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一位沉冤似海的共产党人(记人民的好书记朱赞成)

2015-7-4 20:4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061| 评论: 0|原作者: 扬东 林敏捷|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目睹家乡历史性的嬗变,城东人民始终无法忘却一位沉冤似海的共产党人,这个人就是当年的泉州市(原县级市)城东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同志。

  9、浔美大队万忠平“永远的丰碑”

  一一建桥闸情怀

  一条长堤,数代人的渴望;

  一条长堤,一代人战天斗地的壮丽史诗;

  一条长堤,改变了一方百姓的贫穷历史;

  一条长堤,又是改革开放腾飞的雄基!

  这条长堤就是一九七四年竣工的城东海堤。我领队参与城东海堤浔美排洪桥闸的建设,是成功建设城东海堤的见证人之一。

  (一)

  一九七三年秋收以后的城东公社一次三级干部党员会议上,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同志在会议上铿锵有力地说:“……一九七四年,我们一定要把城东海堤南堤建好,让取笑我们城东人到洛阳与猪抢吃地瓜渣成为历史。只要我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以粮为纲’,像大寨人那样,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让七千亩海滩改造成良田,到那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一个新的城东,必将出现。……”

  (二)

  要围垦,先建闸。因为海堤合拢时,七千亩面积的汇水,必须从涵洞及时顺利泄洪,否则即使海堤已建成,依然随时会溃堤。计划中两个闸址之一,就是浔美的龙头山尾。龙头山,是一座石头为主,沙土包岩的小山头。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淋,海潮侵蚀,层层叠叠,奇形怪状,僵卧海中,时隐时现。地质资料表明,它是一个理想的桥闸地基。

  要削平几十米的山头,炸掉并搬走数千立方的沙、土、石,从海底建起双曲拱桥及闸房,没有机械设备施工,靠的是人工,用的是扁担、竹杠和铁锤的落后工具挑土、抬石和炸石。而且受海潮涨落影响,正常施工时间短、工程量大,任务重。若不能按期完成任务,必将影响南堤工程进度,势必加重围垦工程工作难度。尽管省、地、市都表示支持,但要完成南堤长达2.1公里,土方128万立方,石方10万立方,投工需250万工日以上的重担,即需城东人民挑大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建好桥闸,是重中之重的先行工程。

  承担此重任的浔美大队干部群众,面临着是严重的考验。当时尚处“文革”未期,群众派性对立,令难行,禁不止,人心涣散;而且山美水库北渠横穿浔美的“五舍埭”,数万立方的弃土,堆放在数百亩的水田,若不及时平整,冬种春耕无法展开,季节一旦错过,浔美社员连口粮都成问题;而且,浔美的青、壮男社员,几乎都到大坪山隧道挖洞,不能抽调。

  如何消除派性,高度集中劳力,同心同德,做到平整土地与围垦工程两不误。在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大队干部深入家家户户发动群众,用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扩大耕地面积多收粮食的道理,深入浅出晓以大义,让广大群众明白目前的困难,奋斗的目标和美好的明天。以浔美民兵为主体的青年社员,打响了南堤建设的第一炮。

  这群年纪只有二十岁左右的青年社员、女社员占绝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农业生产不久或走出校门的知青,肩嫩手白。面对着是无情的风沙吹残,苦涩的海水浸泡,危险的炸抬石。抡大锤、扶钢钎、抬乱石、挑烂泥,出门一身衣,入厝一身泥,肩肿、手烂、脚流血。恶劣的施工场所,繁重的体力消耗,磨炼他们的战斗意志。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表扬“一不怕苦,二不叫累,团结奋斗”的精神,和潮水抢时间,和时间争速度,此时,“造反”的和“保守”的,都为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拧成一股绳,打拼向前行。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克服种种困难和技术难关,苦干巧干近三百天的日日夜夜,拼命工作,终于在南堤合拢之前,按时建成桥闸,为南堤泄洪和挡潮提供支持,有力地保证海堤加固建设。

  (三)

  那时的炸石建桥闸,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令人难以忘怀。由于闸址是山与海的结合部,要打开施工场面,说多难就多难。一边是高高的山,一边是深深的海。清理桥闸基础,要抬走一块石头,挑出一担泥沙,一脚踩在乱石,表面长着锋利的海蛎,一脚是深深的烂泥,脚跟不着底。比较好走的石皮路,又长满海苔,又陡又滑。担子的两筐,一头是碎沙石,一头是烂海土,重量不成正比,摇摇摆摆,前晃后撞,坑坑洼洼,高高低低,如同走钢丝。但他(她)们连滚带爬,力使不让重担停下来。

