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学习园地 查看内容

马克思《资本论》学习纲要

2014-9-2 01:42| 发布者: 御姐脚上袜| 查看: 2318| 评论: 11|原作者: 谭乃彰|来自: 东方红社科网

摘要: 谭乃彰教授的《马克思〈资本论〉学习纲要》是他在十多年讲授《资本论》过程中形成的精品,把《资本论》三卷200万字的内容,用3万多字、113条要点,简明扼要、比较通俗地概述了全书的梗概,是引导我们深入观瞻《资本论》幽深宏伟胜景的“导游图”。

    二十九  商品的形态变化及其公式

    1.商品的交换过程及其形态变化

    当货币产生后,使原来包含在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交换过程是通过商品转化为货币,再由货币转化为商品,即通过商品形态变化来实现的。因此,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下列形态变化中进行的;

    商品—货币—商品(W—G—W

    2.商品的第一个形态变化,或卖

    W—G,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是商品转化货币的过程。

    3.商品的第二个形态变化,或买

    G—W,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也是商品的最终形态变化。

    4. 商品总形态和商品流通

    每一个商品总形态的变化,是由两个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阶段所组成,即由W—G G—W所组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商品到商品的循环。每一种商品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说,“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带来危机的可能性。

    三十  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

    商品的形态变化产生了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引起了货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商品本身的形式的运动。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而货币流通,反映着商品流通。马克思说,“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

    三十一  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过程需要多少货币呢?决定这个货币流通量有哪些因素呢?首先,决定于商品价格总额,而商品价格总额,又取决于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水平。其次,也决定于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量,就是以货币流通速度去除商品价格总额。用公式来表示:

    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十二  纸币及其流通规律

    纸币是指法律规定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它是直接从金属铸币流通中产生的。纸币是代表金属铸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如果纸币发行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那未,就会信用扫地,价格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三十三  货币贮藏手段及其作用

    货币既然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有了货币就能购买到一切商品,人们就把货币看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而贮藏起来,这样货币就暂时退出流通成为贮藏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货币的贮藏职能,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马克思说,“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

    三十四  货币的支付手段及其货币流通

    1.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和特点

    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买卖开始分离,出现了先购买后付款的延期支付方式,用于延期支付的货币就取得了支付手段的职能。在货币当作支付手段的条件下,买者和卖者已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债务关系。在这里,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

    2.货币的支付手段出现后的货币流通量

    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货币的流通量的规律,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等于出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支付总额,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除以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十五  世界货币

    1. 世界货币职能的产生和特点

    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作用突破了一国的界限,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货币便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一般地说,只有黄金和白银才能充当世界货币。

    2.世界货币的职能

    世界货币职能主要表现是:作为支付手段,支付国际贸易差额;作为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作为社会财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剩余价值论

    三十六  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1.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商品(W)—货币(G)—商品(W),是为买而卖”,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货币(G)—商品(W)—货币(G),是为“卖而买”,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

    2.它们在内容上还有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其商品流通,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其资本流通,“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它要求价值增殖,“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三十七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㈠、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流通公式的完整形式是货币(G)—商品(W)—更多的货币(G')。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商业资本,而且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因此,它是资本的总公式。

    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G—W—G'本身看,交换的结果产生了剩余价值,这与等价交换的规律矛盾。

    那末,剩余价值究竟是从哪里产生呢?

    1.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任何人从流通中取出的价值,都不会大于他投入流通的价值。”不会形成剩余价值。

    不等价交换,无论是高价出卖还是低价购买,都会因买卖是相互行为而彼此抵消,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

    2.离开流通过程也不会形成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

    3.总公式的矛盾的解决条件

    总公式的矛盾怎么解决呢?马克思指出,“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即要遵守等价交换原则,又要让资本家“在过程终了时必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因此,“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三十八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转化为资本的货币的价值的变化,不能发生于货币本身,也不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这种变化必须是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购买一种特殊商品,它在使用时能够创造价值,并且创造大于本身具有的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三十九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要有人身自由,有权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售;第二,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社会发展由封建主义进入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出现的。因此,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四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是作为活的个体的能力而存在。而活的个体要维持生存,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力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确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

    第一,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第二,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第三,劳动者一定的教育训练费用。

    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也就是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它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四十一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虚伪性

    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进行的,而这个领域被资产阶级经济学描写为自由平等的乐园。然而只要我们离开流通领域,走进生产领域,人剥削人的情况就出现了。正如马克思说的,“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背后,隐藏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四十二  劳动过程的简单三要素

