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工 农 查看内容

啃老——垄断国企新工人的断裂与传承

2015-7-9 22:18| 发布者: 水边| 查看: 1142| 评论: 1|原作者: 左楠|来自: 破土

摘要: 当我们真正走进油田,去认识每一个油田工人的时候,看到的大多数,却不是脑满肠肥的利益既得者,而是灰头土脸、身心疲惫、工资低廉的派遣工、临时工。一面是石油产业的一路走高,一面是工人待遇的每况愈下,实在是一件吊诡的事。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

——《我为祖国献石油》

谈起石油工人,人们脑海里通常浮现两种景象:一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在野外不畏困难地艰苦工作,为祖国奉献青春的画面。那时的石油工人是骄傲而有力量的。另一个印象则来自当代。国有企业改制以来,石油行业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是无数改革者口诛笔伐的对象——这是一个垄断行业,是暴利、僵化、低效以及不公正。而其中的石油工人,则被认为是高收入、高福利人群,也遭到了种种质疑。后国企改制时代,油田,这一所谓垄断央企里的新工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让我们走进S油田看一看。

1961年,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大队的两个钻井队在D村附近首次见到了工业油流,发现了油田,并很快成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1971年6月11日,这里更名为“S油田”。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S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S石油管理局”,结束了20多年的会战体制。1998年6月,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

D市,是一个“石油里流出的城市”。走进它时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石油气息:公交站名、路名都是“钻井”、“采矿”。建市之初,油田领导甚至兼任D市的领导。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油田业务开始独立运营。

艰辛在传承,身份在跌宕

几十年来,虽然采油技术的不断提高,但因为油田通常在地势险峻、人烟稀少的地方,工作几乎都是野外作业,再加之采油设备大多庞大沉重,而且昼夜轮转,石油工人艰辛的劳动并没有因为采油技术的提高而减轻。

采油开发的一般流程是:勘探队勘探(研究地质状况和油的状况,确定打井位置)——钻井队钻井(有竖井,有斜井)——作业队负责井下输油管、油泵的安装——采油队负责地面的建设以及日常的数据收集以及管理。单根输油管通常是10米长,200根输油管依次用机器旋转连接,边连接边往下伸,油管壁厚5.5mm,井下环境恶劣,需要高强度的劳动。

钻井队是油田上最艰苦、最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钻井队的工作地点远离城市,一个工程的周期也比作业队长很多。有些工地上甚至建有类似于建筑工地的板房,有专门的后勤人员负责工人的吃饭问题。钻井工人通常是四班倒,连上三天12小时的白夜班之后休息24小时,这样的倒班工作带来的是极不稳定的作息时间,也严重影响着工人们的身体健康。然而这样强度之下,正式工人的工资却只有每月2000元左右,而钻井队里的派遣工,每月工资甚至比正式工人还要少1000元左右。与高强度的工作并不相符。

作业队是常年在野外工作的,负责井下输油管、油泵的安装,以及各种井下问题的处理。一个作业队规模多为十几人,通常是两班倒,保证在现场有一半的工人。一个作业队的工作周期通常在十几天到一个月左右,当前在S油田每个作业队都需要频繁地更换作业地点,完成一个工程就需要立刻前往下一个工程。一方面这是因为不断有新的井完成,需要安装管路和油泵,另一方面已有井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故障。另外,当油井废弃的时候,也需要改造为水井来防止地质塌陷,这时候也需要作业队来施工。据一些老师傅讲,油井上,环境非常恶劣,“黑糊糊的油像下雨一样”。

采油队的工人做的工作是维护油井的日常工作,例如采油机器和管路的保养,压力和原油成分的测量和记录。一个采油站包括采油机,油气收集和初步处理除水的容器,以及运输管路等。这里的工作强度不大,琐碎的工作很多。采油队中有不少女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有的人之上白班,有的人只上夜班,很多人彼此都没怎么见过。

劳务派遣之下:谁在啃谁的老?

