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下一个10年中国崛起的最大挑战

2015-7-27 11:04|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747| 评论: 1|原作者: 胡波|来自: 胡波

摘要: 中日间几乎聚集了大国对抗的所有因素,双方在地缘政治、领土主权、意识形态及民众情感等各个领域都趋向对抗。未来10年左右,地区结构性矛盾、中日各自的政策需求和美国介入三大因素导致中日关系很难得到根本缓和,甚至有可能继续恶化。

眼下,中日间几乎聚集了大国对抗的所有因素,双方在地缘政治、领土主权、意识形态及民众情感等各个领域都趋向对抗。


未来10年左右,地区结构性矛盾、中日各自的政策需求和美国介入三大因素导致中日关系很难得到根本缓和,甚至有可能继续恶化。


其一,中日在东亚地区存在激烈的结构性矛盾。中国与日本是东亚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在历史上,两国交替分享了对东亚地区的领导权或主导地位:1894年之前,中国是东亚体系的天然领导,1895~1945年的50年时间内,日本凭借军力控制了东亚大部分地区。

二战结束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两国实力发展都不太均衡,属于瘸腿强国:中国政治军事实力强,但经济实力较弱;日本经济实力强,但却是政治“侏儒”,军事傀儡。

21世纪初开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日本加速走向政治正常化和军事正常化,东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两强并立”的格局。

一个是处于上升状态并希望获取应有权力地位的世界大国,一个是不甘丧失已有战略优势并正在谋求成为军事政治正常化的世界经济强国,在权力结构急剧变化的时期,双方更为看重相对收益,即认为“你所得即为我所失”,更为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针锋相对在所难免。

毫不夸张地说,日本问题可能是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中国崛起遭遇的最大外部挑战。

中日矛盾的强度及复杂程度大大超出了中越、中菲间的摩擦与分歧,其对抗的烈度和风险甚至也超过了中美间的结构性矛盾。

如果说,中美间的战略矛盾和摩擦很多是预期的、未来的或臆测的,那么中日间的矛盾激化却已经是现实存在。

日本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力的扩大都感到嫉妒或不安,铆足了劲在全球范围内与中国对抗,除在东北亚地区与中国进行全面权力竞争外,日本还在东南亚地区对冲中国的影响,在非洲、拉美与中国展开政治经济角逐,在欧洲寻求支持者,并劝说欧洲国家不要解禁对华军售。


其二,中日两国均有对抗的政策需求。当前,中日两国都处在国内外战略调整阶段,对内对外都需要整合资源,凝聚力量。

对于中国而言,中日间矛盾错综复杂,掺杂了权力争斗、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现实利益和地缘竞争等多种负面因素。

近年来,两国海洋战略的对抗趋势愈加明显,日本控制着中国东出太平洋的战略通道,在钓鱼岛主权及东海海洋划界等问题上又与中国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日本保护“离岛”及扩充海疆的战略与中国海洋强国之路迎头相撞,中国海上力量的增强势必要动摇日本在东海的海上优势,引发日本的强烈反弹。


与日本的战略对抗不仅是难以避免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必要的。


一个大国崛起,必须要树立威信,而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和世界强国,无论是以和平还是非和平的方式都必须首先过日本这一关。


中国无意挑起与日本的对抗,但客观而言,应对日本挑衅和可能的反弹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锤炼各类战略手段的难得机会,中国可借此全面历练自己的国际动员、舆论宣传、法理斗争、军事威慑的能力与水平。


对于日本而言,中国被看做最大的外部威胁和竞争对手,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尤其是海上的军事现代化让日本寝食难安。


中国政治、经济等影响力的增长也让日本难以适应,日本接受不了中日间剧烈的实力对比变化,对一个强大的中国感到害怕,日本民众对中日实力对比的急剧变化感到非常不适应。


“中国威胁”成为日本右翼领导人修“宪”强“军”的最好说辞,炒作该议题已成为日本政府维持支持率并推行自主安保政策的重要战略工具。


日本在走向政治正常化和军事正常化的过程中,中国问题是其很好的借力点,其正意图借“中国威胁”扫除重大国内及国际障碍,并在美日同盟中谋求更平等、更自主的地位。



其三,美国“拉日遏中”,对日本战略依赖加深。国际格局“东升西降”态势明显,美国相对实力呈现下降趋势,面对崛起的中国,美国开始显得力不从心,认为其主导的亚太安全秩序正遭遇自二战结束以来的最严峻挑战。


而且美正陷入内忧外困,全球战略的颓势渐显,其财政紧缩问题持续难解,中东及东欧乱局频发,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说易行难,“亚太再平衡”战略与其说是全球战略的重心转移,还不如说是亚太地区内资源和力量的重新布局。


未来一段时期,美国能从其他地区转移到亚太的军事力量和硬通货均非常有限,美国口口声声说的说60%海空兵力转到亚太,其实也是虚多实少,事实上美国约57%的海军舰艇已经部署到了亚太地区,今后的增量可能不到10艘,在数量上根本无法与中国“下饺子”般的造舰速度相比。

