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未来社会主义的学术体制应该是怎么样的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01:17: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4-1-28 06:19 编辑

这是我一直很好奇的问题。
如题,我也是一个读理科的大学生,这么多年来也是深受内卷之害,而且越发看不太到希望。
当前的学术生产资料好像是被资产阶级学阀完全垄断。。而且越是基础科学越明显,毕竟应用科学还可以堆砌资源获得一些成果。而基础学科比如纯数学给人的感觉是垄断更明显,前沿课题的研究完全被最顶尖那种怪兽学校垄断,外围学校再努力也只能做一些很低端的研究。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完全利于的学阀不利于学生的竞争,人们必须非常严重的内卷甚至需要高中搞竞赛超前学,以求本科就去到最顶尖的学校,然后才有可能硕博接触到尖端课题的研究。一旦在走错在当前形势基本就很难挽回。在中国top学校数学专业,物理专业很多连考研资格都取消了。
但真的做研究,过去落后了真的就代表你这个人不行吗?看看22年美籍韩裔菲尔兹奖获得者,他完全没有应试的天赋,24岁之前都没学过数学,但是偶遇一个日本菲尔兹奖得主,从此开启了数学的研究生涯。令人感慨,身在核心国家+运气够好真的能胜过绝大多数普通人多年内卷的努力
那么令我很好奇的一个问题是,未来社会主义如何管理学术体制。消除这种恶性竞争,让想参与的人都有一定机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沙发
发表于 2024-1-28 02:46: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dknife 于 2024-1-28 02:59 编辑

我觉得你所指的当前学术环境的恶性竞争主要原因应该有:
1.资本主义对于学术研究的投资本身就极其注重回报率或者说是“效率”。对于政府还是企业来说所谓名校的学阀以及他们的课题组拥有更多的相关领域科研成果,在这些学阀和他们的课题组身上投入资金的出成果的概率要更高一些,所以科研资源会集中于这些名校学阀的手里头。
2.出于对科研资源垄断的需求,很多名校的学阀及课题组不会将科研经验主动分享,设法建立“知识壁垒”。
在缩小不同院校的科研资源分配差别的前提下,未来社会主义可以让同一领域下不同院校的课题组轮换负责不同时间的重要课题,同时让这些课题组或者项目组之间加强交流。这些研究者的薪资水平或者收入不会因为课题的重要程度而出现差别,这样就可以消减科研者为了争取较高收入而进行绩效竞争的动机,同时也能让不同课题组的人能够放下竞争心态来分享经验和知识。这些举措也许会牺牲一部分“科研效率”,但是可以让更多人获得科研的机会,减小少数课题组或者学术经理人对科研的垄断。
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请大家指正。

点评

∀与∃  基本同意。  发表于 2024-1-28 03:57:43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4-1-28 06:24:54 |只看该作者
Redknife 发表于 2024-1-28 02:46
我觉得你所指的当前学术环境的恶性竞争主要原因应该有:
1.资本主义对于学术研究的投资本身就极其注重回报率 ...

赞成取消或大大缩小研究者相互之间的收入差别,鼓励研究人员在纯粹的科学探索精神的鼓舞下努力开辟知识新天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地板
发表于 2024-1-28 07:15:47 |只看该作者
建议润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5#
发表于 2024-1-28 10:48: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武润哲 于 2024-1-28 10:49 编辑
意识形态 发表于 2024-1-28 07:15
建议润


革命之后要记得回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6#
发表于 2024-1-28 10:51:11 |只看该作者
开门办科研 小所办大事——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调查

载于《自然辩证法》1976年第三期

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是一个不满三百人的小型科研单位。一九六〇年从某单位独立出来至今,人员增加很少,规模扩展也不大,但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年和过去相比,对国家的贡献有天壤之别,工作面貌无法同日而语。

文化大革命以前,修正主义科研路线的流毒很深。科研人员蹲在大门里面,两眼盯着洋本本,搞严重脱离实际的“自由选题”,一心追求个人名利。研制经费花得象滴水,研制成果只有十八项,而真正能在工农业生产中起作用的几乎没有。

文化大革命以来,平均一年的成果就相当于前六年的总和,其中重大成果一百多项,有四十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九项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成果拿到这么多,却分文未花国家的科研经费,为上百个单位免费提供试验样品,因为研制成果在所内小批量生产的收入,已自给有余。

变化为什么这样大?关键在路线。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所的广大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在批判修正主义路线的斗争中,认真进行斗、批、改。他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实行开门办所,组成三结合的科研小分队,川流不息地深入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先后同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五百多个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研究课题从工农业生产的第一线源源而来,研究工作与工农群众的革命实践息息相通。

