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和其政党之间关系的探析

2014-10-20 10:52| 发布者: 新愚公| 查看: 5292| 评论: 8|原作者: 阳和平

摘要: 为此,就必须一方面把官僚特权和资产阶级法权严格的区分开来,造就一个政治和经济地位脱钩的分配体制,防备官僚利益集团的形成;另一方面,在实践上把文革期间形成的那种自发、半独立的群众组织当成群众民主监督的主要手段。 ... ... ...

编者按: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是近期左翼理论队伍中一个开始引人注意的话题。对于这样的理论,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一概加以排斥,有人将自己的见解冠以“新社会主义”的理论标签,也有的人认为无论如何定义,深入的理论探讨是必要的。红色中国网最近接连发表了郭松民、徐亮等几位作者的文章,引起了网友比较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激烈的观点碰撞。我们认为,这样的讨论和碰撞,对于提高左派队伍和工人阶级群众的理论素养,对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是有益的。现在,我们在此发表阳和平同志的文章《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和其政党之间关系的探析》。文章比较长,但如果耐心读完,我们相信读者一定会受到启迪。阳和平同志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他声明,他的理论不属于“新社会主义”的范畴。我们愿意在此说明。


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和其政党之间关系的探析
阳和平

摘要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现代国家政权,无论是资产阶级的统治还是无产阶级的统治,都是通过本阶级的政党进行运作和掌控的。这是因为只有依靠自己的政党一个阶级的利益才能完整和充分地表述出来。社会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政权的丧失,如果不拿客观条件做借口的话,几乎无例外地表现出一条规律,那就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内部首先滋生出一个走资派,然后他们通过篡改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进而把国家政权蜕变为自己的统治工具,即篡党夺权,反过来实现了对无产阶级的专政。走资派就是那些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捍卫官僚特权、反对群众监督、用资本主义的逻辑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当权派。

  那么无产阶级靠什么来防备自己集中统一的政党在掌权后走向反面呢?著名的“巴黎公社两项措施”无疑是最为宝贵的经验总结。但是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通过多党议会制来实现,单纯的普选制和形式上的民主并不能捍卫无产阶级专政,法治手段不可能制止走资派的篡党夺权。通过观察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本文认为,铲除滋生走资派的经济根源以及促成其成长壮大的政治环境是防止政权蜕变的“巴黎公社两项措施”的现代版。为此,就必须一方面把官僚特权和资产阶级法权严格的区分开来,造就一个政治和经济地位脱钩的分配体制,防备官僚利益集团的形成;另一方面,在实践上把文革期间形成的那种自发、半独立的群众组织当成群众民主监督的主要手段。要做到后者,在行动上就必须处理好无产阶级内部的派性问题,在体制上就要处理好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权限问题。

目录

前言
一、 对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及文革的一个粗略总结
  1.  传统建党理论的缺陷
  2.  走资派的挑战
  3.  党内斗争的方法
  4.  文革的实践
二、 照搬资产阶级民主和法治的幼稚性
1. 多党议会制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否定
  • A. 私有制下的多党议会制民主的内涵与共有制民主的区别
  • B. 多党议会制必然否定无产阶级的全局利益
  • C. 民主集中制的上层建筑与计划经济的经济基础
  • D. 无产阶级专政的奋斗目标
2. 形式上的民主不能保证工人阶级政权的延续
  • A. 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民主的内涵
  • B. 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是“一元一票”的“财主”
3. 法治手段不可能制止走资派的篡党夺权
  • A. 法治缺乏对立法者的制约
  • B. 有约束力的法规反映着阶级的斗争
  • C. 法规是斗争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三、 防备走资派的两条根本措施
首先,要铲除滋生走资派的经济根源:官僚特权
  • 1. 官僚特权是滋生走资派的温床
  • 2. 官僚特权的鉴定
  • 3. 官僚特权的产生
  • 4. 废除官僚特权的意义
其次,要摧毁促成走资派成长壮大的政治环境
  • 1. 从理论上认识到党的领导与群众的民主监督之间的辩证关系
  • 2. 在实践上把文革式的群众组织作为工人阶级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
  • 3. 从行动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无产阶级内部的派性问题
  • 4. 在体制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权限问题
结论
------------------------------
前言