但另一方面,按奥巴马的说法,美国还要再当“百年老大”,在自身资源及能力愈发处于颓势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大力借助盟友的力量,寄希望整合盟友体系,与中国“打群架”,日本作为其亚太最重要的盟友,自然是其拉拢依靠的重点。


今后,美国在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对日本的依赖将大幅加深,还会加快拉拢日本,向日本分担责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强化美日同盟,以维持在亚太地区对华的战略优势。


美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默许日本适当修宪,在钓鱼岛问题上频繁重申《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防务义务,这些举动都是为了拉拢日本对其亚太战略调整的鼎力支持。


有美国的煽风点火和帮腔,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将更加困难,日本任何与中国靠近的举动必会招致美国的强力打压。



虽然火药味大量充斥两国媒体,但中日两国却不太可能从冷对抗或准军事对抗走向热战。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战争绝不是双方政策的首选。抛开中日两国间经济的高度相互依存不论,两国各自的经济增长对东亚地区和平环境的依赖绝对不容忽视,没有和平的环境,战后的“日本奇迹”和近30多年来的中国速度均是空中楼阁。


在意愿上,不到万不得已,双方决策者都不会倾向于战争解决。炒作中国威胁有助于日本政府迎合民意,赚取支持率,但这并不能解决困扰日本前途的根本问题。


搞好经济才是日本政府的第一要务,与中国打仗,右翼说说可以,日本政府如果真要实施,以中日目前的综合实力对比,无异于自掘坟墓。


中日两国实力此长彼消,双方战略对抗,时间在中国这一边,中国更没有理由主动发起战争。


中国综合实力日渐强大,政治、经济、执法等手段日趋增多增强,力量对比越来越对己有利,在其他手段尚未穷尽的情况下,战争手段自然不是首选。



二是美国对日本的“瓶塞”作用。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而言是双刃剑,有美国因素存在,日本肯定无法与中国真正走近,但美国客观上也使得日本针对中国的军事斗争“引而不发”成为常态。


二战结束以来,美对日并行不悖实施两大政策,一方面将日本视为其亚太战略之锚,最大可能利用日本牵制中俄等欧亚大陆强权,获取战略与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美日同盟也一直有看管日本的作用,美军在亚太的大量存在如同“潘多拉魔盒”的盖子一样,阻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客观上抑制了日本军事上的真正崛起。

美国虽致力于在东亚浑水摸鱼,在中日间制造矛盾,从中渔利,但一旦中日由“冷对抗”转变为“热战”,美国将陷入两难境地。


被迫履行与日本的条约义务对中国开战,这对于美而言不亚于战略灾难;不履行条约义务,则意味着美国的安全承诺不再有效,美国的国际信誉和威信将大受影响,连日本这样的重要盟国都不保护,又如何会保护其他盟国及伙伴?


其亚太盟国将很可能“作鸟兽散”。美国对华战略的关键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其虽制订了各种军事预案和战争计划,然而,其核心要义却是极力避免与中国的直接冲突,中日间“不战不合”最符合美国整体利益。


因此,美国在重申钓鱼岛问题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同时,也强调和平解决争端的重要性,并多次公开警告日本不得挑衅中国,敦促日本与中国谈判。在美国约束之下,即便日本有发动战争之野心,其也不具备战略实施条件。



三是军事体系的进步和处置经验的提升。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维持着共存共管的局面,中国海警船与日本海保厅船只相互监视、跟踪的游戏频繁发生,两国空中力量在东海上空执行着各自防空识别区的相关规定,时常有近距离接触。


对此,“擦枪走火”始终是各方担忧的问题。不过,从技术上而言,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几乎是微乎其微。


历史上,美苏间、日苏间这种对峙摩擦是家常便饭,但从未因此发生过大冲突。除了历史的经验依据之外,中日两国武器装备和军事体系的进步更避免了这种可能。


先进的武器装备,立体、便捷的通信模式,多手段的情报融合等也使得意外及误判较难发生。


中日今后空中对峙的主力将是三代机甚至是四代机,目前双方对抗的主力是歼-10、歼-11和F-15,这些飞机的性能,尤其是机动性能相当卓越,规避风险的能力很强。


与此同时,战斗机与机场场站、预警平台及指挥中心的通信通道也越来越完备,几乎都能做到图像的实时传输和一体化指挥。这种情况下,发生飞机意外碰撞,或意外走火的风险较二代机和传统的空中指挥模式要低得多。


军舰速度相对缓慢,除非主观上想开火,否则这种意外更不太可能发生。此外,当今的侦察预警及情报获取能力已经日新月异,军舰、飞机及岸基雷达等的侦察预警能力大幅提高,这为双方的指挥官提供了较宽松的反应时间。



因此,长期来看,中日关系都很难改善;不过,一些媒体炒作的战争等热冲突预计也难以出现。当然,中国需要做好一切包括军事上的万一准备。


胡波,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2049年的中国海上权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7-27 11:04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20:14 , Processed in 0.01736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