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建设新中国昭显了计划经济九大优越性--应理直气壮地给计划经济“正名”(中篇) ... ...

2014-10-31 22:4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02| 评论: 1|原作者: 辽宁王忠新|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计划经济建设起了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计划经济在建设新中国中,也显现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也成就了毛泽东时代的辉煌。



  建设新中国昭显了计划经济九大优越性

  应理直气壮地给计划经济“正名”(中篇)

  就如共产主义不仅是个宏大的理论体系,更是个伟大的运动一样,计划经济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计划经济建设起了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计划经济在建设新中国中,也显现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也成就了毛泽东时代的辉煌。

  一、计划经济能集中力量干大事

  计划经济体制又叫“举国体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特别以较快速度科研攻关,优势非常突出。改开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实行中央计划管理,这能将有限的资源向战略目标领域动员和集中,以解决重大科技课题,已被反复证明是极大提高新中国科技水平的一个科学体制。

  举国体制不仅能集中力量搞科研,还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体系--公有制企业配套支撑,且从上游到下游都是“举国动作”。中国的“两弹一星”、核潜艇、载人航天、“歼十”战斗机、北斗卫星、预警飞机等等,都是以举国体制干出来的。如果当年不牺牲先发展洋房、汽车,不首先拥有原子弹,等现在政府有钱了,美国霸主还能让我们干吗?

  不仅高精尖的东西,就是计划经济时代集中力量建起的8万多座水库,不至今在供应百姓喝水?还集中力量比较彻底地消灭了传染病等等。

  二、计划经济有极大的政治动员力

  计划经济的前提是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这个共同的政治基础,中共才有了全世界最强大、最深厚、最广泛、最迅速的政治动员力。

  一声令下,十几万大军,能就地转业屯垦戍边,建设新疆,保卫新疆;一声令下,几十万人像狗一样去睡地窨子,却艰难困苦的开垦出北大荒(现在中国人吃的粮食,大都来于那时开垦的北大荒、南大荒和农田基本建设);一声令下,就有十几万人千里连营逶迤,在戈壁大漠建设原子城,有那么多世界顶尖的、极为金贵的科学家,甘心饿昏在实验基地。他们衣衫褴褛,但制造出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他们食不果腹,但发射出长征火箭和载人飞船;一声令下,就有几百万人抛弃东部优越的生活,去钻山沟投入“三线建设”;一声令下,就有无数的“铁人”,舍生忘死为新中国寻找和开采石油;一声令下,就有几千万知青去与工农相结合,去改天换地,去改造山河……。

  计划经济时代的两代人,就是以下地狱的勇气,以一辈子吃三辈子苦的精神,建设了新中国!那一代的老工人无论吃了多少苦,可他们今天能自豪的说:我们在创业的年代,建设了新中国!他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子孙,无愧于新中国的伟大建设者。也正是这种巨大的政治动员力,才点燃了那个时代的激情,点燃了那个火红的时代!

  试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光动员沿海发达地区几百万的科技技术人员去钻山沟,该投多少天文数字的金钱去动员?金钱谁能将他们动员起来?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哪里有利润,资本就往哪里聚集,不会有“傻瓜们”去投入巨大的看不到多少收益的基础建设,肯定不会有六盘水、攀枝花,不会有西部科技的进步,不会有国防上的战略后方。现在东部的大城市病、乡村的贫穷、农民工、疯狂的楼市等等,就是资本扎堆形成的乱象。三线建设的后福,证明计划经济的正确,证明社会主义的根本,证明国家经济不能处于无政府主义的重要。

  三、计划经济有极大的全局平衡性

  毛泽东认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1956年他还专门写了《论十大关系》,连推行改开最重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认为:其“提出的基本方针,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仍然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仅为缩小地区间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毛泽东搞了“三线建设”,用计划经济搞了空前绝后的中西部十三个省区大开发,投入2052.68亿元,占比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多(以1978年为基数,中国货币投放增长9000倍计算,相当于现在1800多万亿),这是改变中国西部地区落后面貌的伟大变革。没有“三线建设”,就没西南地区煤炭钢铁工业基地--贵州第三大城市六盘水,它的建设,绝不亚于建设一个深圳。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四川攀枝花市。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中国西部的一些航天技术,两弹一星技术,穿山隧道、凌空于山谷之上的铁路建设成就等。

