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一份具有思想理论价值的历史文献

2015-1-22 23:54|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769| 评论: 0|原作者: 项观奇|来自: 大地微微网

摘要: 项观奇同志这篇讲话,是1975年讲的,现在读来,仍有现实意义。这篇讲话虽然很长,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到实践,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到文化大革命、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值得一读。

    后来恩格斯就说:分配从本质上来说它也受到产品丰富不丰富的限制,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这是恩格斯讲的第一点。第二点,它的总的趋向,就是从“按劳分配”发展到“按需分配”。至于具体细节,你现在辩论也讲不清楚。

    恩格斯前面的意思,就是讲分配的方式,它是受到生产力,受到产品丰富与不丰富的限制。另外,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在“暴力论”那一节中,大家去看一下,也讲到这个问题。当劳动还不能创造大量剩余产品的时候,你想采取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生产力的局限嘛。所以,我们今天采取按劳分配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要么你就走向平均主义,而平均主义它是一种倒退的表现。农民是讲平均主义的,它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主席在《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中,批评过这种东西。那么,就是说,我们实行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还不可能,只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那么,要说按劳分配的原则,我们就要分析一下我们的现实。主要讲一九五六年所有制改造以后,改造以前的咱不讲了。那时还有个所有制问题。当然,所有制问题没解决,首先是所有制问题。大家看《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反对分配决定论,反对拉萨尔的分配决定论。拉萨尔主张什么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他就主张,最好工人干多少活,把所有的劳动成果都拿回来,叫做不折不扣的劳动成果,或者叫,不折不扣的工资,全部工资。马克思说,不可能。

    为什么?第一、你这个“不折不扣”不科学。你要扩大再生产吧;你今天生产这个东西,机器不是有损坏吗?如果把劳动产品都给了工人,这个机器坏了没有钱来修里,这不行啊。如果这个机器坏得不能修了,你要重新再生产,还得再买新机器,这个钱从哪里来?这不可能。所以说,你要扩大再生产;你要使得国家机器保留着;它还要负担整个上层建筑了;还要有医生看病吧,要有些公共事业,要有电影院吧;如果你把不折不扣的工资都给了工人,那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哪个社会也不可能。马克思讲这么个问题。

    另一方面,马克思讲的关键的,为什么反对分配决定论呢?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掌握着工厂,还掌握着土地,你不讲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光在分配上打圈子,你这不是反动的吗?这不是不让工人夺取政权、首先把生产资料搞过来吗?所以,马克思批评拉萨尔,批评《哥达纲领》回避了实质问题。

    为什么对《哥达纲领》第一条,马克思就批评“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这句话?马克思说,这个在小学课本上讲讲是可以的,这是经常见到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党的纲领,这样讲就错了。咱一听也是,劳动确实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这个话错在哪里呢?好像不容易懂。马克思就看到本质。劳动只有加上生产资料,才能创造劳动成果。你光劳动,没有土地,你怎么种田?你光劳动,没有机器,你怎么生产产品?而这个机器,这个土地,掌握在谁手里呢?一看,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工人就发现,我得首先打倒资本家,夺取了机器,夺取了土地,劳动成果才归我们所有。所以,马克思批评拉萨尔,你恰恰回避了这个本质问题,光讲劳动是创造了一切财富的源泉,这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观点。马克思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今天,所有制问题解决了。那么,解决了之后呢?分配的问题就显得突出了。咱不是拉萨尔的分配决定论,咱是在新的条件下,讲这个分配问题。我这个意见不一定对,大家还可以再考虑了。

    那么,根据“按劳分配”,大家接触社会主义现实,就可以看到这个现象。一个就是生活资料、就是消费品私有。你看,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家庭,没结婚的跟着爸爸妈妈过,结了婚的夫妻俩过,加上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就是毛主席说的,家庭这个东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是经济单位、是生活单位、是教育单位。父母还教育儿子嘛。孩子不听话,来个孔孟之道,还揍孩子一顿。还起这个作用。家庭还存在着。到共产主义,这样的家庭是要消灭的。大家可以研究研究马恩论共产主义。但是,一夫一妻制还要保存着,就是它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家庭了。不再是一个经济单位,不再是一个生活单位,不再是一个教育单位。

