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一位沉冤似海的共产党人(记人民的好书记朱赞成)

2015-7-4 20:4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087| 评论: 0|原作者: 扬东 林敏捷|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目睹家乡历史性的嬗变,城东人民始终无法忘却一位沉冤似海的共产党人,这个人就是当年的泉州市(原县级市)城东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同志。

  附录三

 

  1、中央电视台国际华人频道城东公社南北堤实地录制“沧海桑田的变换”

  一条长堤,数代人的渴望!

  一条长堤,一代人战天斗地的壮丽史诗!

  一条长堤,改变了一方老百姓的贫穷历史!

  一条长堤,又是泉州改革开放腾飞的雄基!

  前排左起,城东大队书支魏朝阳,曾任城东公社党委书记陈春生,庄任大队支部书记林祖运,金屿支部书记董伦木

  后排左起,曾任城东公社党委副书记万国兴、林敏捷、林国连

  2、围海造田 发展城东

  福建《海峡都市报》 2008年1月14日叶碧玉(图)

  在泉州湾洛阳江南畔的丰泽区城东镇,有南北两条海堤,建于上世纪70年代。正因为有了这两条海堤,城东片区乌屿岛才实现了“岛陆交通自由”,才有了今天大面积的民宅和新居住区,也才有了“一场一馆一院”,以及大批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在这里设点……

  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为了建设这两条海堤,为了围海造田,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们依然认为,只要是为群众办实事,得到群众的支持,他们就是对的,他们的心血不会白费。原城东公社党委副书记、南北堤工程负责人之一的林敏捷就是其中很突出的一位。他参与并负责了南北堤建设,说起当年的筑堤围海,林敏捷感慨万千:“没有南北堤就没有现在城东的辉煌,也不可能有城东如此巨大的发展和变化!”

  据林敏捷介绍,当年城东乌屿岛的面积有半平方公里之大,住着王、董两姓居民。大部分的王姓渔民居于凤屿村、董姓船民住于金屿村,那时全岛的总人口有5000多人。700多年来,乌屿岛与陆地的交通全靠一条叫做“盘光”的桥,但盘光桥早已倒塌200多年,人们要通行,只有在退潮后走海滩上露出的一段宽不足2尺的古桥石板;而涨潮时就得靠船只过渡,遇到暴风雨,经常有人因此溺水而亡,这给岛上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的困难和不便。

  1970年农历七月的一天,金屿村村民董矮然用船运蚵壳到外村出售,船上载有9人,因风大浪急、船舱进水不幸沉船,6人遇难。这起重大海上交通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群众纷纷向当地政府要求修复盘光桥。因此“筹建乌屿海堤、解决道路问题”之事,立即被提到当时城东公社和金屿、凤屿两个大队的议事日程上来。

  原城东公社的核心组组长、革委会主任朱赞成一方面及时向上级汇报,一方面立即召开公社党的核心组会议,并研究决定:立即兴建乌屿北堤,解决岛上民众过路问题;今后再修建南堤,解决城东公社的缺粮问题。同时部署了修建该堤的方案,指派原公社党的核心组成员、革委会第一副主任林敏捷,担任乌屿海堤建设的总指挥,派革委会成员杨福林协助其工作。

  带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年最少为老百姓办一件实事”的决心,林敏捷与原金屿大队党支部书记董伦木和风屿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德玉等人,会同魏章成、郭景港、郭石玉等技术人员制定了建堤设计和施工措施,轰轰烈烈的北堤工程就此开始了。

  北堤圆了岛陆通行梦

  据董伦木回忆,当时为了从金屿大队挖土,必须拆掉几户人家的房子,其中就有他丈母娘一家,在他的动员下,丈母娘的房子被拆了,其他人见其如此大义,也都同意拆迁。就这样,金屿大队从东朝西,凤屿大队从西向东,两边用80多辆板车运土筑堤。那时两个大队每天分成两班,每班投入800多人次,家家户户都为北堤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拼搏,乌屿北堤于1971年1 1月胜利合拢。但在合拢的第二天早上退潮时,人们发现北堤中段出现了30多米的沉陷缺口,如不及时在涨潮前加以抢修合拢,北堤沉陷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一时间,整个乌屿岛的干部和群众全都自觉出动,会同外援人员一起拼命抓紧抢修,那些无法参加劳动的老年妇女,也纷纷跑出门外,举香下跪,祈求上天保佑北堤再次安全合拢。全岛一致的民心,感天动地,北堤新岸的沉陷缺口,终于被如期抢修成功。乌屿北堤在汹涌的波涛之中安然屹立,乌屿全岛民众也终于实现了200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岛陆自由通行”愿望。

