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有关我国经济问题的通信

2016-6-3 00:54| 发布者: 左向前| 查看: 1191| 评论: 2|原作者: 迎春|来自: 作者供稿

摘要: 最近《红旗文稿》发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周文的《警惕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兜售西方理论》(以下简称《周文》)的文章,文章表面上说是要“警惕”“兜售西方理论”,实际上本身就“兜售西方理论”。警惕啊!谨防骗子们打着反对西方经济学的幌子,大肆贩卖资产阶级经济学!
有关我国经济问题的通信

   ——兼评《警惕借供给側结构性改革兜售西方理论》

   XX

   去年我写了《是全面生产过剩   不是结构性问题》的文章以后,你来信要和我进一步探讨我国经济的问题。最近《红旗文稿》发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周文的《警惕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兜售西方理论》(以下简称《周文》)的文章,文章表面上说是要“警惕”“兜售西方理论”,实际上本身就“兜售西方理论”。结合这篇文章,我想和你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国经济发展是“奇迹”?还是进入了“死胡同”?

   《周文》主要是讲经济理论问题的,但是,如果对经济实现认识错误,经济理论也必然错误,因为,经济理论不过是客观经济实现的反映。

《周文》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不断超越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教条,用事实不断改写西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屡屡误判,成功地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让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引起世界关注---------可以说,正是中国发展的路径成功摆脱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教条,才推动中国经济的异军突起。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表明,中国道路注定要在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强大的影响”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究竟是“增长的奇迹”?还是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死胡同”?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前,我国经济学界大都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是“奇迹”。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领导人、经济学家穷于应对严重生产过剩的问题,提出各种对策,很少有人再说什么经济“奇迹”了。而周院长却不顾事实,坚持经济增长“奇迹”的观点,不能不说是具有不顾事实的“理论自信”!我国有这样的理论家,何愁经济发展不会不断地创造“奇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走资派背叛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大量吸引外资,大力扶持私营经济,把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改革成为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使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成为我国占统治地位的制度,而且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成了所谓的“外向型”经济。这明明是沿着日本、亚洲四小龙等资本主义的老路亦步亦趋地爬行,经济一时的高速发展,是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结果,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而《周文》却说什么:“溯整个历程,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没有遵循西方模式,更不是西方化,而是抵制着华盛顿的正统经验,寻求适合本土的发展路径。而事实是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经济立刻卷入了经济危机的漩涡,面临严重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形成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趋势。

当前经济发展的这种形势,与改革开放前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欣欣向荣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国的历史再一次证明,经济发展确实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大道!也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的继续革命理论的科学性!表明《周文》所谓的“成功地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一个弥天大谎!

   二,我国经济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自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领导人、经济学家对于我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见解,不过主要是说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下行压力,如什么“调结构、转方式”,实行什么样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等。真正说我国经济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的很少,尤其是回避用事实、数据说话,经常是含糊其辞、语焉不详,最多也只说是“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等等。

   《周文》更是独树一帜,根本不承认我国经济存在严重生产过剩的问题,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什么:“当前,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而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奇迹”的延续,“是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等。《周文》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成功地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让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引起世界关注。”“因此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义在于超越而不是复制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从本质上讲---------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出发点到举措彰显的都是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

我在《是全面生产过剩  不是结构性问题》一文中,用具体的事实和数据阐述了我国经济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现转录如下:

“当前我国经济问题是全面生产过剩。

    《文章》(指《以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一文)在讲到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时说:“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

    为什么要把“去产能、去库存”放在五大任务里呢?就是因为生产过剩。当前我国的生产过剩,决不是什么“部分产能”过剩,而是相对于我国消费能力的全面的生产过剩。

    2014年我国生产粗钢8.23亿吨,占全世界产量的49.5%,是当年欧盟28国总产量的4.8倍;水泥产量24.8亿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60%;其它的生产资料生产也过剩,按照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计算,我国国内消费大约需要4亿吨粗钢;水泥实际需求约16亿吨。参看国务院批转《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去掉几亿吨粗钢、十几亿吨水泥以及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将会降低多少国内生产总值?