  炸石的女社员,手中握的沉重的十四磅大锤,冰冷的钢钎,打的是大小不一,形状奇异岩石,真不是女人干的活,但她们坚持下来。刚抢大锤时,经常是打不着钢钎,砸在自己的脚腿,扶钢钎的不懂要领而被震得虎口鲜血直流,手背红肿。挥没几下,气喘呼呼,上气接不着下气。你不行,我顶替,轮流干。从“战斗中学习战斗”,渐渐地悟道入门,运用自如。三、四支大锤,稳、准、狠打着一支钢钎,火花四溅,石粉飞扬,速度进展快。浙江省平阳专业炸石队伍看到浔美女社员抡锤打石的飒爽英姿,由衷树起大拇指夸道:“浔美女人不简单,不爱红装爱武装,挥锤砸烂石头山,不亚男人半边天!”

  排炮炸石,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没一定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是不行的。浔美大队大胆起用“出身不好,成份复杂”的打石师傅,用为人的真诚,一视同仁,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和他们共同摸索,刻苦钻研,根据石质结构,计算石洞深浅,炸药份量,设计施工方案提高工效。轰轰的炮声,让千年的顽石开了花。当当的锤子声,抬不动的毛石改一下也搬了家。在海堤合拢时,需要数千方的土方,就是浔美打石师傅,用炸药扩炮炸石的原理,运用于炸山,一个工日,就预备充足的土方,让合拢工程,顺利进行。

  那时,围堰建桥闸,由于海潮涨落,上工时经常是起早摸黑,不能按时就餐。社员带的餐饭,是照得人影的地瓜渣汤,劳动一会儿,拉尿出汗,肚子就空了。但社员学需忍着饥饿,照样打锤、抬石、挑土。冬天冷风刮骨,寒气入肉。夏天,赤日如火,施工场所,四周是高高堰堤,风吹不到,如同蒸茏,煎烤人体。恶劣的气候,繁重的劳动,难以承受的体力消耗,是什么精神让他们坚持下来?“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是堤上飞奔的劳动大军,朱赞成、林敏捷、林国连等公社党委一班人,也跟其他民工一样,赤膊上阵,肩膀挂一条绳子,手握车把,弓着腰,拉着满满的一大板车土,气喘呼呼,浑身汗水,沾满尘土,只露出红红的双眼和白白牙齿。榜样,是无穷的力量,引导着广大社员艰苦创业。海堤,象巨龙一样,镇伏于波涛汹涌的海疆。而我们修建桥闸,就是用原始的劳动工具,肩挑、手抬,争分夺秒,炸石、清基、砌体。一座宏伟壮观的双曲桥闸,渐渐显露出它的英姿。

  这桥闸施工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双曲桥长30多米,宽5米,涵闸高12米,宽2.5米,长近30米,分成五孔。闸底出口建一个面积一百多平方米的消洪池。两边用精打的石头砌护墙与护栏。它历经35年的漫漫岁月,默默履行泄洪挡潮重要使命,至今屹然不动。

  城东围垦,历经“沧海、良田、新城”的变迁,是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征服大自然,为人类造福,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壮丽史诗。

  (四)

  引进北渠水,平整海滩地。公社党委,及时因势导利,率领广大干部社员,苦干、巧干,经七四年冬,七五年春的大干快上,真是人心齐泰山移,沧海成良田。当年平整,夏季就获得亩产近800斤的好收成。宜养殖的水域也传出鱼虾丰产的喜讯。农渔丰盈,乐透人心。受益的广大社员,看在眼里,喜在心窝。城东围垦的成功,使城东人民脱了贫。事实教育了群众,只有象朱赞成同志这样的共产党人,牢记“为人民服务”唯一宗旨,不辱历史使命,定能春华而秋硕。既使在逆境中,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上,不畏艰难,排除干挠,为了人民福祉建功立业。

  然而,当年参与修建海堤的建设者,相当一部份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但是,不会死的是人的精神,不会灭的是人的灵魂。一瞬间,三十五年过去了,我曾经痛苦着又享受的幸福。因为有了这条海堤,才有今天城东地盘的:“旧貌换新颜,恰似人间天堂”的变化。因为城东公社的继任者,要使城东继续发展,只能沿着前辈人开创的局面,继续走下去,别无选择。

  而我们当年洒下的血汗,滋润着城东沃土,她正淋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日新月异,怒放光彩!我可以替已经辞世和活下来的那代人自豪地说:在那个年代,我们努力奋斗,血没白流,我们的牺牲与奉献,问心无愧!

