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9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未明子辩证法十四例 —— 笔记合集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24 14:58: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2-8-25 01:30 编辑

1. 什么是辩证法?

● 真伪辩证法

    ● 教科书中的辩证法:整体主义——“看问题不要片面”,这样一来“为了整体”可能会牺牲自己的立场。

    ● 真正的辩证法不需要这种所谓“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 辩证法:正-反-合

    ● 真正的辩证法要求掌握一种思维模式——为一个事物创造它的【镜像】,找到该事物内在的不一致性。

    ● 正题是【A】。

    ● 反题是【非A】(对A的否定)。

    ● 庸俗的“辩证法”:合题是【A+非A】(所谓“结合起来的一个大全”)。

    ● 真正的辩证法:合题是【A】本身。

        ● 所谓的【非A】就是和【A】相异的事物。

        ● 当我们把【A】用一个【符号“A”】来指称它的时候,这个【A】本身和【符号A】已经是两个事物,之间有差异存在(能指和所指)。

        ● 【A】被指称(被“摆出来”)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了【A】事物自身内在的分裂,即【A】本身与【符号A】的分裂,所以合题不需要是【A+非A】,合题只要是【A】就行了。

    ● 总结一下,辩证法的思维要点就是发现事物自身内在的【分裂】即抓住事物与自身的矛盾(内在矛盾),然后把这个矛盾“摆出来”作为【合题】。事物不需要外界的否定,它会内在地自己否定自己。


2. 鸡生蛋?蛋生鸡?

● 举例

    ● 正题是【生蛋】。

    ● 反题是【生鸡】。

    ● 庸俗的“辩证法”:合题是【鸡生蛋生鸡生蛋……】(标准的整体主义理解方式)。

    ● 真正的辩证法:合题是【鸡蛋】。

● 解析

    ● 辩证法(Dialectic)都包含着【重音(关注重点)的转换】。

    ● 庸俗“辩证法”的合题的【重音】总是在【鸡】和【蛋】的两个【主体】上。

    ● 真正的辩证法的合题就告诉我们——这个(反题的)【否定】是个虚假的否定,正题【鸡生蛋】本身就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

    ● 当我们把【鸡生蛋】【蛋生鸡】中的重音从挪到上去的时候,我们就能发现这个辩题它自身内在的问题——思考的真正内涵。

    ● 【鸡生蛋】中的“生”是“创造”的意义,由于鸡自身没有本质性的变化,所以鸡是“创造者”;而【蛋生鸡】中的“生”是“变成”的意义,是蛋这一事物的自生的变化。

    ● 正题和反题中“生”的差异被庸俗“辩证法”产生的虚假的合题所掩盖了,我们误以为是同一种“生”。可以看出,虚假的“辩证法”将差异给【抹去】,美其名曰“大全”(整体主义);而真正的辩证法将事物内部的真正差异【凸显】出来。


3. 先有鸡?先有蛋?

● 举例

    ● 正题是【先有】。

    ● 反题是【先有】。

    ● {已知【鸡能创造蛋】【蛋能变成鸡】}。

    ● 合题是【“有鸡”】。

● 解析

    ● 第一,当我们把重音转移到上去时,我们可知这是一个比较先后关系的问题。同时,由2可知,【鸡生蛋】中的“生”是“创造”的意义,由于鸡自身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却“无中生有”地产生了“蛋”,所以鸡是“创造者”;而【蛋生鸡】中的“生”是“变成”的意义,是“蛋”这一事物的自生的变化。从人的立场看,因为人是会把“创造”这一行为置于“变化”之上的,所以“创造”比“变化”更具有优先性,即【鸡先创造蛋,蛋再成为鸡……】,人一定会认为是先有“鸡”这个概念再有“蛋”的概念。假设先有“鸡”,“鸡”有创造“蛋”的能力,“蛋”的概念从属于“鸡”的概念;反过来说,假设先有“蛋”,同时可知“蛋”会变成“鸡”,但是“蛋”没有创造“鸡”这一概念的能力,那么这样一来就预设了“鸡”的概念已经存在,等于还是必须先有“鸡”的概念。

    ● 第二,加引号的原因。要进一步思考什么创造了鸡】。合题【“先有鸡”】作为一种造物主式的“命令”,告诉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在“鸡”和“蛋”之前,先有的是创造出“鸡”这个概念的、比“鸡”更优先的一种原初力量(第一创造者)。


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举例

    ● 正题是【惠子:子鱼,安知鱼之乐?】

    ● 反题是【庄子:子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庸俗的合题是【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

    ● 辩证法的合题是【庄子:子非鱼,知鱼之乐?——我知之濠上也。

● 解析

    ● 庄子的智慧在于他重新抓住了问题的内部矛盾。正题和反题都是反问句,其可以理解为“子非鱼,则不知鱼之乐”“子非我,则不知我知鱼之乐”。庄子发现了其中潜在的【预设】——“乐”只能通过第一人称的方式去感知,而无法间接地感知到。于是庄子将关注重点转移至“安”上,去讨论感知“乐”的方式。在庄子看来,感知“乐”的方式并不限于第一人称、不限于内在体验,这就动摇了惠子的立论基础,即上述的【预设】。这种【预设】恰恰是这个问题的关键的内部矛盾,是惠子设下的等着庄子去钻的圈套,同时被惠子庸俗的合题所掩盖