    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不仅是粗钢、水泥,还有煤炭。“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已达70%以上,黑、吉、辽、冀、鲁、皖等省份煤炭行业整体亏损。截至6月底,山西煤炭行业连续12个月亏损。前7个月,山西产煤5.31亿吨,亏损71亿元;吨煤利润从去年的‘不到一瓶矿泉水’跌到‘挖一吨煤亏十元’”。这也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其他行业就不一一列举了。

    生活资料的生产也严重过剩。

    最近网上流传一则报道,叫《纺织服装业现倒闭潮千万工人失业》,说这个曾经占出口半壁江山、上下游产业近1.7亿人就业的行业,因为生产过剩而出现倒闭潮。

    据新华社报道:“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目前中国家电产业的产能并不单单是过剩,准确来讲应该是巨大过剩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空调洗衣机等白电产业,在平板电视等黑电领域同样存在。目前家电领域快速的产品迭代以及价格下滑问题,都是产能过剩的后续影响。”(《产能过剩困扰中国家电业  转型升级路在何方》新华网12月21日)

    住房是人民生活用品中最昂贵、最耐用的消费品,我国的住房过剩严重。中央领导人也提出房地产业要“去库存”,可见房屋库存的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我国工业的生产过剩,不仅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也是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不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而是全面的生产过剩。在这种全面“去产能”、“去库存”的形势下,还可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吗?还能够持续保持6.5%左右的年增长率吗?当然不可能!

 

    造成生产全面过剩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为世界、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廉价商品,因而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使生产得到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竟占到7.6%和8.7%。(《中国统计摘要》2015,第36页)就是说当时大量生产的产品是为外国、特别是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借债搞社会福利的日子混不下去了,爆发债务危机,致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急剧下降,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至今已经有七年之久,债务危机的影响至今还没有消退,我国的对外贸易,不仅不能带动经济发展,有时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增长。因此,有什么理由说我国经济一定能够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可见,无论从近几年的经济形势看,还是当前面临的经济问题看,还是从历史发展的原因看,我国经济面临的是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不是保持持续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以上几点都是根据事实得出的结论,不是根据某种主观意识得出的结论,因此,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是科学的。”

 

可是,周院长对于当前严重的生产过剩事实不屑一顾。他在文章中说:“过剩产能要有正确认识。-----------事实上,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钢铁、建材、汽车的产能过剩-------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钢铁的使用量和家庭汽车保有量并不高,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你看他多厉害,一个人均“钢铁使用量”和“汽车保有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就把我国当前存在的严重经济问题都解决了,而且说“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周文》的这种观点就不进行分析了,因为它根本不正视现实经济的问题。

 

   三,《周文》是反对西方经济学,还是“兜售”西方经济学?

  《周文》表面上说是“警惕”和”反对“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但是,整个文章就是“兜售”西方经济学。

  《周文》所说的“西方理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科学的概念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对立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即无产阶级经济学。

   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区别,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承认生产关系与否认生产关系的存在,承认或者不承认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区别?其次是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心主义?

   1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承认存在生产关系

   西方经济学不承认生产过程中存在生产的社会关系,否认具体的生产存在资本主义生产与社会主义生产等不同社会关系之间的根本区别;西方经济学只讲生产的物质内容,不讲生产的社会形式,目的是掩盖和抹杀生产社会形式的根本区别。当然,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了更加混乱的程度,以至于混淆生产、流通、消费之间的界限、混淆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区别等等。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说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就是证明资本主义社会“永存与和谐”。

   马克思用哲学的语言说:“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对于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有要抽象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本质的差别。而忘记这种本质差别(指生产的社会形式——引者注),正是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指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引者注)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8页)西方经济学的全部智慧就是忘记、掩盖、抹杀生产社会关系的本质区别,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处处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区别。

   《周文》就抹杀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根本区别。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社会主义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毛泽东时期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时期则复辟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文》掩盖经济根本性变化的性质,把这种变化说成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文章说:“回溯整个历程,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等等;《周文》也否认我国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等。文章主要讲“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根本不承认我国存在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存在着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所以,《周文》表面上说反对“兜售西方理论”,实际上千方百计抹杀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本身就是兜售西方经济理论。

