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不坚持公有制的“混合”,就不是社会主义的主张

2014-6-2 22:0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968| 评论: 0|原作者: 吕薇洲|来自: 红旗文稿

摘要: 本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混合所有制,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主张,而是修正主义思潮下资产阶级发明的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

红旗文稿:不坚持公有制的“混合”,就不是社会主义的主张

2014-06-02 19:23:32  来源:乌有之乡  作者:吕薇洲

  【按:今天,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讨论充斥于各大媒体的显要位置,混合所有制究竟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改革还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要不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些核心问题的讨论却鲜见于主流媒体。兹重发《红旗文稿》2010年旧文——《民主社会主义的流变及特征》,本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混合所有制,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主张,而是修正主义思潮下资产阶级发明的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

  ——当代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公有制与社会主义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生产资料社会化仅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而非社会主义的基础。他们声称生产资料主体结构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标准,社会主义可以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实现。他们主张实行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结构视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的根本差别,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过去那种盲目追求纯之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做法,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但同时,也一直坚持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将之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红旗文稿:民主社会主义的流变及特征

 

  在当代诸多国外理论流派中,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比较悠久,影响比较广泛,是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政治思潮之一。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西方社会(民主)党,是欧洲政治舞台上与右翼、极右翼势力相抗衡的一支重要的左翼政治力量,他们常以西方社会广大民众政治代表的身份进行活动,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

 

  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冷战期间,曾有30多个欧洲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或参政,有的执政时间甚至长达半个世纪以上。苏东剧变后,欧洲社会(民主)党推出“第三条道路”来应对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福利国家危机等当代资本主义面临的种种挑战,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欧盟15国中社会民主党在13国单独执政或联合执政的盛况。目前的社会党国际已发展成为遍布世界五大洲、拥有近170个成员党和4000多万党员的重要政治力量。基于民主社会主义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鉴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近年来在我国不断蔓延的趋势,本文拟着重探讨民主社会主义的嬗变、实质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嬗变

 

  作为西方社会(民主)党思想体系与意识形态的统称,民主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论内容和表现形式。

 

  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萌发于19世纪中叶。作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直接产物,民主社会主义在第二国际晚期之前,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思想内容和目标战略,几乎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马克思恩格斯一度自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或社会民主党人,列宁也曾直接把社会民主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等同起来。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以伯恩施坦等人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的出现和扩大,民主社会主义开始与科学社会主义分道扬镳,并在日后的发展演进中逐步拉大了距离。

 

  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出现后最终确立起来的。从1899年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与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明确提出用社会改良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积极鼓吹通过合法的、改良的、阶级合作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至今,在100多年的时间内,民主社会主义经历了三大阶段的发展。

 

  (一)民主社会主义改良主义基本理论的构建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伯恩施坦等人全面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公然反对根据客观的历史必然性论证社会主义,提出要把社会民主党变成“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的党”,主张用“民主改良和经济改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实现社会平等和分配公正。社会民主主义逐步演变为一种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通过议会道路来改良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成为了一股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明显区别的社会思潮。相应地,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也普遍放弃了暴力革命理论,确立了“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观念,寄希望于能够促成和保证现代社会制度在不发生痉挛性爆发的情况下转移为一个更高级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号召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脱掉那件‘穿惯了的’、‘可爱的’脏衬衫”,“穿上整洁的衣服”, 把社会(民主)党改名为共产党。在他的号召下,各国社会(民主)党中的左派普遍成立了共产党并于1919年3月组建了共产党的世界组织——共产国际(也即第三国际),原第二国际各党的右派和中派,则继续用社会民主主义的概念明确表述自己的改良主义观点。

 

  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在建立公有制,推行国有化以及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替代等方面并没有太大分歧。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式问题的认识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强调要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废除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民主社会主义则主张通过和平、民主和改良的方式对资本主义逐步进行改造,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二)民主社会主义进一步放弃传统马克思主义,倡导改良主义时期

 

  二战结束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下的社会(民主)党对其基本理论和政策纲领进行了新一轮调整,并在调整中进一步放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

 

  1951年6月30日——7月9日,在英国工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积极推动下,社会党国际成立并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了社会党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通称《法兰克福声明》),该声明第一次以“民主社会主义”表述了社会党国际的思想体系,正式将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即“为一个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批判。1959年11月13-15日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哥德斯堡通过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即著名的《哥德斯堡纲领》,首次提出自由、公正、互助三项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明确宣称“社会主义是一项持久的任务,即争取、捍卫自由和公正,而且它本身在自由和公正中经受检验”。同时指出民主社会主义“在欧洲根植于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把马克思主义排除在了其“三大理论来源”之外。这两个纲领构成了社会民主主义战后几十年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逐步衍生为各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

