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老师评语里的毛泽东

2014-8-25 23:1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88| 评论: 2|原作者: 唐振南|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老师评语里的毛泽东时间:2014-08-25 12:39来源:来稿作者:唐振南点击:369 次 (一)  1902年,少年毛泽东进韶山南岸私塾,启蒙老师是邹春培,在邹老师手下学了二年半。毛泽东读书很认真,肯动脑子,功课没有完,谁也拉不动他。他总是一句一句地默读,一笔一笔地写。当时私塾教的是经书,儿童是很难读懂的。书里说的是什么,老师也不讲解,讲也讲不清楚。毛泽东按照老师的规定,读完功课。他记忆力强,领悟也快。有一天,邹老师给他 ...

老师评语里的毛泽东

时间:2014-08-25 12:39来源:来稿 作者:唐振南 点击: 369 次
     (一)
  1902年,少年毛泽东进韶山南岸私塾,启蒙老师是邹春培,在邹老师手下学了二年半。毛泽东读书很认真,肯动脑子,功课没有完,谁也拉不动他。他总是一句一句地默读,一笔一笔地写。当时私塾教的是经书,儿童是很难读懂的。书里说的是什么,老师也不讲解,讲也讲不清楚。毛泽东按照老师的规定,读完功课。他记忆力强,领悟也快。有一天,邹老师给他点书,教他一字一句地读。他却说:春培阿公,你老人家不用点书,省得费力。邹老师要他背书,他果真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了。邹先生喜爱地说:“教这学生真省事。”从此,同学们尊称毛泽东为“省先生”。
  毛泽东从小喜爱游泳。有一天,他带领几个同学在池塘里游泳,邹老师发现了,怕出事,决心严惩他们——打手板。邹老师说:是谁叫你们出去的,谁带的头?孩子们眼看大难临头,面面相觑。毛泽东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说:邹老师,是我带的头,你要打就打我。毛泽东从容地打开《论语》,继续说:邹老师,在你将要教的课文里,孔子问曾点有何爱好?曾点说,喜爱游泳。孔子听了很高兴,说:“吾与点也”,赞成曾点等少年到沂河里去游泳。邹先生脸红耳赤,嗫嚅半天,语气有所缓和说:我出对联,对不出的要打手心。邹老师的出联是“世上万般皆下品”;毛泽东的答联是“思量惟有读书高”。邹先生紧接又出“濯足”;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对答“修身”。邹春培连连点头,事后向毛泽东的母亲说:“石三伢子有些特殊,我的墨水少了,免得延误他,另请高师吧!”
 
  (二)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堂兄,也是他的私塾老师。毛宇居深知毛泽东会读书,已经读完《四书》、《五经》了,给他另开“小灶”,叫他读《左传》、《公羊春秋》等。有一天,毛宇居有事外出,交待学生在教室里好好读书。毛泽东认认真真读了几遍,就与同学上山摘野果。毛宇居回来发现了,要惩罚他们。毛泽东实话实说:“闷在屋里,头晕脑胀,死背硬读也没用。”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他,指着院中央的天井说:“我要你赞井。赞不出,我先打你的屁股,再告诉你爹。”毛泽东绕着天井转了两圈,只见天井里,清澈见底,卵石片片,几条由同学们从溪沟里抓来的鱼,在有限的空间里来回游动。于是,他沉思片刻,赞颂道:“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
  毛宇居听出“赞井”,有批评他的教学方法的意思,但深感他才智敏捷,讲得又有道理,不仅没有整治他,还赞叹不已。后来,向其父毛顺生说:“三伢子既调皮,又诚实,天资好,是奇才,应送他多读几年书。”1927年元月,毛泽东考察韶山农民运动,毛宇居主持欢迎会,致辞说:“毛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1940年,毛宇居主编韶山毛氏四修族谱,在毛泽东名下注有“闳中肆外,国尔忘家”的赞语。1949年秋,毛宇居赠诗毛泽东,其中有“一领青衫建元谋,手无寸铁敌王侯……一腔热血关天下,国尔忘家志不移。”
  在毛宇居处学习半年后,父亲毛顺生因为经营谷米、贩卖牲猪生意,不能专心致志从事农业,急需毛泽东出来顶替他。这样,从1907年春至1910年夏,毛泽东在家务农。白天,毛泽东做一个全劳动力的农活,晚上替父亲记账。记完账后,他继续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凡是他能够找到的书,一些古典名著都是在家劳动期间读的。
 
