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政 治 查看内容

什么是乡贤?—— 知乎网友说

2016-2-2 23:27| 发布者: 燧鸣| 查看: 1015| 评论: 1|原作者: 知乎网友|来自: 知乎

摘要: 传统社会的乡绅的“坏”,并不是单纯道德层面的恶,而是在经济和文化层面的落后与反动。因此,作为个体的乡绅或许存在完全良善的特例,但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实体的乡绅阶层,却只是“好”与“坏”的共存体,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什么是乡贤?——知乎网友说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079281/answer/75974743


乡绅可以分为好乡绅和坏乡绅。而且我们可以将其区分开来,摒弃坏的,留下好的。就像好莱坞电影里面好人总是长得漂亮,而坏人总是生得丑陋一样,我们也可以根据乡绅脸上贴着的“好乡绅”和“坏乡绅”标签将其轻易分别。


但遗憾的是,这种能够区分“好”与“坏”的前提假设,对于传统乡绅来说其实是暧昧不清的。


什么时候是好乡绅呢?年景不错,余粮满仓的时候,他们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公共产品。比如捐资建个庙,修座桥,减免一些租税,贡献一些粮饷……总之,是在国家能力之外承担了社会治理的某种有益补充。


什么时候是坏乡绅呢?长期让佃农、长工对他们保持半人身依附关系,用合法或者非法的方式占有大量土地,让多数人少地或者无地,以此获得一种比较优势,最终掌握大量财富以及在乡村间的特权。


这两者并不分裂,而是根植在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里面的。乡绅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地租收入和放贷收入,这是他们维持乡绅职能的必要条件。如今很多人试图寻找很多遵纪守法、乐善好施的案例来为乡绅做辩护,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社会的乡绅的“坏”,并不是单纯道德层面的恶,而是在经济和文化层面的落后与反动。因此,作为个体的乡绅或许存在完全良善的特例,但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实体的乡绅阶层,却只是“好”与“坏”的共存体,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很多教授笔下既传统又现代,既法治又民主,既开明又坚守的完美乡贤,恐怕依然是一种神秘物种吧。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110585/answer/81082614


基层失控与汉维矛盾是共党统治两大无解难题。

历史发展过程中,血缘产生氏族,氏族产生部落,部落产生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形成国家。而血缘、地缘是构成古代社会基层组织的基础。在古代基层社会中,相同姓氏的会基于血缘关系形成宗族,宗族形成一个地方基层。
宗族中会出现有声望、有权力、有财富的人,他们成为了宗族的领袖(如族长)。这些宗族领袖或者是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或者当地较有文化的地主、或者是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官吏、或者是宗族元老等。
由于相同姓氏的归属感,宗族领袖们操控了宗族内部的“执法权”。宗族(主要是大宗族)的领袖们形成一个庞大的阶层,这个阶层形成了士绅。古代社会,由于物质力量的局限性,官府对基层控制太难,也乐得把基层的控制权转移给士绅。
社会基层就形成了“官府与士绅共治”的场面,当政治稳定时,官府、士绅和谐共处;而到政治动荡时,士绅可以组成一支小武装力量(即家兵)。
魏晋时的坞壁就是著名的代表,中国史上有很多军阀多起于家兵。近代以来,曾国藩的湘军团练也是这种地方基层武装的一种代表。
士绅有其优劣:
优点在于开明的士绅是农村良性文化的组成部分,起到协调宗族内部、宗族之间矛盾、维系基层稳定的作用,同时可以宣传科举与教育,使农村基层实现文治,以配合官府。近代以来,地方士绅投资铁路、实业,获得美名。
缺点就在于劣绅土豪推行基层的陋习,管理不公混乱,有时会鼓励宗族械斗,成为地方不稳定因素。在动乱时,士绅可能组成武装,使乱象更乱,官府更为失控。
近代以来,由于近代化的需要,迫切需要调动地方的剩余劳动力投入对外战争与发展国内经济。士绅成为了近代化的阻力,从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到毛泽东都迫切的需要完成这个任务。