  到1976年,我国工业固定资产分布,由解放前沿海占80%左右,变为内地占一半以上,工业布局开始趋于合理。试问:现在用市场经济手段,谁能如此开发大西北?现在的西部开发,有多少是完全按市场经济搞起来的?没有“三线建设”,今日中国将面临更棘手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四、计划经济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建设

  马克思主义一个核心观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等社会存在,决定了全社会十分注重思想道德建设,而实行计划经济,更需要有高尚思想和道德人去投身。

  为此,计划经济时代人人有信仰,全民讲道德。毛泽东提出的“斗私批修”,用四个字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真理。那时,不光共产党员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般的老百姓也信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感情很深。

  为此,那时的干部清正廉洁(计划经济官员无法大肆贪腐),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没有贪腐包二奶,没有把老婆孩子送到国外的“裸官”。毛泽东对干部很爱护,隔三差五的敲警钟。特别杀了两个贪官,警示挽救了无数干部。

  为此,那时大破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大立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破除封建迷信,相信科学,移风易俗蔚然成风。人们不信神不信鬼,不信命,只相信劳动创造历史,人定胜天,积极为国家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出优异成绩。

  五、计划经济能最大限度保持独立自主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工业化便同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连在一起。而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搞工业化,中国能最大限度保持政治独立。毛泽东敢“横扫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无疑是他的胆识、胆魄惊人,但也是依托计划经济,将脚跟站在自己的基点,才生出的霸气。

  实行计划经济让剩余产品不流失于个人,更不流失国外,而留在国内转化为积累。毛泽东时代进行了四个五年计划,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五”从苏联和东欧引进实际施工的150个项目,后来都成为工业骨干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又新建了攀枝花、酒泉、包钢、太钢等一批钢铁基地,西南、华中、银川、成都等一批工业和精尖产品生产基地,大庆、辽河、大港等一批油田,刘家峡、丹江口、葛洲坝等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四五”经毛泽东批准,动用40多亿美元,从西方国家进口一批先进成套设备,包括1.7米轧机、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

  独立自主的奠定了大国地位,才打开了外交局面,打破了经济封锁。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席位,1972年打开中美、中日关系,在此前后世界上掀起同中国建交高潮,主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同中国建交。到1973年12月,我国已同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

  试想,当年毛泽东能将老美叫停在“三八线”?叫停在17度线?叫停美国对黑人种族歧视?叫停占领东南亚?叫停占领台湾?尼克松全盘接受毛主席要求美国撤出台湾、东南亚的条件后,基辛格还恭维“主席发明了一个英文词汇--纸老虎。”假使中国纳入美元霸权下的全球经济系统,假使中国的经济依附西方,中国除忍气吞声,还能挺起腰杆吗?

  六、计划经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衡量一个经济形态的优劣,最根本的标志就是能否解放生产力。而计划经济的最大优势,就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1、计划经济最大限度解放了人。计划经济时代,各省市自治区、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没自己的私利,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将“人”这个第一生产力激发出活力:一面把每个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一面又把所有人的创造性融合在一起,形成倍增叠加的集体智慧。刚毕业的学生和老科学家可同场辩论,邓稼先常参与毛头小伙子的拍桌子辩论,充分的学术民主带来了思想和技术快速进步。

  2、计划经济最大限度释放科技。计划经济破除了“技术私有观念”,彻底消除了“技术壁垒”。不管什么研究机构,花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都属于国家社会,立刻能投入到社会生产实践中,立刻转变成社会生产力,这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特色市场经济体制都无法做到的。

  3、中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比较。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前后脚,起点基本相同,具可比性。印度1949—1978年工业年平均增长率6%;新中国1953—1979年年工业平均增长11.1%;印度1950~1976年农业生产年均增长2.5%,新中国1953—1979年是3.4%,新中国30年所有主要农产品及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印度增长快。