  “王、董两姓原来是有历史矛盾的,但在建设北堤过程中,人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林敏捷说,北堤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乌屿岛的交通问题,而且也是群众和睦相处的开始,更为后来修建南堤围海造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苦心奋战为围海造田

  乌屿北堤的成功建设,,促使当时城东全社进一步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1972.-8月,朱赞成调回城东  并当选为新一任的城东公社党委书记。他及时带领公社党委’各大队的党支部,总结近几年来兴修水利、引水上山、把旱地变成水田的建设经验教训,推广建设乌屿北堤的成功经验。

  林敏捷告诉记者,当时城东处于背山临海的丘陵地带,山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多,而且产量低下,“番薯渣汤”成了当地农民的主粮,贫穷伴随着他们。为改变这种状况,当年年底,城东公社又召开党委扩大会,公社主要领导人及党委委员林华太、共青团书记蔡双梓、办公室主任庄清源、保卫组长王元复等一致通过,“筹备南堤围垦工程建设,解决城东公社的缺粮问题,决定由公社党委副书记林敏捷、林国连和委员魏文海等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当时的市水利局派出魏章成、李德续、陈振端等一批优秀技术人员协助施工设计,省地市水利部门的有关领导,也经常亲临现场加以指导。林国连、魏文海和魏章成等人,先对南堤围海工程进行多次勘察,并参照莆田等地围海筑堤的经验教训,对本围垦的水文以及海堤的基础、堤体、堤桥、内外坡、排涝抗潮闸等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和计算,终于形成科学的“城东围垦方案”。

  1973年7月成立城东围垦工程指挥部,由林敏捷担任总指挥,魏文海任常务副总指挥,八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庄任的林祖运、金屿的董伦木、凤屿的王德玉、桥南的刘守志、浔美的万加煌、西福的魏文德、新前的魏祁泽、城东的魏朝阳为工程副总指挥。8月,南堤开始动工,尽管有政府部门的98万元拨款,但对于全长2. 25公里的南堤工程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人们依然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苦心奋战。

  迎难而上建旷世工程

  据林敏捷介绍,由于当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财力物力都很有限,而且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再加上特殊时期的人为因素,以一个公社为单位进行的围海造田7000亩的工程近乎是“不自量力的”,但那时候,所有的干部和群众都顶住了重重困难和压力,创造了建国以来泉州市(县级市)最为浩大的工程。

  当时,铁铲铁镐(双头尖)、锄头簸箕、木船板车等成为筑堤的主要工具。初期参加筑堤的民工,每天每班都超出2000多人次,板车600多辆,机帆船六七十艘,本公社的其他大队也经常派人派车协助建设,还有许多单位和企业的员工来参加义务劳动,不少机关干部每天清晨都要先参加海堤建设一段时间的劳动再上班。而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更是不顾自己脚上患有鸡眼,带头赤脚下地劳作,“领导都这么拼命,我们更没有理由偷懒。”林敏捷说。

  经过一年又四个月的苦战,南堤终于在1974年11月26日实施堵港合拢,堵港前,港口两边备好了数千袋沙包,上百艘帆船全部装满沙石随时待命。随着领导一声令下,人们把装满沙石的帆船沉入合拢口,再用沙包堵住空隙,声势浩大的堵港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突然,合拢口出现一个漏洞,如不及时把它堵住,将严重影响南堤的截流封闭。在紧要关头,原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带头跳入洞口,并呼喊在场的党员和干部,一起跳下水,数百人齐心合力,终于把洞口堵住了。由于及时抢险,使得截流合拢一次成功,成为当时全省少见的堵港合拢一次成功的范例。

  之后,南堤还多次加固加高,堤外也加砌50厘米厚的石块做护坡,并在6.5米的高处,建2米宽的迎水石台,缓冲潮水的冲击,整个城东海堤经受了30多年来的多次大海潮和大山洪的考验,事实也证明了当年设计的科学和建造的质量。

  引水灌溉实现“海改田”