    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态,劳动过程有三个简单的因素:

    1.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

    2.劳动对象。

    3.劳动资料。

    这三个要素,互相结合,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如果从产品角度考察劳动过程的三要素,“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前者是物的因素,后者是人的因素。物必须与人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也才有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

    劳动过程作为一般意义来理解,它是人与自然相结合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

    四十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2.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

    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是雇佣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是强制性的,绝不是什么“自由”的,工人是资本家奴役和掠夺的对象。

    四十四  价值形成过程

    按照价值规律,每个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价值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1.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

    2.工人新加的劳动形成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具体劳动,而是抽象劳动,它形成新的价值。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另一方面,工人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但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产生剩余价值。要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还必须分析价值增殖过程。

    四十五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的源泉是什么?秘密又在哪里?马克思是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质来阐明的。

    价值增殖的秘密在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就是说,劳动力商品不同于其它一般商品,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而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正是看中了这个差额。因此,在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在它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这个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价值的增殖部分,也就是被资本家白白占有的剩余价值。

    2.价值增殖过程的特点

    第一,如果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比较一下就会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第二,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四十六  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

    ㈠、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

    1.同一次劳动既创造新价值,又转移旧价值。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劳动者把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另一方面,又同时以具体劳动形式把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到产品上面保存下来,这是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劳动的二重性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两次劳动。

    2.同一次劳动的二重结果是由劳动的二重性产生的。作为具体劳动,把旧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作为抽象劳动,在产品加进了新价值。

    ㈡、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1. 生产资料是转移旧价值;

    2.劳动力的使用创造新价值。

    劳动力的活动,“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

    四十七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称为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变为可变量,因此称为可变资本。

    资本的这种划分,是马克思的又一伟大功绩。这种划分,科学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同时也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一理论,在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十八  剩余价值率及其公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价值变动的结果。

    剩余价值率m'=m/v

    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四十九  工作日的界限

    工作日是可变的。工作日由两部分劳动时间构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的情况下,工作日是随着剩余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动。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但是,它只能在一定界限内变动。它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点:劳动力的身体界限;道德界限。

    五十  工人和资本家围绕工作日界限的斗争

    资本家总是力求延长工作日;而工人则尽力反对延长工作日。“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

    五十一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那末,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怎样才能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呢?

    1.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可以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2.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3.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

    五十二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他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使他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结果不仅获得剩余价值,而且还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性质,是属于相对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是,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五十三  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是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从而使工人劳动力便宜,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省劳动,目的绝不是缩短工作日,而是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可见,资本家阶级提高劳动生产力,是以达到进一步加深对工人剥削为目的的,这就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之间的对抗性质。

    五十四  机器大工业和剩余价值

    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有三种历史形式:

    1.协作。资本主义简单协作,是以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又以资本家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生产的起点”。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

    2.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也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是一种过渡形式。工场手工业有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前者是初级形式,后者是完成形式。工场手工业,是社会生产过程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是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阶段。

    3.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是以劳动力为起点,机器大工业是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因此,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机器,是由发动机、传动机和工具机或工作机这样三个不同部分组成的。而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工作机“是唯一有决定意义的”。(《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74页。)资本家用机器生产,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扩大了剥削范围,工人家庭男女老少都处于资本的统治之下:延长工作日;强化劳动,提高了剥削程度。“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机器大工业“是对抗的根源”,也“是解决这些对抗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创造者,当然,这种解决不可能走平静舒坦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57页。)

    五十五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有如下三点: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只与工作日长度有关,不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它要以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为条件。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劳动则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都是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资本家剥削工人,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

    五十六  剩余价值的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

    剩余价值的生产,要求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自然条件的好坏有一定联系。从这个意义说,剩余价值有个自然基础。然而,劳动生产率不仅跟自然条件相联系,还跟人的作用和社会条件相联系。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能否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制度。剩余价值只能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它是资本和劳动特定关系的表现,而绝不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五十七  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

    恩格斯指出,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并不是纯粹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l页)只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论证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才能彻底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

    劳动力和劳动是有区别的。劳动力是商品,而劳动不是商品。

    1.如果劳动是商品,那末它必须在出卖前就已经独立存在。但是,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只有在劳动过程才表现出来,所以它不能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因而也不是商品。

    2.劳动不是商品,也没有价值。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这是无谓的同义反复。

    3.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工人得到的工资就应该等于他的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而资本家也就不能获得剩余价值,这也就取消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

