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

2015-6-4 00:29| 发布者: 左向前| 查看: 1578| 评论: 1|原作者: 周承友|来自: 作者供稿

摘要: 虽然各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程度、阶段和条件不同,无产阶级生存的具体条件和和境遇不同,但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同本质所决定,各国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却是基本相同的。只有推翻资本主义,才能真正改变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和境遇
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

                                                                                                                  周承友

无产阶级是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相伴而生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15世纪以来的地理大发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决定了资本主义的胜利,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胜利和发展,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开始独立地走上了历史的前台。20世纪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建立,无产阶级上升到统治地位,并且仍然存在。所以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现以前,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既有其不变的本质内涵,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无产阶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无产阶级是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相伴而生的,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早期社会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产阶级同样是随着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了解无产阶级的发展变化,首先必然完整科学地理解“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概念。恩格斯早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注释中就指出:“资产阶级就是占有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劳动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272页)列宁也明确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恩格斯和列宁的概括,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认识:一是,阶级的本质就是包括这样两个侧面的社会集团:一方面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生产体系或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包括 “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等);另一方面是,“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前者是阶级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和原因,后者是阶级产生和存在的表现和结果,二者缺一不可。二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生产体系或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基础性或最重要的不同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不同。所以完整科学地理解“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键就在于,完整科学地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其实,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本质就是指生产资料(即资产)与劳动的结合关系,它包括资产的所有权等产权关系和主体劳动关系及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且随着资本主义股份制的产生,随着资本产权形式及其实现方式途径的变化,生产资料(或资本)的产权关系应当包括生产资料(或资本)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受益权等全部权利关系。主体劳动关系主要是指主体的劳动制度。由此,在无产阶级的定义上,我们既要坚持恩格斯的概括,又应当发展恩格斯的概括。那就是:凡是那些享有重要的生产资料即资本权利(包括享有重要的资本所有权、较大的资本经营管理权、受益权,还可以扩展到针对一切资产、权力、知识、声望等各种社会资源资本化而享有的相应权利)并使用雇佣劳动的人们就都属于资产阶级;凡是那些不享有或表面上享有而实质上没有享有多少资产权利(主要资产所有权)并处于雇佣劳动关系中的人们就都属于无产阶级。

阶级最先起源于经济领域,人们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首要的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是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但阶级作为一个主体,他们必然要活动在政治和思想或上层建筑领域,也就是说他们在政治和思想或上层建筑领域中必然有所表现。人们基于共同的经济地位,就会产生政治倾向的共同性、意识形态的共同性、精神面貌的共同性。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他们通常在政治和思想或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正因为如此,政治和思想或上层建筑领域占统治地位的集团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集团通常就构成一个阶级或者说就是“合二而一”、“一而二”。 于是,人们在政治和思想或上层建筑领域的表现也是反映阶级状况的重要表现或者是划分阶级的重要标准。因为阶级是一个社会主体集团,是一个主体范畴,是一个社会范畴,他们必然活动在社会整体之中,阶级不能仅仅归结为一个经济范畴。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九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中提出:“不忙于宣布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与消灭阶级问题(思想上与政治上的地主、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仍然存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九日)