  浔美村万忠平

  二OO八年六月十八日定稿

  10、钱头大队梁汉卿“狂风挡不住朱书记的脚步”

  记得是一九七四年的(七~八月)的一个星期六。时已深夜,城东公社机关只有党委书记朱赞成和我在值班,市委来电,今夜有强台风到来。朱书记接到通知后马上把我叫醒,要我同他一起巡海堤,我们俩人立即披着短雨衣,拿着手电筒沿着前林宫仔边走去,天上一片漆黑,根本看不到路,只好一脚高一脚低地慢进。在狂风雨交集之际,到了前林海堤边更是寸步难行了,我们俩个人只好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抱鞋,更不能直胸而进,只有按四脚狗式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着。这时内衣己湿透,裤子更不要说,朱赞成书记关心地说:要走慢点,要注意安全,慢慢走到庄任去。从前林宫仔边海堤岸到庄任海堤路虽然不算远,但在走这条堤时间不知走多少时辰。好不容易到庄任就马上通知庄任书记组织干部民兵巡逻。朱书记亲自把防抗台风的任务当面安排好后,我们俩人才到公社党委副书记林敏捷家中清洗。朱书记感慨地说:这种雨衣根本挡不住风雨,明天叫人去买一批长雨衣,每人配一条,碰到大风雨才能挡得住,才能及时使用、及时行动。从那以后公社每个干部开始配套一条长雨衣。长雨衣就从那时配办而来的。

  一九六八秋,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峰期,那时整个城东公社党委及干部大部分都没有上班,机关领导班子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可是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还是坚持着上班,他说:搞好生产就是革命,就是对得起党中央,对得起毛主席,生产搞好了,城东人民就有饭吃。但是城东的最主要弱点就是要解决水的问题。在一次会上,朱赞成书记坦诚地要求东星大队、下美大队、埭头大队、前头大队联合开挖水渠及建抽水机站,水的来源从东海的鹿园东塘头引上,这就可以解决半个公社的水源问题。我本人就是受朱书记的号召,带几十个人参加这个工程建设又是接受仕公岭最高峰地段,有一天,一群解放军的军车向泉州方向通过,由于公路占去一部份,军车受到阻塞,难以通行有一名解放军军官下车,问这是做什么事,我们说这是我们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号召我们搞水利建设,从低处搞几个抽水机,一站一站地抽上来,保证前面一大片农田的水利灌溉。那个军官说:这个时候还有干部带头搞水利工程建设,真是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梁汉卿

  11、林华泰“城东往事追忆”

  城东党政重视教育工作

  1、1970年间成立城东公社教革组,办公地点设在十分拥挤的公社机关大院,是泉州地区少有的。充分显见城东党政对教育工作的重视。

  2、筹办城东中学时,朱赞成在筹备组会议上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因此,在筹建城东中学时,老朱亲自踏勘选址,决定将原有近海边的城东保健院整体搬出另建,把其房屋建筑及四周空旷的地块全部分配给中学,把镇中心最好的地块留给中学,在筹备时间短,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倾全社之财力,并发动群众献工献料。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两座崭新的教学楼,城东三万多人民群众,欣喜地看到属于城东自己的一所中学无不拍手称快,心情无比激动。几十年来城东中学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成为几千人的规模学校,去年(2007)经省教育厅及有关专家评估顺利地进入一级达标完全中学行列,是古城地面五所达标中等学校之一。

  3、重用教师出身的林华太,何汽成,高文明,到公社党委,教革组和企事业办任职,这是泉州地区当时没有过的人事安排,体现城东镇党政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这在当时轻视知识分子弥漫读书无用论调的年代特别是难能可贵。

  4、重视知识分子的教育与改造,经常让教师深入到基层去锻炼。同群众同甘共苦.同群众打成一片。学校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都能利用空闲的时间,参加当地的平整土地,农改田,夏收夏种等活动,尤其在围海造田的大工程中,广大教师都自觉到海堤参加义务劳动。通过劳动的实践,即锻炼了身体又接受了思想的改造。经过几年的考察,提拔了一批知识分子到公社、企业、中学的领导岗位上来。

