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老知青大寨行系列纪实(之二) ——参观大寨文化展示馆

2014-10-30 22:4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834| 评论: 0|原作者: 海空|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适逢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70周年、毛主席逝世38周年、陈永贵诞辰100周年之际,2014年9月8下午—10日上午,“中国梦·知青情”系列活动组委会举行了到大寨参观访问活动。

1964年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并配发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

1965年春节前十天,郭沫若作《题傅抱石〈延安画卷〉八首》“其七”:传统作风雪里梅,大寨精神从此来。已见黄河清澈底,要教宇宙共春回。

在诗人的心目中,大寨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承传,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的象征。这年11月下旬,郭沫若以73岁高龄,冒着朔方的严寒,赴山西运城地区参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慰问由中国科学院组成的与当地农民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工作队。12月6日返程途中,在太原参观大寨展览馆,在题写馆名之后以七律一首咏怀:

大寨人人是愚公,神州争效此雄风。百年基业防涝旱,千米山头待柏松。勤奋力将全国学,虚心赢得普天同。为防自满寻差距,绝不因循步自封。

在太原参观之后,郭沫若对大寨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同时激发起实地参观的兴致。第二天清晨,郭沫若一行居然在七时由阳泉而至昔阳而到大寨。此时的北国自然已不复春华秋实的景象了,但经由大寨人发扬愚公精神,连续奋斗12年 所营造的一块块人造小平原层层展现在郭沫若眼前时,诗人的心灵震撼了。当听到大寨人在大灾三年“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和“三不 减”(不减向国家的销售粮、不减集体的公积粮、不减社员的分配粮)的事迹介绍之后,诗人由衷钦敬这群肤色黝黑、衣着简朴,手掌满是老茧的庄稼人有着何等轩 昂的气宇和博大的胸襟。临别之际,郭沫若题五言古体一首以示敬意: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变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山西之行,本意是“参观农村社教工作”,而对大寨的实地参观考察则留下了深刻印象。诗人将此行所作18首旧体诗冠以《大寨行》之名,刊登于1966年元旦的《光明日报》上。

1977年,郭沫若又写了两首歌颂大寨的诗词。

1978年45月间,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病危之中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几个子女郑重交代后事安排:“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612日,这位文坛泰斗走完了86个春秋的人生历程。在举行了高规格的追悼大会之后,郭沫若的骨灰于6月下旬撒到大寨的层层梯田之中。从此,虎头山上耸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纪念碑”。

 


▲ 1977年911日,叶剑英、汪东兴、吴冷西、邹家华、李鑫、熊复、胡绳,叶剑英的女儿叶楚梅、叶向真来到大寨参观。

 


▲ 1977年911日,叶剑英、汪东兴、吴冷西、邹家华、李鑫、熊复、胡绳等与众人在大寨合影留念。 

 


▲ 大寨康乐居模型

 


 


▲ 大寨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民俗文化

 

 

 

 

 


▲ 一派喜洋洋

 

 

 

 

 

▲ 大寨的春夏秋冬 

 

 

 


▲ 艰苦创业

 

 

 

▲ 再创辉煌

 

 


▲ 担挑驮运

 

大寨山高沟又深,路走羊肠地无平。肩挑春秋种庄禾,驴驮日月渡光阴。

扁担精神代代传,山区面貌年年新。如今实现机械化,小康路上超前奔。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7 18:21 , Processed in 0.01953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