 

  这一时期,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在其纲领中,明确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追求,转而追求伦理社会主义,并日渐放弃了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化的目标,致力于建立社会福利国家。同时,为了凸显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社会民主党人将其思想体系的名称由“社会民主主义”改为“民主社会主义”,以此区别于当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

 

  (三)“第三条道路”兴起,亦即民主社会主义的转型时期

 

  冷战结束后,社会(民主)党为了应对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的剧烈变化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强烈攻势,对其理论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套全方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层次(即从微观公司改革到宏观福利改制)、多角度(即从公民社会到世界主义的民族国家)的改革方案和政治策略,即“超越左与右”的新激进政治框架,亦即介于传统自由主义和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新的第三条道路”。正如德国社民党的理论家托马斯·迈尔指出的:“该词或多或少地是一个新名词, 即指在全球化时代使社会民主主义现代化的盎格鲁—萨克森式方案。” 在政治上,“第三条道路”突破了长期以来政党政治和阶级政治在西方政坛一统天下的局面,明确以“中左”身份标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以一种超越阶级、“超然左右”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在经济方面,“第三条道路”超越了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关于“计划与市场”、“公有与私有”问题上的争论,主张建立一种新的混合经济。在福利制度问题上,第三条道路的主导思想是要彻底改革福利国家,变“消极的福利制度为积极的福利制度”,力图建立一个“社会投资国家”,以便有效地消除旧福利制度所存在的负面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社会民主党人在意识形态上进一步放弃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追求,为了与苏联东欧的“现实社会主义划清界限”,他们又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重新改成了“社会民主主义”,意在表明它并不是一种(民主)“社会主义”,而是一种(社会)“民主主义”。也就是说,他们不再把社会主义视为一种社会制度,而只是把它看作通过对现存社会的不断调整,以实现自由、公正、互助等价值。1989年召开的社会党国际十八大和2003年召开的社会党国际二十二大进一步凸显了民主社会主义放弃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追求,把伦理社会主义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特点。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影响

 

  从民主社会主义的嬗变可以清楚地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由左向右、从社会民主主义到民主社会主义再到社会民主主义的不断自我修正,并在演进中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远,成为了今天与科学社会主义完全不同的一种“永恒的修正主义”。就其实质来说,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完全不同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潮,是以唯心主义的多元论和实用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是为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功能泾渭分明,根本不同。尽管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过一定消极负面的影响,但该流派在批判资本主义,分析现实问题,预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提出过许多积极合理的思想观点,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民主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正面影响

 

  一是民主社会主义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不均、阶级对立、劳动者无权、失业、危机、战争等等一系列不合理的状况。尽管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潮,但民主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一直都没有停止和改变。民主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重新把人们划成阶级:无财产的阶级和有财产的阶级,社会广大基层上的处于依附状态和被剥夺权利的阶级与在金字塔狭窄间断的自由和有特权阶级 ,并宣布要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来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达到改造资本主义的目的。民主社会主义把“自由、平等、互助”等一系列理想作为其试图建立的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就是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的一种反映。各国社会(民主)党在执政和参政的过程中,一直把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矫正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为改革资本主义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包括扩大政治民主和公民参与权,加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增加社会福利减少分配不公等等,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民主社会主义迫使资本主义在某些方面做出了一些让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各国社会(民主)党,无论是执政还是在野,都在其纲领中提出了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主张。在实践中,各国社会(民主)党在谋求私有经济发展的同时,力图减轻由此带来的工人失业,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的消极后果,缓解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等等。尽管这些政策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权力结构和阶级差别,消灭各种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弊病,但是却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扩大了他们的民主权利,改善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

 

  三是民主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工人运动产生了极大影响,是工人运动中一支重要力量。如前所述,民主社会主义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直接产物,并一直同工会和工人运动保持着密切联系,是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股重要潮流。作为民主社会主义这一思想体系实践者的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控制了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已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政治力量,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既有共产党领导的工会和工人运动,也有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工会和工人运动,相比较而言,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工会运动更为普遍和重要。可以说,作为一种政治运动,社会(民主)党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中都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同时,社会(民主)党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欧洲许多国家中与右翼政党相互竞争、轮流执政的主要力量之一,在许多国家,社会民主党人都曾单独或联合执政,并在执政期间大力推行福利国家政策,维护了广大民众的利益,使部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主张得以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出现。

 

  (二)民主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消极负面作用

 

