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查看评论
引用 子_云 2014-6-3 13:26
炎黄春秋官网上的此文章,有一些图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9a3690101fw29.html
引用 子_云 2014-6-3 13:25
不知为什么少了一段,现在补上:

而葛振林在1957年刊出的口述中则说:“刚才忙着打仗倒不觉得,这会歇下来,才觉得又饿又渴,特别是渴得难受。正巧山地里有些散种的萝卜,我们顾不得了,每人拔个吃着……班长从容地咬了口萝卜……我把块萝卜屁股一扔……”这是跳崖前的活动。跳崖后,往上爬的过程中想起死去的战友:“还有那个不笑不说话的胡福才,那个年轻的胡德林,几个钟头以前还一气吃了两个大萝卜……”爬上原阵地后,“我转了一圈,实在有些累,这时宋学义还没有上来,我砍了两根棍子,又拔了两个萝卜,擦净了泥,等着他。又过了一会儿,听到宋学义的喊声。我连忙过去帮他攀上崖头。他的腰骨摔断了,一上来就大口吐血。好不容易把血止住了,吃了块萝卜压了压。……”
在上世纪80年代,葛振林在一次座谈会上,再次谈到拔萝卜的事,陈述有了一些变化:“突然发现半山下不远处一块坡地长着一片绿油油的白萝卜,象无价之宝似的吸引着我们。竟(尽)管使我们高兴地跳了起来,但是谁也没有动。那时部队纪律严明,每个战士都牢记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命令谁也不能拔群众的萝卜吃。几个战士的目光不约而同地盯在了班长的脸上。我看见班长十分为难,皱了好几次眉头, ...
引用 易水寒 2014-6-1 22:51
本人参加过西藏边坝的平叛,深知战场情况的复杂和多变,许多人事后对战场的描述差距都很大,有时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原因是面对敌人,生死攸关时,很多情况无暇顾及,事后的推测和误判是一种常态,情况到了领导机关,通常只能保证一条主线。越是高级领导,越不可能把握细节。其实,我们只需要知道这5个人是不是在掩护大部队?是不是在打鬼子,是不是在牺牲和负伤,这就够了。他们是英雄,是功臣,这一点谁都否认不了。我们要警惕的是那些“搅屎棍”的立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2 08:53 , Processed in 0.021654 second(s), 5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