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养活中国必需转基因吗?

2014-10-30 23:00| 发布者: 水边| 查看: 1479| 评论: 1|原作者: 文佳筠

摘要: 转基因问题无疑是国内目前关于农业的最热点问题。但无论民众和政府,都不应该局限于这个问题,而是当把眼光放长放远到农业的长治久安这个更本质的问题。二十世纪的农业绿色革命养活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人口,但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更加凸显了现有农业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回到大豆和玉米的进口问题中国除了不断增加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就别无选择了?答案并非如此,我们需要考察一下所谓刚需的真实度。中国人均每天的卡路里供应量近年来不断攀升,到2009年已经高达3036大卡,远超过日本人均每天2723大卡。但据估计,普通成年女性每天需要约2000大卡,成年男性每天需要约 2500大卡,中重体力劳动者每天需要2800大卡。可见,尽管中国一些地区仍存在部分营养不良现象,但从人均来讲,供应已绰绰有余。而人均每日肉类蛋白质供应量,中国在1997年赶上了日本,到2009年已经超过日本20%左右

 

 

可见,所谓农产品需求高涨的刚需,并不是从健康营养的角度出发而产生的刚需,而是盲目学习肉蛋奶油越多越好的美国饮食习惯而产生的刚需。这不但给农业带来了过大压力,消费者也为此付出极大健康代价,比如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的严酷现实。某些产业界人士为扩张市场,还在不断宣传中国肉蛋奶油的人均消费应进一步向美国看齐。其实,如果继续这种趋势,不仅农业承受不了,中国的医疗体系也承受不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据,日本人均寿命全球第一,远好于排名33的美国,日本人较合理的膳食结构毫无疑问是一大因素。所以从个人健康和农业角度,中国农产品的需求都不应该继续增长了,而是应该从强调数量的增加转移到对质量的保障和提高。


 

 

更何况,除了过量消费,中国粮食浪费也同样惊人。上海每天倒掉2000吨食物,北京1600吨。据估计,中国每年浪费的食品价值超过2000亿元,可提供约2亿人的口粮。有反转基因人士提出了宁死不吃转基因的激烈口号,可惜光靠喊口号喊不出粮食来。如果浪费能够减少一半,需求减少到适量,我们才有底气对国内外食品生产者提出减少农药使用量、非转基因等更高质量要求。我们需要的,不是任何人宁死不吃的口号和姿态,而是需要更多的人从减少浪费和过度消费这样的事做起。

 

以大豆为例具体分析。全世界大豆产量两亿五千万吨左右,世界大豆市场上交易约一亿吨,中国2012年进口5838万吨,基本占60%。做为最大的进口国中国可以说是毫无议价权/话语权。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消费增加太快,国际上新增的大豆产量,都被中国毫不犹豫的吞下以满足其无理性扩张的巨大胃口。试想,如果中国人均食用油消费从目前每天56克下降到营养学推荐的每天不超过30克(下降40%以上)人均肉类消费下降到日本人均水平(下降15-20%对大豆的需求当然会相应下降国际大豆市场会因供应过剩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中国最大的买家这个时候就有话语权了,因为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出口国这时都要求着中国买大豆了。这个时候中国就可以就提要求了。第一步,可以建立草甘膦等农药残留标准和检测,残留超标的不予进口;第二步,可以进一步提出优先进口非转基因大豆;第三步,中国大豆产业也可以因此走出去,为愿意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的国家和农民提供种子以及其他配套服务。

 

监管方面,政府也应该有所做为,让民众放心。平心而论中国对转基因的管理规范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相当严格的,虽然逊于欧洲,但比美国更严格。然而执法层面需提高空间很大。比如尽管转基因水稻2009年才拿到农业部的安全证书,但早在2005年湖北省就发现上万亩违规扩散的抗虫转基因水稻。湖北省农业厅点名三家企业(武汉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武汉禾盛种衣剂有限责任公司和华大新技术研发公司)擅自扩大制种,其中华大新技术研发公司是华中农大下属企业,而武汉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由张启发教授担任首席执行官。发现违规转基因作物后政府补救措施还是相当到位,每亩补偿农民四五百元,上万亩水稻全部铲掉。然后,有关科研人员知法犯法,却并无任何实质上的处罚让人不得不担心比美国更严格的管理规则是否只是存在于纸面上。目前国内关于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争论中,不少民众对转基因科学家种种说法抱怀疑态度,不是没有原因。

 

对国内已经大量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也需要加强监管,包括一、严禁种植以保证国内的非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品种不受到可能的污染。二、尽量用于养殖业。笔者就相关问题专门咨询了大豆协会专家刘登高,他表示,除了养殖和食用油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虽然产量不断下降,在现阶段还是能够满足直接食用和豆腐,豆芽,豆浆,大豆蛋白粉等主要大豆产品的需求。同时,连转基因农产品管理最严格的欧盟,也同样进口不少转基因大豆用于养殖业。由于出口大国美国/阿根廷/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比例都在80% 以上甚至更高,短期内国际市场上的买家确实都别无选择。上文已经提到要想改变这个现状的长期努力方向。三、对用于人类直接消费的转基因农产品,必须严格标示,让消费者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比如可对照欧盟标准,有0.9% 以上转基因成分就必须标示对违规企业严格处罚。