  4、计划经济是生产力大发展的经济。从1952年到1979年,中国GDP年均递增8%~9%,国民收入年均递增7%(那时经济增长不计算房地产业,只统计工农业生产创造出的实际产值)。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仅占28%。中国的GDP1976年达到世界第六,黄金储备600吨,粮食储备自给,是世界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绝非经济停滞,而是世界历史最伟大的现代化进程之一。

  5、中国还有什么不能制造?1949年,当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然而,经过前四个五年计划,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试问:中国还有什么不能制造?

  七、计划经济是十分注重社会效益

  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计划经济不考虑单个资本家的收入多少,它追求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1、计划经济是追求质量的经济。计划经济时代,各单位没有必要造假!那时,各种产品和工程质量都世界一流。1957年10月15日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50多年只大修过一次,改开时代修建的武汉长江三桥,建成10多年就大修20多次。更没有现在的整个地区造假,整个产业造假,整座城市造假,整个工程造价。因工程和产品质量夺人性命,更经常发生。

  2、为追求社会效益宁可赔本。计划经济完成的是资本积累的任务,造原子弹的国家安全效益,造大飞机的产业拉动效益,都不计入单个企业收益。而国家承担的油矿勘探,科技发明成本,也无法计入企业成本。一个配套钢厂,每年都要财政补贴,因开封化肥厂生产的硫酸含铁,如倒掉非常可惜,且周围有煤矿,就投资建了钢厂。虽成本高于普通钢厂,但社会效益很好,煤矿用上了,硫酸里的铁能变废为宝,这就考虑了周围环境和整个社会效益。

  3、计划经济注重保护青山绿水。没有现在的全国性大阴霾,没有现在无数的河流污染,没有现在无数的地下水污染等等。

  八、计划经济能最大限度保证人人平等

  一提起计划经济,人们就会想到票证,就会想到短缺。可历史的绝对前提,就是将历史问题放到历史环境去研究。

  1、计划经济实行的票证是为保障高积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经济与文教建设的支出总额为766亿元,相当于300亿美元(1美元约合2.5元人民币)。其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需要427亿元,相当于170亿美元,远远超过当年苏联和印度“一五”计划的投资额。苏联虽肯借钱,但总共不过17亿卢布(约4亿美元),仅占“一五”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3%多点。

  计划经济时期的积累率高达30%,以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人民公社(农民)“剥夺”了8000多亿建设资金,那是整个共和国27年投入的全部建设资金。而整个工人阶级和整个科技工作者,同样三人的饭,五人匀着吃,他们为建设新中国更是用生命在奉献。勒紧裤搞建设国家,“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发票证正为保高积累。

  2、用票证保证“短缺”条件下的平等。在高积累下建国,只能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共产主义供给精神,用票证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物资供给上的人人平等。保障同类别居民都有等量票证,从共和国领袖到工厂的工人,标准都一样,这正是体现了公平正义。正因实行票证保证了公平,在共和国艰苦创业的年代,我们的人民才不管遇到多少苦难,都一心一意地跟党走,坚信共产党绝不动摇!

  3、票证下的中国贫富差距世界最低。基尼指数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越均匀,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2014年7月26日,北京大学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国财产不平等程度迅速升高,家庭净财产基尼系数达0.73。可在票证供应下的中国,它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平等。直到“改开”初期,我国的基尼系数仍是0.16,没有两极分化,社会的贫富差距在全世界属于最低,社会和谐稳定。

  4、计划经济票证外提供大量福利。计划经济时代,百姓除吃穿需自己负担外,住房、上学、就医等基本是国家或企业负担。物价稳定,几十年不变。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人们安居乐业,没有下岗失业。男女同工同酬,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国女性世界上社会地位最高。在“文革”结束时,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学龄儿童根本不存在上不起学的问题。大中专毕业生国家负责安置,就业不需拼爹。在医疗卫生方面,真正消除了“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称号。

