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科学的阶级意识是阶级和阶级斗争高级化的思想文化保障

2014-11-13 21:01| 发布者: 左向前| 查看: 832| 评论: 1|原作者: 周承友|来自: 作者投稿

摘要: 科学的阶级意识是阶级和阶级斗争高级化的思想文化保障周承友阶级一般起源于经济领域,在社会主义阶段他还可能起源于政治领域。无论阶级起源于那个领域,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同,由此产生了物质利益对立和政治权力冲突,他们之间必然要展开阶级斗争。

科学的阶级意识是阶级和阶级斗争高级化的思想文化保障

周承友

 

    阶级一般起源于经济领域,在社会主义阶段他还可能起源于政治领域。无论阶级起源于那个领域,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同,由此产生了物质利益对立和政治权力冲突,他们之间必然要展开阶级斗争。这样以来,就必须要认识自己,就有一个如何开展阶级斗争,为什么要展开阶级斗争等问题。这就必然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因为任何人的活动都是在意识(自发意识或自觉意识)支配下进行的。阶级的活动也是在阶级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阶级意识是一个阶级完型和发展的必然环节和重要标志。

 

    阶级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所谓阶级意识,就是指反映一定阶级共同体客观存在和发展的意识。阶级意识包括阶级的欲望、情感、习惯、文化创作等社会心理和意识形式两个层次,也包括阶级的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两种类别,其中的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的主干部分。人们通常所说的阶级意识(或称阶级观念),即狭义的阶级意识,就是指反映一定阶级共同体客观存在和发展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基础等社会性质形态及特定社会集团或阶级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或文化。经济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所反映的内容与社会性质形态及特定社会集团或阶级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它们通常都归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包括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因而,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有分别的。但凡是反映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意识形态同时就是科学。科学性是判断意识形态是非的一个重要标准。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又把意识形态的各学科归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阶级是人类共同体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个主体范畴,他主要形成于经济领域,但他又必然活动在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具有其政治和意识形态特征;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个阶级都有他的产生、发展、更替或消亡过程。因而,所谓科学的阶级意识,就是指反映一定阶级共同体客观存在和发展的正确的意识形态,其核心就是指反映一定阶级存在的条件、特征、地位、利益、作用(包括与他阶级斗争)、新社会构想、历史使命的正确意识。其中,对个体利益、地位与阶级利益、地位的一致及其与他阶级的对立或区别的正确认识,对联合起来斗争的正确认识,对新社会构想的正确认识,对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是阶级意识发展不同程度的重要标志。无产阶级科学的阶级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列宁曾经说过:“当工人还没有根据各种具体而且确实现实的(当前的)政治事实和事件学会观察现社会中其他各个阶级在其思想、精神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表现时,当工人还没有学会在实践中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估计一切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活动和生活中一切方面的表现时,工人群众的意识是不能成为真正的阶级意识的。”(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第284285页)这里的“真正的阶级意识”,实质上就是指科学的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社会意识的地位和作用表明了阶级意识的地位和作用。一定的阶级意识,是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归根结柢,是由一定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进步阶级的阶级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动阶级的阶级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当一个阶级有了自己的政治组织和科学的阶级意识,只要是有了自己的政治组织并联合起来展开了斗争,就表明这个阶级发展到自己的高级形态,若同时还有了自己科学的阶级意识,团结起来了,就表明这个阶级由自在阶级发展到自为阶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者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例如,马克思指出:“数百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工人。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说来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斗争(我们仅仅谈到它的某些阶段)中,这批人逐渐团结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了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96页)毛泽东在其《实践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5页)由此可见,一个阶级要发展成自为阶级,既要发展到其政治斗争阶段,又要有自己科学的阶级意识。科学的阶级意识是一个阶级发展成自为阶级的关键。因为人们的阶级归属与人们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动之间的逻辑连接,需要一个觉悟化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获得科学阶级意识的中间环节。只有共同的科学的阶级意识才能促动与保证一个阶级团结起来发挥其社会功能、实现其社会作用。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242页)

 