  城东围垦工程基本完成后,由于有北渠渠水从上部经过,能马上投入造田平整。据当时投身南堤建设的城东大队知青回忆,在王择淮、廖群生、谢焕枢等人的带领下,这些下乡知青同其他社员一样,又开始造田平整;由于海泥深而烂,只好以人当牛,六七人拉一部犁、耙来平整海田。为引水上山,朱赞成又领导干部群众修建了一条8.2公里的环山水渠,使80%以上的农田得以顺利灌溉。

  另外,城东大队还在海堤内实行“咸埭田”的种植实验,由谢焕枢等人具体负责,大队提供全部费用。一段时间后,他们从实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按气温高低,控制田中的进、出水水量”的科学方法,打破了海田需“洗咸三年”再耕种的常规,当年水稻亩产夏季收获近300斤,秋季收获500多斤,次年夏季收获就高达800斤。其科学方法,给当时垦区的海堤田带来非常高的效益。

  后来,全部海堤田每年粮食都在不断增收,据1978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垦区中的耕地面积已达3500亩,平均年亩产850斤,全年粮食总产近300万斤。随着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的逐年增加,后来城东海堤全垦区的粮食年总产量超出700万斤以上,初步解决了城东公社吃粮难的问题并全面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后来海堤内的红蟳养殖面积达600多亩,产值达2000多万元;五大淡水养殖面积也近两千来亩,产值也达1500多万元;而城东海堤内的各方面效益,一年更比一年高。

  利在当代功垂千秋

  南北堤的成功建设,围海造田的顺利完成,使城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农民不再每天吃“番薯渣汤”,也不再为交通不便而烦恼。他们开始进行淡水养殖,并投入各方面的建设。

  如今,城东海堤内的建设,已成为泉州市城东片区的主要建设,各式交通道路迅速分布其间,多个高层的新居住区已开始逐步取代堤内后来建筑的大批民宅;泉州五中、泉州第一医院、泉州海峡体育中心以及福建炼油厂总部、泉州海峡箱包物流城、泉州五金商业城、全业态购物中心、创先科技园、虎都服装工业园等为代表的大批大型企事业,纷纷抢驻此处宝地;现在城东海堤内的土地价值已过百亿元,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大变化。

  古老的城东乌屿海堤见证了这一切,许多参与其中的老同志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原城东大队党支部书记魏朝阳为城东海堤题了一首旧诗:“堤中人马喧,堤外百帆悬;车伴堤齐进,船依港速填;土坡万石护,岛陆二堤连;赤胆将堤立,同心海变田。”

  作为该项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敏捷对城东片区几十年来的发展感到无比的欣慰。他说,尽管特殊年代给了他们特殊的待遇,但他始终认为:只要是人民的利益,只要是能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事,他们就会坚定不移地和广大群众一起共同奋斗。在今天看来,正是因为当年筑南北堤、围海造田、引水上山,才有了城东现在的发展和改变,可以说是“利在当代,功垂千秋”。

  3、城东往事  围海造田 四十年实现新城梦

  泉州《东南早报》2009年5月14日  姚炳辉  汪静文

  从泉州市区过大坪山隧道,安吉路两侧绿意盎然。随着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泉州五中、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炼化总部等企事业机构纷纷抢滩,一大批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等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以及各式交通道路等配套设施分布其间,城东片区正在进行一次华丽的转身,从农村一跃而为泉州新城区。

  站在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大门口,这里曾是洛阳江出海口的江海交汇处,上世纪70年代,原城东公社带领群众修建了城东南、北两条海堤,才使得城东片区乌屿岛与陆地连接,岛上居民实现自由通行:也因为两条海堤的修建,围海造田使城东新增7000亩土地,群众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在新增的土地上兴建家园。

  沧海桑田,三十几年弹指一挥间。没有南、北海堤的修建,就没有现在城东的辉煌。走在安吉路上,我们看到城东片区日新月异的姿态,却很少人知道,在那特殊年代里修筑城东南、北海堤的艰辛与曲折。而在林敏捷心里,这些鲜活的记忆随着岁月的变迁逐渐沉淀,静默如海堤,在潮涌潮退的拍浪声中,见证一座新城的崛起。