    如果设想一下,你看马恩讲的,到共产主义社会,一夫一妻,他的生活品都是国家,不叫国家了,整个社会给他的,他需要多少,分配给他多少。不像有些带资产阶级观点的人的理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产品极大的丰富,那个小轿车就一个劲地朝家里开吧。不是那个事。到了那个时候,人家有那个觉悟,要这么些干什么?有一辆就够了嘛。甚至更好的东西。列宁说,这是用资产阶级观点理解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分配了东西,他就生活,再也没有私有,它不是个经济单位了,每个人都自己上学校去受教育,参加社会生活,在社会当中受到教育,为社会创造财富。他的孩子呢,孩子也不在家里进行教育,不再是夫妻俩教育,而是送到学校去,送到幼儿园去,整个社会来进行教育。一切都变成社会性的了,而这才能形成夫妻不仅疼爱自己的孩子,也疼爱其它的孩子。

    这样,人们才真正的平等了。所以,马克思说,如果不把平等理解为消灭阶级,那就是一句空话。列宁重复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说非常对。

    有阶级,有什么平等啊!你钱多,我钱少,明摆着不平等。你这个孩子生活条件好,我这个孩子生活条件孬,这平等在哪里?共产主义才真正平等。所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结尾的时候,引用了资产阶级的那个“自由、平等、博爱”,说你这个“自由、平等、博爱”是虚伪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那才是更高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到那时,才能真正谈到自由、平等。现在,都是资产阶级范畴,我们不能听那种骗人的鬼话。这是共产主义分配。

    但是,现在,我们面对的现实可不是这样。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资料都归私有。你这身衣服得自己去买,国家把工资给了你,你得到商店买去。你要用这个桌子,也得去买,你要吃饭,得到粮店去买粮食,买来以后,就属于你了。谁要拿你的,就是偷你的,或者叫抢你的。这就叫私有。

    这个东西,同志们,这个东西可就产生私有观念喽。你想想是不是?为什么有些人愿意工资多?无非是想生活资料多一点嘛。他为什么要打个橱子,橱子不行,还要打个小橱子?还得再弄个桌子?再弄个椅子?他想使他的生活资料尽量地丰富起来。这就会产生私有观念。

    如果退一步讲,在供给制的情况下,这张桌子不归你,这个椅子也不归你,他就不会想到再弄个桌子。再弄个桌子也不归他,到时候还得交公。你这位老同志,你参加过供给制了?(厂党委书记插话:参加过供给制。)对供给制你是不是有这个感觉,我听老同志讲过这个问题。供给制的时候,不大产生私有观念。他的衣服你穿吧,没关系,穿坏了,交还给公家,我再领。他这么个思想。后来一搞工资制,不行了。你七级,我八级,我钱比你少,你凭什么?咱俩一块参加革命,你到时候能买几个箱子、买几个橱子,我孩子多,买不起。(书记插话:那时,个人不搞这些建设。)不搞。你看那个时候的供给制,是共产主义精神。倒退了,妥协了。(书记插话:那个时候,大伙儿吃饱了饭就算了。)

    后来呢,有些人讽刺这些。我给大家推荐张春桥同志在一九五八年写得一篇很好的文章,叫做《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他是说供给制的。他说,长征的时候,那么苦,是凭着什么呢?他引用了毛主席在纠正错误思想时的一段话,红军很苦,但主要是官兵一致,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大家同心协力和地主、资本家作斗争,没有特权。还有一个原因,大家都穷得一无所有,刀架在脖子上,不革命也不行,干脆和陈胜、吴广一样,揭竿而起,拼着命和它干。爬雪山,过草地,不靠八级工资制,照样过来了,胜利了。结果,解放以后搞供给制也不错。你看这些老同志,有这个经历,大家很团结。

