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学习园地 查看内容

马克思《资本论》学习纲要

2014-9-2 01:42| 发布者: 御姐脚上袜| 查看: 2296| 评论: 11|原作者: 谭乃彰|来自: 东方红社科网

摘要: 谭乃彰教授的《马克思〈资本论〉学习纲要》是他在十多年讲授《资本论》过程中形成的精品,把《资本论》三卷200万字的内容,用3万多字、113条要点,简明扼要、比较通俗地概述了全书的梗概,是引导我们深入观瞻《资本论》幽深宏伟胜景的“导游图”。
马克思《资本论》学习纲要(校对完整版)

    发布者说明:

    1、本贴为完整版,包括所有“113条要点”(见下“东方红网编者按”)和作者本人撰写的前言。但是,不包括很可能也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后记(见目录),也没有原编者按中所说的“尚可同志的两篇旧文”。

    2、第31、48、86、88、89、93条要点中的公式,参照我以前下载的《资本论》.chm版进行校对,大部分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如有错误,欢迎指出来。

    3、在目录中加注条目序号和页码,以便阅读。以编辑手段突出各级标题,以示醒目。


    【东方红网编者按】李成瑞同志的《认真学习“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一文,结合当前实际,阐述了学习《资本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资本论》三卷的重点问题作了通俗解说,并对今后如何运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的基本原理,指导继续革命、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新长征,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和讨论的看法。

    该文在本网发表,并为其它网站所转载,受到热爱和追求马列毛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广大网友的好评。

    谭乃彰教授的《马克思〈资本论〉学习纲要》是他在十多年讲授《资本论》过程中形成的精品,把《资本论》三卷200万字的内容,用3万多字、113条要点,简明扼要、比较通俗地概述了全书的梗概,是引导我们深入观瞻《资本论》幽深宏伟胜景的“导游图”。

    现本网把谭乃彰教授的《马克思〈资本论〉学习纲要》介绍给大家,相信对我们学习马克思《资本论》原著会大有裨益。

    同时,为了帮助同志们以《资本论》为武器,批判中国修正主义集团散布的“资本家也是劳动者”的谬论,配合发表尚可同志的两篇旧文:《资本家是不是劳动者?》和《评“劳动大军”笑迎老板加盟》,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资本论》

学习纲要

谭乃彰

 

目录                                                      页码 

前言                                                        1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1-6)                 1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7-9)                       1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1074)                 1-3

    劳动价值论(10-35)                                    1-2

    剩余价值论(36-58)                                     2

    资本积累论(59-74)                                     3

《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7590)                  3

    资本循环论(75-77)                                     3

    资本周转论(78-82)                                     3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83-90)             3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91-113)            4

    剩余价值和利润(91-95)                                 4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96-98)                             4

    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99-105)                            4

    地租理论(106-109)                                     4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110-111)                           4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112-113)                           4

后记                                                        -

 

    前言

    恩格斯晚年说过,“如果出一套通俗的语言解说《资本论》内容的小册子,那倒是件很好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95页)这本小册子,是按照恩格斯的教导整理出来的,供讨论研究,批评指正。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4页)恩格斯还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的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它一出现,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经济学也就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6页)恩格斯说过,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改造为唯物辩证法,“并且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的事实,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7页)。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号召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他指出,“或者有人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么,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34页》)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当时的中央机关,比如马列学院成立了学习《资本论》小组。毛泽东特别得重视和研究《资本论》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毛泽东也是这样学习和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他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7308页)

    在当前,认真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很有必要的。《资本论》是共产党人批判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及其追随者的理论武器。

    《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马克思从事《资本论》的写作,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整整用了四十年的时间。《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和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列宁指出,《资本论》是“现代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列宁选集》第1卷第92页)

    《资本论》论的是资本;而资本,则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页)《资本论》这部著作,是以剩余价值为核心的。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阶级对抗关系。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43页)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科学地分析和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可以这样说,《资本论》实际上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论”。恩格斯说过,“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63页)他还说过,“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斗争成了我们这一时代的主要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1页)

    《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历史规律;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其唯一道路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历史表明,《资本论》象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所以,恩格斯曾经自豪地宣称:“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他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指出的,“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页)因此,《资本论》很快就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定义