  一天三餐薯渣糊

  69岁的林敏捷先生,是原城东公社党委副书记,南、北海堤工程负责人之一。他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城东处于背山临海的丘陵地带,海岸线长,山多地少,地瘠水缺,产量低下,全公社的水田更少,口粮严重欠缺,尤以生活在乌屿岛的居民为甚。因为乌屿是小岛,土地贫瘠,而且缺乏淡水浇地,居民都靠海捕鱼为生,很少种植粮食。讨海的人,为了省下自己的口粮给家里人吃,常常趁出海在外时,买便宜的动物内脏吃,尽量少吃粮食。

  “一天三餐薯渣糊”,就是城东公社群众生活的生动写照。“很苦很苦。”林敏捷叹道,薯渣就是番薯磨粉过滤后剩下的糟粕,当地群众将其捏成一小块一小块,做成渣饼晒干。由于经常会遇到“雨淋天”,使得渣饼不能充分晒干而长霉,收藏时都要先把渣饼上面的霉毛拍掉。

  等到拿出来煮时,要先用脚槌捣烂了,用水泡开放在钵里,再用石臼磨成粉,最后倒进直径24寸的大锅里。这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大锅,一煮就是一大锅,这也基本上是‘家人整天的口粮了。经济好些的家庭,会在渣糊里放点米、番薯干之类的。

  “当时全公社19个大队,就是这样吃的,但还是有家庭不够吃,要到洛阳去买番薯渣。”林敏捷回忆说,当时城东公社领导班子下定决心,要帮城东的老百姓改变生活,解决吃饭问题。

  三天无雨火烧埔

  城东公社背山、面海,山海之间有点小盆地用于耕作,却是坑坑洼洼,灌溉极为不便,都要靠人力,而且因为是盐碱地,靠天吃饭,几天不下雨,禾苗随时可能会枯死,所以又有句俗语形容为“三天无雨火烧埔”。

  说干就干,城东公社领导班子组织公社群众把原来的坑坑洼洼平整成“机耕田”,1.5亩为一丘,在田的两头,一头修排咸渠,一头修灌水渠,改良土质,粮食产量也提了上来,由原来的每亩年产量二三百斤提高到六七百斤。

  解决粮食问题,当时城东公社领导班子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农改田”。从仕公岭到洛阳桥一带,遇山挖洞,遇水搭桥,环山修了长达8.2公里的环山渠,引金鸡水灌溉,把农地改成水田,这件事共花了三年时间,使得城东公社85%的农地约1.4万亩可以引水灌溉。

  即使这样,口粮的问题仍远远不能得到解决。当时公社领导班子就有人提出,单靠高灌渠供水,想让农业出高效益还不行,要想解决城东的粮食问题,得走围海造田这条路。于是,由林敏捷负责,到庄任大队搞试点。不到8个月的时间,400多亩新的庄任海埭围垦就拿了下来;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洛阳桥边的桥南大队搞试点,围了200多亩,开始种植,并获得了成功。有了庄任和桥南的围海造田经验,大大鼓舞了城东公社领导班子的信心,说明向海要地可实施,只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就没有办不了的难事。

  随后,一个更大的围海造田规划又在酝酿之中。

  退潮走海滩,涨潮靠渡船

  乌屿北堤(城东北堤),起于金屿村前的古桥塔边,止于古桥之西的桥头亭外,全长1.1公里。如今的北堤,在建成后不断加高加宽,海堤外坡加砌了护坡,连接陆地的内坡,茂密的防护林守护着一方水土。堤内,民居高低错落、挨挨挤挤,原先生活在乌屿岛一拨的居民搬到围垦区,繁衍生息。

  当年,乌屿还只是一个面积才0.5 平方公里的小岛,岛上的居民有董、王两个大姓,大部分董姓住在金屿村,王姓住在凤屿村。全岛人口5000多人,由于缺乏淡水浇田,土地贫瘠,很少种植粮食,大部分的居民都靠讨海为生。当时岛上居民生活很贫苦。人均居住的面积很小,经常是几代人挤在旧屋子里。因为乌屿远离陆地,用水、用电也都很困难。缺少淡水,要靠踩水车把水引来。此外,当时的条件设备都不能使岛内通上电,岛上的居民只能靠点煤油灯、点蜡烛来照明。