  5、当时被外界认为是“城东国”的城东公社,确实处于“强势政权的统治”,而在教育这块领域却能“招贤纳士”起用不同的观点派别,有一定的才干的同志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如中学的黄修植,小学的魏绣竹、刘成风、曾伙泉等,当时中学开展布点下伸,有一部分人对此有情绪,但尚能正确对待,事实证明这种包容的用人的办法,既化解了矛盾又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也为稳定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发挥了作用。

  6、在文革的特殊年代,中学布点下伸贫下中农管理的学校,在公社党委重视和支持下,各大队都派出最优秀的大队骨干参加管理学校的工作如:庄任大队,下美大队,他们为办好学校,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发动群众献工献料,施工员自己派,开山取石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个大队各盖起了两栋教学楼,为了让农村青壮年早日脱盲,各大队学校的教师白天上课晚上轮流去夜校扫盲,他们都不拿一分的报酬,从夜校开办的之日起,每个村落灯光明亮,书声朗朗,青壮年通过夜校的学习、培训,很快就有一批人脱掉文盲的帽子,当上了大队干部、生产队长、会计、出纳、记工员等职务,他们的知识,技能来自公社党委的重视和支持。

  7、发挥教育界宣传舆论作用:

  教革组兼宣传组配合中心组开展活动,,抄贴大字报,出版宣传栏,组织知青文艺宣传队,经常到海堤建设工地慰问演出,激励民工士气,宣传好人好事,1974年组织有教师、学生、社员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到各大队巡回演出,宣传“农业学大寨”“围海造田”的重要意义,教师魏秀竹创作:“海堤赞歌”歌舞剧宣扬城东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对围海造田工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剧参加市级文艺汇演获得二等奖。

  1974年在海堤围垦工程的关键时刻,宣传组魏秀竹为宣传围海造田重大意义,鼓舞人民群众一股作气夺取围海造田的最后胜利,撰写洋洋万言的《围海造田战斗檄文》,批判当时所谓的“右倾”思想,鼓舞广大社员群众的战斗意志,表达在党委的坚强的领导下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夺取围海造田的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此文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极大地鼓舞社员群众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战斗意志。

  8、增加对学校教育的人、财、物投入:

  城东是泉州地区最早实行向学校派队聘教师的,队聘教师记取中等劳动力工分,教育部门每月仅发给5元的补贴,这些队聘教师经过磨炼,后来转为民办教师,一部分民办教师再转为公办教师。

  实行中学布点下伸,小学附设初中班后,校舍不足,所在大队负起教室基建修缮责任,当时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投入基建资金和财物无从估算。

  9、对当时不同观点的中小学教师,公社党委和教革组均能正确对待,有能力有才干的均得到起用,作为中小学领导班子成员,如原五中政教主任黄修植分配到乌屿学校,不久即调城东中学负责人,后来调到市委组织部当副部长。又如东星小学的郑景章调到泉一中任副校长。王永清在泉二中任副校长,苏秀珠(孟常异爱人)调到源和堂任厂领导,中学教师王炳坤后来是城东中学校长,再调鲤城区教育局副局长。

  七十年代初国家刚提倡实行计划生育,党委书记朱赞成认识到这是党的基本国策,应该坚决拥护认真执行,率先第一个走进手术室,在党委书记的带动下,其他委员全部实施绝育,就连只生女孩的党委委员林华太,来不及向爱人打招呼,跟着进入手术室做了绝育,受到当时泉州市(县级市)人民广播电台的报道和表扬。

  12、何汽成“狠抓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经济”

  朱赞成同志,熟谙发展农村经济,除紧抓农业外,十分重视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路子。那么,首先要“经营”什么,“发展”什么呢?经过再三权衡,他认为,首先抓好社办工业更为重要,因为当时农业上大搞围海造田、平整土地、抓农改田和水电建设等农田基本建设活动,都必须有经济作支持,否则都将是“望农兴叹”,寸步维艰。因此,为了将经济搞活,确定首选社办工业。于是,他首先在组织上成立机构,抽调专门人员,组建“社队企业办公室”,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企业办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首先考虑要办什么厂?有什么条件?他要求一切从社情民意出发,有的放矢,不尚空谈,不搞花架子,做到办一个,成功一个,求质量不求数量。于是企业办切实的排查本公社的家底,对本社

