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毛泽东晚年的巨大成就》(二)

2014-5-14 22:4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8106| 评论: 0|原作者: 罗四夕|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有人说:毛泽东只是解放后到过两次苏联,思想比较封闭,是井底之蛙,是闭关锁国者,不愿对外开放。

  第十一章毛泽东晚年是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家

  毛泽东晚年的教育思想是独具特色的。1957年他首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三育中他又强调“健康第一”,因为身体是德育、智育的载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其它两育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1958年他又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制定的“三育两有”和“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则同中国具体情况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科学论断。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教育家,就在于他不仅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正确地规定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等一系列办学原则,而且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深入探求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诸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并付诸实践,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教学观。

  下面是一些学者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全面评价。

  第一节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刘宏煊:“毛泽东的教育观是一个极需研究而又研究不足的问题。岂只是“研究不足”,简直是一座被人们搞得异常混乱了的迷宫。近年来,在偏颇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毛泽东的教育观时而被讥讽为“僵化”、“保守”,时而被遣责为“极左”、“空想”,更有人将毛泽东晚年的的教育思想与毛泽东教育观体系等量齐观,因而完全否定毛泽东教育科学体系的存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现今活跃在中国社会舞台上的人们,绝大多数都经过狂热、痴迷、磨难、困惑的风雨历程,对毛泽东“教育改革”的举措毫无怨言的极少。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说过:‘真理是自身的尺度。它的教导是:要追求真理,要信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对毛泽东的教育观,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思考都不允许我们囿于个人的得失而导致认识上的偏颇。……毛泽东的教育观是毛泽东全面继承古令中外优秀教育传统并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改造以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科学认识。因此,中国现代教育观决然离不开曾经深刻影响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毛泽东教育观,否则,它将无从产生,更无从发展。譬如,在教育功能上,毛泽东关于‘崇教育以培国本’的论述;在教育制度方面,关于多元办学的灵活性体系和向人们提供可作选择的学校教育的论述;在教育对象方面,关于向工农开门,实行全民教育的论述;在教育方针方面,关于教育社会化、实践化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在教学方法上,‘关于少而精’、启发式及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的论述;在教育内容方面,关于德智体三育并重,全面发展和重在能力培养的论述,等等,何尝不是现代教育乃至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即是现今提出的教育的生产力属性的观点,也不是对毛泽东关于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教育思想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教育本质观的补充,使之更加客观,更加充分。”

  (刘宏煊著《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序第1-2页)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表示反对一切对他的颂扬之辞,唯独对‘教员’独有所钟。他说:‘什么四个伟大,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胜下teacher,就是教员。因为我历来就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

  “毛泽东是个教员,千真万确!这不仅在于他早年担任过中小学教员,投身革命后当过教员,而且在于他毕生关注人民的教育事业,辛勤跋涉和耕耘于无产阶级的教育领域,创立了一整套人民教育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于他毕身都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他教给中国人民一种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感情,传授给予人们一套普遍承认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并据此引导着中华民族从灾难中奋起、拼搏、解放。毛泽东是现代中国人民心灵中的杰出雕塑家,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中,毛泽东形成并不断完善着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使之成为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形成最早、创造性最多、个性特色最鲜明的一部分。”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1页)

  “毛泽东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缔造了新时代的真正的人民教育事业。他不仅及时地对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决策性意见,而且直接领导了这场规模宏大、前无古人的教育建设,使一个文盲充斥的农业大国逐步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文明之邦。在长达27年的新中国教育实践中,一般来说,毛泽东是得心应手地运用了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他改革旧的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进行新教育实验取得了巨大成功。”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42页)

  “把教育摆在国之“根本”的地位,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即使在血与火交织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也持此观点毫不动摇。如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代,他在一次论述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强调教育工作是“中心”,是“第一位”工作。