四一二政变导致的结局就是,国民党基层组织交给了共产党,中国社会断裂成两个阶层: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表了社会上层,包括官僚资本、大地方、士绅等;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代表社会下层,包括工人农民等。两层之间爆发了内战,最终是共产党胜利,国民党被逐至小岛。
毛氏当权后,迫切的要打破士绅控制的基层,便进行了土地改革。当然地方士绅被打倒了,党干部成为了基层主导,“官府与士绅共治”局面似乎变成了‘’官府独治‘(或官绅一体化)。这种措施确实起到调动了基层积极性的作用。
毛氏当政期间,利用了广播、电报、铁路、公路等现代设施,加强了对党干部的思想控制,进而控制整个基层,建立了一个自上到下的金字塔极权社会。
但这种极权社会带来个弊端,就是:一旦领导层政策失误,将会在底层造成无限放大。古代社会,士绅对于政权的批判作用随着土改不复存在。另一面,党干部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不仅并未提高,相对于传统士绅还下降了,传统士绅社会的文治局面荡然无存。再有,党组织极权化强行输入信仰,党组织极权化,而非法治化,这是一种政治春药,药效一过必然引起强势反弹。第四,基层由党干部统治,并未打破血缘、宗族关系,而共党的农村户籍政策(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人口流动,反而更强化了这种血缘宗族关系。不少党干部仍来自于当地血亲宗族中。

所以,随着文革的破产,极权主义被打破,中国步入了威权社会。而基层宗族组织复活了,复活的原因有:一、传统的血缘、宗族关系一直存在,甚至为毛共的农村户籍政策强化了;相同血缘姓氏的归属感重新点燃了,宗族文化复活了。二、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了贫富分化。极权主义的消亡,与重商主义的萌生,让会赚大钱的人成为了当地的名流、“乡贤”。当前的“乡贤”成分与古代社会不同,主要是党干部及后代、致富商人、宗族元老,有时还有回乡创业的大学生。

“官府独治”重归“官府与士绅共治”的局面。但是根据“螺旋式发展”的哲学讲,当下的“官府与士绅共治”比以前好得多了。其一近代化过程中,破除了陋习,现代的法制意识一定程度进入基层;其二,当前的乡贤们可以带领当地宗族、民众致富;其三,乡贤能起到和以前一样,协调矛盾,扶助鳏寡,维持基层稳定的作用,还能尽可能避免了大规模械斗的发生。
当然缺点也有(有些甚至不如古代):其一,带得不好的乡贤带头作违法犯罪的事情。如陆丰的三甲村带领大家制毒。其二,一些党干部、宗族元老利用职权与名望,获取财富,有些党干部甚至成为当地土皇帝。其三、当前的党干部的文化素质较差,缺少现代法治民主精神,可能成为法治民主化的阻力(如果赵家真有考虑过这问题的话)

作为赵家而言,乡贤对于他而言是既打压又联合的。
联合,是因为基层失控,乡贤崛起不可避免的话,赵家需要他们协助基层,带领基层致富以维持稳定。
打压,是因为“乡贤”会消解赵家的权力,甚至坞壁化干起违法犯罪的事情(如陆丰三甲村);“乡贤”缺少法治精神,可能成为赵家改革的阻力。

赵家对乡贤采取了一定措施。例如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目的是提高基层干部素质,一定程度上消解乡贤的权力,推行现代法治民主精神。当然限于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收益甚微。
目前赵家只能被迫承认了“乡贤”的作用,并积极引导乡贤良性发展,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但乡贤能否实现良性发展,还得依赖于①乡贤现代法治意识的深化,②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打破传统血缘关系,使乡贤不再单单是宗族的产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范西迪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110585/answer/81082614
来源:知乎

基层失控与汉维矛盾是共党统治两大无解难题。

历史发展过程中,血缘产生氏族,氏族产生部落,部落产生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形成国家。而血缘、地缘是构成古代社会基层组织的基础。在古代基层社会中,相同姓氏的会基于血缘关系形成宗族,宗族形成一个地方基层。
宗族中会出现有声望、有权力、有财富的人,他们成为了宗族的领袖(如族长)。这些宗族领袖或者是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或者当地较有文化的地主、或者是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官吏、或者是宗族元老等。
由于相同姓氏的归属感,宗族领袖们操控了宗族内部的“执法权”。宗族(主要是大宗族)的领袖们形成一个庞大的阶层,这个阶层形成了士绅。古代社会,由于物质力量的局限性,官府对基层控制太难,也乐得把基层的控制权转移给士绅。
社会基层就形成了“官府与士绅共治”的场面,当政治稳定时,官府、士绅和谐共处;而到政治动荡时,士绅可以组成一支小武装力量(即家兵)。
魏晋时的坞壁就是著名的代表,中国史上有很多军阀多起于家兵。近代以来,曾国藩的湘军团练也是这种地方基层武装的一种代表。
士绅有其优劣:
优点在于开明的士绅是农村良性文化的组成部分,起到协调宗族内部、宗族之间矛盾、维系基层稳定的作用,同时可以宣传科举与教育,使农村基层实现文治,以配合官府。近代以来,地方士绅投资铁路、实业,获得美名。
缺点就在于劣绅土豪推行基层的陋习,管理不公混乱,有时会鼓励宗族械斗,成为地方不稳定因素。在动乱时,士绅可能组成武装,使乱象更乱,官府更为失控。
近代以来,由于近代化的需要,迫切需要调动地方的剩余劳动力投入对外战争与发展国内经济。士绅成为了近代化的阻力,从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到毛泽东都迫切的需要完成这个任务。

