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南京公祭活动的另一主题不能虚无

2014-12-18 10:00| 发布者: wza64263607| 查看: 425| 评论: 1|原作者: 薛盛威|来自: 原创

摘要: l在“12.13”公祭活动举国哀伤肃穆的氛围中,蒋介石铜像在浙江悄悄登陆。如果“蒋公”地下有知,对南京的三十万亡灵该作如何表示呢?而那批热心促成“蒋公”登陆的国粉们又该作何感想,又有何种说辞?

l 南京公祭活动的另一主题不能虚无

 

   在“12.13”公祭活动举国哀伤肃穆的氛围中,蒋介石铜像在浙江悄悄登陆。这一下子触发了笔者思维的某个关联点: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国民政府与蒋某人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就理所当然地牵扯出公祭活动所刻意回避的而理应彰显的另一主题——追究国民政府的历史罪责!不知当局是出于统战需要,还是两党两岸关系的现实考量,对这一重大问题只字未涉,但历史不容虚无。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南京失陷、30万军民遭受日本侵华兽军大屠杀这个过程中,国民政府和蒋某人都干了些什么!

首先,最高统帅战略上的无知和愚蠢,是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淞沪会战失败后,国军已完全丧失制空权。作为首都,南京的虎踞龙蟠已失去空中庇护,首都军民和所有的战略目标都成了日本飞机大炮的靶的。淞沪会战后的南京,就跟几年后法国色当会战后的巴黎一样,最理智的做法是弃城。可老蒋不干。他不是不知道南京守不住,而是碍于面子——堂堂大国的首都轻易放弃,“有碍国际观瞻”。于是,就把南京几十万军民强行捆绑在一起作焦土抗战状,誓与南京共存亡了。其结果,必然是捞不到面子,还输掉了底裤。

其次,军事举措严重失当,断送了南京军民的求生希望。南京的长江水道,既是天堑,也是在日军逼近时唯一的逃生通道。按军事常识,南京保卫战应重在外围周旋,重在纵深做“气孔”,重在抢占战略要点。可国军的这批精英们,开战没多久,就稀里糊涂的把南京城周边的据守要点丢个精光。最要命的是,连满清八旗子弟都毫不含糊的以江北大营为依托对付太平军的军事要则,我们的国军将帅们却没有见机把握。来自芜湖方向的日军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江北,既堵死了越江转移的出路;也使沿江西向的通道彻底暴露在长江两岸日军的枪弹之下。

另外,主帅唐生智的临阵逃跑,直接导致南京军民的人心涣散和防御体系的彻底崩溃。这位受国民政府重托的南京守军最高统帅,开始还信誓旦旦:“誓与南京共存亡”,可当日军逼近南京城时,就撒腿开溜了。如果是偷偷的人不知鬼不觉倒也罢了,可据他的警卫回忆,偏偏在南京市民拥挤着要突出逃命的城门口,亲自下令开城门乘坐停在江边的铁甲船逃命。这造成的消极影响该有多大?这对南京守城部队官兵的抵抗信心的打击该有多大?群龙无首的部队还能进行有效的抵抗吗?

如果说前面这几点还是国民政府危机处置和应对方面失策的话,那下面这一点的性质就显然不同。当国民政府的军政大员们大箱小柜的车载船运、源源不断流向武汉甚至重庆时,可曾想到南京城内眼巴巴望天祈祷的几十万“草民”?刘备败走新野尚且拖带几十万居民一同撤退,这批标榜为三民主义信徒的党国精英们,居然远不及封建军阀,压根儿就没有组织过一次像样的人员疏散工作。大敌当前,国民政府非但没有动员组织民众投身抗战,保家卫国,还故意封锁消息,隐瞒真相。明知道南京守不住,却欺骗南京军民固守必胜,把几十万生命至于被遗弃的绝境。还以置之死地而后生为托词,管制了长江岸边的船只,不许底层官兵和居民逃生。而师旅级以上的将官,却私下里早已为自己备好了船只。按照当时官方宣传的口径,既然要长期固守南京,就必须做好坚守的各方面准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员的疏散转移。日寇不是仁义之师,几十万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对残暴成性的侵略者来说,绝不是投鼠忌器的人质,只能是屠宰对象!再说,及时疏散群众,可以减少物资消耗,更有效地把有限的后勤物资用在刀口上。这些基本道理,相信国民政府无人不懂。问题是,从最高领袖到军政要员到普通官员,都在考虑如何确保自己身家性命的绝对安全,如何在转移后的内地抢占有利地盘等等,谁还会有空顾及南京城那几十万生灵!作为一个自称国民政府的政权实体,对人民生命的漠视,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可几十年来,这丑陋的一幕,却一直在谴责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呼声中被掩盖、被疏忽。

    那位“蒋公”的铜像已在南京公祭的警钟声中登陆浙江了。如果“蒋公”地下有知,对南京的三十万亡灵该作如何表示呢?而那批热心促成“蒋公”登陆的国粉们又该作何感想,又有何种说辞?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左向前 2014-12-18 11:17
责编  左向前

查看全部评论(1)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13:08 , Processed in 0.01128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