  所有资源,传统作业优势,人员技术优势,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等,作了详尽的研究。第二件事,就是要克服谈而不决,议而不定的通病,要拿出魄力,拿出效率,能定即定。经研究后,确定办公社建筑队,原因是本社历来人多地少,不少人外出做建筑工,包土方工程的习惯,如果将他们组织起来,加强管理,走集体发展的道路,于公于私都有利,也适合当时的政策要求。另外本公社有个村,解放前以打铁、搞机械为生,解放后这类行业萧条了,这些技术人员散落在社会上。于是企业办将他们集中起来,开座谈会,征求他们的看法,结果一拍即合,个个都乐于重操旧业,发挥个人才干,最后决定办公社农械厂。还有公社每年都要完成国家交售生猪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饲料。假如将这些粮食作原料,办一家小酒厂,然后用酿过酒的酒糟作饲料,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况且这种酒糟还含有15%左右的蛋白质,又有芬芳的气味,能刺激猪的食欲,长膘很快,这样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再好不过,因此决定办酒厂。就这样经过认真细致地分析各方面的条件后,采取择优确定办厂的原则,先后办了木器厂、砖瓦厂、塑料厂、食品厂、造纸厂、汽车  配件厂等十余家工厂。

  由于办厂方向对头,能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所以办了十余个工厂个个都成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的还发展很快,如农械厂,由于技术力量雄厚,管理超前,生产得到突飞猛进,不仅为农业生产农具,修理农机、农具,还为农机具的改进作出贡献。如打谷,原来是手动的,体力消耗大,第一步就改造成脚动打谷机,这样就大大减少体力消耗,再经过努力,又从脚动改进为电动,减少体力消耗80%以上。为配合水利建设需要,农械厂还生产抽水机、水管(无压力),以及各种需要的工具,真正做到工业为农业服务。不仅如此,整个工厂很快就上规模,一年后工厂就创设颇具规模的翻砂铸造车间、金工车间、总装车间、电器车间等。金工车间配备有车床、刨床、铣床、磨床、滚齿机,还自己组装了10米龙门刨床等。由于设备基本完善,因此生产也很快的上去,当时,不但能生产出900牛头刨床、C620机床和平面磨床等整机产品,而且外观、精度等质量都很不错,可以与当时的省内三大机械厂之一的熔新厂同类产品比美。所以销售就很好,不仅在本省内销售,还销往国内十余个省份。在当时一个公社的工厂产品能销往省外的,也是凤毛麟角的,所以当时的城东公社农械厂在泉州的郊区公社中,其效益和发展都是较快的一个单位。

  城东公社农械厂之所以能取得这样成绩,主要是立足点正确,择优发展,充分发挥散失在社会上技术人员的作用,形成技术优势。再就是改革管理体制,不唯上,不守旧,实行有限度的改革,主要有三原则:即坚持经济集体的原则;坚持利益分配集体得大头,个人得小头的原则;坚持调动生产人员,管理人员积极性原则;推行“节约奖”、“超产奖”“质量奖”的管理制度,调动了全厂人员的积极性,效果极为明显。但当时能实行这样的做法,不是很容易的,是需要气魄和胆量的,朱赞成同志对厂里的管理人员说:“只要是对集体有利的,就坚决执行,坚决改革,不要怕压力,有责任我承担。”所以厂里就放心的做下去。如节约一斤钢材,减少损坏一件工具,超额完成一件产品,次品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的,按一定比例计算,实行奖惩。以减少损坏一元钱或多增产值一元钱为例,工人得四角钱,集体得六角钱,互为得利,皆大欢喜,工人增加收入,集体增强财富,这样上下均得益。大家都想到一块了,步调也整齐了,自然生产就上去了。

  从1969年至1975年办了十多家社办厂,农械厂办得好,其他厂也不错,都有发展,都有盈利,没有亏损的。产值从几万元、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直到1975年己达到500余万元,累计为公社的围海造田,平整耕地,水利电力建设等提供300余万元。同时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安排就业,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为农业服务。

