它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里的指导地位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里的贯彻问题。否则,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不彻底的,只能是过时的夭折的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也就不科学了。问题是很尖锐的,不可调和的!至于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后的社会,其主要矛盾的情形和具体表现是什么,历史还没有那样的实践,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那样的理论;这,只有等后来者了。

矛盾,即问题,主要矛盾,即主要问题,是必须花主要的最大的精力去解决的事关全局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就是事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事关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所谓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社会,此外无它。一句话,就是看有什么能置社会主义即公有制于死亡的境地。什么能置社会主义于死亡,我们就主要抓什么,防什么。这是毫无疑义的,是谁也不会反对的,也是反对不了的。而要回答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看社会主义还存不存在着阶级,还是不是一个阶级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建设还有没有来自于某一或某些阶级的破坏和颠覆;也就是要看有没有这样的一个阶级,这个阶级不仅希望于社会主义的灭亡,而且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灭亡。如果有,那么,毫无疑问,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也就自然是阶级的矛盾和阶级的斗争,必须时刻谨防敌对阶级的破坏;如果没有,那就另当别论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7-12-10 12:13
责编 水边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9 16:04 , Processed in 0.01835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