四一二政变导致的结局就是,国民党基层组织交给了共产党,中国社会断裂成两个阶层: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表了社会上层,包括官僚资本、大地方、士绅等;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代表社会下层,包括工人农民等。两层之间爆发了内战,最终是共产党胜利,国民党被逐至小岛。
毛氏当权后,迫切的要打破士绅控制的基层,便进行了土地改革。当然地方士绅被打倒了,党干部成为了基层主导,“官府与士绅共治”局面似乎变成了‘’官府独治‘(或官绅一体化)。这种措施确实起到调动了基层积极性的作用。
毛氏当政期间,利用了广播、电报、铁路、公路等现代设施,加强了对党干部的思想控制,进而控制整个基层,建立了一个自上到下的金字塔极权社会。
但这种极权社会带来个弊端,就是:一旦领导层政策失误,将会在底层造成无限放大。古代社会,士绅对于政权的批判作用随着土改不复存在。另一面,党干部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不仅并未提高,相对于传统士绅还下降了,传统士绅社会的文治局面荡然无存。再有,党组织极权化强行输入信仰,党组织极权化,而非法治化,这是一种政治春药,药效一过必然引起强势反弹。第四,基层由党干部统治,并未打破血缘、宗族关系,而共党的农村户籍政策(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人口流动,反而更强化了这种血缘宗族关系。不少党干部仍来自于当地血亲宗族中。

所以,随着文革的破产,极权主义被打破,中国步入了威权社会。而基层宗族组织复活了,复活的原因有:一、传统的血缘、宗族关系一直存在,甚至为毛共的农村户籍政策强化了;相同血缘姓氏的归属感重新点燃了,宗族文化复活了。二、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了贫富分化。极权主义的消亡,与重商主义的萌生,让会赚大钱的人成为了当地的名流、“乡贤”。当前的“乡贤”成分与古代社会不同,主要是党干部及后代、致富商人、宗族元老,有时还有回乡创业的大学生。

“官府独治”重归“官府与士绅共治”的局面。但是根据“螺旋式发展”的哲学讲,当下的“官府与士绅共治”比以前好得多了。其一近代化过程中,破除了陋习,现代的法制意识一定程度进入基层;其二,当前的乡贤们可以带领当地宗族、民众致富;其三,乡贤能起到和以前一样,协调矛盾,扶助鳏寡,维持基层稳定的作用,还能尽可能避免了大规模械斗的发生。
当然缺点也有(有些甚至不如古代):其一,带得不好的乡贤带头作违法犯罪的事情。如陆丰的三甲村带领大家制毒。其二,一些党干部、宗族元老利用职权与名望,获取财富,有些党干部甚至成为当地土皇帝。其三、当前的党干部的文化素质较差,缺少现代法治民主精神,可能成为法治民主化的阻力(如果赵家真有考虑过这问题的话)

作为赵家而言,乡贤对于他而言是既打压又联合的。
联合,是因为基层失控,乡贤崛起不可避免的话,赵家需要他们协助基层,带领基层致富以维持稳定。
打压,是因为“乡贤”会消解赵家的权力,甚至坞壁化干起违法犯罪的事情(如陆丰三甲村);“乡贤”缺少法治精神,可能成为赵家改革的阻力。

赵家对乡贤采取了一定措施。例如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目的是提高基层干部素质,一定程度上消解乡贤的权力,推行现代法治民主精神。当然限于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收益甚微。
目前赵家只能被迫承认了“乡贤”的作用,并积极引导乡贤良性发展,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但乡贤能否实现良性发展,还得依赖于①乡贤现代法治意识的深化,②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打破传统血缘关系,使乡贤不再单单是宗族的产物。

鲜花

握手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燧鸣 2016-2-1 23:50
责编:燧鸣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04:23 , Processed in 0.01840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