   《周文》否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区别,在理论上也否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即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反复强调的是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区别。例如《周文》说:“事实上,任何理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性。现代西方经济学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发展来看,都是与西方息息相关,是西方经验的总结。而且,西方学者所拥有的经历、背景决定了任何西方学者不可能准确解释中国问题,也更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因此,一味地用西方的范式解释中国问题,用西方的概念去裁剪中国现实,用西方的理论去套用中国实践,结果难以解决中国问题。这种理论的奴化和不正常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学概念的缺乏,也暴露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缺乏自主性和自信力。这里只有“西方的范式”、“西方的概念”与中国经济学的区别,根本没有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对立,而且《周文》本身用的都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如需求与供给,市场与政府等,根本没有马克思主义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等科学概念。

     2,《周文》是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周文》不从客观事实出发,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复辟为资本主义经济,说成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无视当前我国存在的严重生产过剩危机;把自己兜售西方经济学的文章,硬说成是反对西方经济学的文章等等,这种脱离实际的文章,能够振振有词,而且堂而皇之地登上《红旗文稿》之类的“党刊”,说明文章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也说明我国理论界历史唯心主义的猖獗程度。

最近,我国的一位领导人在视察某地时说:“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要保证企业多余人员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确有困难的人员社保要兜底。”出现生产过剩危机、化解过剩产能,必然要倒闭一些企业,多余人员也必然会失业。自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每次经济危机都无例外地出现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采取大量措施,包括社会保障措施,都没有能够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问题。我国领导人似乎只要“拍拍脑袋”,说上几句话,就能够实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这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人大肆宣传历史唯心主义,《周文》之类的文章必然应运而生,而且在主流刊物《红旗文稿》之类的刊物上流行泛滥。

3,有关需求与供给概念的问题

前次来信专门说及“需求”与“供给”的概念问题。

在《是全面生产过剩  不是结构性问题》的文章中曽说过:“供给与需求理论的主要错误是抹杀经济的社会性质。供给与需求是没有社会性的,而生产、消费等经济现象则具有社会性。用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方法说明经济现象和问题,就是要抹杀经济的社会性。以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变化为例。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分析方法看,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问题都是供给与需求的问题,不是需求不足,就是供给过剩;而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从生产与消费的方法分析,特别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社会性看,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的性质根本不同:改革开放以前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当前存在的问题则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等等。在这里进一步说说我的看法。

      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重视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方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等著的《经济学》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初步论述》前面,专门引用了一段话:“你甚至于可以使鹦鹉成为一个博学的经济学者——它所必须学的就是‘供给’与‘需求’两个名词。”(《经济学》第12版   第100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十分重视“需求”与“供给”的分析。而“需求”、“供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是经济学特有的概念。人们有生理需求,有文化需求、政治需求和经济需求等等。人们的生理需求就没有阶级性;文化需求中的自然科学、技术学等也没有阶级性。而经济需求就具有阶级性。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需求,就要受到工资规律的支配;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工人占用自己劳动的一部分,不再受资本主义工资规律限制。所以,泛泛的讲需求与供给,抹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可能科学地说明任何一个具体国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运用科学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学概念。而任何具体的经济,如我国当前的经济,都是一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下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必然具有阶级性,不是资本主义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没有抽象的需求与供给。西方经济学运用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方法,就是抹杀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的社会属性。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运用,而《周文》则说:“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义在于超越而不是复制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正是因为我国有这样一批“经济学家”,生生把我国的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他们的笔下还有什么“经济奇迹”不可以“创造”?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不可以“发展”?反正他们不用事实验证,凭“长官意志”就可以任意书写历史和“创造未来”?!

XX,警惕啊!谨防骗子们打着反对西方经济学的幌子,大肆贩卖资产阶级经济学!

我年轻时学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运用它研究一些问题,退出科研、教学岗位以后,才开始看一点西方经济学的书籍,对西方经济学的书读得不多,有错误之处,请批评!

                               2016530

 

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长沙666 2016-6-3 23:53
中国经济危机就是阶级剥削的结果.其它的"理论"都是忽悠!都是为权势者进行更大的剥削而忽悠.
引用 水边 2016-6-3 11:04
编辑 水边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7 12:03 , Processed in 0.01381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