    阶级意识是关于阶级这个共同体客观存在和发展的意识,它不是其阶级成员个人意识的总和,而是其阶级成员个人意识中真实反映其阶级的客观存在和发展的那部分意识。因为阶级的存在是相互的,个人意识必然受他阶级意识的影响,或者包含着他阶级的部分意识,甚至是他阶级意识占了主导。于是,个人的客观的“阶级归属”与主观的“个人意识”或“阶级认同”不一致的现象,在平时、在劳动者那里会经常出现。因为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并且个人意识的来源是个人所处的社会全现实,个人意识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个人意识的发展是受多种条件和因素影响的。

 

    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个人要壮大自己的阶级意识,都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或者说它们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受一定社会条件影响的。这些社会条件,包括一定的经济条件、政治或组织条件、文化教育(传播)条件等。

 

    在古代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那里,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是手工生产力时代,社会分工不发达,产品的交换关系在生产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经济交往松散,人们之间不能建立起普遍的、全面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交换关系,整个社会活动以地域性为主,呈现出彼此分散和孤立的倾向,政治关系(甚至还有宗教关系)成为整个社会联系的主要纽带,社会明显区分为等级,并且被统治阶级没有什么政治或组织权利,也没有或者很少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古代被统治阶级在平时很难壮大自己的阶级意识,从整个社会范围来讲,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是被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意识淹没着;只是在一种非常时期,即在形成了席卷了整个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其中的社会大规模变动和政治斗争的时候,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才会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它的存在,并发挥自己的影响。但一般地说来,古代被统治阶级都不可能形成自己科学的阶级意识,因为古代社会表现出的是彼此分散和孤立的倾向,历史又限制了他们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他们也不是新生产方式兴起和发展的代表。而统治阶级因为享有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特权并把社会组织起来了,容易形成自己独立的阶级意识。其阶级意识在个体那里是以等级意识或地位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整体上就是指那些以普遍的形式流传在社会上的剥削阶级或统治阶级的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于古代统治阶级来说,一方面,统治阶级(即剥削阶级)的阶级意识具有部分科学性或部分进步性,因为他们曾经是新生产方式兴起和发展的代表;另一方面,从其最终历史使命上说,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又是不科学的,因为他们是不可能真正地明确或不可能自愿地承认自己的最终历史使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

 

    到了资本主义时期,随着社会化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交换价值和财富占有上升到主导地位,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的普遍的物化依赖关系代替了过去的人身束缚或依附关系,使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自由;并使人的其他一切活动及其关系,使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都社会化了。如经济活动从政治活动的从属中解脱出来,社会的流动性普遍加强,社会利益主体更加多样化、复杂化,民主、法治的地位开始上升和扩大化,文化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资产阶级也需要提高劳动力水平,无产阶级可以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其劳动力水平和知识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因而,在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转化而来的知识分子)的指导或他的一般劳动者与其知识分子的相互促进中,无产阶级是可以形成自己完全科学的自觉的阶级意识。同时,资产阶级因为处于剥削和统治地位,在社会关系都社会化了社会,就更容易形成自己独立的阶级意识,而且因为资本主义抛弃了前资本主义的旧的社会等级关系,资产阶级还以新的(表面自由的、普世的)更虚幻的普遍形式表现着其阶级意识。当然,资产阶级同历史上的其他剥削阶级或统治阶级一样,一方面,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具有部分科学性或部分进步性,因为他也充当过新生产方式兴起和发展的代表;另一方面,从其最终历史使命上说,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又是不科学的,因为他不可能真正地明确或不可能自愿地承认自己的最终历史使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

 

    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特征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形成自己完全科学的自觉的阶级意识。第一,无产阶级是与最先进的社会化大(体系)生产相联系的,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第二,无产阶级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联系的,是受剥削和受压迫的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力量。在革命斗争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将采用新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并消灭一切私有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消灭一切阶级,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286页)因而无产阶级是大公无私的、具有远大政治眼光和崇高理想的、能够代表所有受剥削和受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阶级。第三,无产阶级是与社会化大(体系)生产力相联系的,并处于受剥削和受压迫的地位,又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因而与其他任何阶级相比,无产阶级是最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优势的阶级。总之,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他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着人类的未来。所以无产阶级能够形成自己完全科学的自觉的阶级意识。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改良和发展(包括其资本及其剥削和压迫的高级社会化、高级全球化、高级隐蔽化),无产阶级等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和生活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一系列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转入低潮,无产阶级的阶级结构也更加层次化和复杂化,导致了当代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社会全局上再次凸显出“淡化”和“修正主义化”的特点。但无产阶级并没有消失,他只是出现了一个重新组织和发展的问题,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本质特征并没有改变,所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迟早会重新高涨和科学起来。