    后来呢,张春桥同志说,有人就讽刺了,说:干不干,二斤半。这二斤半是什么东西呢?二斤半肉,还是二斤半小米?就是说,你这个人干也好,不干也好,按供给制,反正给你二斤半。有一个孩子的给你一个孩子的东西,两个孩子给两个孩子的东西。(书记插话:改了工资制以后,工资制开始是小包干,这个东西有了以后,同志们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打那以后,产生了你的我的,原来没有这个东西。)对,就是。这个问题,就看出来了。有些人就攻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进攻。资产阶级就说:干不干,二斤半,供给制不好,最好还是分开你的我的。再一个,一张信纸,一个信封,公私不分。供给制时,拿个信封,拿张信纸,都是公家的,他拿来写封信,发走就算了。资产阶级也抓着革命的旗号来攻击供给制,你这叫公私不分,最好工资制,信封你自己买去,这样公私就分开了,实际上是发展私有制。结果,这个一攻,看主席内部讲话,现在没公开,主席是不赞成这个倒退的,不赞成工资制。但是,当时潮流过来了,这样一个东西,也没有经验,就搞了工资制。

    工资制一搞,实际上好多同志不赞成,像刚才书记讲的这个问题,当时并不习惯。我就听说,有的同志第一次领工资的时候,说,咱干革命这么多年,怎么还领钱上家里来呢?还不习惯呢。到了后来呢,他月月领钱,到时候不发工资还怪急得慌,发得少了还不愉快,还希望提工资,变化了。另外,我还见到一位老同志,他说到退休,领工资这些问题:“那时候,吃大灶,小灶,咱吃大灶、中灶都没有意见。后来一搞工资制,还发给咱钱,让咱回家来过,心里难受得了不得,这不是不搞集体生活了吗?”你看出来了吧,都是现实生活产生人们的思想。

    可是这一步(书记插话:开始搞工资制,有许多老同志不通。)说明我们党的干部,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因素是有的。问题就是(书记插话:难死了。什么东西都得自己去淘换,自己去捣鼓。)咱书记有亲身体会,我光在这里宣传空头的,真正有发言权的还是书记。老同志确实对毛主席的思想理解得深,有感情。跟毛主席干过革命嘛,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好的,知道哪些不好。这就是说,出现生活资料私有,你看出来,今后你想动他的东西就不好了,他就不高兴了。发展到后来,特别一些在旧社会没有受过苦、新提拔上来的一些人,他站在生活资料私有这个范畴里去理解问题,他一上去就维护他的利益。今天当了个连级干部,八、九十块钱还嫌少,最好到营级,到营级一百多块钱,你要想减下他的工资来,他就要和无产阶级对抗了。为什么压缩工资的时候,前两年,就有这么个问题。不通啊。他的私有观念已经形成了,不再是供给制时候的思想了。有些人,他就不通。现实生活取得人们的思想,而不是思想指导现实的生活。不像林彪讲的,先形成思想再搞工作,恰恰是从现实生活中形成思想,反过头去,再起反作用。不要把第一位和第二位弄混了,不然就成了唯心主义了。

    那个,这个生活资料私有制,现在就面对这个现实了。大家看一看,工人家庭,农民家庭,大家生活资料都私有,干部也有家庭,都会产生私有观念。所以现在,“斗私批修”是个伟大的纲领。

    这是个目标,要不断地斗私批修。但是,你说消灭这个私有思想可能吗?我看还不可能。为什么呢?它的基础还存在着,它每日每时还产生着,现实生活决定了它还会有这个东西。比方吧,当他工资少,家里饭吃不上,衣服还穿不大上,或者别人穿得好,他穿得差,如果他没有共产主义精神的话,他就很羡慕人家穿得好,也希望自己财富多一些,他会产生私有思想。这里,我是说有个前提,没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情况下。那个雷锋啊,比别人生活艰苦,他从不向别人高生活看齐,他就说,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为什么呢?雷锋有共产主义世界观,就是说,这个私有思想是可以和它斗争的,也不是不可以斗争。但是,咱现在讲,是要看到它有个产生的原因。这就是生活资料、消费品的私有。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咱就讲分配当中的资产阶级法权和生活资料私有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有差别呢?