    恩格斯给政治经济学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又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 就是说,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科学。恩格斯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3页)

      生产和交换的关系

    1.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

    2.在生产和交换关系中,是生产决定交换,而交换对生产又有反作用。

    3.生产和交换,.它们两者有相对的独立性,“都有多半是它自己的特殊的规律”;同时,两者之间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生产和交换与分配的关系

    1.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决定分配的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尤其是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决定产品分配方式。

    2.分配对生产和交换又有反作用。

    3.“随着分配上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历史地变化的,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历史条件,各个国家是不相同的;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时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时代都是一样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

      特殊规律与普遍规律

    恩格斯按着领域和时间把经济规律划分为两大类: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特殊规律,是指在某一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普遍规律,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因此,我们既要注意研究特殊规律,又要注意研究普遍规律。在研究方法上,恩格斯说,“它首先研究了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在完成了这种研究之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生产和交换的、最普遍的规律”。

      广义的政治经济学与狭义的政治经济学

    恩格斯还从研究范围的不同,把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广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狭义的政治经济学.广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及分配规律的科学。这样的政治经济学在当时还有待于创立。狭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只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是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发行时马克思亲自写的。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主要阐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也论述了《资本论》研究方法。

    七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说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采取雇佣劳动和资本相结合的方式讲的。这样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总之,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八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和它的研究对象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里说的现代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如上所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就是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就是资本主义之经济规律。《资本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因此,《资本论》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理论武器,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九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形态,要透过现象,揭示它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运用科学抽象方法,进行理论概括。科学抽象法的实质,是唯物辩证法在分析经济形式方面的应用。《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马克思正是运用科学抽象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是以资本为中心,全面分析和论述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巨大著作。这部著作,共分三卷。第一卷,是论述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二卷,是论述剩余价值的流通;第三卷,是论述剩余价值的分配。1886年,恩格斯在《英文版序言》中说:“第一卷是一部相当完整的著作,并且二十年来一直被当作一部独立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35—36页)第一卷的中心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它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本质和秘密,构成了《资本论》的核心和基础,没有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就没有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分配。第二、三卷是第一卷论述剩余价值理论在流通和分配方面的展开。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劳动价值论

      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使用价值,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使用价值的质,是回答物有什么用途问题。它是由商品体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每种物的有用性,又因其本身具有的物质性能是多方面的,所以它对人们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量是回答怎么计量问题。使用价值的量,是由社会尺度来衡量。

    3. 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和作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而是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但在商品生产社会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马克思由此转到分析价值。

    十一  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1.交换价值,它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各种使用价值能按一定比例交换,表明其中必定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交换价值是这个共同东西的表现形式。这个共同的东西,不是使用价值,而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即价值。所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而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价值实体,它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人类劳动,不是个别人的私人劳动,而是共同的社会劳动。价值必须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

    3.价值量,它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里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而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第二,劳动生产力变化,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第三,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十二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否则,就不是商品。比如,空气等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不是商品;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也不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也不能成为商品。

    十三  具体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的劳动。“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 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2.具体劳动是有质的区别的,是社会分工的基础。正因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才形成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3.具体劳动的作用,是生产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互相对立”,是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  

    十四  抽象劳动

    1.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如果把劳动的有用性撇开,生产活动就只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但是,商品价值体现的人类劳动的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2.抽象劳动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即是简单平均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3.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

    十五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研究商品价值量,不仅要区分个别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而且要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而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包含一定技巧和知识运用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因此,商品的价值是由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确定商品价值量时,必须以简单劳动作为统一的计算单位,把复杂劳动折合成若干倍的简单劳动。什么样的劳动是简单劳动或复杂劳动,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是不同的。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

    十六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

    1.作为形成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有意义的是从质的方面来考察的,它回答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有意义的是从量的方面来考察的,它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是相反方向的发展,来源于劳动二重性。生产力的变化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和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就是说,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只会引起使用价值量的变化,却不会引起价值总量的变化,但会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劳动二重性,形成商品二因素。作为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十七  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要意义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和论证的,它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从而也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解决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比如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等等,提供了一把钥匙。因此,马克思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十八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十九  商品二重形式及其实质