资本主义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在封建的资本主义化的小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最初的雇佣劳动——无产者。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为雇佣劳动制度奠定了基础。经过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工业中心和城市不断增多,产业工人的队伍迅速壮大,终于形成了近代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两个对抗性的阶级,当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表面现象及其外部联系时,他们只是自发地进行斗争,还是一个自在的阶级。例如:18世纪7080年代,英国曾经发生过破坏机器的运动。当时工人认为机器是他们贫困和失业的根源,便自发地摧毁机器、焚烧厂房。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多国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蓬勃兴起。例如,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即法国里昂纺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它们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随着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产生了科学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进行自觉的斗争。从这时起,无产阶级开始成为自为的阶级毛泽东在其《实践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毛泽东选集》第1265页)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这些外商资本主义企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这样,中国无产阶级就先于中国资产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随后,在务派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厂矿里,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到1894年约有10万多人。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比较集中,除矿工外,基本上集中于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上海最多,其次是广州及其附近地区。工人集中于大城市与大中型企业,对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是有利的。中国无产阶级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无产阶级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一个阶级。资本主义制度和条件的存在决定了其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即决定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社会地位、利益或需要、社会作用或历史命运,决定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等;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也决定了其无产阶级的发展变化。在资本主义制度和条件下,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的主要表现就是:第一,无产阶级是与最先进的社会化大(体系)生产相联系的,是新生产力发展的代表者,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964年版,第35页)第二,无产阶级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联系的,是受剥削和受压迫的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力量,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者,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阶级。在革命斗争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将采用新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并消灭一切私有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消灭一切阶级,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286页)因而无产阶级是大公无私的、具有远大政治眼光和崇高理想的、能够代表所有受剥削和受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阶级。第三,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力发展的代表者,并处于受剥削和受压迫的地位,又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所以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形成自己完全科学的阶级意识的阶级。总之,与其他任何阶级相比,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阶级,是唯一能够形成自己完全科学的阶级意识的阶级,是最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的阶级,他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工人运动及其国际组织和政党活动获得了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得到广泛地传播。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伯恩斯坦等修正主义,腐蚀过无产阶级的队伍和运动,但是随即产生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对修正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并重新把无产阶级的队伍和运动带入到正确的轨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和各种矛盾集焦点的个别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熟起来,取得了自己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十多个早期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随着公有制经济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无产阶级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国家或社会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利益或需要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正如毛泽东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关系和人民民主革命》中所指出的那样:“新民主国家企业中的劳动者,按其原来状况,是无产阶级,但是按其现在状况,他们却经过了他们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共同支配的新民主国家,已经集体地占有国家企业中的生产资料,就是说,已经与其原来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但无产阶级并没有消失。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阶级的表现虽然发生了一些重要的乃至根本性的变化(如各阶级的位、利益或需要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变化)但阶级的表现又没有发生完全性的变化,还存在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残余形态,甚至还存在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死灰复燃的可能。例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利益或需要等虽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无产阶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又不可能发生完全性的变化,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现以前,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无产阶级的一些重要社会作用(如消灭一切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任务和责任)等又是不可能消失的,所以无产阶级仍然存在。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是包括相当多的国民在内的一个社会集团,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无产阶级的每一个人是不可能同等的和完整的享有公有资产的权利(包括其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受益权等),也是不可能同等的和完整的享有自主联合劳动或民主劳动的权利;因为实际的情况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管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只能是委托给少数无产阶级或社会的优秀分子去组织和实施,而不可能是人人去当家定夺;因为社会主义事业包括其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人的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改造还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这样以来,管理阶层和普通群众就不可能是同等的和完整的享有公有资产权利和民主劳动权利。也正因为存在这种情况,管理阶层的思想和言行还没有改造好或者是受到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他们还可能转变为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分子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复辟,就是由管理阶层即原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内部某些领导人的变质和发动政变而实现的。毛泽东指出: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487页)

早期社会主义的社会及其阶级发展表明,当早期社会主义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那里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就必然重新退回到受剥削和受压迫的地位。

综上所述,无产阶级的发展,就是随着其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

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也包括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复辟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

概而言之,社会的发展决定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当代无产阶级仍然生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和条件下,所以当代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与先前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相比,它并没有发生什么突破性的变化。这是由不同程度、阶段和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共同本质决定的。同时,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阶段和条件的不同,所以不同国家和地区中无产阶级生存的具体条件和境遇也有所不同,他们与先前无产阶级生存的具体条件和境遇相比,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阶段和条件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这里大致地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指那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一些原资本主义条件下新兴的或正在兴起的、并且其所谓“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日益突增长或突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二类型,是指由前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变而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第三类型,是指由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而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一定的社会类型区分,我们就可以概括性地根据其社会的发展状况,去认识无产阶级生存的条件和境遇及其不同特点。

在第一种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当代资本主义与此前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有了新的重大发展,甚至是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新阶段——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因为其资本主义有了新的重大发展,无产阶级生存的具体条件和境遇,与此前无产阶级生存的具体条件和境遇相比,发生了明显地的变化。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无产阶级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产阶级的工作、生活和需要的具体的环境条件和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认识当代无产阶级构成的发展变化,必须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阶级结构的发展变化中去理解。所谓阶级结构就是指社会的阶级构成(包括各阶级内部的结构)、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资产阶级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集团或阶层,内部的流动性增强,构成更加多样化、层次化,并且“职能资本家” 队伍明显地扩张了,资产阶级的构成更突出的表现为由“资产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组成。如前所述,那些获得相对高收入或超高收入的经营管理者和科技文化知识分子,就归属入马克思所说的“职能资本家”范畴。