国内大量种植的转基因棉花,尽管不是粮食作物但监管同样重要。毕竟如果因为管理不当而出现超级害虫/超级杂草等生物灾害,受害的将不仅是棉花。在2011428-29日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研讨会上,吴孔明院士就提到,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抗虫绵品种杂乱,其中既有抗虫基因表达水平高的,也有不少抗虫基因表达水平低下的他建议此类品种应禁止上市。正如抗生素滥用容易引发细菌抗药性,抗虫基因表达水平低下品种的种植抗虫效果有限的同时容易催生害虫的抗性,应该加强监管制止这种对转基因技术的滥用。

 

 

IAASTD 评估以及其中关于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的争论

 

 

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IAASTD)在 2005-2008年间由来自各国政府、学术界、产业界(产业界在报告发布前三个月因为种种原因宣布退出)和公民社会的专家们共同参与,四百多学者共同执笔,于2008年形成了评估报告。该报告是至今为止对全球农业最全面、最系统的一个评估 ,被中国等五十多个国家共同通过。报告试图探讨的大问题,就是农业向何处去,在总结过去五十年的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展望未来五十年人类应该如何养活自己,如何推动农业科技为减少贫困、改善农村生计服务,向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201221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将农业科技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和《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报告》的宗旨不谋而合。

 

对转基因技术如何评价,是评估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持各种不同看法的专家在评估过程中激烈交锋,甚至到达了白热化的地步。除了对转基因技术本身的评估, 谁拥有和控制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少专家关注的焦点。在过去二十年中,农业研发公共投资的比例不断减小,农业研发越来越多的被跨国公司主导。那么,跨国公司所擅长并倡导的农业科技,是否适宜于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是值得考虑的。评估建议加强对农业研发的公共投资和公众利益导向。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里所强调的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相当一致。

 

就转基因问题,组织者们为了涵盖多方面的观点,做了大量协调,评估中既包括了正方支持转基因可以增产增收的研究和文献,也包括了反方对生物安全性、转基因是否针对小农需求等问题的质疑和相关文献。

 

评估指出,现代生物技术(指转基因技术)在密闭环境下已被广泛采用,例如,2000年人造酶市场达到15亿美元而该技术在非密闭环境下的应用(比如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存在争议。例如,有数据表明转基因作物在某些地方增产10-33%,而在另一些地方产量下降。评估还对转基因密切相关的专利问题讨论,指出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相关专利可能增加成本,限制种子保存和交换,限制相关独立研究,以至于损害当地粮食安全和经济可持续性。 绿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网络于2008年发布《国外专利陷阱中的中国转基因水稻》报告,2009 年发布《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的专利调查报告可以说是为评估中相关论点提供了一个注脚。

 

评估的相关结论是:通过进一步将农业知识与科技转到以农业生态科学为主,将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同时维持和提高生产率;农业目前和未来面对的许多挑战,要求以更具创新性和综合性的方式应用现有的知识和科技(正规、传统和基于社区),以及采取新的农业及自然资源管理模式。

 

 

以农业生态学为主的可持续农业科技成功案例及其启发

 

 

何谓以农业生态学为主,更具创新性和综合性的方式应用现有知识和科技,下文将叙述三个在中国已经有相当推广规模的成功案例。

 

1.   多样性混栽持续控制水稻病害

 

1996年云南农业大学、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单位提出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的研究项目。根据水稻品种抗性遗传背景、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当地栽培条件及农户种植习惯,以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为首的科学家团队进行品种选配和混栽:每四排或者六排杂交稻,栽一排传统稻。由于不同品种不同的抗病性能和农艺性状,极大的减少了因稻瘟病和倒伏引起的产量损失。从1998 2003年,累计示范推广981 433公顷,有效地控制了稻瘟病的流行。 据四川和云南的统计,减少农药使用80%以上,杂交稻增产6.74-9.39% 传统稻种增产61.1%117.4%

 

该技术实现了短期和长期收益的完美结合。从短期看,农民平均每亩收益增加100元以上;从长期看,该技术促进了保护传统地方品种,有效的保护了水稻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大量传统品种的快速流失,使得将来的育种工作(无论是常规育种,还是转基因育种)面临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危险;所以保护传统地方品种对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该技术正在进一步推广和实践中。同时,以云南农业大学王云月教授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团队正在扩展相关研究,就如何利用水稻、大麦、玉米和蚕豆多品种混栽控制病虫害展开研发和推广。

 

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是一种新型水稻种植方法,主要特点包括:早移栽,稀植而非密植,稻田只需保持湿润,或者干湿交替,而不需长期淹没。在其发源地马达加斯加,有农民亩产高达1400公斤,达到甚至超过了中国正在研发中的超级稻的产量。水稻强化栽培下单株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其增产的具体机理还在研究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我们对农业生态学和增产机理的理解还非常有限,迷信基因决定一切显然是无知的。

 

水稻强化栽培经过改进后在中国某些省区已经有相当的推广。到2007年止,四川和浙江推广超过433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4-10-30 11:36
编辑  水边

文佳筠的文章很有分量。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4 14:05 , Processed in 0.020682 second(s), 12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