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工 农 查看内容

一名革马青年对于“融工”论的理解与试析误区

2016-1-26 15:36| 发布者: 赤旗| 查看: 1895| 评论: 1|原作者: 白曼|来自: 作者供稿

摘要: 笔者理解的“融工”主要是自身从革命马克思主义角度出发进行的阐释,不能代表其他持“融工”立场的革马(托派)同志的观点。因为对“融工”实践任务的理解已经造成了大陆零散革马ID间巨大的分歧,在拉开距离、求同存异、尊重对方实践尝试的前提下,需要将基本立场表述清楚。

说明:笔者理解的融工主要是自身从革命马克思主义角度出发进行的阐释,不能代表其他持融工立场的革马(托派)同志的观点,与毛主义理解的工厂实践及其理论也有很多出入。革马融工论的零散阐述主要出自从前的天益社区马克思主义论坛新青年论坛工人先锋论坛和《惊雷》杂志里为数不多的文字,在某些语境下,融工也可以表述为靠拢工业区。因为对融工实践任务的理解已经造成了大陆零散革马ID间巨大的分歧,在拉开距离、求同存异、尊重对方实践尝试的前提下,需要将基本立场表述清楚。

 

误区一:融工等于要人放弃其他工作,直接入厂”?

一些境外ID曾在跟我交流中误以为大陆一部分托派的融工主张是要求左翼青年成为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这其实与大陆托派所主张的融工"存在视差。大陆托派融工论的基准是建立在强调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主体的基础上的,而在这中间,融工论尤其强调产业工人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整个社会生产中枢看护者的能量。左翼青年要真正成为真正的阶级战士而非浮夸的马克思主义爱好者,必须想办法尽可能建立起跟工人阶级以及阶级群体性战斗性工人的联系。产业工人因为其生产过程的协作性更容易形成一种阶级集体心理,而中国工人的集体行动又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也验证了这种理论上的假设,基于此,融工论强调左翼青年必须以一种手法去进入产业工人群体中,这种手法可以是做调研跟工人交朋友,可以是讲述法律帮助工人进行维权,也可以是在工业区谋一份职员差事,所有的尝试必须是以个人的爱好、兴趣、特长与认识为前提,提倡融工本身并没有一个外在的中央权威来进行硬性要求。而目前零散出现的左翼青年进入工厂的实践在工人运动刚刚以日常自卫斗争起步的时候,是比较有效的一种跟工人建立起联系的手段,入厂左青与工友之间隔阂较少,更容易获得后者的信任,但这种优势也不是绝对的,在承认这种手段的有效同时,也应该正视这种入厂实践的一些局限性。第一,如果不顾左翼青年个人特长,鼓动一个并不长于跟工友打交道或更喜欢钻研一些科学理论的左翼青年进入工厂并非妥当,比如一个左翼青年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博士学位,他可以在学术圈研究理论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发展,也可以用自己的收入支援工人斗争,而没有必要离开校园去流水线上;再比如,让一个有法律从业证书的左翼青年不去当律师而去当普工更是舍本求末,之前,曾有一篇网文讲英国一个毛派历史学者入厂从事工会运动的经历,其个人的尝试固然值得尊重,但大陆托派的融工论希望有类似特长的左翼青年可以以其他途径而非英国毛派前辈那样的方法参与阶级事业。其次,入厂对左青个人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牺牲,目前并没有一个阶级先锋团体可以为类似的牺牲承担起风险保障,然而要形成严肃的阶级先锋团体,可能又无法绕过这样的成长过程,至于在形成团体方面,入厂左青因为更富有担待精神,更愿意去做一些开拓性的事情,这样的人在很大概率上更具备了过硬先锋党干部和党的领袖的资质,不过由于今天的中国工人运动主要还处于零散防御、统治阶级尚没有认真出手对付无产阶级的工运黎明期,所以能从事此类实践的阶级战士后备军的人数还很少。所以,大陆托派的融工论提倡左翼青年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建立起跟无产大众和战斗性工人的联系,同时,在目前不存在团体的情况下,左翼圈子包括革马圈子作为协作平台有义务提醒并帮助左翼青年做好风险管理。所以,我理解的靠拢工业区并不是直接进入工厂成为产业工人,我自己也是在从事另外一份工作的前提下去跟工人建立联系的,我本人并不提倡直接入厂的手段,但我提倡更多的左翼青年能跟我一起协作,把视野和实践重心面向阶级群体。 

 

误区二:融工论者不重视理论素养学习?

这是对融工论的另外一种理解误区,似乎靠拢工业区就是不重视理论素养、崇拜狭隘实践、有心无脑、经济主义。列宁说革命实践的主体性是由革命理论加以塑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革命理论和实践是二元对立的,更不意味着为了所谓精确的革命理论必须暂时牺牲实践,这样的观点陷入了一种形而上,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习与促进阶级解放事业是互相融合的。恰恰是由于要对工人进行社会主义宣传以启发其自觉的阶级意识,所以客观现实要求靠拢工业区的左翼青年加强理论学习。机械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经验获取是由外在环境投射的自动过程,这样的认识论是消极的;而被马克思批判过的旧唯心主义哲学强调精神(理论)对于现实物质世界的驾驭地位。那种持只有获得总体性认识才可以从事阶级实践观点的同志一方面自己在思考范式上不自觉地带入了旧哲学的认识方法,同时,又把自己批判的另外一方想象构建为机械唯物主义者融工论的另外一个支柱在于列宁区分的工人阶级不同层次的意识,工联意识可以在日常的斗争经验里形成,认识到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长远历史利益在于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的社会主义意识却只能由所谓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带入。融工是一系列不停顿的行动加起来的集合--获取信任、宣传社会主义、使战斗性工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促进赤色工人群体产生,难于想象这种行动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放置于一种无关紧要的位置。 

 

误区三:融工论者不信任学生与知识分子?