  “他说:‘大多数人做工作,干革命,除了经济与教育(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军事教育,技术教育,国民教育均在内)两件工作外究竟还有什么工作是革命工作呢?不错,其它工作是有的,而且还有许多,但中心的或第一位的工作,就目前边区条件来说,就大多数同志来说,确确实实地就是经济工作与教育工作,其它工作都是围绕这两项工作而有其意义。’

  “一个气吞山河,旋转乾坤的革命领袖和伟大统帅,居然始终如一地保持对教育如此深刻而精辟的认识,不说是绝无仅有,但确为古今中外罕见。

  ……

  “毛泽东教育思想和在实践上最突出的贡献,则在于揭示教育同政治、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更着重强调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反作用,从而彻底剥下以往形形色色教育观的面纱,对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作了科学的全面的论述,并依此教育本质观,教育功能观,制定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教育方针,进行着真正“崇教育以培国本”的伟大实践”。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49-51页)

  “毛泽东关于教育的历史性的论述,奠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56页)

  “教育功能观是关系到国家,人类社会及其个人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教育功能到底为何?毛泽东认为: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也是教育功能两方面的表现。

  ……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因而教育必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就生产力发展来说,一方面,是一定社会生产力推动着教育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深刻影响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毛泽东曾说:“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教育是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途径,对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产部门,教育事业就是生产事业。”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57-58页)

  “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全面关系,毛泽东作了极其深刻的论述。他极少谈到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先天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这恰恰‘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的根本分水岭。他认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青年一代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主导作用。”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59页)

  ……

  “毛泽东关于教育必须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论述很多并且非常深刻,如他认为,青少年是长身体的时期,学校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他强调‘学有本末’,‘知有先后’;‘小学之时,应注重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等等。

  “总之,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制约着教育,这就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教育功能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大贡献,不仅在于教育性质及其双重功能的科学认识和分析,而且,主要在于通过这一分析,制定了全面体现现代教育规律的无产阶级教育方针。”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60页)

  “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毛泽东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适时地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教育规律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7年他首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他在一次讲话中又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年9月19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将此定为教育方针。”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62页)

  “毛泽东制定的‘三育两有’、‘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则同中国具体情况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科学论断。1978年6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评价这一方针说:“三育两有”反映了教育的内部规律,“两个必须”反映了教育的外部规律。”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68页)

  “还教育于人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毛泽东为此呐喊,奋斗了整整一生,并形成了科学的人民教育观,其基本内容就是教育必须服务民众、面向民众、依靠民众,使之成为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69-70页)

  “‘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毛泽东创办的一切学校、讲习所、训练班,主持工农兵的业余教育和干部教育,无不都为着革命的胜利。无论是‘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的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还是‘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的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的抗战教育政策;无论是课堂设置,还是教学方法,无一不是为着人民的翻身解放。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适时提出的“两个必须”、“三育两有”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教育政策,保证了教育为人民大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方向。”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71-72页)

  “卓有成效的在职干部教育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依据教育规律和干部大多数出身工农,因而文化水平低的状况,长期将干部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中心。

  毛泽东尤其重视包括自己在内的最高层领导人的在职教育,要求高级干部使看书占领工作之外的时间。鉴于当时教育急迫而书籍奇缺的状况,中共中央组织了一个‘流动图书馆’,将从外地购来的书轮流在高层领导中阅读。”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7375页)

  “1953年,由于‘一五’计划实施,经济问题突出来,……当时,正值《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中共有关部门准备组织干部学习。毛泽东说,《毛选》都是过去历史上的东西,还是要学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

  “1958年11月9日,毛泽东鉴于大跃进出现失误和干部思想混乱,……‘建议读两本书,一本,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本,《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将来有时间,可以再读一本,就是苏联同志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乡级同志如有兴趣,也可以读。’……毛泽东不仅如此号召全党干部学,而且自己身体立行。”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7879页)

  生动活泼的部队教育

  “人民军队是人民革命战争的中流砥柱……作为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的毛泽东,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部队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他创办了一系列军事院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我军的政治、军事、技术指挥官。同时,他以部队干部战士的在职教育为重点,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针和原则。