实行开门办所,科研人员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既有利于接受再教育,又能亲身体会工农群众的迫切需要,加强为革命搞科研的责任感。前几年,这个所接到用于发电机冷凝器自动清洗的“海绵小球”的研制任务。海绵球直径不到三厘米,难度却很大。要能随水在管中流动,直径却比水管大,要弹性适当,比重和水一样;细小的孔隙要孔孔相通,又要耐磨耐腐蚀。他们接到这个任务后,想参考一下国外文献,但能生产海绵球的少数几个国家都秘而不宣。研制小组便带着任务到电厂调查。原来一般发电机冷却水由于取之于江河,冷凝器管道经常淤积污垢。阻塞水流,降低发电效率。因此,每隔两、三个月,就要停止发电三天,工人们要顶着五、六十度高温和熏人的污垢臭气,日以继夜地用毛刷清洗几千根管道。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各条战线的用电,而且严重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采用海绵球清洗,既不需要停机,又可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通过调查,懂得了小小海绵球的重要作用,他们便和群众一起攻难关。经过几十次试验,终于研制成功。经全国不同水质地区的六十多个电厂试用,证明效果良好。据估计,如果全国火力发电厂都用海绵球清洗,每年可节约一百万吨煤,多发电十亿度以上。

这个所开门办科研,不仅对于生产单位登门要求解决的问题,来者不拒,而且还主动出门,开展社会调查找课题,努力使科研工作更适应于工农业生产实际的需要。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化工厂煤气柜漏气,平时为了焊补个小漏洞,就得停车停产,把煤气放光,一次就损失上万元。为了能在不停车的情况下补漏,科研人员搞出了简易的“胶皮冷贴法”,改革掉了传统的焊接补漏的老工艺,对解决化工系统“跑、冒、滴、漏”问题,起了很大作用。

开门办所,使科研人员看到了工农兵群众多方面的迫切需要,有助于打破了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使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这个所长期以来研制的是工业机械橡胶配件,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这个所提供人体医用硅橡胶制品。研制长期埋藏在生命有机体内的代用橡胶器官,比研制非生命的机器橡胶配件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就说用于治疗脑积水症的硅橡胶引流管吧,这胶管直径只有一毫米左右,由于它是插在人体血管里连通脑室与心脏排泄脑积水的,要求无毒、柔软、性能稳定、对人体组织不产生副作用。象这样高精尖的研究项目,在过去关门办所的情况下是根本不敢碰的。那时,某医院为了抢救烧伤病人,急需提供硅橡胶人工耳壳,所里却以“专业不对口”为理由而拒绝了。实行开门办所后,科研人员纷纷到脑积水症高发区的农村,走访病人。贫下中农病员的疾苦和股切希望,给了科研人员很大触动。他们深入医院手术室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取得了临床应用的大量数据,使研制工作在短期内获得了成功,先后抢救了五十多名阶级兄弟的生命。此后,又相继研制成了静脉插管、补肠瘘薄膜、腹膜透析管、整形充填海绵、人工肌腱、人工手指关节、导尿管等多种人体医用硅橡胶制品,为我国医疗器械填补了空白。

这个所在开门办科研过程中,还坚持实行科研、生产、使用单位的三结合,充分依靠社会上多方面的力量,集中各协作单位群众的智慧,因而能较快地攻克科研中的难关,加快科研的步伐。橡胶叶轮泵的研制就很能说明这一点。这种泵是冶金工业上输送矿砂用的。国内原有的泵是仿外的,不耐矿砂磨,只用七天就报废了,整个生产流程常因检修而停下来。为了造出高质量的泵,这个所就和有关生产、使用单位共同分析研究。使用单位根据长期用泵的经验,指出了泵内衬胶最易磨损脱落的部位及其原因;生产单位根据制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改进泵内不合理的轮廓曲线的方案;研究所则从橡胶的性能上,进一步找出了泵不耐磨的原因是橡胶太硬,弹性不好,和砂粒相撞没有缓冲的余地。在综合生产、使用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他们采用“以柔克刚”的方法,配制了弹性好的橡胶,减缓了砂粒的激烈冲刷,起了耐磨的作用,对容易磨损的部位,作了特殊处理,使用寿命从一周提高到一年多,比世界上最好的衬胶泵高一倍以上。

毛主席指出:“管理也是社教。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这个所开门办科研之所以越办越火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干部亲自出马,带领科研人员深入实际,与工人群众实行三同,不断破除了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破除了等级观念。所里干部、科研人员既搞管理、搞科研,又从事生产劳动,当普通劳动者。同时,所里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工人群众走上了科研第一线,不少人担任了科研的领导工作。这和文化大革命前少数专家垄断科技大权,工人被排斥于所谓“技术委员会”之外,“专家动嘴,工人跑腿”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工人参加科研,逐渐形成了一支工人阶级科技队伍。这支队伍,不论是在研制航空工业用的高强度结构胶粘剂和用于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的特种橡胶材料的攻关中,还是在石油钻井上用的耐油橡胶配件,造船工业上用的快速粘合剂等的研究试制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尽管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所为支援内地和新厂建设,先后调出了一批科研人员,由于充分发挥了二百多工人在科研上的主力军作用,成果逐年增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贡献越来越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24-1-28 11:30:47 |只看该作者
工农也能去搞科研,而不是由几个学阀说什么是科研什么就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 05:51 , Processed in 0.027371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