    这是分配决定的,叫按劳分配。主席讲按劳分配和旧社会差不多,没有多少差别。

    按劳分配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这个本事比我大,你就可以干八级工,我本事小一点,干六级工、二级工。你的工资多一些,我的工资少一些。按照资本主义条件下,这叫等价交换。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工人的劳动力是有价值的,就是值多少钱。它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怎么算呢?就是你这个工人啊,把你养到十八岁、二十岁,可以做工了,需要多少钱。用个不好听的话来说,就是你这个工人值多少钱,就是这么个意思。实际上当然劳动力这个名词更科学。如果不好懂的话,就是这么个意思。那么,你受的教育比较好,你技术训练得比较高,你就干八级,你值八级劳动力的价值,我呢,二级工,水平低,受教育差,或者体力弱,二级工。因此,咱俩都给资本家干活,他给你八级工钱,给我二级工钱。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

    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得按劳分配。怎么呢?产品不是极大丰富,还是按照你贡献大,多给你点,贡献小,少给你点。

    可是,马克思讲,这个东西有个差别。一个是所有制变了,都是全民所有制。你我都是给全民干活,不是给资本家干活,这是本质的区别。所以,毛主席最后说,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了。还要注意这句话,这是本质差别。咱俩都为国家干活,可是,国家还是按照旧社会的办法给咱钱,负担你,你创造多少价值,给你多少钱,我创造多少价值,给我多少钱。这个在形式上就是毛主席说的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你看有多少差别?过去是八级工资制,现在还是八级工资制,这有什么区别?差别就在于所有制变了。都是为国家劳动,不再被资本家剥削了。可是,从分配形式上来说,它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这里,也就要看具体情况了。这就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谈到的,这是个“等价交换”。就是我给国家创造多少财富,我这个劳动力生成需要多少钱,除了公共积累那一部分,公共积累啊,国防啊,教育啊,卫生啊,看病啊,当然国家都得有这部分钱,要从咱们的共同劳动中提出来;除了这部分以外,就给你、给我。看起来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就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样,还是不平等的。因为什么呢?你工资多,有一个小孩;我工资少,有三个小孩,这不毁了吗?生活肯定会明显的有差别。甚至于,我的身体虽好,但是,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我没能念书,我技术水平低。你身体弱,可是,你念了书,说起来,你贡献大,给你钱多。但是,我的身体好好的,也不差,没有捞着学本事,这也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同样生长在这一个社会里,不能同样学习呢?这也是资产阶级法权造成的,还存在着狭隘分工,造成了不可能人人都去读书,人人都去学习,造成了差别。

    那么,这个差别,这个不平等的地位,就会产生不平等的思想了。你也干活,我也干活,你生活好,我生活孬,生活资料又是私有,这样就会产生私有观念。而且,对这个东西,就会产生不满意。不满意是正常的。它是资产阶级法权嘛。

    可是,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你想消灭资产阶级法权并不可能。就只有给大家讲清楚,这是不合理的,可现在,又是不可避免的。要看到这两方面,是不合理的,是不对的,是资产阶级的。列宁讲,资产阶级法权就生产资料范围来说,不起作用了,不起规范作用了。怎么呢?都是公家的了,公有了,不是私有了,这个地方没有资产阶级法权了。就分配领域里边,大家看《国家与革命》里讲的,资产阶级法权还占主导地位,占统治地位。这是列宁说的,列宁这个论述是非常正确的,在分配领域里,的确是资产阶级法权在起主导作用。

    资产阶级法权这个词,大家是不是感觉到不好懂?换一个通俗的说法,我觉得,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的一个反映。法权这个词,带有政治性。上层建筑有法律嘛,法权就是法律,它来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社会主义还存在资产阶级法权,就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一个上层建筑。而这个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为什么存在呢?这样一个法律东西为什么存在着?它是由于分配当中,实际上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是一个这种货币交换,你提供多少劳动,我给你多少钱,不是按照你需要多少,我给你多少东西。产生这样一个和资本主义社会差不多的付工资的办法。所以说,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表现。资产阶级法权,简单说,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反映、一个集中表现。这是政治术语了,实际上,列宁在用这个词的时候,是就它的经济内容使用的。