  700多年来,岛上和陆地的交通全靠一座盘光桥,但这座古桥已倒塌200多年。岛上居民要通行,只有等退潮时走海滩上露出的不足两尺宽的古桥石板路,涨潮时就只能靠渡船了。因为石板路在海上比较光滑,而且石上经常有蚵、贝类寄生,过桥时不小心滑倒,常常会被这些贝类所伤,头破血流。另外,由于晚上没有渡船,一些外出晚归的人,只能在岸边等着天亮,或者等潮水退了再摸着石板过海。

  原城东公社围海之南堤的堤上路(二)

  当时村里有人娶了岛外的女子,有时遇上涨潮,送亲队伍过的老年妇女,也纷纷跑出门外,举香下跪,祈求上天保佑北堤安全合拢。

  很快,北堤新岸的缺口终于如期抢修成功。乌屿北堤在汹涌的波涛之中安然屹立,乌屿全岛民众也终于实现了200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岛陆自由通行”愿望。

  林敏捷说,北堤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乌屿岛的交通问题,而且也是群众和睦相处的开始,更为后来修建南堤围海造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修建南堤  囤海造田

  乌屿北堤的成功建设,促使当时城东公社进一步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当年年底,城东公社召开党委扩大会,一致通过筹备南堤围垦工程建设,解决城东公社的缺粮问题,决定由公社党委副书记林敏捷、林国连和委员魏文海等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林国连、魏文海等人,先对南堤围海工程进行多次勘察,并参照莆田等地围海筑堤的经验教训,对本围垦的水文以及海堤的基础、堤体、堤桥、内外坡:排涝抗潮闸等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和计算,终于形成科学的“城东围垦方案”。从凤屿村的祠堂起,经浔美村无尾桥至龙头山边,这是一个全长2. 25公里、面积7000亩的南堤工程。

  1973年8月,南堤开始动工围堰建闸。尽管有政府部门的98万元拨款,但对围海造田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人们依然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苦心奋战。

  当时,铁铲、铁镐(双头尖)、锄头、簸箕、木船、板车等成为筑堤的主要工具。初期参加筑堤的民工,每天每班都超出2000人次,板车600多辆,机帆船六七十艘。城东公社的其他大队也经常派人派车协助建设,还有许多单位和企业的员工来参加义务劳动,不少机关干部每天清晨都要先参加海堤建设一段时间的劳动再上班。据城东大队的下乡知青回忆,1974年7月中旬,他们下乡一星期后,就投身南堤的建设。同其他民工一起,他们每天3班轮着干,每一班次几人合用1辆车,挖土、装车、运土的定额为10立方米,7趟来回跑1.2公里多,一班一车要跑30多公里,其艰苦状况难以想象。

  整条海堤建设中,难度最大的是建设南堤两端的排涝挡潮闸。南闸设在浔美一侧,闸后为一座“石砌双曲拱桥”,属当时省里首创的石桥建筑之一。北闸设在凤屿村的祠堂前,除挡潮排涝外,还兼具调节堤内养殖基地的水位。城东南堤的四大深港,全部抛入海砂和石块作为基础,土堤由沙基、红土、海泥等构成,外坡砌石,内坡植草种树。

  经过一年又四个月的苦战,南堤终于在1974年11月26日实施堵港合拢。之后,南堤还多次加固加高,堤外也加砌50厘米厚的石块做护坡,并在6.5米的高处,建2米宽的迎水石台,缓冲潮水的冲击,整个城东海堤经受了30多年来的多次大海潮和大山洪的考验,事实也证明了当年设计的科学和建造的质量。

  告别吃“番薯渣糊”

  城东围垦工程基本结束后,由于有北渠渠水从上部经过,能马上投入造田平整。但是海泥深而且烂,只好以人当牛,六七个人拉一部犁、耙来平整海田。在城东大队海堤内,还实施“咸埭困”的种植实验,打破了海埭田需“洗咸三年”再耕种的常规,当年水稻亩产夏季收获近300斤,秋季收获500斤,次年夏季收获高达800斤。

  其后,全部海堤田每年的粮食都在不断地增收。据1978年不完全统计,垦区中的耕地面积已达3500亩,平均年亩产850多斤,全年粮食总产近300万斤。随着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的逐年增加,后来城东海堤全垦区的粮食年总产量超出700万斤以上,初步解决了城东公社吃粮难的问题,并全面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林敏捷说,从那时开始,农民不再每天吃“番薯渣糊”,甚至还有余粮可以出售,也不再为交通不便而烦恼。