  无产阶级专政1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以往马列主义的党建理论是在总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具体实践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掌权后,党的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改变造成了至少两个问题:一方面,社会上绝大多数的各种投机性人物想方设法钻进执政党里来,社会上的各种世界观也都会因此反映到党内来。另一方面,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的意识,党内干部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变更严重地冲击 着他们的思想。结果,全世界掌权的无产阶级政党可以说是无一例外地先后转变成(官僚)资产阶级的政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党内走资派(即那些捍卫官僚特 权,反对群众监督,依靠资本主义的逻辑来处理社会主义问题的当权者)篡党夺权。面对这一现实,无产阶级必须重新总结如何通过自己的政党实现专政的方式方 法,无产阶级专政下党与群众关系的理论同样必须加以修改和补充。

  由于本文的主题是需要通过对两种社会制度的分析和对比才能明确地阐述,因此我们首 先需要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做一个粗略的总结,然后透视一下资本主义政体的本质,以此说明资本主义政体是不能解决无产阶级政权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一认 识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走资派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成长的政治环境。将来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有了这一理念就会大大地提高。


【1 专政一词在今天不好听,但是它的应用是为了明确一个制度的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与其说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如说是资本家在私企里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认同此制度的人就会有保护感而不是压抑感。对不认同者来说此制度是强制和致命的。一旦工人阶级起来反抗这种工资奴隶制,它就必须面临维护资本利益的强大的国家机器。同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把全民所有制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认同此制度的人就没有制度压抑感,就像文革中出现的自发的群众组织就如何管理企业和国家尽情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私有制认同者要想改变全民所有制以便自己搞企业,此制度是强迫的,不自由的。】

10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子_云 2014-10-22 08:01
谢谢新愚公和柳实编辑。

同意阳和平同志对“多党制"、”法制“的否定。

对官僚特权和走资派产生环境的限制,当然要靠巴黎公社原则的实施。只是在实践上,我们要走自上而下、逐步发展普选的道路。
引用 龙翔五洲 2014-10-21 03:32
“多党制反而给走资派分裂工人阶级队伍,为走资派名正言顺地篡党夺权提供了方便。”——本人并不真正支持多党制,但是,请解释1976年10.6的政变是在多党制下发生的还是在实际的一党制下发生的?我们研究未来要重建的社会主义时,应当把制止修正主义上台和资本主义再复辟的问题作为主要问题考虑在内。
引用 路石 2014-10-20 15:12
同郭松民一样,作者主要的理论缺陷(不说阶级立场了)是不懂“国家”,不能深刻认识、弄懂以及如何运用无产阶级获得胜利后继承下来的这个祸害。要认真讨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必须掌握马列毛主义的国家学说,首先要读懂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引用 xiaoliwencai 2014-10-20 07:37
中流击水:必须对中国的官僚主义者阶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引用 龙翔五洲 2014-10-20 06:41
“从追求无产阶级全局利益最大化这一立场看问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消亡以前,只有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才是符合无产阶级全局和总体利益的机制。”——这种观点并不能根本解决走资派的产生、发展壮大、最后篡党夺权的问题。更不能解释类似当今中央已经修正主义化彻底走资本主义的党中央一个劲地要求全国各地党组织“要紧跟党中央”、“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继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危害性问题。
引用 龙翔五洲 2014-10-20 04:11
“列宁的建党 理论主要的是在与资产阶级政权的斗争中形成的,而不是在与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进行的斗争中形成的。问题在于,掌权后无产阶级政党的地位由革 命党变为执政党,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只强调群众路线,没有強调群众监督的建党理论就显得有些先天不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党在掌权后几乎先后都变质了, 都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成为压迫工人阶级的党国一体的官僚资产阶级政党,进一步暴露了原有理论的缺陷。”——这就是我们探讨重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的必要性之出发点,一味拒绝探讨是不对的。
引用 xiaoliwencai 2014-10-19 14:47
对《 郭建波:对问题中国几位学者发言总评》的点评
http://www.1931-91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4829&extra=page%3D1
引用 远航一号 2014-10-19 12:58
柳实同志的编者按写得很好。

查看全部评论(8)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4 09:09 , Processed in 0.018242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