 

    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与阶级成员的经历、阶级斗争的实践发展紧密相联的,相互促进的,也是对后者的经历或实践的一种反映或总结。

 

    例如,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在欧美多国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中诞生了无产阶级科学的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先后形成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两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无产阶级科学的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广泛传播促使国际无产阶级第一次由“自在”阶级转变成“自为”阶级。随后,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缓和却带来了资产阶级从工人内部去反对马克思主义——培植“工人贵族”去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阶级斗争特点的这种新变化,导致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发展第一次出现了“淡化”和“修正主义化”的特点(以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为代表)。修正主义的出现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次由高潮转入低潮,也导致了国际无产阶级第一次由“自为”阶级回到了“自在”阶级。在20世纪前期,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建立的第二次高潮中,无产阶级科学的阶级意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了,它以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后来发展成毛泽东主义)的诞生为代表。无产阶级科学的阶级意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和广泛传播,带来了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建立和十多个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并促使国际无产阶级第二次由“自在”阶级转变成“自为”阶级。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在总体上又进入了缓和时期,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发展又出现了第二次“淡化”和“修正主义化”的特点,它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二次转入低潮,也导致了国际无产阶级第二次由“自为”阶级回到到了“自在”阶级。可见,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实践紧密相联的、相互促进的。无产阶级科学的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迟早会重新高涨起来。

 

    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主观条件的具备和创造,它是阶级成员共同的主观努力、创造和斗争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对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抱有兴趣;而作为革命的阶级,他需要推翻资本主义,不推翻现有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就不能够完全解放自己,就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自身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与这远近两种需要相适应,形成了无产阶级既对资产阶级的不满又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的两种趋向。与这远近两种需要相适应的还会形成诸如列宁所指出的“工联主义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这两个层次的阶级意识。这远近两种需要就是导致无产阶级的日常活动与最终目标分离的矛盾所在。这就必然会阻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阻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提高和科学化(历史上其他存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都有这种类似情况)。解决这个矛盾,形成无产阶级科学的阶级意识,主观上的努力在此起很大的作用。因为导致这个矛盾的远近两种需要之间其实是一致的,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又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的阶级结构更加层次化和复杂化,也阻碍着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和科学化。解决这个问题,主观上的努力也起很大的作用。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结构虽然更加层次化和复杂化,但全体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却是一致的。再如,揭露当代资本主义及其剥削和压迫的高级社会化、高级全球化、高级隐蔽化的问题,这更是一个主观努力和斗争的问题。

 

    形成和发展无产阶级科学的阶级意识,需要提供的理论支持、阶级理念传播的载体和代理者。需要无产阶级的先进分之和知识分子,需要对广大的无产者开展广泛地教育和再教育,需要广泛地开展思想斗争。其中,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可以将其阶级意识形式化、明晰化、科学化、大众化,因而他们在形成和发展无产阶级科学的阶级意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总的说来,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有一个主观上不断提高的过程;即使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可以将其阶级意识形式化、明晰化、科学化、大众化,以便于无产阶级教育的开展,但这决不能自动赋予无产阶级大众以科学的阶级意识或替代他们的觉醒;同时还存在或面临着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干扰和挑战。所以在形成和发展无产阶级科学的阶级意识的问题上,对无产阶级的全体成员来说,都有一个主观努力、创造和斗争的任务。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1991年版,第296页)

 

    总之,当个人意识内聚为整体的阶级意识时,并且这个内聚了的阶级意识有了解释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要求和能力了,变成了科学的阶级意识,说明阶级的行动和意识达到了自觉。当一个阶级有了自己科学的阶级意识,有了自己政党的正确领导,并广泛地开展了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那就标志着这个阶级成熟了。

 

                                                    2014111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左向前 2014-11-13 21:01
责编  左向前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01:54 , Processed in 0.02005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