  后来,海堤内的红膏蟳养殖面积达600多亩,产值达2000多万元;五大淡水养殖面积也近2000来亩,产值达1500多万元;而城东海堤内的各方面效益,一年更比一年高。

  后记

  城东海堤建成后,乌屿的螃蟹、内山的龙眼和芳香的稻米,让不少人对城东这田园渔乡产生了美好的向往。但城东的发展,却并未就此踏上坦途,甚至一度“失声”——这是一个让人既感熟悉又觉陌生的地方。

  在人们朦胧的记忆中,这里曾是个贫穷落后的小乡镇。途经狭窄的324柏油老国道放眼望去,泥泞的村路,低矮的民房,脏乱的环境,破旧的村庄,夹杂着浓厚的禽畜味道和从家庭作坊里传出的老式机台生产时发出的尖锐声响,委实难以让人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直到近十年来,城东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悄然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巨变。在人们不经意间.围海造田的城东人踏上了欢快的城市化节拍,“洗脚上田”。

  如今,城东片区开发建设工地上到处彻夜灯火、机器轰鸣;高速公路、324国道、安吉路交织着新规划的市政道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现代城市交通网;以福建炼油厂总部、全业态购物中心、泉州海峡箱包物流城、泉州五中、泉州第一医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发展项目纷纷抢驻。舍弃了农具的大叔大婶们,一个个当上了新兴服务业的小老板,越来越多的私人轿车开进了寻常百姓家,新一代城东人成为城东事业建设的开拓者。

  面对历史前进的巨轮,城东总是给人带来太多的惊喜和感慨。如卧龙一般的城东海堤,默默地见证了这场从沧海、桑田,到一幢幢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的巨变。当有一天人们还在感慨城东的先辈们围海造田创下了千秋功业的时候,在回首与展望之间,有谁相信:这,就是那个地方——城东!

  4、追忆城东海堤围垦建设

  泉州市政协《文史资料》新二十六辑

  2008年5月魏朝阳

  2007年9月13日,《泉州晚报》刊登了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撰写的《十年城东,风雨情怀》。我看后感慨良多。特别是读到“当有一天人们还在感慨城东的先辈们开天辟地、围海造田创下的千秋功业的时候……”一段话时,我内心无比激动。当年城东的围海造田,以它不朽的功业,正感动和激励着众多的后来人。我这个早已进入“花甲”之年的老共产党员,也因当年亲历那场“围海造田”的拼搏,感慨特别深沉,忆绪也不断涌现:

  城东海堤和围垦区,位于泉州湾洛阳江南畔,当时属于泉州市城东公社的管理范围。城东处于背山临海的丘陵地带,山多地少,海岸线长,地瘠水缺,产量低下,人均耕地仅300多平方米(即半亩多),全社的水田更少。口粮严重欠缺,“番薯渣糊”成了当地农民的主粮;而且其它经济收入也非常有限,贫穷经常伴随着他们。

  1969年,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与革委会副主任林敏捷、分管农业的负责人林国连一起,到城东大队后路村看高灌渠“文革渡槽”一带的通水情况。我作为城东大队负责人向他们汇报说:“农改田的地块耗水量大,扣除付出的费用后,收益不大,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朱赞成说:“看来单靠高灌渠供水,想取得农业出高效益还不行,要想解决城东的粮食问题,要想对国家多作贡献,得走围海造田这条路。”林敏捷、林国连都说有道理。朱赞成等建议由林敏捷负责,到庄任大队搞试点。说干就干,不到8个月的时间,27万平方米(即400多亩)新的庄任海埭围垦就拿下来;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桥南大队搞试点,也获得成功。有了庄任和桥南的围海造田经验,城东公社党的核心组决心更大了,认为只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一个能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领导班子,就没有什么办不了的难事。因此更大的“围海造田”规划又在酝酿之中。围海造田,可让城东人民得到比原来更多的田地和收入,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非常拥护。