    五十八  工资的本质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工资的形式,工人为资本家劳动后,从资本家那里获得工资,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本文导航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大黑山 2014-9-3 06:50
御姐脚上袜:  ... 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当中,也是这样。如果工人阶级——特别是大多数普通工人——不能参与管理,谈什么“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呢?
真正进行管理工作的只能是有限的人。所有人都是管理者或者大家轮流坐庄都只能是空想。但是劳动者一方面可以了解管理者是如何管理的,另一方面劳动者应该有权力任免管理者。有了这两条,劳动者就真的是主人了。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4-9-2 15:07
大黑山: “只要有很多人在一起进行协作的劳动,这种劳动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和管理。这种劳动是由协作过程本身产生的,是一种生产劳动,并不 ...
一〇二  监督和指挥劳动的二重性
    凡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这种劳动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只要有很多人在一起进行协作的劳动,这种劳动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和管理。这种劳动是由协作过程本身产生的,是一种生产劳动,并不随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另一方面,“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种劳动是由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质产生的,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剥削者在组织和指挥被剥削者劳动的同时,必然要对被剥削者的劳动进行监督,从而产生监督劳动。
     因此,资本家进行的这种监督劳动实际上是一种剥削活动,而不是劳动过程中的管理劳动。
————————————————————————————————————
     所以,只要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者试图变成生产资料的支配者、乃至所有者,他们对工人的管理就会变成监督,他们与工人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来。

     要防止这样的演变,就是要实行“鞍钢宪法”,就是要赋予劳动人民通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方式参与企业管理,拥有监督、乃至撤换管理者的权利。

    毛泽东指出:“如果劳动人民管理国家各项事业的权力得不到保障,那么他们其他方面的权利也不能得到保障。”这样,“国家的主人翁”就仅仅只是宪法上的规定而已,落不到实处。

    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当中,也是这样。如果工人阶级——特别是大多数普通工人——不能参与管理,谈什么“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呢?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4-9-2 14:49
水边: 第28条少了一点点,能否辛苦御姐脚上袜再补上?
那几个公式有没有问题?电子版《资本论》的制作者疏忽了,把公式搞错了;或者我自己眼花,看错了——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4-9-2 14:42
水边: 第28条少了一点点,能否辛苦御姐脚上袜再补上?
为什么现在我不能编辑,不能加到正文里了?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4-9-2 14:40
二十八  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1.价格偏离价值的可能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大于或小于商品的价值量。因此,“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2.价格与价值背离现象,并不是价格形式的缺点,相反地,却使价格形式成为适合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
    3.价格形式不仅可以引起价格与价值之间量的偏离,而且还包藏着一个质的矛盾,致使有的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也没有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可以有价格,可以被他们的所有者当作商品出卖以换取金钱,如良心、名誉等等。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4-9-2 14:37
水边: 第28条少了一点点,能否辛苦御姐脚上袜再补上?
咦,怎么又少了?凌晨的时候还好好的呀!稍等一下。
引用 大黑山 2014-9-2 10:50
“只要有很多人在一起进行协作的劳动,这种劳动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和管理。这种劳动是由协作过程本身产生的,是一种生产劳动,并不随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 在公有制下,依然如此。少数人将是生产的指挥管理者,而另外的多数人是劳动者。

“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是划分阶级的基本依据。”
===> 公有制下,从所有制看人们没有地位差别。但从指挥管理生产过程的角度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所以,社会主义依然是一个阶级社会:社会生产的管理者阶级,和劳动阶级。

以上是理论推导。现实里,前30年的干部和群众,后30年的官员和民众,其区别是无可否认的现实存在。
引用 水边 2014-9-2 09:48
御姐脚上袜: 能否在“分页导航”注明,每一页是从第几条到第几条?
第28条少了一点点,能否辛苦御姐脚上袜再补上?
引用 水边 2014-9-2 09:44
第一页:1-28条
第二页 29-58条
第三页 59-90条
第四页 91-113条
引用 水边 2014-9-2 09:40
御姐脚上袜: 能否在“分页导航”注明,每一页是从第几条到第几条?
感谢御姐脚上袜!
分页导航没有那么高级的设置,我可以手动添加到编者按里。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4-9-2 03:40
能否在“分页导航”注明,每一页是从第几条到第几条?

查看全部评论(1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9 10:33 , Processed in 0.012984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