    那么,这个东西当然就不合理了,不平等了。大家一块干活,生活条件就会产生差别,就会不平等,这样就会滋长资产阶级思想。都希望自己的东西多一些,希望自己的生活资料丰富一些,希望自己在差别当中谋取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所以,这样会产生贪污盗窃、多吃多占,就会出现这个现象。就会出现雇佣观点。为什么呢?因为,国家——主席说的和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这方面——国家还要给你工资。你干八小时的活,给国家提供了八小时的劳动产品,除了国家公共积累的那一部分,我就给你了。在你工人感觉,我是受国家雇佣的,我给国家干了多少活,国家就要给我多少钱,因此,我好像不是在为整个人民服务,我是在为人民币服务,我是在为人民币干活,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挂帅、钞票挂帅了。他容易给人产生这样一个感觉。干多少活,就领回多少工资来,如果我能提一级,我给国家干的活多一点,工资就给得我多些。所以,现在就有工人感觉到二级工的本事已经超过八级工了,为什么不多给我点钱?不多给钱我就不干了,这种思想怎么来的?就是从分配当中来的,就是从生活资料私有来的。如果二级工他家里的财产都是公家的,他需要什么,国家就给他什么,他就不会和八级工攀比了。他的工资比八级工少,他生活也过得好好的,比八级工干得活差,生活也过得好好的,他就不会说非和八级工一样拿钱。正因为他现在都是向国家拿钱,拿钱又决定了他生活资料的丰富与不丰富,所以,他就要和八级工比。我干活比他干得多,拿的钱比他少,家里橱子、柜子、自行车比他少,这就不合理。因此,他就主张我得提工资,不提工资,我就不干了,我就限制在比八级工干得少。这是资产阶级倾向。这就可以看出来,现存的生活资料的私有分配和工资的这种按劳分配形式,必然要产生资产阶级思想、产生私有观念。

    《共产党宣言》里面讲了,从这个意义上、从无产阶级公有制和私有制这个区别上来说,无产阶级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论,就是,用公有制战胜私有制。

    的确是这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的思想,总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而私有制的思想,总是通向资本主义的。所以,有生活资料的私有制,有分配当中的资产阶级法权、按劳分配;而这两者又是联系在一道的,它是互相起作用的。有这样的分配,必然有生活资料私有;有生活资料私有,在分配当中,他就希望更多地捞取一点资产阶级法权,它这二者互相起作用了。有这样的东西,必然产生私有观念,必然产生资产阶级思想、新资产阶级分子,产生资本主义倾向。所以,毛主席说,党员一部分,工人一部分,我体会就是与这个东西有关系,就是从资产阶级法权来的。

    这仅仅是讲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农民也是按工分分配,那个分配更厉害了。我在农村接触过这个实践,参加四清运动。挑一担河泥十分,耪耪地九分半,摘摘棉花九分,打打棉花叶九分二,一丝一毫都分。越分私有观念越强。他就愿意干挑河泥,拼命干。为什么?挑河泥工分多,到分配时多分点东西,私有财富丰富一点。产生私有观念。(书记插话:要劳动必须有报酬。)要劳动必须有报酬。而且,要劳动最好贡献大给得多。为什么?他还有个雇佣观点,就好像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我个人的,我为国家出了力了,你凭什么不给我钱?这就产生资产阶级思想。

    咱就分析这个问题。那么,现在为什么不能消灭呢?再来讲第二个问题,分工问题。

    这个问题很重要。生产力的水平总是和分工相统一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有狭隘分工。这个狭隘分工,我体会,按照列宁的指示,咱可以看一下《国家与革命》第五章,这个第五章啊,今天就要重点学,这是中央规定的,它主要讲资产阶级法权问题,讲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这个问题啊,我要再一次讲,我们的导师真了不起。列宁啊,还没有夺权,在夺权以前把夺权以后的事,都讲得非常深刻。咱夺权之后,咱们这些同志参加革命二十五年了,还对列宁的指示认识得不够深刻呢。当然也不奇怪,人家是导师,水平高。但是,咱要努力啊,向马列学习,向毛主席学习嘛。

    列宁就是论述了这个问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是最重要的差别,是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最大的危害。三大差别,我看这是主要差别。工人和农民的差别,我看是次要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工人是劳动者,农民也是劳动者,这个差别,在一定意义上讲好解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在三大差别中占主导地位。城乡差别是与这个差别有关系的。城乡差别,城市和乡村主要差别在哪里啊?就在于城市有一部分脑力劳动者,他不劳动或者脑力劳动,而农村呢,都在种田,都在体力劳动。当然,在农村也有了,县城啊,这些近似城市的地方,他也是脑力劳动统治着体力劳动。

