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毛泽东晚年的巨大成就》

2014-5-14 22:3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475| 评论: 0|原作者: 罗四夕|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这本书不是我写的,我只能算个编者,因为书中的内容我的话大约只占百分之十左右,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内容是引用毛主席的原话,还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内容是我在读三百多中外著名人物写毛主席的书和文章时的摘录。有的章节是全文引用。

  第四章毛泽东晚年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

  毛泽东不懂经济,毛泽东在二十年间使中国经济处于停滞,文革十年又把中国经济搞到崩溃的边沿。这是某些居心叵测的领导人和一些不良学者的口头禅。但是,不少有良知的学者和专家对毛泽东的经济理论和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评价是非常高的。乔宗寿教授在《毛泽东经济思想发展史》一书中就说:“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

  第一节 毛泽东写的经济文章

  毛泽东写的经济文章有:1《必须注意经济工作》、2《我们的经济政策》、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4《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5《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6《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7《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8《关于土地改革和财经工作》、9《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0《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1《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2《论十大关系》、13《农业生产合作社要注意多种经营》、14《国家预算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15《中国工业化的道路》、16《关于农业问题》、17《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18《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19《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20《发展商业和副食品生产》、21《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22《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23《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24《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25《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26《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一封信》……。还有在他的报告、讲话里和一些批示中也有很多关于经济方面的论述和指示,如:农业的“八字宪法”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四个现代化”,企业要搞“两参一改三结合”等等。

  在26篇经济文章中,有18篇都是他晚年写的。这些文章,经过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

  请问!过去和现在有那一个领导人有毛泽东这样多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济方面的文章呢?谁能找出一个人来比得上毛泽东吗?过去没有,现在也还没有。

  第二节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特点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特点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结合,政治与经济相结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不是搞资本主义经济建设)。目的是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沿着共产主义的方向逐步前进。虽然共产主义离现在还比较遥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决不能因为它遥远就与它背道而驰,反其道而行之。

  毛泽东搞经济,是以马列主义作指导,结合我国的实际,独立自主地搞经济。他也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好经验,但决不与资本主义接轨,决不搞两级分化。

  

  许多专家学者都说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下面的附录就全是摘录学者们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评价。

  附录: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

  (说明:下面全是摘录学者的话,我的体会意见是在括弧里)

  乔宗寿:……毛泽东经济思想,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科学,是由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科学。毛泽东经济思想是研究近代和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这些规律实现的科学。……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制度的两次伟大变革。第一次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制度’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第二次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他不仅研究了中国经济运动的规律而且研究了这些规律的实现。科学性和实践性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两个特征。

  (乔宗寿:《毛泽东经济思想发展史》前言第23页)

  乔宗寿说:……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反映中国的特殊性,或中国特殊的规律性。由于毛泽东经济思想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始终反映了中国经济运动的特殊规律,因而始终带有中国特色。在毛泽东经济思想中,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理论,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都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的特殊的规律性,这些已经过实践检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毛泽东经济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正在发展中的理论。这个理论如何带有中国特色,毛泽东作了研究,但没有完成。……。因此,研究毛泽东经济思想,不仅可以科学地说明我们的过去,而且也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

  (同上书第1112页)

  乔宗帮说:毛泽东将社会主义社会再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这是一个光辉的思想,……

  关于两类矛盾、基本矛盾的思想,是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也是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提出这个理论,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个重要贡献。

  (同上书第462466页)

  乔宗帮说:针对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错误,毛泽东提出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要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是一个贡献。……

  (引者补充:还有中央与地方并举是权力下放的先导,大中小并举、土洋并举为现在的乡镇企业打下了基础)

  乔说:毛泽东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毛泽东提出三者兼顾的原则,这也是一个贡献。

  (同上书第484485)

  乔说:1958—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可能,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使人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它终究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失误,这三年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成果。例如,新建了石油化工设备制造、拖拉机制造、精密机械制造、有机合成等过去没有的工业部门,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

  乔说:毛泽东指出:不能孤立的看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从古就有,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我们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指出:中国原来是商品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

  关于商品生产的消亡问题,毛泽东说:“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公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不能废除,商品交换也不可能废除。……商品生产的命运,不仅和所有制有关系,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

  ……

  在讲到社会主义的流通过程时,毛泽东说:‘商品流转,就是产品进入流通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综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

  关于商品生产问题,毛泽东的突出贡献是,在企图否定商品生产的“左”倾思潮袭来时,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坚持了斯大林的正确观点,推动了我国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在经济战线上找到了工农联盟的途径,从而及时地避免了由否定商品生产必然会带来经济上与政治上的混乱。