第二,无产阶级的构成多样化、多层次化、高素质化,并且服务业劳动者或脑力劳动者(“白领工人”)成为其主要的构成部分,其中的知识管理劳动者则日益增加。因为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的产业结构、劳动者的行业结构(或职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业和农业等生产部门就业的人数相对减少,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运输、邮电、贸易、金融、教育、保健等各类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上升,同时生产和服务中新科技、自动化和现代化设备的广泛采用,对从事生产和服务的工人的知识和技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工人阶级的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于是服务业劳动者日益超过工农业劳动者,脑力劳动者日益代替体力劳动者,并出现了一部分工人在生产和服务中,不再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以低级行政管理人员、监督者、调节者的身份参加生产和服务,并出现了普通工程师和技术员。这些知识管理者虽然能够更多地使用自己的智力劳动,获得较好的就业条件和较高的工资收入,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知识管理上的特权,他们时刻都会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遭到失业的威胁和生活水平下降的威胁,因而他们仍然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

第三,所谓的 “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突起,队伍日益庞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中层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存在,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4页)恩格斯在《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一文中指出:“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外,现代大工业还产生了一个站在它们之间的类似中层等级的东西——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是由原先的半中世纪的市民阶级残余和稍稍高出一般水平的工人组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75页)由此可知,二战前,那些“中间阶层”或“小资产阶级”,在前者主要是指农民和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但却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后者主要是包括小企业主、小农场主、小商人、手工业者、小食利者和自由职业者六种成分。他们共同构成“老中间阶层”。当代人们所说的“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突起,队伍日益庞大,主要是指“新中间阶层”。 “新中间阶层”,一般是指那些拥有较高知识与管理水平、中等收入和非大量私有资产(或资源或产业)的群体或知识管理者,包括国家政权部门的普通中级管理人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它领域中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这里的“新中间阶层”,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相联,但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阶级,其上层或少部分实际上属于职能资本家的范畴,称他们为“新工人贵族”也不为过;它的大多数或中下层可归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或者说就是新的小资产阶级。“新中间阶层”的大部分或中下层,他们并没有脱离其无产阶级地位,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危机时期;但他们在意识形态、政治因素和生活方式上却逐渐趋向资本家(职能资本家)。部分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改良和劳动分工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所以他们并不认同自己的无产阶级属性,他们大都表现出小资产阶级的特征。正因为这样,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现实边界好像变得模糊起来。

由此可见,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的阶级结构和无产阶级的结构确实发生了明显地变化,变得非常复杂,各阶级之间的界限也好像模糊起来。但各阶级的本质特点并没有发生变化、社会的基本阶级结构(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构成)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是可以明确的。无产阶级的结构或构成虽然发生了明显地变化,但无产阶级并没有消失,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也没有发生基本性改变。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工作、生活和需要的环境条件和水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工人的处境不再是先前的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饥寒交迫、住贫民窟、露宿街头等状况。工人的具体劳动条件得到了部分改善, 劳动时间缩短,工人每年还享有“带薪休假”和“法定休假”。工人的实际工资比战前有了相当大的增长,工人中多数已有自己的住房,其它高档生活品如家用电器和小轿车也都进入工人家庭;越来越多的工人还拥有股票、债券;工人的福利保障也得到一定改善。大多数工人的生存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享受需要也有一定的发展,需要的内容也获得了丰富。

但是,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工作、生活和需要的环境条件和水平虽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以相对贫困化为主)的处境却没有发生明显地变化,无产阶级的解放需要(即无产阶级的地位问题)也没有发生明显地变化。贫困化总是针对一定的对象而言的,随着对象的变化贫困化的表现和衡定也在变化。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从经济上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的贫富差别不是缩小而是更加扩大。从政治上来看,那里公民的政治权利形式上扩大,但是谁占有财产越多,攫取的政治权利就越多,无产阶级仍处于整个社会体系的最底层,他们无法与资产阶级分享平等的政治权利,无产阶级维权难,所需花费更高。从文化精神上看,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空虚、物化意识浓厚,或深受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这些都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表现。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包括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是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如失业存在)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同时,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无产阶级仍然是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雇佣劳动者,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不仅存在,而且随着资本的积累和集中程度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范围会更加扩大,科技革命的发展也使资本主义剥削手段更先进、更隐蔽。可见,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解放需要并未发生明显地变化。

在第二种类型的国家当代资本主义与此前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他们大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1)国家人口和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化率大多超过40%50%,有些国家的城市化还超过发达国家的,但其城市化主要的却不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它并没有产生一个庞大的工业化人口,而是一个农村破产的结果,它并没有产生一个广泛的富裕农场主阶层,也没有完全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依然存在旧土地所有者与小农的矛盾,它是破产农民逃入城市的结果,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半无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2)大部分国家资本主义的二三产业在城乡(特别是在城市)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大,形成了一个高度依赖于帝国主义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3)大部分国家都经过了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在城市都实行商品市场经济)和立宪、议会选举等现代民主法制不同程度的洗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更是经历了一个去权威主义和再民主化过程。4)大部分国家中贪污腐败严重,贫富两极分化悬殊较大。由此可见,这些国家发展至今,一个相对完整的封建主义制度(包括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和封建地主阶级(包括原先的农民阶级)已基本上不存在了,或者仅存于少数国家的地方社会和地方政权之中,那些掌握着中央国家政权的阶级已经是一个资产阶级或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即使是在个别还存着原来的封建君主制和世袭制的国家(如中东海湾地区的君主国),它的国家统治阶级也是一个待封建性的处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

