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劝君少骂斯大林——从苏联末期的“南方系”说起

2014-11-21 13:48|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4928| 评论: 1|原作者: 克尔白的悬诗|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我现在比较愿意套用毛主席的一句诗,“劝君少骂斯大林”。苏联式社会主义,他的缺陷是明摆着的,然而今天我们倒应该为他多说几句好话,因为坏话已经说得够多的了。

 9.“把苏维埃墓地全开”

 

    “不仅仅战争年代,而且整个70年苏联历史都逐渐被迅速蔓延开来的污点所覆盖,许多历史画面简直就是一幅讽刺性漫画。其中对曾经支持过苏维埃政权的作家们的态度即为一例。按照各种报刊媒体的说法:阿·托尔斯泰是贪财鬼和酒徒,马·高尔基是一个虚伪的,名不副实的人,弗·马雅科夫斯基是发育不全者,米·肖洛霍夫则是抄袭他人作品的人。甚至很难数得清针对《静静的顿河》作者究竟有多少造谣中伤。”“从‘民主派’的宣传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整个苏联时期的历史上是一批不合格的人在活动,他们以自己的‘极权政治’威胁西方的伟大民主。”B·伊柳欣在《控告总统·起诉状》(1992年)中说道:“在他(指戈尔巴乔夫——本文作者注)的统治下,整个国家都被变成了考古发掘地。”上引利西奇金,p277308283 

人们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苏联末期大众会轻易地相信那些荒唐无稽的政治谣言?由于这涉及到具体的苏联意识形态蜕变问题,并且不是本文的主题,所以在此仅简单地谈如下一点。苏联官方在对其自身历史的解释上有着一个非常不好的倾向——这也并非是苏联独有的问题——即用庸俗化的历史观念去解释苏联史上所发生的诸如党内斗争在内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在1953年清算贝利亚的苏共“七月全会”上,苏共中央书记赫鲁晓夫的发言就是这种庸俗化历史观的典型:“......早在斯大林生前我们就知道贝利亚是个大阴谋家。他是个奸诈的家伙,是个狡猾的钻营之徒。他用自己肮脏的爪子牢牢吸在斯大林同志的内心,他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斯大林同志......我们大家都尊重斯大林同志。不过岁月不饶人,最后一段时间斯大林既不能看文件,也不能见人,他的健康状况不佳。贝利亚这个卑鄙小人狡猾地利用了这一点,非常狡猾......贝利亚对党的态度跟希特勒没有区别......贝利亚不是党员,而是钻营之徒,可能还是间谍,在这方面还要再挖一挖......”赫鲁晓夫等人用一套忠臣/奸臣—明君/昏君的模式去向人民解释贝利亚问题,甚至用庸俗化了的阶级斗争观念把贝利亚与希特勒并列——而此人就在不久前还是和自己很亲近的同志。“妖魔化贝利亚的形象,把他描绘成悄悄混入党的领导层的家伙——这都贬低了社会进程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创立了用某些个体的不良意愿解释苏联历史事件的先例。”Ю·叶梅利亚诺夫《未经修改的档案:赫鲁晓夫传》,p309,译林出版社,2009赫鲁晓夫在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苏联的“三十年”,把大肃反时期的镇压描绘成是“暴君”对那些无限忠诚于党的“老干部”的迫害,而掩盖他本人就曾是一个积极的镇压者,掩盖“老干部”们对他人的迫害行为,掩盖了确实存在过的反斯大林的密谋等等事实。正如斯台芬·茨威格所说:“热月九日之所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并不是因为罗伯斯庇尔被处以死刑,而是他的继任者采取这种怯懦虚伪的态度(指将罪过推在罗伯斯庇尔一人身上——本文作者注)。因为直到这天为止,革命无论采取任何行动,全部理直气壮,同时也心安理得地承担一切责任”斯·茨威格《约瑟夫·富歇——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p70,华夏出版社,2004这种对待历史随心所欲和胡作非为的态度,使苏联官方的历史解释逐渐失去信誉。勃列日涅夫虽然没有宣布赫鲁晓夫是“希特勒”,但整个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意识形态语言完全是由连篇的废话和貌似正确无比的空话、套话构成的。戈尔巴乔夫及其“意识形态专家”延续了赫鲁晓夫的精神但是他们嫌后者对斯大林时代“刨”得还不够彻底,于是决定直接往祖坟上刨:“现在请想象这样一种情景。罗马教皇走到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对围拢来的人说了下面一番话:亲爱的教徒们,我必须向你们宣布,没有什么上帝,天主,教会只是一个犯罪组织,我把它解散了。您会怎么评价这位教皇的行为呢?须知苏联的意识形态专家们正是以这种精神表述的。”上引季诺维也夫,p64苏共官方的历史解释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彻底土崩瓦解:既然老一套已经令人厌烦,那为什么不去听那些更新鲜、更刺激的故事呢?而苏联末期的“南方系”进行的大量历史发明,融惊险、侦探、色情、科幻等所有吸引人的要素于一炉,正好满足了大众的心理欲望。当然,这并不是苏联末期“南方系”能够大获全胜的惟一原因,但至少可以看做是重要原因之一。