融工观点本身并不排斥学生和知识分子,但融工论并不认为大陆已经存在成熟的革命知识分子群体。融工论在争取学生和知识青年的过程中希望能有一些人能面向无产大众,这一过程作为一个筛选过程会在历史进程中塑造出一批真正过硬的阶级战士,这些人才是真正葛兰西所说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我本人不吝啬于跟青年学生一起学习讨论马克思主义,尊重他们的不同尝试,即使在阶级事业低落的今天,后者的出发点仅仅只是提高知识水平,我也认为需要一种耐性来看待目前左翼青年学生群体的现实,但如果有人愿意进行靠拢工业区的尝试,我会很欣慰,我也不需要隐瞒自己进行革马思想宣传的初衷是为了找到这样一些愿意进行靠拢工业区尝试的青年学生。诚然,历史上的革命领袖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工人阶级靠自发的斗争无法对抗资产阶级,而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对普罗大众的领导是阶级社会脑体分工现实所决定的。然而,问题来了,这种权威和领导无法从天而降,如果连基础性的准备工作都否认掉,那么,马克思主义如何跟工人斗争现实建立起联系?

 

误区四:融工论阻碍无产阶级先锋政治团体出现?

无产阶级先锋团体的出现需要多种因素的相遇,科学的纲领、严肃的阶级战士与较剧烈的劳资斗争水准。这样的因素在大陆一个都没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纲领是无产阶级大众政治团体进行行动的指南工具。如果工具都是错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拿它去指导现实呢?而以现在低潮时期或自己理论水平还不够高为理由,不但自己拒绝面向无产阶级,还要矮化其他同志的尝试,并急于建立中央权威,要求后者放弃"手工业"式的工作方式,这样的认识如果成为形成团体的多数共识,相当于行动指南就是错的。强调革命家组织对于现实工人运动的领导立场在1902年的俄国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当时的俄国社会主义者已经在工业区扎根多年,建立工人夜校、帮助工人进行罢工、在工人中间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集中协调一致的全俄组织是一个自然而必然的任务;而在今天的中国,在缺乏硬碰硬阶级斗争现实情况下,直接把左翼学生和知识分子跟革命知识分子群体划等号并鼓噪中央泡沫的尝试,是不谨慎的,泡沫会碎而灯塔不会有。 

 

误区五:只有形成了团体,才能够更有效面向工人?

阶级先锋团体的存在是为了克服阶级的战斗精神和政治意识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以一种组织化的系统力量保持住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斗争纲领和技术上的连贯性。然而,中国资本主义复辟进程的不平衡发展又成了制约上述不平衡发展规律的展开。一方面,从前的官僚社会主义实践压制了未经伪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发展(上一代中国严肃政治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余生是在毛泽东政权的监狱里度过的),之后的资产阶级波拿巴强权对于各种左翼思想(从革命毛泽东主义到革命马克思主义)宣传也始终保持着警惕,多年以来,包括托派倾向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左翼思想一直是知识界的产物,还远未跟其所宣称代表的阶级群体建立起联系;另外一方面,在中国的工业区里,底层无产阶级凌乱但组织化趋势初露峥嵘的工人自卫斗争已然拉开序幕。诚然,一个真正实存而非自居的阶级先锋团体对于促进工人阶级意识觉醒、为建立工人政权进行的革命斗争做准备都是必需而且富有裨益的,然而,如何"萃取"能组成先锋团体的骨干呢,在专制政权下如何保证一个真正奋可以抗压的左翼团体的可靠性,这些问题同志们是否曾想过呢?"靠拢工业区"的观点正是认为在这种左翼青年同战斗性工人建立联系与互动的客观过程中会塑造起一个真正在理论、经验上集中的阶级先锋团体,正因为此,至少我是对"反融工"的主张存疑的,如果否认掉基础性的准备工作而构建起一个虚妄的空中楼阁,是否会为那种把马克思主义阉割成实证分析的方法论或者用抽象革命口号作掩护的改良主义路线打开方便之门呢? 

 

误区六:融工论强调靠拢工业区,放弃了其他非产业工人的无产阶级?

现代无产阶级的“革命潜力”决定于它为劳动的协作集中和社会化创造客观条件的能力,决定于它是否能够在为捍卫它的利益而发展出的机构和斗争中通过积极的、自觉的和自愿的团结一致来开辟它在自我解放方面的大规模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所有这一切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客观上能够使现代世界的一切经济和社会机构陷于瘫痪,然后在它自己的领导之下,根据它自己的目的使它们发挥作用。这一特性不独为产业工人独有,但大工业的环境为这一特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宁在著作里提到了“官吏无产阶级”这个概念,当时帝俄贵族和资本家雇佣了很多仆役,可是布尔什维克依然把组织发展力量放在几个大城市的工厂里,而不是号召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去“靠拢沙皇基层政府”或“靠拢富人区的保姆房”,就是因为帝俄大工业里工作的更容易在马克思主义者的阶级宣传下形成一个富有政治意识和战斗精神的群体,在这里,需要承认无产阶级各部分群体走向觉悟的道路并非步伐一致的,要把最容易认同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友吸收过来,而不是笼统地以“全体无产阶级”概念指责“融工”主张放弃了其他职业非产业工人的无产阶级。 

(见后页)

3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6-1-26 03:43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20:57 , Processed in 0.01832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