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然而,我就是那六成认为人生有意义的北大学生之一

2016-11-24 14:27| 发布者: 御姐脚上袜| 查看: 1232| 评论: 0|原作者: 北大学生

摘要: 喜欢谈阶级也喜欢谈哲学的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各种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面对阶级鸿沟、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我们就不能“路见不平一声吼”吗?

2016-11-23

  最近,我校出现了两篇文章:

  1、精神科医师徐凯文的演讲稿《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通过其临床观察,发现近四成北大学生人生意义的缺失导致“空心病”;

  2、校友芈食肆在《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学生之一》以自己和同龄人的切身经历对此提出了异议。

  在此,我无意指责谁、抨击谁、或者为谁辩护。只是,作为一名认为人生有意义的北大学生,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1、关于心理测评

  北大入学第一周,学校要求我们做一个心理健康测试。

  那天晚上我在宿舍一边做题,一边和室友开玩笑:按这个题目设计的思路,我肯定是抑郁症无疑了。

  芈食肆同学这样的经历很能引起我的共鸣。这样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除了提供数据外,终究不会有什么卵用。

  我们这些被测定为“抑郁倾向”的学生,大部分还会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

  我认同他得出的结论:

  这个社会最苛刻的一点,莫过于对正常的标准定义实在太狭隘。

  的确,如果仅仅以“不正常”“需治疗”来定义我们,不仅是苛刻的,也是不现实的。

  然而,让我们先摘掉“不正常”的帽子。心理测评的结果的确无法精确的反应全部,但是仍旧可以反应出我们群体多多少少的不安忧郁。对于我们自己,对于同龄人,难道这种大面积的忧郁状态是理想的吗?

  就像我们欣然接受承认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了社会主流,但是却竭尽可能追求健康。

  我们的出发点应该修订得高一点:抑郁倾向也好,厌学也罢,我们的状态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正常的。但是总有更理想的状态值得追求。


  2、关于意义

  仅仅说说“更理想的状态”而不提任何建设性的意见,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长辈。

  作为万千迷茫过,挣扎过的青年之一的我,最终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应对空虚孤独的最好解药。就像芈同学所说:

  意义的缺失带给一个年轻人的恐慌,茫然与无所适从,确实是一件足够沉重的事。

  人生意义当然不是应对各种痛苦的万金油,但是确实能将我们从迷惘中部分的解放出来,给我们苍白的生命描绘出色彩。

  可是芈同学后面的话让我大跌眼镜:

  幸运的是,在本科毕业之后,我对于人生没有意义这件事已经开开心心地接受了。

  甚至是对意义本身存在质疑:

  然而个体的生命是卑微的,维系我们生命的,或许是爱,是因果,是命运,或许是莫名其妙的责任,是基因里被写入的生存欲望,唯独不是意义。

  所有的意义,都是被建构出来的。而需要被建构才能出来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是必需品?

  大概芈同学能够最终能够开开心心原因就是发现了意义这个东西原来不是必需品。

  这段意识流的文字句句直击人心,遗憾的是并没有强有力的逻辑。

  个体的生命是卑微的,可是卑微不代表不能与传奇相连。

  比如说这样: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或许我们年少的热血已经熄灭,甚至不会“路见不平一声吼”了。然而,能因此就否定伟大意义的存在吗?维系保尔柯察金生命的,是因果,还是命运?支撑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是“莫名奇妙的责任”?支撑钱学森邓稼先的,难道是“基因里被写入的生存欲望”?

  就算在北大,那校徽设计者,那曾经的管理员,那老校长,那些投身于轰轰烈烈事业的前辈;那些投身科研和工业的老师,甚至是去支边、援外、刻苦钻研的师兄师姐,难道不是“意义”的最好代名词么?

  他们,难道不是卑微的个体?

  人的伟大,在有于虽然卑微但执着追求,而不是自怨自艾地死在卑微里。

  让我们再说说必需品。

  “必需品”这个概念,本来就有着社会历史性,因具体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我们只求”维系生命”,那遑论“意义”,就连“爱”“因果”“莫名其妙的责任”都不是必需品。

  我们甚至可以用狼孩换了北大学生,用观音土换了白米饭——这才是实打实的生活必需品。

  如果我们真的想以有限追求无线,以卑微创造伟大,意义,难道不是必需品吗?