 

               10.“不能这样活!!!”  

  

一图胜千言。

没错,在最后的时刻,大名鼎鼎的“视觉专家”斯坦尼斯拉夫·戈沃鲁欣历史性的登场了。他在1990年振聋发聩地大喝一声:“不能这样活!!!”以其“雄辩”的影象向苏联观众展示了一幅关于自己祖国的悲惨画卷。戈沃鲁欣用他那“诚实”的“眼睛”告诉苏联人民,他(她)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制度道德沦丧、贪腐横行、堕落不堪,整个苏联完全被灰蒙蒙的绝望之云所笼罩;而与之相反,伴随着轻快摇曳的爵士乐,一个金光灿灿的美国则豁然出现在苏联观众的眼前。于是乎,万人空巷,举国震动。如果说漫天提前报丧的文字还不够给力的话,那这“真实”的影象则最终无可置疑地证明了这个“真理”:苏联再也“不能这样活”了!  

  

   ※插曲:斯坦尼斯拉夫·戈沃鲁欣的“现如今”  

   以下是在1991年苏联全民公决 ——关于是否保留苏联——二十周年之际,斯坦尼斯拉夫·戈沃鲁欣接受俄罗斯《权力》周刊的主题采访时所作的回答:  

  

不记得当时是如何投票的,但现在我会肯定地回答“是”。苏联瓦解堪称20世纪最大灾难。我相信,如果今天举行这种公投,赞成苏联存在的人数会多出一倍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24919。至于戈沃鲁欣说自己忘记了“当时是如何投票的”,我对此略表怀疑)。                      

 

              11.《零城》的意义  

  

    1996年,俄罗斯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举办了一个为期半年的讲习班,“专门研究破坏社会‘文化核心’的技巧。”参加者包括了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专家。讲习班在最后的几次会议中,重点地讨论了卡伦·沙赫纳扎罗夫(其父格·霍·沙赫纳扎罗夫曾是戈尔巴乔夫的心腹助手之一)的影片《零城》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8。与会的专家一致认为:《零城》准确地预见到了苏联社会“文化核心”被破坏的过程。

《零城》的主要故事情节是讲述了莫斯科的工程师拉瓦金到神秘的“零城”出差时所遭遇到的怪异和恐怖经历。拉瓦金刚到“零城”时,前往一家工厂找厂长,结果竟然“见到女秘书在接待室全裸地坐着。人们进进出出,把紧急要打字的材料交给她,但对怪诞却视若无睹......出门的时候他病了。那些习以为常的秩序的标志物——列宁像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榜呀——再也抵御不住迷乱的局面了。”

只有裸女或者只有列宁像的社会都是一个——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秩序的社会”。而当裸女和列宁像在同一个时空中并存,甚至裸女和列宁像被奇妙地拼接在一起,难分彼此的时候,则标志着“秩序的社会”开始走向混乱和崩溃之路。在《零城》的尾声部分,“零城”的“整个匪帮——官员们、地下企业家们、作家,还有好多浪荡女人——纷纷扑向一颗象征政权的‘俄罗斯国家树’,开始摧毁它,撕掳它的枝叶。”上引卡拉—穆尔扎书,p720我们的主人公拉瓦金则逃上了孤舟,在一片废然之静中,听凭自己的命运飘向不可知的黑暗深处......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4-11-21 05:04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标题是远航一号加的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12:19 , Processed in 1.29735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