  除了抓工业,创财富支援农业外,同时不忘抓副业,抓经济作业,抓特色产业,抓新兴产业。如抓养殖场,不仅抓生猪生产,还注意抓发展、抓效益、抓潜力。例如,特别抓良种猪种的育苗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猪场的苗种不断优化,效益效率就大不一样。而且大力向广大社员推广,社员也看到了前景,大大地提高自觉养猪的积极性。原城东公社交售国家生猪任务是年5000头,结果完成交售8000头,超额完成任务60%,国家有物资稳定市场,社员又增加经济收入,皆大欢喜。又如抓种植中药材:龙舌兰等经济作物,大力推广种植新特色蔬菜——芦笋。还因地制宜利用山坡地种植龙眼树,计划15万株,已种植IO多万株了,如此等等。假如按朱书记的思路一直发展下去,城东公社是可以富裕起来的。

  13、万美本“城东人民忘不了您”

  (一)

  记得1970年四至五月,青黄不接期间,有一天上午,我和四五个邻居背着“加积”(用咸草编织的草袋)要去买芋头渣(地瓜碾磨后,洗去淀粉的渣,然后晒干了)来充饥。当时大家都很穷,每人身上所带的钱只不过两三元,顶多能买到十多斤。

  从福厦公路向北走,路经原城东公社所在地的大门口,我们看见两个中年人蹲在路边。其中一个人感叹地说:“城东人民要到什么时候才免到惠安洛阳蕃薯埔买芋头渣啊!”我一听,感到有点惊异,心想:今天竟有人关心着我们,烦恼我们连芋头渣糊汤都喝不起哩!于是,我转头问后而的一个同伴:“刚才那个说话的人是谁?”,“他就是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呀!”我“嗯”了一声,顿时陷入沉思,脑子中突然闪现一个念头:城东来了一个这样关心人民疾苦的干部,说不定几年以后,我们会丰衣足食的。

  目睹耳闻的这个镜头,虽然事隔近四十年了,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浔美社区居民  万善世82岁)

  (二)

  1967年,朱赞成调任城东公社革委会主任后,一上任就就深入到各个大队、各个村落,仔细调查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他亲眼看见城东绝大多数的农民一日三餐都是喝芋头渣糊仔汤(只是稍微宽裕的个别农户有渗点大米),心里+分难受。

  有一天,朱赞成来到浔美大队,向革委会主任万志民询问农业生产情况:一年收成多少粮食,口粮分多少,缺粮户多少,全大队多少户吃芋头渣糊……这些数字,万志民都口答如流。突然,他提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你知道全村有多少石对臼?(用来捣碎磨细芋头渣的石器)”这一问,万志民一下子难住了,哑口无言可答。这时,朱赞成笑着说:“还是我比你清楚,你花点时间去查一查,看跟我知道的有没有差错。”接着说,“后山宅4个,赤仔尾6个,厝仔地4个,后巷街5个,古楼3个……总共22个,还有两个撞破被半埋在土里。”听朱赞成这么一说。在场的万志民和我都呆住了。我想:朱赞成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呢,他的心里究竟在打什么主意呢?

  后来,我听过原公社党委副书记林敏捷说过:每每在晚上,老朱总是睁大眼睛,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他反复琢磨着,殚精竭虑,要如何首先解决城东人民的粮食问题。老朱在城东任职期间,先后带领城东人民在后埭、桥南、庄任、前头等大队在江边、海边浅滩地围垦土地两千多亩,又带领城东公社(8个大队)移山填海,建筑连接乌屿岛的南北两条海堤,围垦七千亩,平整全社坡耕地一万多亩。就这样,根本地解决了城东人民三餐大问题,从缺粮到年年有余粮的大变化,结束了城东人民千百年来吃芋头渣糊仔汤的历史。

  党和人民的好干部朱赞成同志的功不可没,城东人民是历史的见证人。

  (原浔美大队民兵队长万忠平60岁)

  (三)

  我的大儿子万××六岁那年春季的一天晚上,突然发了高烧,我喂他面线糊、鸡蛋汤都呕吐掉了(当时孩子他爸在外教书不在家),整个晚上我忐忑不安、提心吊胆。我用浸冷水的毛巾放在他的额头上,熬姜汤让他喝都无济于事,整夜高烧不退,昏昏沉沉地睡着。到了天亮时,我惊恐万分,急忙找来我爱人的同事,让他帮忙抱着我的孩子往华侨大学车站跑去……

  我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更是心急如焚,想跑步紧跟着,但总是迈不开脚步,感到浑身都在发抖。