    这个狭隘分工,在资本主义社会它不可能消灭。为什么不可能消灭?就是资本家总是要把工人变成机器的奴隶。你会搞录音吧,你可能不会修电灯,资本家不需要让你会修电灯,你只要作录音机的奴隶就行了,你只要给我干这个活就行了。我会造这个茶杯,光让我造这个茶杯。因为什么呢?他把工人变成了工具。所以,在资本主义,像美国那样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工人也不可避免地会在这种分工的局限下奴隶般地劳动。比方,日本的纺织女工,都穿着滑冰鞋在纺织车间里滑来滑去。只能让她干纺织工,要让她干印染工,她就干不了。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代来的弊端。它不让人人有全面发展的才能,这是与它的性质有关系。我们讲狭隘分工,这个狭隘分工,就带来这个弊病。像美国这种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个现象。这是对工人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奴役。

    这个奴役,就是马克思讲的,当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之后,这个痕迹你没法子一下子抹了去,正像你不可能在政治领域、在思想领域一下子把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痕迹抹掉一样,这些痕迹你也抹不掉。

    你看解放后有这个现象,工人修火车头的就光会修火车头,开车床的就光会开车床,种田的就光会种田,他大字不识,不会管理国家,不会写小说,不会写文章。这是谁造成的?资本主义造成的。不怪我们工人,资本主义造成的。这个现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一下子抹掉。

    那么,这个狭隘分工的问题,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大家去看《反杜林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面,一个讲到产品极大丰富的问题,产品如果不是极大丰富,生产力不是高度发达,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他讲了这个意思。再一个讲狭隘分工,“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大家注意这句话,“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很重要

    这里,我介绍一下,恩格斯为什么能科学认识这个问题。恩格斯是专门研究了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研究了国家是如何产生的,研究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写出了光辉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书。列宁夸奖它说,每一句话,都有科学的理论作根据。正因为恩格斯分析了阶级是如何产生的,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因此,他也就能科学地解释阶级怎样才能消灭,国家怎样才能消亡。阶级是消灭,国家是消亡喽,它是自然而然地逐渐地消亡的,它不是用暴力一下子能消灭的。国家机器和阶级还是不一样。这是和反复研究理论、科学地认识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分不开的。所以,大家要想真正地认识一些问题,就得认真看书学习,结合我们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认真学习。

    恩格斯说了,“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这个问题在现在有没有现实意义呢?有现实意义。

    解放以后,一个像工农,为什么有差别?工人能做工,农民能种田,这就有了差别。这是一个分工。

    更重要的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当中,我看一个就是知识分子与工人和劳动群众的差别。这个问题,就是知识分子是旧社会资产阶级培养的教育的,他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你就得使用他。所以,列宁也只好使用高薪制的办法,赎买这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他来发展生产。你不用他怎么行呢?你不能把他都消灭,你不使用他,影响无产阶级掌握的工业发展,所以要使用他。这样,就势必对这一部分人,承认他在生产劳动中脑力劳动的地位,而且,他拿到的钱比一般工人要多,承认这个差别。也就是说,分配是从分工来的,在分配上承认资产阶级法权,这是一点。

    但是,我感觉这是次要的一点。这个问题,只要是无产阶级专政有力,就好解决。像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当然和解放前的有区别,但解放后,由于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统治,我们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所以要改造,但我看,知识分子改造不难,只要工宣队进去,工人阶级抓住领导权,知识分子比较老实,不敢翘尾巴,就是你别支持他,像刘少奇、林彪这些人,就支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奴役工人。这就毁了,这个问题,大家思想上要有数。包括我今天来,讲错了,大家对我批评,是大家对我进行再教育的问题,我要老老实实地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这个问题啊,知识分子这个问题啊,主要是我们认识到,把握住无产阶级专政,好办。

    再一个问题,就是管理国家的人和生产劳动者的区别,就是干部问题。这个问题,我感觉着突出。它就联系到一个走资派的产生的问题,联系到一个修正主义产生的问题,联系到一个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问题。