  3、关于思考

  我从十四岁那年开始疑惑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其实这本身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伴随了我整个青春期,于是高考结束后我选择了哲学系,念了最冷门的宗教学。我觉得这两个专业大概会给我答案。

  而从对自身生命体的内观开始,到对世界和宇宙展开思索的人,当然也有更容易会对其他知识和奥秘产生兴趣。

  回头想想,那些从十来岁就开始思考这种问题的人,上好学校的概率是不是更高一些?

  如此一来,在一个不错的学校里,有四成的新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好像也不是一件多么可怕到无法理解的事。

  芈同学思考-红舞鞋的比喻,引起了每一个曾经彻夜不寐的人的共鸣,包括我在内。

  然而,思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过程,还在于通过思考触摸到的规律,由思考衍生的行动。

  思考这样创造了人类文明。

  同样,芈同学由思考最终进入了哲学系探寻答案,又由思考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引起了大家的回应。

  而承认“人生没有意义”,却往往意味着思考的终止。

  不知道诸位是否意识到“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人生有没有意义”和“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电光火石,后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

  前者或许对应着北大学生卓越的思辨性,而后者,在时代背景下,蓝翔,新东方烹饪和我校估计没有太大差距。

  不停止思考,不停止让思考开花结果。


  4、关于我们背负的沉重

  稍有常识的同龄人都会反感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贴标签,我也不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虚弱。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立国的艰辛,没有像老一辈人那样有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共同记忆,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全部建构主要来源于政治课本和新闻联播,所以无法把个人价值溯源完全植根到宏大叙事里。

  我们的成长时期,注定了我们没有机会吃上太多苦。罗列一下同龄人中最痛的几件事,要么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而被攀比折磨到晦涩,要么是考试结果比想象中低了一些从而错过了不错的机会,要么是原生家庭有或多或少的毛病从而拿来当做性格缺陷的借口,要么是像过家家一样投入到一段感情然后在失恋之后自怜自艾自暴自弃。

  芈同学对于我们的内心剖析十分精辟。我们的悲伤常常显得空虚而浅薄,我们认为痛苦至极的事情经常尴尬得像过家家。

  在这种温吞吞毫无矛盾环境中,必然是无法将自己和宏大叙事相连的。

  然而,我们这一代的生存环境,真的风平浪静吗?难道“实打实的饥饿、家徒四壁及不公待遇”只有上一代人才经历过吗?我们,难道真的没有机会被历练被锻造吗?

  让我们来看看社会新闻:

      

  “残酷童工制度的复辟”比上一个时代好不了多少吧?

  再来看看校内:



  这个就不解释了。

  政治课本和新闻联播如果不足以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去农村看看,可以去工地看看,哪怕是在学校里溜达一圈,你就发现你和五四时期大学生的处境差不了太远,没准就会“路见不平一声吼”。

  所谓“路见不平一声吼”,就是和宏大叙事相连的第一步。

  当然,我们只看见“院子里四角的天空”,窝在自己的睡袋里,自然逃不过时代病的轮回。

  除了温吞的成长环境,芈食肆还提到了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严酷现状:

  而社会流通的途径窄化与硬化,最难过与绝望的莫过于通过高等教育体系进入到高校的平民子弟。

  大概我们一样,都是其中之一。实际上,对于阶级固化,可能世代受剥削的劳苦大众更为绝望。虽然他们不能发声。

  阶级的鸿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切肤之痛。

  我们都认为这是个极端重大的问题。可是,面对阶级鸿沟,我们只能“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不甘,越来越有挫败感”吗?

  喜欢谈阶级也喜欢谈哲学的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各种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面对阶级鸿沟、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我们就不能“路见不平一声吼”吗?

  ——之后的事,是另一个宏大的命题。


  5最后的话

  芈食肆同学最后说:

  将意义作为人生的支柱与前行的动力,是很好的生活方式;但没有意义的人生,怎么就不可以是另一种生活了呢?

  确实。没有意义的人生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生活了。我想,改写芈同学的最后一句话可以恰如起分得表现这样的生存状态

  很有可能前半生奉行的无意义到了某一天,就轰然倒塌——一个人要容忍自己的一生没有意义,其实需要更坚忍的精神,并坚持不懈地终生给自己洗脑

  ——意义,不是必需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14:17 , Processed in 0.02008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