  九、计划经济想长远优先发展重工业

  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有重工业优先、轻工业优先、进口替代、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重等。对于新加坡这种小国,出口导向是唯一选择。马来西亚这样中等发展中国家,可轻工业优先。但中国作为穷国、大国、社会主义国家走工业化道路,只能优先选择重工业。

  1发展重工业能为共和国提供装备。我国只有建立了重工业,才能使全部工业、运输业以及农业获得为发展所必需的装备,才能制造火车头、钢轨、货客运汽车、远洋轮船和飞机;才能制造轻工业的精密机器,扩大和建立新的轻工业;才能生产农业机器和化肥,改造古老的农业;才能建立现代国防工业,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辱。为此,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过程中,明确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需苏联援助的141个工业项目,也都是重工业项目。

  2、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啃硬骨头。发展重工业相比发展轻工业,其技术要求高,投资大、规模大、难度大、风险大,见效慢,发展轻工业要比发展重工业和搞基础建设容易的多。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较容易的轻工业开始,一般花50年到100年实现工业化。而计划经济能思长远,能运筹长远,能负历史重责,所以,计划经济建设偏重于基础设施和重工业生产。苏联采用从重工业建设开始,从1921年开始到1932年在10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作为中国这种大国来说,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兼顾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强国之梦。

  3、计划经济体制能共度时艰。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国内粮食商品率很低,扩大工业基本建设要增加城市人口,相应要增加商品粮;大规模进口苏联成套工业设备和工业原材料,要以农产品出口偿还,也要求增产粮食。扩大基本建设和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煤炭、生铁、铝和木材等原材料也不足。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有大量的工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此,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体制、物资调拨体制、高度集中的劳动人事制度、大中专学生统招统分制度等,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尾语:计划经济的先进性,绝不仅仅有这九大优越性;无论对计划经济有多少污蔑,可它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业绩,任何人都抹杀不了。仅基础设施建设,就完成一百多万公里公路,两万多公里铁路(改开前22年所建铁路仅一万多公里),其中绝大部分穿越于群山峻岭和戈壁沙漠,使西南三省、青海、广西、福建、新疆、宁夏、河套平原等,都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当然,不否认计划经济还有瑕疵,可它只实行了20多年,为什么不多给它一点生长和完善的时间?资本主义时代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搞了将近500年,它没有瑕疵吗?它没有经济危机发生吗?可为什么对计划经济,就求全责备,就必扼杀而为快?

  

  王婆卖瓜(162)

  

  写作本篇博文,有三点体会和博友交流。

  一是要做系统性研究。凡写深刻的文章,必有深入的研究;凡是深入的研究,必是系统的研究。这种系统的研究特别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纵向历史性的开拓式研究,就是研究它的来龙去脉,它的前生今世;一方面要横向断代性的拓展性研究。系统的研究,才能全面深入的认识一个事物,才能用文字去客观的表现事物。笔者研究计划经济,就注意把握了这两个方面。

  二是要做专题性研究。系统是相对的,大系统中有子系统。研究一个大系统,特别要注意研究子系统。子系统就是专题,它也不是一个简单和孤立的问题,而就在不断地研究子系统中,形成对大系统的整体认识,或是组织大系统,组织理论体系。笔者将“反思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大系统研究的同时,不断选择子系统解剖,这个计划经济就是一个专题。

  三是做科学性研究。科学性在研究中,一方面体现在治学的态度严谨;一方面体现在研究成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而没有治学严谨,就绝无科学的方法研究,也绝不会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研究成果。所以,严谨治学,就是一种求科学的态度,就是坚持科学治学。为此,要特别注意缜密,要求真,不能马虎,不能意气用事。笔者研究计划经济,就是这样要求自己,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个数字,都不能马虎,要能经得起推敲,来不点半点虚伪和骄傲。

  总之,要将写作的基点,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这样的文章越写越厚重,越写思路越宽,越写文章越耐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4-11-1 11:41
编辑 水边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18:48 , Processed in 0.03253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