    刚才讲了资产阶级为什么产生,讲了几个原因。从资产阶级法权方面讲了为什么党员一部分、群众一部分会产生。那是就全社会而言的。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着重论述走资派怎么产生的。

    我感觉就在这个地方了。他也有生活资料私有制,他也按劳分配,他也会产生私有观念,而在这个狭隘分工当中,他处于一个支配生产的地位,他处于一个管理生产的地位,他处于一个掌握国家机器的地位。像我们的书记吧,可能当年参加革命的时候,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没有文化,没有受过教育,但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参加了革命,觉悟逐渐提高起来了,掌握了文化,掌握了管理国家的能力。于是,在进城之后,这样的一些同志就站到了领导岗位上。那么,理应是为无产阶级服务。应该看到,你的这些本事,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给你换来的。如果没有阶级斗争的经验,你怎么会管理国家呢?没有工人做工,农民种田,你怎么能吃得上饭、穿得上衣呢?所以,理应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有资产阶级法权,有生活资料的私有制,他会产生私有观念。这个私有观念,不仅反映到党员一部分,反映到工人一部分,也会反映到干部一部分。干部当中,也有一部分人有私有观念。他有私有观念可就毁了。他在分工当中的地位不同。因为什么呢?他掌握着生产资料,你不掌握生产资料。你像尼龙研究所,书记可以掌握生产资料,他有支配权,他说了能够算数,他有这个权力。你像在座的一个普通工人,你说我把这个机器调出去,你说了能算吗?不算。分工的地位不同。

    另外,在政治上,权力也有不同。照理,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说是归这样说,但是,存在着差别,存在着法权,势必作为经济现象的反映,在政治生活当中,并不能完全实现这一点,只有经过斗争,才能逐渐实现这一点。真正到了人民群众都平等的时候,都有权的时候,那就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了。所以,宪法规定的这个目标,是要通过斗争才能获得。那么就是说,干部他有了资产阶级思想,有了私有观念,他就会使用这样一个权力,因为他有权力,他就要使用这个权力,使用这个权力搞什么呢?搞资本主义。

    比方说,他有私有观念,他希望他家的产品丰富一些,他是一个搞工业的,怎么来呢?我举个例子。济南农具厂,据说,它这个农具厂党委的领导,厂里的主要领导,他的家乡是来自农村。当年他参加革命是来自农民。他在革命的过程中,掌握了农具厂的领导权。他有私有观念,所以,他就支配农具厂的生产资料的分配。本来,按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国家生产,不允许你随便一个厂长、书记就能处理的,要通过国家统一调拨。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我们要求的是计划经济,要求这个东西。但是,他有了私有观念呢,他就打破这个计划经济,而偷偷地把其中的一台拖拉机,送到他的家乡去了。送给人家不是白送了,他那里是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那个地方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公社书记为了报答他,你给了我拖拉机,使我们可以生产得多,分配得多,得到好处,于是,我就把家乡产的花生啊,什么其它副产品、棉花啊,送给你书记。所以,这个书记虽然是管工业的,但是,他利用他的职权,通过以物换物,就取得了生活资料的私有品。咱们通常讲的,这叫“走后门”。这就打破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至于在商业系统,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了。大家看到,商品流通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对个人,发给你工资,国家不可能直接在每一个单位,像咱们尼龙研究所,不可能在发工资的时候,把粮食、大米、棉花都发给你,只能发给你货币。因为什么?这是社会经济水平决定的。现在就是这样一个分工,你做了工,只能发给你作为商品的等价物,你有这个钱,就可以买到各种商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它是商品的等价物。我有一块钱,这个杯子如果值一块钱的话,它和这个杯子是相等的价值。我只要拿出一块钱来,就能买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两块钱,我拿两块钱就能买到。我这两块钱,等于这个暖水瓶,也等于两个茶杯,它是个等价物。不是茶杯和暖水瓶直接交换,而是茶杯变成两块钱,我卖出两个茶杯,取得两块钱,我才能买一个暖水瓶回来。通过货币作媒介来进行交换。即所谓交换手段、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货币的职能。这些概念,大家看看政治经济学,都好懂。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30 06:26 , Processed in 0.016378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