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十大原理

2016-7-30 23:0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552| 评论: 0|原作者: 王耀海|来自: 《黑龙江社会科学》

摘要: 一般来说,支撑法学形态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法律的根本基础、直接来源、阶级归属、制度属性、特殊归属、规则能力和迫切任务等方面,归结为法律的基础、特征和基本运转三大题域。由此展开的原理,则能够统领其他原理的出现和功效。
原理十:法律的东方道路


马克思主义法学也注意到法律道路的具体差别性。对东方法律道路的研究,是马克思在晚年思索社会发展与法律进步之间关联的极为重要的理论关注。


  就东方法律文化发展而言,它必然有与西方法律发展不同的规则基因和可能范围,蕴含在东方法律文化的历史起源之中。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58]与西方不同,古代东方,由于“农村公社社员是用公社团体或亲属会议的名称来体现的”[59],其社会演变过程中,血缘聚合力起到巨大协同作用,因此其法权现象的历史起源具有更为深厚的血缘堆积特征。

  血缘内聚力的始终存在,在行为规则上表现为个人对宗法关系的客观依赖,进而直接影响东方社会的法律起源。正是在东方农村公社这一统治基础上,铸造了古代东方社会法律文化的基本品格,使东方法律文化系统与西方法律文化系统判然有别。根据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要从以下若干方面阐释东方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  


其一,风俗习惯的法律功用。东方社会中,起实际法律调整作用的,不仅仅是国家制定的法律规则,也包括实际起作用而被国家认可和赋权的民间规则。马克思的晚年人类学笔记表明,他充分注意到东方社会法律调整体系的上述特点。


其二,村社高于个人的法律取向。农村公社是东方社会的统治基础,成为古代东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单个的人,只有作为这个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60]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往往通过村社来媒介实现。“这取决于亚细亚形式的前提:即单个人对公社来说不是独立的”。[61]对法律形成和文化生成来说,来自社会基本单位的规则取向,形成了村社高于个人的法律取向,同时也为通过法律实现集体高于个人,甚至集体对个人实行专制奠定基础。


其三,法律的集权依赖。马克思指出:“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地肥沃程度的设施靠中央政府办理,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这种设施立刻就荒废下去。”[62]也就是说,专制政府是东方社会存续循环的必要前提。其四,司法的村社参与。作为社会基本单位,村社不仅通过风俗习惯直接影响法律秩序,而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控制力而深度参与东方社会的司法活动,呈现出较大的司法参与。从中,也能看出村社对司法的深度参与。而在法学史上,这也是东方法律文化的特殊性之一。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关于东方道路的阐述,对于后发达的东方国家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正因为东方法律道路的理论意义,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当然,从中看到在西方法治道路之外,提引法学研究者必须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域的独特属性进行最终的理论取舍。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4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94。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65。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94。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94。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94。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16。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21~122。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4。
 [11]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7。
 [12]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2。
 [13]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1。
 [14]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09。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8.
 [16]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
 [17]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5。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5。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4。
 [2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8。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92。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3。
 [24]斯大林文选(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20-521。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4。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88。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2~703。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54。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97-198。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91-292。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9。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91。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22。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00。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51。
 [38]斯大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0。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8。
  [40]斯大林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313。
 [41]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98。
 [42]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7。
 [43]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7。
 [44]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55-156。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10。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40。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10。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25。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76。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35。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67。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52。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3。
 [54]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27。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77。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7。
 [57]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1。
 [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0.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8。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 21:39 , Processed in 0.016734 second(s), 12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