    ● 而一旦跳脱这种【预设】,“请循其本”,以庄子的观点为基础,即【感知“乐”的方式并不限于第一人称、不限于内在体验】,那么就可以说【我们能通过“鯈鱼出游从容”,来判断“是鱼之乐也”】。同时,庄子幽默地将反问句视为疑问句,对“安知”这一问题做出“我知之濠上也”的回答,使惠子无话可说。抛开文字游戏不谈,庄子的这一整套逻辑是成立的。

    ● 换句话说,我们通过辩证法的解析,就能发现惠子【子非鱼】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针对庄子的对于【感知“乐”的方式】的观点进行质疑,【子非鱼】这个问题的内在的、本质矛盾其实是庄惠二人对于【感知“乐”的方式】的异见。我们通过辩证法知道这一点,透过现象发现事物内在矛盾,这才可能进一步去对此进行深入的、触及关键的辩论探讨,而不会浮于表面、被对手带到阴沟里去。这就是辩证法的力量。


5. 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

● 举例

    ● 正题是【人可以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

    ● 反题是【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

    ● 庸俗合题是【人不能一次跨入同一条河流】。

        ●  关注重点在【一次】:人跨入河流的行为本身就是碎裂的,是复数的,所以不可能【一次】就能跨入,只要跨入河流,就必须至少要【两次】,因此正题【人可以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成立。

        ● 关注点在【同一条】:河流是不断流变的,第一次跨入后就不再是之前的那一条,因此反题【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成立。

    ● 辩证法合题是【人可以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

● 解析

    ● 庸俗的合题运用视差,使一句话包含正反题两种解读,实际上是虚假的、整体主义的、诡辩的,只不过是用一种比较高明的方式将二者拼凑起来,回避问题的真正矛盾结果不仅破坏了人的行为的同一性,也破坏了事物本身的同一性。正是因为消解了控制这些量的主体(即【人可以】),才导致答案不明确。

    ● 真正的合题将重点放在了【人可以】上——人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总结出共性,即将不同时间的河流统称为一条河;也能够从同一的事物分辨出差异,即对同一条河流分辨出不同时间的变化。人有这样的能力,才能够提出人能够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正反命题。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6. 性vs权力

● 正题:“一切事物都和有关”(弗洛伊德主义)。

● 反题:“本身只和权力有关”(王尔德主义)。

● 庸俗合题:“一切事物都和权力有关”(尼采主义)。

    ● 性只是一个副产品,只是一个中间的过程,那么性活动就会被看作一种权力场中的征服与被征服的活动(男人征服女人),这是男权主义的。

● 真正合题:一切事物都和性有关(拉康主义)。

    ● 性本身并没有那么多规定性。性是一种非常纯粹的、具有它独特性的东西。性本身就是这“一切事物”的那个对立面,拉康主义就把性称作“not-all”,即性是对于一切事物的抽象的否定。把握一切很难,但是去把握那个不是一切的单独的东西,就可以把握一切;把握整个世俗秩序很难,但是去把握被整个世俗秩序看作是某种禁忌的“性”,那么你就可以知道,凡是不是“性”的东西就是“all”。

    ● 因此,所谓的“性”就是一种例外,是一切东西都以此为禁忌的“not-all”——从而,一切东西都和性有关,性实际上就是“对一切的否定”,这才是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正确理解。


7. 感性、知性、理性

● 正题:感性内容,混杂的感性经验、材料在那边。

● 反题:知性形式,你需要用你的知性形式(Understanding form)去把那些混杂的感性经验与材料切割、分开、弄清楚。所有的材料都被分割好、归类好,接着用不同的知性的标准加以解析。

● 庸俗合题:理性综合(流俗的认识论)。

    ● 最后要获得新的知识,只需要通过理性的综合。就是对知性形式分解开的内容,重新地、有机地拼合到一起去,让其呈现出新的内容,这就是获得了新的知识了。

● 真正合题:感性内容

    ● 要回到【感性内容】本身,重音是放在【内容】两个字上。也就是说,那些用于划分【感性内容】的【知性形式】,实际上是来自于【感性内容】本身的。不是【你】在用各式各样的知性的标准划分这个【感性内容】,而是这个【感性内容】自己以你的意识作为一个平台、一个中介而进行自我划分,进行自我拆解和重组。也就是说,【感性内容】在你的意识中进行“自组织”,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把它自己的新的规定性呈现出来,那么,我们就获得了新的知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沙发
发表于 2022-8-24 15:08:39 |只看该作者
8. 我思故我在?