  一是淡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局限于在资本主义体制内做文章。虽然民主社会主义也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来设计的,但它只是在资本主义体制内做文章,大都是对资本主义的完善与补充,而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根基。对于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于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更是持反对态度。它们将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局限于议会民主手段或和平手段,有的还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社会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社会主义不是通过外在的力量用革命或改良的方式实现,而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自一战以来,所有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所主张和确定的社会主义,都根本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是要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而是只对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改良。目前在原东欧一些国家上台执政的社会党更是毫不讳言地反复表示,他们决不奉行马克思主义、恢复共产主义,而要继续沿着使这些国家发生剧变的路线走下去,经济上完成私有化目标,只是在速度和方法上作些调整。

 

  二是民主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并直接促成了苏东地区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作为一种改良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有一套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系统理论,而且在实践中长期与社会主义制度相抗争,对共产党采取敌对态度。在苏东剧变中,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对立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引下,原苏东地区执政几十年的各国共产党相继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主张实行多党制;颠覆无产阶级专政,鼓吹“全民民主”;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否定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张推行私有化。它们不约而同地、非强制性地完成了从共产党向社会“民主”党的改建,从固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条转而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纲领,从而丢失了政权、改变了制度性质,甚至造成了亡党亡国的悲剧。

 

  三是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通过其改良主义理论和政策,调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对立,推迟了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到来。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各国社会(民主)党在执政和参政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改良主义的理论政策和措施主张,促使资本主义由极端贪婪和自私变得比较“文明”和“人道”,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但同时,社会(民主)党推行的政策措施及其后果,也在工人阶级中造成了一种只要通过议会选举和政策调整就可以解决社会矛盾的表象,使工人阶级把经济利益的满足作为斗争的最高目标,把通过工会与资方谈判、示威游行和罢工作为主要的斗争手段,逐渐丧失了自身革命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完全忽视了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削弱了工人阶级的整体力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过程。

 

  三、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通过对民主社会主义嬗变和实质影响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性分歧。

 

  (一)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民主社会主义一贯强调自身思想来源的多元性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认为社会主义不应当以某一种固定的思想为其理论基础,而应当兼容并收所有符合伦理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思想材料。因此,它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提倡社会主义思想构成和来源的多样性,认为基督教教义、法国大革命的口号、康德的伦理学与新康德主义、黑格尔的辩证历史哲学、马克思的批判分析方法、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它还广泛吸取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如凯恩斯主义、福利经济学、自由市场经济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占指导地位。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时代特征以及中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思想先导。

 

  (二)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道德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民主社会主义在其后来的发展演进中,逐步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制度目标,转而强调一些基本的伦理价值,声称社会主义是一种道德价值,是某些基本原则或基本价值的实现,坚持把“自由、民主、公正、互助”等伦理道德原则看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一个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弊病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不在于资本主义根本经济和政治制度本身,也不在于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存在,而是违背了所谓人类一般的理性、伦理原则,只要按照上述原则不断对其改良就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社会主义视为一个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独立的社会形态,认为社会主义有着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坚持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并确立了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三)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实行“混合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坚持公有制占主体

 

  当代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公有制与社会主义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生产资料社会化仅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而非社会主义的基础。他们声称生产资料主体结构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标准,社会主义可以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实现。他们主张实行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结构视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的根本差别,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过去那种盲目追求纯之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做法,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但同时,也一直坚持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将之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四)民主社会主义公开宣称自己是“全民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工人阶级性质

 

  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加剧了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迁。传统产业工人队伍缩小,新中间阶层急剧膨胀,社会(民主)党传统的社会基础遭到了削弱。为寻找适应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环境下的新的社会认同,社会民主党摒弃阶级政治,淡化自己的传统阶级定位,抹煞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公开宣称自己不是某一个阶级和集团的组织,而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认为,任何政党都有其阶级基础,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这个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面前,工人阶级依然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在多种社会阶层出现和并存的新格局下,共产党仍然必须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五)民主社会主义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观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主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当作“民主的最高形式”,认为民主主要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与文化进步以及国际民主。但是,民主社会主义从抽象的、超阶级的视角看待民主,他们把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完全局限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框框内,认为民主制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制才能实现。因此,民主社会主义鼓吹阶级调和,主张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等西方式民主,把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看作是一党专制和极权统治,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通过民主、改良的办法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根本无须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这其实也是民主社会主义不敢触动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秩序的改良主义基本立场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强调民主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认为,任何民主本质上都表现为一定阶级的专政和民主,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实现专政与民主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拒绝实行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作者:吕薇洲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16:49 , Processed in 0.01227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