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16|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了赵紫阳的《改革历程》,看到几处有意思的地方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20:28: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4-2-17 21:41 编辑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3页


这句话是否有依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4-2-17 20:34:18 |只看该作者
当时正在着手解决华国锋的问题。邓小平和陈云都认为华是贯彻三中全会的障碍,陈云甚至认为华是造反派起家,不可信任。华的领导地位,邓和陈都不能接受。
极度仇视造反派,彰显反动本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4-2-17 20:36:47 |只看该作者
当时华身兼党主席、政府总理、中央军委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因此邓讲话中所以反对权力过于集中,目的之一就是分散华的权力,首先要华把总理的位子让出来。另外,当时正在起草总结文革教训的文件,即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党深感由于毛的专断、家长制,把个人凌架于党之上,以至酿成文化大革命这场大灾难。而邓在文革中又深受其害,对此有切肤之痛。

邓非常欣赏和喜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那种集一切大权于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集权统治的政治体制,厌恶和鄙视分权制衡的制度。他在那次同南斯拉夫外宾讲话时说,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凡是一件事,只要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不受牵制,就能够立即执行,不像议会民主经过那么多复杂,那么多反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方面总的说,我们效率是高的,决定了就马上执行。我讲的是总的效率,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邓把不受牵制,不制衡,权力绝对集中,作为我们总的优势。不能实行西方的三权鼎立,要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类话他讲过多次。


自己独裁就是好,否则就是受迫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24-2-17 20:39:48 |只看该作者
虽然我们原来政治思想工作有许多好东西,但1957年以后,差不多20年的时间,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把群众看成改造的对象,控制的对象。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不讲什么道理,不做什么说服工作,基本上靠帽子压人。“阶级斗争为纲”对思想政治工作造成非常坏的影响和习惯。同时政治工作官僚化、行政化非常严重,机构非常庞大,大量的脱产人员。
张冠李戴,刘邓工作组那一套,屎盆子往毛主席头上扣。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24-2-17 20:45:11 |只看该作者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这两条非常重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农业的复苏,从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连续几年农业丰收,农村欣欣向荣,首要的当然是解决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问题。农民有了土地,实行了包产到户, 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多年来,农民为生产队打工的状况改变了,农民开始为自己种田。但是我要说,农村那几年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活力,简直像是变魔术似的,谁也没有想到。多年来大家感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几年时间就转过来了,过去粮食那么紧张,到了1984年竟然发生了农民有粮卖不出去的问题,国家收购的粮食,压在仓库里很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除包产到户,另外两条关系极大:一条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开始在农产品里感到减少了“剪刀差”,农民种地有利可图;另一条就是减少了统购、派购的数量,不从农民嘴里夺粮。过去多少年来农民吃不饱肚子,每年粮食一收下来,就交公粮、余粮, 这种状况持续了二十多年。


恐怕“关系极大”的两点才是所谓增产奇迹的真正原因,三提五统之前资产阶级收买农民的短暂时期。

点评

李方舟  靠化肥吃饱,变成了靠邓小平、赵紫阳、万里吃饱  发表于 2024-2-17 20:47:16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24-2-17 20:46:13 |只看该作者
戈培尔集团编写的“历史”擦屁股都嫌硬。它们编写“历史”的方向,已经由男慈禧给手下交了底:

(回答邓力群对“文革”几几开)“一开也不开”
“我们永远不会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道路。我说没有用,实践会检验的”
“我们对不起中国人民”
“‘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一代人,其实还不止一代”
“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对胡乔木)“要把文革说得比日本鬼子进村还坏”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点评

醋酸铁  两面三刀的老毕邓矮子!  发表于 2024-2-17 21:38:51
小王向前冲  几十年的实践笑死人,二十七年实践,刘独占十多年,他又独占六七年,拢共也没几年留给别人啊。  发表于 2024-2-17 21:23:15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24-2-17 20:57:33 |只看该作者
这件事正酝酿的时候,李锐同志给我写了一封信, 反映了邓力群延安时期生活作风和道德方面的问题,认为象他这样品质不好而又保守僵化的人,不应当负责宣传工作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工作。我把这封信转给了邓小平,邓很快作出了邓力群不再主持宣传战线工作的批示,并送给了陈云、李先念传阅。陈云和李先念的批语都说邓力群如何如何好,但是也不好正面反对邓小平不要邓力群继续主管宣传工作的批示,所以也就定下来了。
生活作风问题永远是挥之不去的污点。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24-2-17 21:02:52 |只看该作者
特别是陈云,从五十年代以来,几十年始终没有任何变化。“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这几乎是他每次讲话都要强调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他每次讲话都还是这个调子。他主张对待经济就像养鸟,不能抓得太紧把鸟捏死,也不能撒开手让鸟飞掉,应该关在笼子里捏不死也飞不掉,这就是他有名的鸟笼经济思想。他不仅认为中国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成功的,而且一直到八十年代末,他仍认为苏联搞计划经济,把一个落后的国家在几十年内变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大国家,就是计划经济成功的证明。他认为中国所以没有搞好,主要是毛主席搞了那一套的干扰,加上文化大革命。如果都像第一个五年计划,肯定是很好的。直到八十年代末,至少在我下台以前,他一直坚持这个观点。


不知道九十年代是不是还坚持这个观点?

点评

∀与∃  即便陈云坚持这个观点,继续做党内“左”派,也上不了位(资产阶级不同意)。从90年代开始,中国就是私有化、市场化、新自由主义化走到死了。  发表于 2024-2-20 03:44:02
∀与∃  陈云的国家资本主义  发表于 2024-2-20 03:36:0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24-2-17 21:07:01 |只看该作者
所有这些都说明,有了开放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己之长通过贸易来补己之短。所谓扬长避短,必须搞贸易,融入国际市场进行交换。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民族,总有他的长处。穷也有他的优势,劳动力便宜,这就是很大的优势。劳动力便宜,国际竞争力就强。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拿我的长处来补我的短处。如果闭关自守,万事不求人,结果就不是扬长避短。过去我们吃这个亏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闭关自守,不融入国际市场;如果不通过国际贸易扬长避短,这个国家必定落后,根本不可能现代化。
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又不能联合起来,最终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加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社会主义瓦解。

点评

∀与∃  改开搞了这么多年现代化,结果劳动人民还是996度日。资产阶级抓住了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与廉价劳动力就不肯放手,“先富带后富”始终只是句空话。  发表于 2024-2-20 03:42:11
∀与∃  如果不通过国际贸易出卖本国的自然资源或廉价劳动力,这个国家必定不能让本国的官僚与资产阶级赚大钱。  发表于 2024-2-20 03:39:51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2-18 01:55:4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8 05:33 , Processed in 0.029177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