第二种类型国家的社会发展表明,它们事实上又区分为工业化有了较好发展的国家和工业化基础薄弱、仍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国家;或区分为前现代关系非重要的国家和前现代关系(古代传统社会关系)影响明显的国家。前现代关系影响明显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和非洲,在这些国家里,旧土地所有者与小农的(前现代性)剥削关系,以家族、种族、宗族、部族为组织形式的碎片化的村落社会,以及宗教教派势力等因素在社会中还占有重要地位。

由第二种类型的国家和社会发展所决定,在工业化(甚至包括服务业有了较好发展或前现代关系非重要的国家里,劳动人民的多数是属于无产阶级(或半无产阶级)的范畴,其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特别是经济关系上的)表现是比较明显的;同时,其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比较大,并且在其中个别国民生存需要可以基本解决的时候和国家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生成难度加大。在工业化基础薄弱、仍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或前现代关系影响明显的国家里,劳动人民的多数是属于既带有封建特色又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小资产阶级的范畴;当然,其无产阶级或半无产阶级的队伍也比较大。总之,在第二种类型的国家中,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队伍都比较大,他们的生存条件大都较差,生活大都比较困难,甚至处于赤贫状态,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饥寒交迫、住贫民窟、露宿街头等状况并不少见,他们的斗争性相对较强。如20世纪6070年代拉美的无产阶级或半无产阶级组织受毛主义影响而发动的罢工与人民战争和20世纪8090年代亚洲的尼泊尔毛主义政党发动的罢工与人民战争

在第三种类型的国家,其社会的发展出现几种不同情形:第一种情形,以赫鲁晓夫—安德罗波夫领导的苏联为典型代表,它的特点是:新修正主义上台,但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体制与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相比,在形式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第二种情形,以20世纪50年代开始铁托领导的前南斯拉夫为典型代表,与其进行同向经济改革的匈牙利和后来的越南、老、朝鲜、古巴等都属于此范围,它的特点是:新修正主义上台,其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等与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商品经济关系开始上升到普遍地或统治地位);第三种情形,就是“苏东剧变”后的情形,它的特点是:没有修正主义(名义上的社会主义)“招牌”,其社会就是“直白”地发展资本主义,甚至是发展到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阶段,如俄罗斯;第四种情形,就是以第二种情形为名,以第三情形为实的情形。因为修正主义上台,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台。(毛泽东:《在一九六四年八月的一次谈话》,转引自1970422人民日报》)这几种情形的的本质必然相同,所以虽然第二种情形最先出现,但前三种情形之间又存在前后相继关系,如苏联东欧等国家的表现。目前,第一种情形已经不存在了。

第三种类型的国家和社会发展情形不同,其无产阶级生存的条件和遇也所不同。在第二和第四两种情形的国家,无产阶级的队伍正在重新形成,她主要由原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普通劳动者和大部分原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的工人、农民转化而来,在第四种情形的国家,科学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已开始形成、扩散和传播,但这两种情形中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形成的最大的障碍都是新修正主义或改良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同时,原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的工人、农民也有一部分转化为小资产阶级,原全民所有制条件下的工人也有的转向了小资产阶级。所以在这两种情形中,无产阶级的队伍大大超过小资产阶级队伍;或者说,无产阶级队伍和小资产阶级队伍都相当可观。在第三种情形的国家,绝大多数劳动人民都是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一般地说来,在第三种类型的国家里,无产阶级的具体生存条件和遇,比第一种类型国家里无产阶级的具体生存条件和境遇要差些,比第二类型国家里无产阶级的具体生存条件和境遇又要好些。同时,这些国家曾经都经历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洗礼,这就为当代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总之,虽然各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程度、阶段和条件不同,无产阶级生存的具体条件和境遇不同,但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同本质所决定,各国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却是基本相同的。如他们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利益或需要、阶级特性都是相同的。只有推翻资本主义,才能真正改变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改变无产阶级社会地位、利益或需要,使无产阶级重新成为社会的主导阶级。

 

2015、6、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左向前 2015-6-4 00:29
责编  左向前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07:35 , Processed in 0.02159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