  王、董齐心,自力更生,堤成大道梦成真

  当年,乌屿岛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大部分的王姓渔民居住于凤屿村、董姓船民居住于金屿村;全岛的总人口有5000多人。700多年来,当地渔民从乌屿岛来往于陆地,全靠古盘光桥作交通要道。由于盘光桥早已倒塌200多年,岛上居民只有等退潮后才能走海滩上散落的古桥石板(桥板宽不足0.7米)到陆地;涨潮时就得靠船只过渡。这给岛上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遇到暴风雨时,岛、陆的交通就被迫中断,由此溺水而死者时有发生。1970年农历十月十五,一艘载有9人的过渡船只,因风大浪急、船仓进水而造成沉船,6人死于此难。

  这起重大的海上交通事故,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群众纷纷向当地政府要求修复乌屿桥。因此,“筹建乌屿海堤、解决道路问题”之事,立即被提到当时城东公社和金屿、凤屿两大队领导的议事日程上来。其时,城东公社党的核心组组长、革委会主任朱赞成,一方面及时向上级汇报,一方面立即召开公社党的核心组扩大会,并研究决定:立即兴建乌屿北堤,解决岛上民众过往问题:今后再修建南堤,解决城东公社的缺粮问题。他还部署修建乌屿海堤的方案,指派城东公社党的核心组成员、革委会第一副主任林敏捷担任乌屿海堤建设的总指挥,派革委会成员杨福林协助其工作。

  原城东海堤南堤之水闸一角

  林敏捷带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年最少为老百姓办一件实事”的信念,与时任金屿大队党支部书记董伦木和凤屿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德玉等人(此两人担任乌屿海堤建设的副总指挥),会同魏章成、郭景港、郭石玉等技术人员,制定建堤设计和施工措施,董伦木、王德玉等两位书记负责现场指挥。

  乌屿海堤(后来俗称为“北堤”)的修建,每天分成两班,每班投入的劳动力达800多人次。金屿大队修堤人员从东朝西修建,凤屿大队修堤人员由西向东修建,两边各用80多辆板车运土筑堤。当时为了从金屿大队挖土,必须拆掉几户人家的房子,其中就有董伦木丈母娘一家的房子。在他的动员下,丈母娘的房子拆了,其他人见大队干部如此大义,也都同意拆迁。王、董两姓历史上有过矛盾,但在建设北堤过程中,双方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

  在城东公社党的核心组的领导下、在北堤建设指挥部的带领下,金屿和凤屿两大队的群众基本上用自己的力量,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排除各种困难,齐心协力地修建乌屿北堤。当时,泉州(县级市)的个别领导对乌屿海堤的建设持有不同意见,调陈昌密同志来城东公社替代朱赞成。陈昌密“下车伊始”,了解到兴建乌屿海堤是“为民众办实事”的正确行动时,不但没指令下马,反而积极参与修筑乌屿海堤的建设。在修建期间,虽然有不少堤段经常下沉,但经过1年多的努力和拼搏,乌屿北堤于1971年1 1月胜利合拢。合拢的第二天早上退潮时,北堤中段出现30多米的沉陷缺口,如不及时在涨潮前加以抢修合拢,沉陷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一时间,整个乌屿岛的干部和群众,全体自觉出动,在城东公社的主要领导以及两个大队全体干部的带领下,会同外援人员一起,拼命抓紧抢修;当时不能直接参加抢修劳动的老年妇女,也纷纷跑出门外,举香下跪,祈求上天保佑北堤再次安全合拢。全岛干部群众齐心合力,感天动地,北堤新岸的沉陷缺口,终于被如期抢修成功。乌屿海堤在汹涌的波涛之中安然屹立。乌屿全岛民众,也终于实现了200多年来梦寐难求的“岛陆自由通行”的愿望。

  乌屿北堤,起于金屿村前的古桥塔边,止于古桥之西的桥头亭外,全长1.1公里(后来还不断地加宽加高),共投入近57万工曰,完成4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其成果得到当时省、地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也促进和带动新生、后埭、前头等大队在各自的海边兴建小围垦。乌屿北堤的成功建设,既解决了乌屿岛的交通问题,又为后来修建南堤围海造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城东公社海堤之南堤水闸