  斯大林关于商品生产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但是……他否定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是商品,……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理论,比斯大林稍有前进。

  关于价值规律,毛泽东赞同斯大林的观点。第一,在我国,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第二,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工作。……

  对一平二调的旧账,毛泽东开始是不主张算的,后来改变了看法。1959年3月30日,毛泽东在批转山西省委的一个文件中说:平调的旧账一般要算,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同上书第525528页)

  乔说:毛泽东说:“斯大林的三个先决条件是对的,主要是第一条。这几条的基本点,就是要极大地增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发展社会生产,发展社会生产力。……”

  毛泽东用斯大林的三个条件,及时地、彻底地批判了‘立即进入共产主义’的空想,这是一个历史功绩。

  毛泽东的另一个历史功绩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思想。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乔说:毛泽东说:“我们人口多,但是,劳动生产率远远比不上人家。还要继续紧张地努力干若干年,分几个阶段,把我们的国家搞强大起来,使我们的人民进步起来。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技术,社会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靠技术加政治。他又说:我们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

  乔说: 毛泽东很重视管理。他说:“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问题。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是干部的。……对于企业管理,他主张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同上书第530531页)

  乔说: ……外交关系的发展,为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1973年初,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我国从日本、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等国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一个烷基苯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一米7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汽轮机、工业汽轮机制造厂和斯贝发动机等。

  1974年11月,毛泽东在同李先念、汪东兴谈话时,指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他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指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同上书第572573页)

  乔说: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经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制度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从新民主主义变为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发展,这个过程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毛泽东经济思想的自觉指导之下完成的。这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自觉指导作用,在人类历史上是划时代的,有许多内容有待我们去研究。

  (同上书第583页)

  乔说: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两次伟大的变革,初步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这种贡献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乔说:综上所述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而系统的,他正确地指导了我国几十年来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同时,它又是这个经济运动在理论上的概括。说它内容丰富而系统,就是因为它系统的回答了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切主要问题,并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毛泽东经济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在我国成功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经济思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实践性。它是关于我国几十年来,两次经济制度变革的科学,又是关于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科学。毛泽东不仅研究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而且研究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实现。毛泽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令,实现这些政策、法令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直到提高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念,都是极其重要的。毛泽东研究了客观经济规律,又研究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实现,从而使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不断发展着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这个科学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同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经济制度的两次伟大转变,又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事业初期的艰苦创业任务,使中国作为大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使中国成为世界的一极。毛泽东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同上书第595596页)

  (请注意:乔宗寿在上面七处提到“贡献”,两处提到“功绩”,还说是划时代的,前无古人的。)

  樊瑞平、车美平说: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人。他经过艰辛探索创立了人类工业化史上第四条工业化道路,为中国人民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毛泽东的工业化理论不仅继承而且发展和超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必然性的有力说明。毛泽东关于工业化的系统设计启迪了后来人。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选择工业化作为实现富强的手段。可是,工业化如何搞即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应该怎样走,却无人知晓,历史把探寻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任务交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的探寻,从历史上看,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工业化、西方工业化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条道路行不通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毛泽东通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中国人民找到一条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而实现了对已有的三条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超越。

  ……

  通过对新中国从1952年到 1962年经济建设的史实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毛泽东对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经过了一个在工业化实践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逐渐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上可分五个阶段:片面注重重工业时期;初步意识到农业、轻工业的重要性,开始整体考察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时期;主张工农业发展同时并举时期;主张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时期;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思想时期。……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席领导者的身份决定了新中国早期工业化轨迹与他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足迹的一致性。……这个过程虽然曲折,但却走出一条逐渐贴近中国的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这预示着在这条道路的尽头,将有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巍然屹立。另外,从这条道路的曲折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无论由哪一代领导人来主持工业化的进程,都不能无视农业的重要作用,无视轻工业对人民生活的保障作用,否则,社会难以稳定,工业化难以成功。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路线和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是对当代中国现实条件下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关系的科学的概括和说明,它对这三者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给予了恰当的定位,从而成为指导中国实现工业化实践的最佳理论方案。

