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青年马克思与异化论

2016-12-17 10:39| 发布者: 05txlr| 查看: 5927| 评论: 1|原作者: 郑超麟

摘要: 随着客观形势变化而修正某些部份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但明知马克思青年期在探索中写出的言论,后来已为本人抛弃了的,现在重新捡起来去修正成熟期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那是不能许可的。

【五】异化论是马克思未成熟时期的标志
 
    马克思一八四四年在巴黎才开始研究经济学。他当时懂得法文,但不懂得英文(或者说他英文还不好),以致英国经济学家的著作,他不是看原本,而是看法文译本。
 
    他这个外行人毕竟是以哲学家,以黑格尔派哲学家的身份去研究这门业已成熟的学问的;他又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中感觉到自己缺乏这门学问的知识才去研究这门学问的。他一开始就用批评的眼光去研究这门新学问。马克思此时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论体系,但未抛弃黑格尔的辩证法。他要在经济学中建立自己的观点,要把辩证法输入于经济学中,总之要批评经济学。他一开始就明白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学问。这一点,至少恩格斯的《经济学批评大纲》已经告诉他了,如果不是在开始研究中自己发现了的话。第一个手稿一开始就并排列出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大栏,以此区分“市民社会”的三大阶级。这本是经济学家的话。马克思首先看出三大阶级的划分不是自古已然而又永世不灭的。他在“地租”一栏内,于摘录经济学家著作之外,发挥了很多的议论,其中主要的结论就是说“地租”必将并入于“资本利润”,地主阶级必将并入于资本家阶级。
 
    可是,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并未建立自己的观点,如后来《经济学批评》那样的观点,他乞灵于异化论。
 
    他写此《手稿》时并未忘记同他过去的好友布鲁诺·鲍威尔论战。他在《手稿》的序言中不指名地攻击鲍威尔,说:“不学无术的评论家,则企图用‘乌托邦的词句’,或‘完全纯粹的,完全决定性的,完全社会的社会’,‘密集的大批群众’,‘代大批群众发言的发言人’等等一类空话,来非难实证的批评家,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思想贫乏。这个评论家还应当首先提供证据:证明他除了神学的家务以外还有权过问世俗的事务。”
 
    布鲁诺·鲍威尔冲破了宗教批评的禁区,是进步的,但他始终限于宗教批评的圈子之内,不能越出一步,则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而他还要用处理神学问题的方法来过问“世俗事务”即“市民社会”问题,那就难怪马克思要鄙视他。
 
    可是,马克思自己,在这一年,写此《手稿》的时候,虽然不用处理神学问题的方法,却仍使用处理哲学问题的方法来批评经济学。
 
    他在同一序言中又说:“整个实证的批评,从而德国人对经济学的实证的批评,全靠费尔巴赫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这话并不是说,费尔巴赫写下了批评经济学的著作,这话只是说:要批评经济学,必须以费尔巴赫的哲学为基础。序言又说:“只是从费尔巴赫,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评”。这话只是说,马克思那时还没有自己的哲学,他是站在费尔巴赫的“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去批评经济学的。这有甚么奇怪呢?恩格斯晚年不是说了么,那几年“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赫派”。恩格斯又说,马克思那时对于费尔巴赫“还有批评性的保留意见”。不过是“批评性的保留意见”而已,在基本点上马克思仍是接受费尔巴赫哲学的。
 
    “批评性的保留意见”之一,就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赫只解决了神和人之间的矛盾,而未解决人的社会中间的矛盾,并不知道这个矛盾。马克思认为费尔巴赫没有做的工作,他应当去做。这至多只是数落费尔巴赫,而非超越费尔巴赫,因为他还是肯定了费尔巴赫解决神人矛盾的功绩以及此解决所采取的方法,即异化论。
 
    马克思指责布鲁诺·鲍威尔用“空话”来“过问世俗的事务”。马克思自己却是认真而仔细地研究“世俗事务”及其理论表现即经济学的。但在“开始”研究的第一年,一八四四年,他尚未曾得出甚么结果。他尚未把握着研究的方法。他只好乞灵于异化论。费尔巴赫用异化论解决了神和人之间的矛盾,他为甚么不可以用异化论解决“市民社会”内部的矛盾呢?于是,《手稿》在研究了三大阶级和三种不同的“收入”之后,便以很多篇幅发挥“劳动异化论”。他说: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率而生产的。
 
    “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所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以上是从《手稿》中论劳动异化的一节抄下来的。此节中还有好多的议论值得抄下的,但不必再抄了。好在原文俱见于《马恩全集》第四十二卷中文本,可以参阅。
 
    从上面所抄的最后几句话,可以知道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是完全模仿费尔巴赫的宗教异化论的。
 
    马克思也说:“人是类存在物”。这也完全是费尔巴赫的话。人既然是以“类”而存在,既然过着“类”的生活,表现着“类”的本质,那么人类社会的矛盾就是次要的,不能与神和人之间的矛盾相提并论。费尔巴赫也不否认人和人之间有矛盾,但认为这种矛盾是偶然的,并非不可避免的,至于人的“类”生活则是和谐的。马克思在这新《手稿》中说的也同费尔巴赫相差不远。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不是一个人的劳动的异化,也不是一个阶级的劳动的异化,而是人“类”的劳动的异化。前面说劳动异化时总是说“工人”的劳动的异化,到了强调“人是类存在物”以后,就说“人”的劳动的异化了。“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社会的阶级划分,乃是整个人“类”劳动异化的结果。“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这就是说,先有“类”的异化,然后有人同人相异化。“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本身作为工人所处的那种关系和尺度来观察他人”。这就是说,人作为“类存在物”,每个人都是“工人”。
 
    那么何处来的地主和资本家呢?“如果我自己的活动不属于我,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被迫的活动,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马克思自己回答说:不是属于神,只能属于“人本身”,“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便是这样说明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他也把神和人的矛盾引到人和人的矛盾来。他说:“宗教的自我异化也必然表现在俗人同教士或俗人同耶稣基督的关系上”。
 
    马克思这里说的“人同人相异化”,并非阶级斗争之意,不过是人“类”劳动异化的结果罢了。总之,马克思此时还没有后来那个“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思想。从异化论得不到这个思想。“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马克思写着“私有财产”这一概念,就去说明经济学的一切范畴了。他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藉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马克思至此便以为他已经完全了解经济学这门学问了。他做出结论说:
 
    “这些论述,使至今没有解决的各种矛盾立刻得到阐明”。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出的这个结论,幸而马克思以后抛弃了;否则,他发挥下去。在异化论之上建立他的经济学批评,姑无论整个体系的是非如何,体系本身,人家就看不懂,就没有说服力,就不能为群众所掌握。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6-12-17 12:07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17:11 , Processed in 0.01099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