与许多大型国企一样,S油田内“子承父业”的情况大有存在。根据2009年的数据,2009年,S油田子女工占全部用工的 20%,而且这一比例在一线操作人员中还要多。更重要的是,在可预见的几年内,子女工逐渐成为油田一线岗位的主体力量的趋势必不可挡。

然而,这些子女工中,绝大多数都是劳务派遣工。

所谓“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从事约定的生产劳动。近些年来,在各行业的市场化的推进中,劳务派遣制度被认为是能够激发工人劳动主动性的灵活的用工形式,把工人置于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之中,让他们以更加艰辛的劳动换取本该属于他们的稳定的工作职位。在市场的语言之下,这种用工制度充满着优越性。

根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劳务派遣工只能作业于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的工作岗位,而且不能超过总用工数的10%。

作为一个垄断性的国有企业,S油田也大量使用着以S油田B钻井一公司为例,2014年劳务派遣工共354 人,劳务工占主要岗位人员队伍的 25. 69%。

劳务派遣工存在着严重的同工不同酬的状况。工人们告诉我们:“刚到工作岗位的派遣工,和派遣公司签订两年的合同,工资比正式工少1000多元。干了几年以后,这种差别反而更加明显,有些甚至差了2000多元。”这个问题在2009年已经开始出现,至我们实地走访的时候一直存在。

S油田工作的职工大体上分为五类:中石化正式职工(和中石化签订合同),油田正式职工(和S石油管理局签订合同),劳务派遣工(和劳务公司签订合同),临时工,辅厂职工。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中石化正式职工在油田是凤毛麟角,职工主体是油田正式员工、劳务派遣工。由于发生劳动关系的对象不同,职工不同的“身份”,尽管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并无不同,在同一个岗位上的同事具有不同的身份,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然而不同身份的职工获得的工资是有差异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同工不同酬”。

其中,临时工通常是工作条件最差、劳动强度最大但最不稳定的,他们与许多不同的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五险一金”只缴纳一部分,但同样参与野外作业、采油这样的工作。

从经济状况来说,正式职工高于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遣工高于临时工。人员组成方面,临时工为来自农村的劳动力,现阶段劳务派遣工主要是油田的子女,而正式职工主要是参加工作多年的老职工。作为派遣工主要构成的油田子女,大多渴望着转正。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能否转正还和父母辈在油田的地位紧密相关。

在同工不同酬的劳务派遣制度之下,年轻的油田后代大多过着不同程度的“啃老”生活。。谈及这一点的时候,每个年轻工人都表示羞愧和无可奈何——平均两千元出头的工资,虽然可以满足衣食,但是难以负担住宅,更不必说交通工具。

相较之下,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走过来的退休老工人,反而成为了高收入群体。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退休工人纷纷表示他们的退休工资每月有3000多元,然而当时一线工人的工资大多也就是2000多元,许多刚进来的劳务派遣工,甚至连2000都没有。于是,子女劳务派遣工的“啃老”就顺其自然了。一位退休工人说:“以前一线工人多好呀,虽然累,但是单位给分了房,福利也好。但现在的职工都必须按市场价格买房,一平米三四千元,孩子就那点工资,怎么买得起!三十多岁了,还跟我挤着当年单位分的老房子呢!没办法呀!工作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

代际啃老的背后,并不是单纯的个体叙事。这是一个时代在啃另一个时代的老。

断裂的时代,吊诡的行业

石油行业是一直遭到各种诟病的国企垄断行业,高工资、高福利、占领市场等等传言不断传来,成为众矢之的。但当我们真正走进油田,去认识每一个油田工人的时候,看到的大多数,却不是脑满肠肥的利益既得者,而是灰头土脸、身心疲惫、工资低廉的派遣工、临时工。一面是石油产业的一路走高,一面是工人待遇的每况愈下,实在是一件吊诡的事。

然而,在石油工人已一个充满力量、坚韧、勇敢形象的时代,石油行业并没有成为一个高大上、“富得流油”、人人羡慕又人人讨伐的行业,它承载的,也不全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支持国家的工业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动力。当时代在变迁,断裂的,不仅仅是工人身份本身,更是一个工业建设、发展方式的指向。

正如《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还在传唱,上一代石油工人仍在为新的石油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他们以那个时代的红利,养育着新一代石油工人——他们以派遣工身份出现的、拿着极低的工资却做着同样艰辛工作的子女,在有生之年,他们还在指望,自己的子女可以转正,可以像自己一样承载着石油工人的无上荣光。

在这断裂的时代里,这真的是可以实现的梦想吗?


感谢原始资料提供者,文中有大量引用

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zxt 2015-7-12 07:44
油田里的劳务派遣工(和劳务公司签订合同),临时工和一千块钱就想累死人啊”帖文主人公就是人为的二阶层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21:13 , Processed in 0.01652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