  (三)
  毛麓钟是毛泽东共高祖的堂伯父,是当时韶山毛氏家族中最后一个秀才。他思想进步,主张推倒满清政府,建立民国。1910年上半年,他在韶山冲东茅塘办了一所私塾,是毛泽东最后一位私塾老师。他对毛泽东非常器重,常向人说:“润之有超群的领悟力和非凡的记忆力。他读《史记》、《汉书》、《通鉴纲目》、《日知录》,不仅读得懂,而且有独特见解,应该让他恢复学业。”
  这一年4月,长沙发生饥民暴动。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与同学们讨论了好几天。他总觉得造反的人,都是一些没吃没穿的受苦人。他为他们遭受残酷镇压而愤愤不平。后来毛泽东回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影响了我的一生”。
  1910年秋,毛泽东违抗父命,拒绝去湘潭县城学做粮食生意,而要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被盛怒的父亲赶出家门。毛泽东跑到东茅塘,寄宿在伯伯毛麓钟老师家,伯侄谈心至深夜。第二天,毛泽东邀毛麓钟、李漱清、王季范同其他亲友到上屋场,说服毛顺生放弃原有主张,同意毛泽东去外地求学。从此,毛泽东走出了韶山冲,进入了洋学堂。
 
  (四)
  1910年一个秋天的早晨,太阳刚刚露出红脸儿,毛泽东脚穿草鞋,挑着行李、书箱,随同表兄文运昌沿着山间小道,向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走去。16岁的少年,第一次走出韶山冲,心情多么高兴啊!
  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是在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的潮流中,由东山书院改制的新兴学校。校长李元甫,是一个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教员多是维新派。毛泽东在韶山李漱清介绍下,看过一本关于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对国家前途十分担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投考具有维新思想的东山学校充满了希望。
  学校入学考试的作文题《言志》,正合毛泽东的心意。同时参加考试的学生,大多写些尊孔读经、成名成家、光宗耀祖的庸俗内容,而毛泽东与众不同,联系农民的痛苦,社会的时弊,民族的危机,祖国的前途,纵情地抒发了救国救民的抱负,立论新颖,气势磅礴。阅卷老师谭咏春看了,高兴地喊起来:“这是一个有大志的高才生”,圈入录取名单内。不料,面试出了波折,原来毛泽东有湘潭口音,按照学校原有规定,不收湘乡县境以外学生,学费和膳食费不能津贴外县学生,从而引发了争议。阅卷老师谭咏春只得将试卷送校长李元甫,并慷慨陈词:中国学生可去外国留学,享受津贴;湘潭人为什么不能到湘乡读书,获取津贴呢?李校长看过试卷,频频点头,连连称赞,最后毛泽东被破例录取。
  毛泽东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谭咏春的赞语,并在同学中传阅。他曾在毛泽东的作文《宋襄公论》后写了一段评语:“文笔泼辣,立意高远,见解迥异于流俗”;最后给了105分。同班同学舒融春还把毛泽东的作文,列为范本,抄录下来。解放后,他还记得其中的一些语句。
  1911年春,毛泽东持李元甫、谭咏春的推荐信,随贺岚光老师去长沙,考取了湘乡驻省中学。新中国成立后,谭咏春的儿子谭世瑛多次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回了五封信,并在1955年5月邀请他去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共同回顾了在东山学校同窗生活的岁月。毛泽东念念未忘恩师谭咏春的栽培:你父亲是一位热诚的老师。他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我进不了东山学校,也不会去长沙湘乡驻省中学……他能够那样关心学生,真不容易呀!对谭世瑛的生活困难,毛泽东“甚表同情”,曾寄人民币300元,“聊为杯水之助”。
 
  (五)
  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学习。这所学校是当年湖南最大的普通中学,集中了一批优秀教师,校长是符定一,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第一任中国文史馆馆长。
  毛泽东爱好史学、文学,文史相通,炼成一色好文字,受到国文教员柳潜的器重,引导他学习梁启超的文风,新闻评论家的笔锋;借给他一部《御批通鉴辑览》,鼓励他多读课外书籍。见到毛泽东写得好的作文,柳潜常写上评语交全班同学“传阅”。《商鞅徙木立信论》是其中的一篇,今已收入《毛泽东早期文稿》,列为首篇。
  商鞅“徙木立信”,是流传悠久的历史故事,最初见于《史记·商鞅列传》。相传战国秦孝公在位时,宰相商鞅力主变法,但阻力很大,老百姓对新政也有疑虑。商鞅为解除人们的疑惧,在国都南门树立一根木桩,宣称谁能将木桩徙置北门,赐金10两。但人们不信有此种轻而易举的好事,不去徙置。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又宣布,谁能徙置,赐金50两。这时,果有一位手粗脚壮的大汉将木桩由南门搬迁至北门。商鞅当即给大汉赏赐黄金50两,以示不欺骗。随后颁布新法,表示要如徙木赏赐一样,取信于民。毛泽东看到这故事,联系当时社会实际,挥笔撰写《商鞅徙木立信论》,抒发胸怀。
  文章紧扣“立信”二字,从立法的角度论述法与民的关系。他说:为政者要取信于民,法律、政策必须有利于人民。有益于人民的法律、政策,人民会自动地去实现与维护;如果法律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政策有损于人民的利益,那就会把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商鞅立法变革,严惩奸邪以保护人民的权利,奖励耕织以增进国民的富力,鼓励军功以树立国威,清除贫困衰弱,造福人民,这是我国从未有过的大政策,人民为何“惮而不信”呢!原来是变法前的秦国政府早已失信于民,“黎民惧焉”,尽管执行者煞费苦心,人民依然“立而不信”。于是,毛泽东将笔锋折转,写道:人民中的守旧观念、胆怯心理,执政者的腐败、欺压,是导致我国几乎“蹈于沦亡惨境”的深层原因。
  毛泽东这篇论文仅600字,国文教员柳潜阅后,作了七个眉批和总评,计150字。批语认为该文“切实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駸駸入古”;“精理名言,古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议论潇洒,积理宏富”;“力能扛鼎”;“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柳潜不愧为一位有眼光的教员。文章末尾的总评是:“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浓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并在作文首页大写“传观”二字。
  几十年后,毛泽东在接待美国记者斯诺时还提到柳潜,“那时的一个国文教员对我帮助很大,他因为我有文学爱好而愿意接近我。这位教员借给我一部《御批通鉴辑录(览)》”,“我读了《御批通鉴辑录(览)》以后,得出结论,不如自学更好。”解放后,毛泽东询问符定一是否知道柳涤庵(柳潜)的下落。符回答:此人早已谢世,子孙后代情况不明。毛泽东深感遗憾,叹道:“可惜了。袁大胡子不喜欢的梁启超式的新闻记者的手笔,是我向柳涤庵老师学来的。那篇《商鞅徙木立信论》,他给了我100分。”
  由于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毛泽东的求知欲,学校的繁琐校规又使他反感,他在该校住了六个月,便退学,到湖南图书馆自学去了。
 