    这个二重形式,是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前者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的关系。

    二十  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商品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品的价值关系。这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因此,分析这个形式确实困难。价值形式“这部分对全书来说太有决定意义了”,它“包含着萌芽状态中的劳动产品的一切资产阶级形式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311页)马克思从价值形式的总体出发,分析了价值表现两极之间的辩证关系。

    1.价值形式两极的作用

    上述两种商品在价值关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20码麻布是通过1件上衣相对地表现自己的价值,起着主动作用,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而上衣则成为麻布价值表现的材料,起被动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2.价值形式两极的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极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同时,又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

    3.价值形式两极的地位

    一个商品是相对价值形式还是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在价值关系中所处的地位。马克思说,“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以上三点,是马克思以经济范畴形式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规律的主要内容。矛盾规律,是《资本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以经济范畴形式写成的唯物法大纲。恩格斯说,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改造成唯物辩证法,“并且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的事实,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7页)毛泽东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学习唯物辩证法“最好的模范”。“《资本论》所分析的,是那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及消灭,反映出来的各经济范畴的发展的辩证法。这个问题之解决的唯物论性质,在于他以物质的客观历史做基础,在于把概念和范畴当做这一现实历史的反映。”(《辩证法唯物提纲》(内部发行),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10月第1版第17页)

    二十一  相对价值形式

    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相比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一单位的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每一个这样的比例总是包含这样的意思:麻布和上衣作为价值量是同一单位的表现,是同一性质的物。麻布=上衣是这一等式的基础。

    价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现价值,而且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即价值量。比如,用一件上衣来表现20码麻布的价值量。价值量的相对表现,随着两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大致有如下四种情况:

    1.麻布价值变化了,上衣的价值不变。如果生产麻布的劳动生产力有变化,而生产上衣的劳动生产力保持不变,麻布的相对价值量的增减(表现在上衣上的价值)与它自身价值成正比。

    2.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麻布的相对价值量的增减与上衣的价值变化成反比。

    3.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劳动,如果按同方向和同比例变化,则麻布的相对价值量保持不变。“只有把它们同价值不变的第三种商品比较,才会发现它们的价值的变化。”

    4.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如果按同方向,但不同比例变化,或按反方向变化,则可以根据以上三种情况推知麻布相对价值的变化。

    因此,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二十二  等价形式

    当商品A(麻布)通过不同种商品B(上衣)的使价值表现自己的价值时,它就使得商品B取得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即等价形式。因此,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等价形式有如下三个特点:

    1. 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二十三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上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每一种新的价值形式,一方面克服旧形式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加深和扩大商品所固有的矛盾。所以,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产生,使商品的内部矛盾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二十四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具体表现出来的。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其它三种职能,是在前两种职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五种职能的排列顺序,不是任意的,而是与它们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也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货币职能的发展,表示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发展。而货币的各种职能,统一地表现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二十五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1.商品拜物教来自商品形式本身

    商品的神秘性不是来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规定的内容,而来自商品形式本身。劳动产品取得了商品的形式,意味着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取得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而当劳动被社会规定为抽象的或等同的性质,就以价值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商品产生神秘性。商品的神秘性,不过在于人们在商品形式面前,把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看成物的自然属性,把人的关系看成物的关系。   

    2.商品拜物教存在的根本原因

    商品拜物教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只有通过交换才表现为社会劳动。因此,在生产者面前,人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和物的关系。

    3.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不存在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说,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有意识计划之下的时候”,“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二十六  价值尺度

    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这是货币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能。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这个内在尺度的外在的必然表现形式。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形式来表现的。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表现价值,因而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二十七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

    1. 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金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

    2. 作为价值尺度,它用来使商品的价值变为价格,变为想象中的金属;作为价格标准,它计量这些金属。

    但是,这两种职能是密切联系的。价格标准是以价值尺度为前提而形成的,有了价格标准,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才能具体地表现出来。所以,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服务的。