● 正题:我故我在。

    ● 笛卡尔:我通过思考,没有办法验证任何东西的存在,但是唯有一个东西我是可以验证的,即我的存在——因为如果我不存在的话,我就不可能思考,即思考者肯定存在。这样一来,我通过【思考】,推出了我的【存在】。

● 反题:我故我思。

    ● “唯物主义”:不是我的【思考】创造了我的【存在】,相反,是我的【存在】创造了我的【思考】。但这又导致了“主观能动性”的丧失。

● 庸俗合题:主观能动性。

    ● 的确不应该是【思考】创造【存在】,但是有一种【主观能动性】,它是物质的一个副产品,是一个惰性的物质世界里的一种例外的“活的东西”。这样就“调和”了正题和反题的矛盾:物质世界占主体,但是有一部分让它变得有活力。

● 真正合题:思故在——“我思故他在”“他思故我在”。

    ● 【我思故我在】中的两个【我】从来不可能是直接同一的!

    ● 我思考察觉到的【我】的存在,是已经被对象化、他者化了的,因此,不能直接说【我】在,而要将其认作一个【对象】,认作一个【他】。

    ● 而外部的事物经由这个【对象】,把这个【对象】作为一个中介将自己显现出来,即进入到意识领域,这说明意识领域本身是和外部的这些存在物一样,也是某种存在的东西。这个时候,意识会感受到有一个接受者在被动地接受着,这个接受者就是【我】。

    ● 【我思故他在】【他思故我在】这两个命题进行了一定的短路之后,就成了【我思故我在】。实际上,这两个【我】不停地将对方异化为他者。


9. 未来是确定的吗?

● 正题:未来是确定的,物质世界是确定的,意识中的自由也是一种幻觉,没有自由意志可言,人没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 反题:未来是不确定的,思维是不确定的,人具有自由意志,未来也是不确定的,具有某种随机性。

● 庸俗合题:主观能动性影响未来(一个外部心灵,或某个底层黑箱)——庸俗实践论。

● 真正合题:未来是确定的,现在和过去是由未来确定的,回溯性的确定性才是必然的。


10. 别再污蔑决定论!

● 庸俗的(谄媚的)决定论。

    ● 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定律决定物质,物质决定心灵,有决定无,陈旧的决定新生的。

    ● 既然主观与客观是二分的,那么把主观体验的时间方向性说成是客观物质世界本身就具有的,这才是最大的唯心主义。

● 辩证的(解放的)决定论。

    未来决定现在,现在决定过去,定律不是从过去而是从未来生效。否则,定律就会不断失败,需要预设一个守护它的“主宰”。因此,定律从未来规定当下的事件如何涌现出来。


11. 何为自由?何为实践?

● 庸俗的(自私的)实践论。

    ● 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偶然的例外,是某种内在的不确定性的黑箱,活跃地驱使身体改造惰性世界。

● 辩证的(忠诚的)实践论。

    ● 客观必然性降临为主观能动性,自由即对未来的必然性的忠诚,必然王国在召唤人的意识践行自由——自由会被体验为“我必须这样做!”

    所以人类从来都具有自由:要么是逃避真正的未来必然性的征召,躲藏起来享乐;要么是一种勇敢地迎接和承受未来的那种真诚而明快的创伤性的自由。后一种自由意味着要和陈腐的循环、虚假的偶然性、“自由主义”幌子相决裂,而看到世界的内在矛盾和困局。在这个意义上,自我参与进了这个未来必然性的自我实现,于是个体的独属于她/他的爱意、情感和品位, 就会铭刻在这个世界的本体论层面,参与进去成为必然性的一部分,共同镌刻在这个世界的源代码里,为这个世界本身订立新的目的论法则。这就是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由。     ——未明子


12. 科学主义vs神秘主义

● 正题:科学主义,对自然界的祛魅。

● 反题:神秘主义,对生命力的赋魅。

● 庸俗合题:新世纪运动、后人类运动,用科学来描绘神秘主义图景。

● 真正合题:科学主义,因为科学主义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对普遍法则下的因果定律的信仰,这种信仰只是用数理逻辑去讨论罢了。


13. 现实主义vs理想主义

● 正题:现实主义(“实然”being)。

● 反题:理想主义(“应然”ought)。

● 庸俗合题:调和主义(“乡愿”“中庸”)。

    ● 将道德理想本身当作谋求利益的工具,又将谋求利益本身当作一种理想。

● 真正合题:现实主义

    ● 对于什么是“现实”,也是需要一种“主义”、理论、观念去认定的。马克思说:“哲学家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海德格尔表示反对,因为当你要说“改造世界”的时候,你已经在批判它了。因此,现实主义本身就包含了理想主义的维度。


14. 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

● 正题:个人优先于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主义)。

● 反题:社会优先于个人(社会有机体主义-涂尔干主义)。

● 庸俗合题:社会与个人和谐相处(中产化的文明礼貌、对否定性个体的压制)。

● 真正合题:“个人”优先于社会(阿尔都塞主义)。

    ● “个人”并不是指一个人自己,而是意识形态灌输给一个人的一种对“自我”的认知。社会这个大主体将个体征召,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就将自我认同为一个臣民(subject)。这种原子化的个体观,恰恰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石。因此,这种对“自我”的认知是优先于社会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板凳
发表于 2022-8-24 15:10:18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地板
发表于 2022-9-11 15:24:15 |只看该作者
门槛略高,能解释得再详细一点就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0 10:59 , Processed in 0.016695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