  盼着南来北往的汽车,等了片刻都未见公共汽车的踪影。正巧,从路边走来两个人;一个是林敏捷,一个是朱赞成。林敏捷一眼看见我们,关切地问道:“孩子病了吗?”我们说:“病得厉害呀!”这时,,朱赞成听后,连声说:“快,快,快叫服务部的张××用三轮摩托车赶紧载去泉州第一医院。”

  到了第一医院,经医生诊断,我的孩子是得了急性肝炎,由于拖迟了治疗时间,孩子已经昏迷不醒了。医生还说,如果再来迟一步,孩子就非常危险了。

  我的孩子在医院里,经过医生及时打针、输液抢救,住院第三天早上终于苏醒过来,一周后就病愈出院了。

  也许是一个连声“快快”的召唤,赢得了抢救生命的时间吧。我的孩子今年已经四十二岁了,而且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当年他尚年幼无知,根本记不起自己有这样一个危险的经历。然而,这个当母亲的我,却始终不忘经常向他提起这件事,教导他不忘自己的救命恩人。

  (浔美社区居民蔡淑合66岁)

  (四)

  我,不曾婚娶,在城东卫生院从事医务工作四十多年;我走遍城东地区千家万户。在城东片区一提到朱赞成的名字,老百姓无不赞叹不已,而且一致公认,他是共产党的好干部。我几十年如一日,以卫生院为家,一日三餐都在公社机关食堂吃饭,因此,同朱赞成碰面、接触的机会非常多,尤其是冬季,他和我常常延迟三四点钟吃晚饭,不是他就是我,虽然饭菜都冷了,但是早已形成习惯了。

  朱赞成在城东期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一贯穿着一双“人”字拖鞋,就是这双“人”字拖鞋伴他走遍城东公社的每一座山、每一片地,每一个村庄。每逢爬山涉水时,他习惯把那双拖鞋,扎在腰间或者插在臀部,一年四季任凭风吹雨打日晒,浑身上下都是黑呦黑呦的。

  1974年11月26日,南堤堵港合拢的这一天,我被派到现场,为可能发生的伤病员治疗。我亲眼看见那一个最惊险最感动人的场面;当几只装载满沙石的虎网船,缓缓地被推到最小的合拢口时,刹那间,堤内的潮水像山洪爆发似的把这几只船冲垮了,同时缺口越来越大。说时迟,那时快,在这十分危急关头,身为党委书记的朱赞成一声呼唤:“跳进水里,筑起人墙!”他带头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的水中,也就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在场数百名干部群众也跟着跳下去,大家手拉手,肩并肩,众躯成墙,让一只只载满沙石沙包的木船顺利地推进合拢口死死地把合拢口堵住了。

  南堤的合拢,就可以说围海造田成功了。但是加高加固堤岸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而艰巨,更不能高枕无忧、掉以轻心。记得南堤合拢半年后的一天中午,朱赞成同志因感冒而发高烧到39.5℃,来到卫生院让我打针输液的时候,突然一个通讯员跑来向他报告,接到市委紧急通知:“今年九号台风可能在两三天内在我省东南沿海登陆,最大风力在十二级以上,希望快速防范。”朱赞成一听,立即拔掉输液针,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披上外衣,说道:“海堤是城东人民的生命,也是我的生命呀。”说着,照样穿上“人”字拖鞋,就一个劲儿跑出门去……共产党多好的农村干部啊,他的心紧紧地同城东人民的心贴在一起。

  我无比崇敬他,把他当作自己一生崇拜的偶像,时时刻刻怀念他。如今城东人民的好干部朱赞成已经与世长辞30多年了,但是他给城东人民留下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

  近代载入浔美《何氏族谱》三贤中的唯一活贤人万寿鹏78岁  万本美采访整理

  14、魏文海“抗灾前面的带头人——朱赞成”