  关于政治教育

  ……

  关于军事教育

  ……

  关于文化教育

  ……”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80-86页)

  独创性的群众学哲学运动

  “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这是毛泽东教育观中具有独创性的思想。

  “对于毛泽东亲自领导的群众学哲学运动,政治上的得失成败自有人评说。就工农业余教育的角度看,这无论如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作为毛泽东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它丰富了社会教育内容,它逐步改变了群众的思维定势,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的认识水平。……

  “ 两条腿走路

  “正是在群众的需要和自愿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倡或总结推广了一系列群众办学经验,找到了在中国的土地上消灭文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学校、读报组和识字组。不但要有新式学校,而且要利用旧的村塾加以改造。’……毛泽东和根据地领导人大力推广由群众创造,受群众欢迎的‘民办公助’和冬学形势,大大推动了成人教育,特别是工农业余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909495-96页)

  “建国以后,人民教育的更大规模的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毛泽东在发动群众办学的问题上有了很大创造:

  第一,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是民主革命时期“两种教育”制度的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中央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群众的文化普及和学校教育的提高相结合;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业余学校相结合;教育方针统一性与教育形式多样性的结合,等等。毛泽东认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

  第二,大力支持半工半读

  ……实践证明,半工半读意义重大:

  ……

  总之,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是符合教育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的。

  第三,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农村教育的重点是为当地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

  教育产生于民众,应该服务于民众,依靠民众,教育应该真的回到民众之中去。毛泽东的人民教育思想指出了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97~9899~103107页)

  “毛泽东运用存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的辩证统一的哲学观,正确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用。他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以此为理论基础,毛泽东分析思想品德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肯定了学校教育“三育并重”、“德育为首”的地位。同时在德育目的的革命性、德育内容的完整性、德育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理论著述和实践,形成有鲜明的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德育观。

  “在毛泽东的德育观里,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培育是有区别的,但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因为无产阶级的道德是完全服从于无产阶级斗争,是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伸出来的。

  ……毛泽东的德育鲜明特色还反应在德育内容的全面性上。

  第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第二,理想教育。理想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奋斗目标的反映,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

  第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第四,道德品质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遵纪守法是公民的基本道德,更是学生的起码道德要求。自觉纪律是教育的结果。

  尊敬师长,助人为乐,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尊师重道是求学之本。……

  毛泽东的德育观的鲜明特色还表现在德育方法的科学性上。”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108114~118页)

  “ 如何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呢?…毛泽东在教育与自律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原则下,创造性地论述了德育教育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是民主的方法。……

  二是说服的方法。……

  三是讨论的方法。……

  四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

  五是实际锻炼的方法。……

  六是榜样示范的方法。……毛泽东亲自树立了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雷锋等一系列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榜样。他还号召学生和群众“学习鲁迅的榜样”,“学习鲁迅的精神”。

  “……毛泽东十分重视德育工作中关于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的优化。他提倡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并重,缺一不可的思想,成为毛泽东德育观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不仅是个理论家,而且是一个实践家。他一生都在创造新社会,他一生都对子弟实行家庭教育。仅家庭教育方面,他反复教育干部群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管好自己的子女、亲属,多次向他们推荐《触詟说赵太后》一文,而且率先垂范,自己非常重视对子女、亲人的家庭教育。他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典型地实施其德育观的过程。如:第一,他把培养子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作为家中的长子,教育弟妹及妻子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引导他们走上为国家独立,为阶级解放的斗争道路,其中五人英勇牺牲。建国后,他将自己的大儿子毛岸英送上朝鲜前线,牺牲并掩埋在异国他乡。毛泽东身为党的主席、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但他的子女没有“特殊化”,这是举世皆知的事实。第二,他要求子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毛岸英是毛泽东的爱子,但当他久经磨难,1946年从苏联回国之后,毛泽东立即要他上“中国的劳动大学”,到乡下去,拜农民为师,同吃同住同劳动。建国之际,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和毛岸英的表现,准备安排进政务院机关。毛泽东得知后,认为“不合格”,亲自改派到工厂。第三,他总是要求子女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毛泽东自己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深刻影响家庭及子女。他的儿子经常穿的衣服是毛泽东因身体渐胖而不能再穿的旧衣服,他的孩子上学一律过着与工农一般的生活。他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规定:“我和我家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毛泽东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他总是运用亲子交往中家庭教育的优势培养他们爱父母,进而爱人民的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荣辱观、婚恋观,培养良好的交友待物等习贯。”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120~121122~123页)

