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评央视在918的新闻报道

2014-9-20 00:03|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16| 评论: 0|原作者: 道在明明|来自: 红色故乡网

摘要: 我们今日纪念九一八,应该记取九一八的深刻教训,那就是内耗不断,国家必亡。泱泱中华,外敌岂能灭我?如今,中国周边形势再次紧张,美国把大批军事力量部署在中国周边,小日本又蠢蠢欲动。


  今日九一八,早起打开电视,央视在播报关于九一八的新闻,国际频道、新闻频道都在播。但是,CCTV的编导和专家们,不知是无知还是故意回避历史,都在强调鬼子的因素而绝口不提或轻描淡写中国内部因素。狼总是要吃羊的,婆婆妈妈谴责吃羊的狼,有何意义?想我巍巍中华,如果不是自灭,小小倭寇敢有草蛇吞象之心?

  央4播音员把东北军内调说成是日本策划的阴谋,这是赤裸裸的篡改历史,这是把深刻的历史浅薄化,这是故意掩盖民族灾难的根源。若不惮以邪恶之心忖度央视,这是在为美日新一轮的灭亡中国企图打掩护。

  九一八事变前,蒋冯阎中原大战不可开交,张学良雄踞东北待价而沽,以期获得最大利益。当中原大战形势渐趋明朗,蒋介石开出的条件也远远超过阎锡山时,张学良乃率东北军主力入关。张学良的加入,使天平迅速倾向蒋介石,张学良也因此重新获得京津冀热察广大地区。大战之后,冯玉祥出洋游历,阎锡山蜷局山西,蒋介石驱兵剿共,此时,张学良若有丝毫爱国之心、家仇之恨,理应把东北军主力调回东北防范倭寇。然而,封建军阀的本性从来最注重的是集团利益,哪里顾得上什么爱国不爱国?当日寇在东北逐渐露出爪牙时,张学良也并未积极防范。为什么?因为张学良压根没有得罪日本鬼子的念头,不要说鬼子炸死一个亲爹,就是炸死他十个亲爹他也不会有这念头。以当时中国的政治生态,如果张学良与日寇开战,谁最高兴?答案是蒋冯阎。

  冯阎二人自不消说,可借机东山再起。蒋介石更是巴不得鬼子与张学良火并。蒋介石虽说有个中央的头衔,但是势力范围仅限于江南,从未染指过黄河以北,借日本人的手,正可收拾张学良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浴血奋战,蒋介石断粮断弹,阻止民众支援。冯玉祥组织察绥抗日同盟军,蒋介石趁机派兵抄其后路,不仅帮助鬼子粉碎了冯玉祥的这次努力,还害死了民族英雄吉鸿昌。吉鸿昌临刑赋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才是爱国将军,这才是民族英雄!

  别人在前线拼命,老蒋端人家老窝,这种伎俩,张学良东北军封建军阀集团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如果张学良敢于抵抗日本,老蒋必然背后拆台甚至夹攻东北军。这样一来,张学良不仅东北不保,连京津冀热察也会丢掉。而如果放弃东北,张学良还有可能保留华北势力,这就是张学良的真实想法。

  我们今日称张学良是爱国将领,那是后来他发动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时的张学良,已经地盘尽失,部队也大大削弱。蒋介石让丢国弃家的张学良围剿红军,然而缺德的老蒋干尽缺德之事。张学良被打掉一个师,老蒋取消一个师番号,张学良被打掉一个团,老蒋取消一个团的番号。张学良已是走投无路。八路军三个师的番号,原来本是东北军的,都是在围剿红军的过程中被消灭的。走投无路的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成就了自己一生的辉煌,此是后话。

  今人在讨论九一八时,总是讨论蒋介石是否有不抵抗的电报。拥张派说有,以证明张学良是始终一贯以民族利益为重。拥蒋派说无,以证明老蒋也是爱国的。其实,有无电报并不是一个关键事件,讨论这个问题对于研究九一八事变没有丝毫意义。请拥张派想一想,如果蒋介石一封电报就令张学良俯首帖耳,老蒋中原大战还需要打那么辛苦吗?请拥蒋派想一想,即便九一八老蒋没有给张学良电报,就能证明老蒋不卖国吗?夹击抗日军民、破坏抗日运动、杀害抗日人士、何梅协定、塘沽协定、淞沪协定……一桩桩、一件件铁案在册,区区一封电报有何轻重?

  我们今日纪念九一八,应该记取九一八的深刻教训,那就是内耗不断,国家必亡。泱泱中华,外敌岂能灭我?如今,中国周边形势再次紧张,美国把大批军事力量部署在中国周边,小日本又蠢蠢欲动。不过,与内奸误国相比,这都是纤芥之疾。什么是心腹大患?不能正视屈辱历史,按美国意愿私有化改革,全国主流媒体都按美国腔调发声,吴建民这样的卖国外交路线。

  吴建民在凤凰卫视“环球大视野”指责罗援将军内惩汉奸、外御强敌的积极备战策略是“要犯时代错误”。然而,我们翻遍中外历史,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远自中国的战国时代,近到英国的张伯伦绥靖,从未有积极备战而犯时代错误者,却常有和平幻想而误国误民者,号称学者、荣登央视百家讲坛向国民灌输醉生梦死的吴建民焉能不懂?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3 22:26 , Processed in 0.01027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