  我是水库的管理人员,在1966年参加东星的抗旱会议,因当时下区东星、下尾、前头埭、浔美等大队受旱非常严重,其时城东公社机关已处于半停顿状态,公社生产无人管,灾情又如此严重,如不采取措施,粮食必定大减产。老朱得知后,立即从家中来到公社,在东星村召开有关大队及水利人员会议,提出抽水抗旱计划,要在仕公岭架三层抽水机临时使用,灾情就是任务,会议隔天就开始测量施工,但当时文革武斗严重,为防止仕公岭路段出现人事伤亡,保护测量施工人员,老朱及时向上级反映得到支持,即派解放军来巡查保护,让测量施工顺利进行,由东海圣墓村起点,分三层抽水机把水抽过仕公岭顶,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困难(资金、材料)老朱及时向上级汇报得到帮助,拔款5000元、雷管500粒、炸药300斤。经过20多天的奋战后,水源流过了仕公岭解决旱情,取得当年的好收成,群众欢呼说今年好收成,要归功于抗旱的领头人朱赞成,从此我对老朱就非常尊重和爱戴。紧接着,老朱又领导在仕公岭建二层固定的电灌站,发挥起抗旱作用直至北渠引水才停止使用。

  魏文海

  15、庄任林德林《自发报恩》

  1973年,城东公社人民的地瓜渣汤,早已随着“农业学大”“工业学大庆”的热潮淘汰,全社围海造田一万多亩农田的基本建设已经自由灌溉,农田机械化和电气化,在各村已经基本普及,也可以说:“人民的生活已开始迈向小康”。

  一个星期天,我村里贫下中农和小队长,静静地组织七八人到朱赞成家,但朱书记在公社值班。他们一进家,就触目惊心,大家差点喊出“老朱还住在这种地方?”原来他家是一座不到40平方米的两间房,外加一条廊的破旧房子,跟我在庄任65年前情况一样。一下雨就要排列缸桶盆接滴水,两张破旧床,一张已不成样子。用绳子捆着的破餐桌,一座用土坯造成的无烟囱,大灶放在走廊里,屋顶墙壁被烟灰熏得浓黑,这就是他唯一的财产。他老婆参加队里劳动后,都要利用早晚到山上拾草或割草,每天早出晚归,解决家里的燃料。老朱上有父母,还有三位聪明活泼的乖孩子,一家六七口人,靠他那点基本工资生活。加上老朱经常支持贫困农户,日子同样也很艰难。

  回家后,一传十,十传百,众人都很想不通。朱书记从65年蹲点我大队,为改变我们贫穷的村庄,特别是吃饭的问题,在那五个春夏秋冬,他风里来,雨里去,埋头苦干,竭尽心思,付出了无尽的血和汗。他的无私奉献,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而他自己家里,过着那样清贫的艰难生活。大家到公社找到朱书记,强烈要求他买些条石,说我们可以出工出力帮他维修一下房屋。就这样,村里自发组成20多位水泥工和小工,帮朱书记翻建了那座不到40平方米的旧房屋。后来,朱书记一分不少地把工资清算,大家说:“我们是报答你的恩情才这样做的”;可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帮助解决你们吃饭问题是我应尽的职责,我是不能侵占你们的汗水的”。

  77年泉州市那部所谓的“铁证如山”——朱赞成的高级大楼,不知是往哪里钻出,是天上掉下,还是地理冒出?“铁证如山”,把一座40平方米的平房,造谣诽谤成高级大厦,真是无中生有。同时,一位刚直不阿、一心为民、为党忠心耿耿、衷心拥护共产党、拥护毛主席的忠诚干部,又是一棵冬雪压不弯腰的劲松,却含冤屈死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枪膛之下,我们要为他喊冤哭泣。今天,我们大声呐喊:“朱赞成是城东人民的好书记!”是非自古有人评。我相信,我们的党的政策历来是有错必改和冤案必纠的。

  朱赞成功绩千垂,流芳千古!

  城东庄任:林德林

  16、中共丰泽区委城东街道工作委员会文件(泉丰城工委【2010】61号)(复印件)(略)

  17、泉州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77)泉法刑字第005号(复印件)。(略)

  18、福建省晋江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83)晋中法刑监字第73号(复印件)(略)

  19、关于1976年6月30日冲击公安机会的真相及关于1976年3月21日所谓打砸洪吾炳家的真相(访谈录 庄清源)

  一、关于6月30日冲击公安机关的真相

  日历应翻到75年“右倾翻案风”时,城东公社是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省委奖励城东公社一部“福建牌”汽车,车为城东建筑社使用,司机为复退军人吕信铁。该司机表现尚可,得到建筑社干群的普遍好评。然而75年“右倾翻案风”,省工作队进驻城东公社后,城东公社党委机会一班人进学习班的进学习班,靠边站的靠边站,公社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同样株连,人员大换班,汽车司机吕信铁也平白无故地被解雇回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9 22:24 , Processed in 0.020610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