    二十八  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1.价格偏离价值的可能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大于或小于商品的价值量。因此,“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本文导航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大黑山 2014-9-3 06:50
御姐脚上袜:  ... 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当中,也是这样。如果工人阶级——特别是大多数普通工人——不能参与管理,谈什么“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呢?
真正进行管理工作的只能是有限的人。所有人都是管理者或者大家轮流坐庄都只能是空想。但是劳动者一方面可以了解管理者是如何管理的,另一方面劳动者应该有权力任免管理者。有了这两条,劳动者就真的是主人了。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4-9-2 15:07
大黑山: “只要有很多人在一起进行协作的劳动,这种劳动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和管理。这种劳动是由协作过程本身产生的,是一种生产劳动,并不 ...
一〇二  监督和指挥劳动的二重性
    凡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这种劳动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只要有很多人在一起进行协作的劳动,这种劳动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和管理。这种劳动是由协作过程本身产生的,是一种生产劳动,并不随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另一方面,“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种劳动是由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质产生的,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剥削者在组织和指挥被剥削者劳动的同时,必然要对被剥削者的劳动进行监督,从而产生监督劳动。
     因此,资本家进行的这种监督劳动实际上是一种剥削活动,而不是劳动过程中的管理劳动。
————————————————————————————————————
     所以,只要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者试图变成生产资料的支配者、乃至所有者,他们对工人的管理就会变成监督,他们与工人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来。

     要防止这样的演变,就是要实行“鞍钢宪法”,就是要赋予劳动人民通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方式参与企业管理,拥有监督、乃至撤换管理者的权利。

    毛泽东指出:“如果劳动人民管理国家各项事业的权力得不到保障,那么他们其他方面的权利也不能得到保障。”这样,“国家的主人翁”就仅仅只是宪法上的规定而已,落不到实处。

    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当中,也是这样。如果工人阶级——特别是大多数普通工人——不能参与管理,谈什么“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呢?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4-9-2 14:49
水边: 第28条少了一点点,能否辛苦御姐脚上袜再补上?
那几个公式有没有问题?电子版《资本论》的制作者疏忽了,把公式搞错了;或者我自己眼花,看错了——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4-9-2 14:42
水边: 第28条少了一点点,能否辛苦御姐脚上袜再补上?
为什么现在我不能编辑,不能加到正文里了?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4-9-2 14:40
二十八  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1.价格偏离价值的可能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大于或小于商品的价值量。因此,“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2.价格与价值背离现象,并不是价格形式的缺点,相反地,却使价格形式成为适合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
    3.价格形式不仅可以引起价格与价值之间量的偏离,而且还包藏着一个质的矛盾,致使有的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也没有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可以有价格,可以被他们的所有者当作商品出卖以换取金钱,如良心、名誉等等。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4-9-2 14:37
水边: 第28条少了一点点,能否辛苦御姐脚上袜再补上?
咦,怎么又少了?凌晨的时候还好好的呀!稍等一下。
引用 大黑山 2014-9-2 10:50
“只要有很多人在一起进行协作的劳动,这种劳动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和管理。这种劳动是由协作过程本身产生的,是一种生产劳动,并不随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 在公有制下,依然如此。少数人将是生产的指挥管理者,而另外的多数人是劳动者。

“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是划分阶级的基本依据。”
===> 公有制下,从所有制看人们没有地位差别。但从指挥管理生产过程的角度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所以,社会主义依然是一个阶级社会:社会生产的管理者阶级,和劳动阶级。

以上是理论推导。现实里,前30年的干部和群众,后30年的官员和民众,其区别是无可否认的现实存在。
引用 水边 2014-9-2 09:48
御姐脚上袜: 能否在“分页导航”注明,每一页是从第几条到第几条?
第28条少了一点点,能否辛苦御姐脚上袜再补上?
引用 水边 2014-9-2 09:44
第一页:1-28条
第二页 29-58条
第三页 59-90条
第四页 91-113条
引用 水边 2014-9-2 09:40
御姐脚上袜: 能否在“分页导航”注明,每一页是从第几条到第几条?
感谢御姐脚上袜!
分页导航没有那么高级的设置,我可以手动添加到编者按里。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4-9-2 03:40
能否在“分页导航”注明,每一页是从第几条到第几条?

查看全部评论(1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6:50 , Processed in 0.027880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