  “从历史上看……中国自西汉始,无论官学、私学,一律只授经书,培养白面书生。(统治阶级要培养战争指挥员,将设武馆)改革数千年的这一恶习,从理论和实践上把体育重新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具有爱国尚武精神的人材,是毛泽东教育最光彩夺目处之一。

  “1917年……他主张:“小学之时,应专注重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从这一思想在今天的教育界仍无多少响应者看,毛泽东提出此论在75年之前,其胆壮气豪可知!

  “体育的作用非只如此……他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于《新青年》。其远见卓识,今人也未敢匹敌。

  “毛泽东提倡德智体并重,……他的老师杨昌济也因此高兴地在门上贴上对联:

  “自闭桃源称太古,要栽大树柱长天。他说:“在长沙五年,弟子著录以千计,尤心尝毛泽东”。

  “三育并重”,“健康第一”。毛泽东倡此振聋发聩之议半个世纪有余,并为此方针得以实施奔走呼号,奋斗不息。

  “把体育锻炼同民族振兴、国家危亡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毛泽东体育的突出之点。

  “健康第一”的方针以及围绕这一方针发表的真知卓见,构成了毛泽东光辉的体育观。从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殷殷爱民(尤其是爱青年学生)之情。

  “毛泽东之为无产阶级教育家,在于他不仅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正确地规定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等一系列办学原则,而且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深入探求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诸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并付诸实践,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教学观。

  (一)教学民主

  ……

  (二)认知统一与知行统一

  ……

  (三)少而精

  ……

  (四)启发式

  ……

  “毛泽东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从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殿堂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以其科学性、实践性、民主性构成了极其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一)承接于科学的思想指导

  毛泽东教育观是科学的。这首先是因为它一脉相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杰出产物。

  (二)源于实践服务实践

  实践性是毛泽东教育本质的特色。这不仅表现在毛泽东的教育观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中,并在其伟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获得发展,而且在于他始终坚持以下各点:

  第一,坚持教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服务。

  ……

  第二,坚持办教育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

  第三,坚持“一条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

  “ 实践第一,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实践性是毛泽东教育观的本质特征。”

  同上143144145~146150155~187190~195页)

  (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

  “毛泽东教育观的形成,得马克思教育理论指导之功,更得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效,深厚的民族性是毛泽东教育观最鲜明的特色。

  “毛泽东继承不只是孔子思想,也不只是对古人名人。他对群众创造的诸多办学形式、办学方法、办学经验都加以科学地总结提高,吸入自己的教育体系,并将此誉为“源”。毛泽东曾经说过,“《毛选》哪是我一个人的著作啊,《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代价的。”……

  “毛泽东的伟大就在于他以超乎常人的素质把马克思主义结合于中国实际,善于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并加以总结提高。如“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民办公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少而精”的办学内容都是直接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创造;他在讲课中引证的事例,说明的道理更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联相关并为群众熟知,因而易为群众接受。

  ……

  “ 毛泽东赢得群众的爱戴和信任,靠的是他永远站在人民中间,并成为民族的脊梁。”

  (《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教育观》第201~202页)

  第二节现代中国的教育魂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 03:21 , Processed in 0.015456 second(s), 11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