  ……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先驱,毛泽东构筑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过程,是一个融科学知识性、政治的果敢性、哲学的智慧性、价值的批判性为一体的理性创造过程,这需要经济学家的头脑,通晓工业化的本质和效用;需要有政治家的思维,明确中国工业化的历史遭遇、现实境况和未来目标指向;需要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革命家的眼光和立场,感悟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话语态势。这集中表现为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坚持了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制度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首要逻辑前提。……所以,毛泽东认为,中国工业化实现之前景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要走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不仅要使社会财富得到大量的快速增加,还要使广大劳动者成为社会财富的享用者,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集团对多数人集团劳动的无偿占有的局面。‘又要工业又要人民’这一思想是毛泽东给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充分肯定和直接规定。

  强国原则。使社会主义中国早日强大起来,也是毛泽东在确定中国工业化道路前景时首选原则之一,这是中国百余年来受外来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的必然反映。……事实证明在强国原则支配下的中国工业化,的确促使中国国防势力在较短时期内得到强化,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增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

  富民原则。可以肯定地讲,使全中国人民在新的社会里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毛泽东为中国工业化进行远景规划的最根本的原则,也是他奋斗的最终目标。……”

  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而言,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他不仅继承、发展、超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业化思想,而且还启迪了后人的现代化思想实践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主流思想中,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在资本主义阶段已完成历史使命,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因此,他们都没有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论述。……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先直接触及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出具体论述的无产阶级领袖人物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二人可称得上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创始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从俄国的国情出发,把建立和发展大工业视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斯大林根据列宁的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和本质,进一步指明了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他强烈反对资本主义国家靠掠夺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资本的做法,主张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首先是在原则上坚持、运用了列宁特别是斯大林关于工业化的一般原理,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思想。第一,毛泽东更加注重发展工业对中国达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的重要意义,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振兴中华、摆脱落后的奋斗目标。第二,毛泽东从农、轻、重的关系出发指出了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为了在强大的反动势力包围之中求得社会主义的生存,斯大林做得较多的是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区别上来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与方法;毛泽东则从工业化的内容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理论上进行概括。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还表现在他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标致是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思想。在对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认识上,毛泽东远远超越斯大林,与斯大林只注重工业体系的量规定性相比,毛泽东则更关心它的质的规定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独立性。即这个工业体系能够独立地全面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的特性。具体说来就是,这个体系主要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力更生地生产各种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各种产品,能够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满足国防现代化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2)完整性。即该体系构成上完满性。也就是说这个体系中,工业的部门比较齐全,有重工业和轻工业、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国防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工业,而且,这些工业都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得到发展。(3)先进性。即现代化的水准。也就是说,这个体系的各个构成部门是用较新的技术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掌握了较新的科学技术并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使劳动生产率能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毛泽东的工业现代化理想虽然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实现,但其思想本身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开启了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现代化改革浪潮,促使中国社会走向全方位的现代化。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第6期第8~12页)

  李田贵:建国以后,毛泽东在领导全党进行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并就实现现代化的方法、途径具体发展道路等作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形成了较完整的现代化思想体系。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在一个门类残缺、设备落后、工业只占国民经济10%这样落后的国情背景下进行理论构思,因此具有自己的特色。研究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内涵对于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工业化与实现社会主义同时并举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核心。

  实现工业化,把我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毛泽东对实现中国现代化思考的基本特点。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讲得非常明确,他说,新中国建立以后,要“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而“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包括了社会制度方面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同时在经济技术上也要走在世界的前列。按照这一思路,毛泽东在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以后,把两个“过渡”即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与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度相结合,得出了“一化三改造”的路线,即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过度时期总路线。这条总路线所要求的就是大力发展工业化,发展科学技术,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革除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的发展彻底扫清障碍,而社会主义制度又在工业化的发展中获得巩固的物质基础。

  毛泽东实现两个转变的思想符合马列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关系的原理,又把实现现代化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双重目标科学地统一起来,使现代化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顺利前进,这是落后国家迅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发展道路,即正确的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之间的关系,具体说,“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他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重要著作中,根据我国工业落后和农业大国这一特点,以各社会主义国家所走过的建设道路为借鉴,科学地阐明了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如何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的确是现代化进程中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先合作化,后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又一重要内核

  早在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明确地指出,中国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在集体化的基础上向社会化方向前进,他说:“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就是说,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即使是搞了社会主义也不是巩固的社会主义,那么,农业如何实现现代化呢?毛泽东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理论。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的农业不仅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而且要建立在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才能明显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社会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他认为“我们对于工业和农业、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农业改造这样两件事,决不可以割裂起来和互相孤立起来去看,决不可以只强调一面,减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毛泽东之所以把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联系起来考虑,是因为他看到发展国家工业和分散的小农经济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认为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借鉴苏联的经验,通过合作化建立起大规模的农业以达到实现机械化的目的,即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促使我国的农业完成从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到社会化的大生产的转变,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