  (六)
  由于父亲毛顺生不同意毛泽东在湖南省图书馆自学,以为他在外游荡,荒废学业,断绝伙食费的供应。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自学半年后,于1913年下半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次年春四师并入湖南第一师范。他在第一师范读了五年。他在这里遇到一位贯通古今、融合中西、思想开放的学者杨昌济。
  杨昌济,字怀中,长沙县板仓人,曾留学日本、英国,前后达9年,研究哲学、伦理学、教育学。1913年归国后,湖南省督军兼省长谭延闿请他任教育司长,他断然谢绝。他在《达化斋日记》里记载:“今日之事,当从底下做起,当与大多数国民为友,凡军人官僚政客,不当与之为缘。不当迎合恶社会,当创造新社会,当筑室于磐石之上,不当筑室于沙土之上也。吾辈救世惟赖此一枝笔;改革思想,提倡真理;要耐清苦,耐寂寞。”他决心“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献身教育事业,培育人才,进行“磨血革命”。他热烈支持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热情向青年介绍和传播西方各派的政治主张和哲学、伦理学说,介绍中国古典学术思想和历史知识,鼓励学生树立“奋斗”、“向上”的人生观。他是新民学会的精神导师。
  1918年暑假,杨昌济调任北京大学哲学、伦理学教授。他刚到北京,就致信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通告蔡元培等正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消息,建议毛泽东赴北京,一方面负责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组织工作,另方面去北京大学工作,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经他介绍,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手下工作了半年,任图书、报刊管理员,负责登记来图书馆的阅读人员。不幸,杨昌济于1920年元月17日在北京病逝。逝世前,他曾致信好友章士钊,介绍毛泽东与蔡和森的“学、品、行”,赞扬毛、蔡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杨昌济教授真有慧眼,不愧为近代伯乐。
  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曾回忆:“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他是一位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我后来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他讲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一个公平正直、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在他的影响下,我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原理,而且在这部书的启发下,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我当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那篇文章,给了一百分。”
 
  (七)
  黎锦熙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他虽是老师,但只比毛泽东大三岁,两人交往密切。黎锦熙一生勤写日记,从不间断。1915年4月至8月的日记,就有20天记载了他与毛泽东的交往。如“4月4日,星期日,上午,润之来,阅其日记,告以读书方法。”5月30日,“润之至,交谈社会改造事。”7月21日上午,与润之、章甫(即陈章甫)讨论读书方法,“告以精读《群学肄言·缮性》。”7月31日晚,“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大可造。”
 
  同年9月,黎锦熙调往北京教育部工作,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亦未间断。毛泽东在长沙散发《征友启事》、组织新民学会等等活动,都随时通告黎锦熙。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致黎锦熙信,谈到社会改造问题,认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不能从枝枝节节的改造入手,而要从改造人心入手。“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即具有宇宙之真理。”他决心从哲学、伦理学入手,寻找真理。“十年未得真理,则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则终身无志。”黎锦熙阅读此信后,在日记里记载、评议:“大有见地,非庸碌者。”当晚复信,以资鼓励。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yiou 2014-8-26 19:30
谢谢著者,俺下载并转帖网易。
引用 解鹿刀 2014-8-26 06:25
编辑:解鹿刀

查看全部评论(2)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4 17:27 , Processed in 0.02047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