  上下协力,艰苦奋斗,人变观念海变田

  乌屿北堤的成功建设,促使当时城东全社进一步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1972年8月,朱赞成被调回城东,并当选为新的一任城东公社党委书记,他及时带领公社党委以及各大队的党支部,总结近几年来“兴修水利、引水上山、把旱地变成水田”的建设经验和教训,推广建设乌屿北堤的成功经验。当年年底,又召开党委扩大会。出席会议的除正、副书记外,还有林华太、魏文海、魏祥姑、杨福林、杨传宗、林祖运等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庄清源、团委书记蔡双梓、保卫组长王元复、企业办主任何汽成、供销社主任林荣福等人,以及各大队党支部书记。大会一致通过:“筹备南堤围垦工程建设,解决城东公社的缺粮问题:决定由公社党委副书记林敏捷、林国连和委员魏文海等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当时的市水利局,也派出魏章成、李德续、陈振端等一批技术人员协助施工设计;省、地、市水利部门的有关领导,也经常亲临现场加以指导。

  林国连、魏文海和魏章成等人,先对南堤围海工程进行多次勘察调查,并参照莆田等地围海筑堤的经验教训,对拟围垦地段的水文(台风、潮汐、洪水流量、排涝调洪等)以及海堤的基础、堤体、堤桥、内外坡、排涝抗潮闸等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和计算,终于形成科学的“城东围垦方案”。南堤的堤址从凤屿村的祠堂前起,经浔美村无尾桥至龙头山边。该方案经公社党委确定之后,便逐级报送省委、省政府批准。该垦区内可耕地面积为467万平方米(即0.7万亩),保护面积达800多万平方米(即1.2万亩);需新建的南堤长达2. 25公里(海堤的最高点达8米)。

  1973年7月成立“城东围垦工程指挥部”,林敏捷担任总指挥,魏文海任常务副总指挥,庄任的林祖运、金屿的董伦木、风屿的王德玉、桥南的刘守志、浔美的万加煌、西福的魏文德、新前的魏祈泽、城东的魏朝阳等8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为副总指挥(8个大队按各自计划分得的海堤田亩数,安排每天应出勤的劳动力)。当年8月15日开工围堰建闸(次年5月进入全面建设土堤)。

  那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建筑设备落后,城东公社的海堤建设,主要靠铁铲、铁镐(双头尖),锄头、簸箕,木船、板车等作为主要工具。海堤建设者们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参与建设本地这一建国以来最为浩大的工程。当年的围海建堤,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因素:一是其时正处于“文革”的特殊阶段,思想还较为混乱,凝聚力还较为欠缺;二是建堤的资金非常短缺,物资的供应也十分紧张(上级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还很有限);三是土、沙、石料等的运输距离较远(有近三分一的土方,取自北堤外的桥南见边旧村,大部分石块采自桃花山等地,海沙从秀涂等处装运);四是围海建堤的工程难度很大(海堤基础差,海泥的层深有的深达15米,浔美浦、前浦、后浦、色仔沟等4条深港道正处在其间,台风在堤内的吹程大,海浪高达1.6米以上);五是排涝抗潮的设计要求高(集雨面积达33.5平方公里,排洪流量大,每天还须抵挡两次海水的涨落潮)。

  当时,城东公社党委响应党中央“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等号召,用兴建海堤是“群众的切身利益”来团结民众、统一人们的思想;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挖掘各大队及所属企业的人力和财力,缓解资金的不足;以“依靠群众”、“依靠科学”、“群策群力”等举措来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

  在整条海堤的建设中,难度最大的是建设南堤两端的排涝挡潮闸,最艰巨的是堵港合拢。南闸设在浔美一侧。此闸分成5孔,每孔4米,净宽20米;闸后为一座“石砌双曲拱桥”,净跨度为25米,属当时省内首创的石桥建筑之一。北闸设在凤屿村的祠堂前,除挡潮排涝外,还兼调节堤内养殖基地的水位。南、北两闸最大的排洪流量为21年一遇的335立方米/秒。城东南堤的四大深港,全部抛入海沙和石块作为基础;土堤由沙基、红土、海泥等构成;外坡砌石,内坡植草种树。

  在南堤的建设中,堤身多段经常反复沉陷。初期参加筑堤的民工,每天每班都超出2000多人次,板车600多辆,机帆船六、七十艘。城东公社的其他大队,也经常派人派车协助建设,参加义务劳动的有城东公社的中、小学教师、卫生院、供销社、信用社、邮电所、粮站及建筑社、农械厂、塑料厂、食品厂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和职工;市区的一部分工厂的工人、机关的干部也经常赶来支援;莆田、晋江等地的兄弟单位也派来数十艘木帆船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2 22:24 , Processed in 0.02266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