  三、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的革命,这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最有价值的成果

  开展科学技术的革命以推动我国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成果,他认为“中国只有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强调了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

  在1956年召开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提出“技术革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强调搞技术革命没有科学技术人员不行,不能单靠我们这些大老粗。这一点要认识清楚,要向全体党员进行深入的教育;我们国家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中国要培养大批知识分子,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先接近,后赶上,把中国建设得更好。把发展教育、培养和尊重知识分子,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相联系,这是毛泽东向全党提出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科学技术,对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当然,毛泽东提出的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是社会目标、政治目标紧密联系的。毛泽东极为重视的是怎样掌握和由谁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他认为科学技术在政治上并不是中立的。如果放任自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由此他提出了知识分子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强调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这是无可非议,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关键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全面地贯彻又红又专的原则。而是片面的强调政治性,严重地束缚和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

  四、创造性的理论观点与探索中的失误并存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基本特色

  在分析了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内涵之后,不难看出,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寻找一条能够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由此而提出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理论观点,这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主体。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和政治上过分强调社会主义的政治性,因此脱离实际,偏离了共产党人长期坚持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使他现代化理论思想带有明显的探索痕迹。

  第一、从本国实际出发,寻求一条适合本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特色的主题

  毛泽东始终把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作为思考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出发点,他认为“这也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内和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国情出发,在全国政权确立以后,立即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出了以正确处理农、轻、重比例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发展道路。总的来看,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在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中占主导地位,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上急于求成,造成了很多方面又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超越国情,导致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失败和曲折。

  第二、以公有制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运行机制,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特色的核心内容

  从建国到195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条件,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条总路线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发展工业化,使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进而实现现代化;二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迅速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使我国的现代化成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战略思考是正确的。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之后,它的续篇只能是社会主义,或者说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其发展前途。毛泽东把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加以结合,引导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这是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观点,为我国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这些都应该充分肯定的。

  第三、坚持自力更生,争取外援为辅,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独立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毛泽东在许多著作、讲话和批示中,正确分析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本国经济,同学习外国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同时,毛泽东也主张向外国学习,但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学习一切先进的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先进科学文化,管理经验,但是学习要有分析有批判,不能照搬,二是学习外国必须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出发点,对于外国的东西不仅是学习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吸收,消化变成本国的东西。他强调,我们的方针是“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毛泽东一方面强调学习外国,一方面又号召发展独立自主的技术,这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尊心的问题,主要是要保证一个国家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地位,这一思想特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依然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第四期,第57——59页)

  何兴:我认为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谈话和读书笔记,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这部书(以及他1958年前后关于经济问题的其他一些谈话书信)与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和1966年5月7日关于经济问题给林彪的一封信,可以构成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一个有系统的思想体系。

  在这部谈话和读书笔记中,包含着毛泽东以辩证法、实事求是(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研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研究中国建设中的经济体制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政策问题和其他理论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述方式,具有认识的局限性。但一些基本观点具有超越历史时代的普遍性意义,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性。

  这部著作包含了毛泽东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过程中成熟的、一些尚未公开的、探索性的观点和论点。这些论点对于我们至今也仍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布局,我窃以为,到70年代末已基本建立……。因此,领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可以评价为毛泽东时代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成就。但是这一成就,第一是在极其困难和严峻的国内外条件下获得的;第二是绝非一帆风顺地获得的。

  ……

  “大跃进”的基本思路,第一是发动大规模群众运动搞经济建设,第二是实现全面公有化和供给制分配方式。这是具有经济浪漫主义色彩,忽视经济基本规律的。但是“大跃进”并非全无成效。中国乡镇(社队)企业是在“大跃进”中产生的经济创举之一。同时“大跃进”中的“强制积累方针”在局部牺牲农民利益和压低社会消费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国营工业的积累比例。正因为如此,“大跃进”后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国经济还是在60年代中期,迅速跨上了工业化飞跃进展的一个新台阶。

  ……

  以上,即是我最近以10余天时间重新研读主席此书后,初步形成的写作思路。……在重读此书时,我时时在精神上追随当时主席的想法,时时掩卷惊叹主席思想的博大、精深,惊叹主席具有超越常人、超越历史的敏锐眼光。

  (同上书第316——320页)

  陈益寿:毛泽东经济思想活的灵魂是:

  一、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出发点

  ……

  二、一切为了群众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核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6 04:50 , Processed in 0.033262 second(s), 11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