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9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劳动力短缺,一个对未来的忧思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7 15:10:30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对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进行分析。
生育和培养下一代的成本主要是由谁付出的?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拿钱买衣服、买奶粉、供着上学的、拿出时间陪伴的是父母是亲人。一个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是被放到了家庭里去承担的,父母付出了各种无法转化为金钱的时间与精力去拉扯长大一个孩子,从强度来说,这甚至比在公司上班还要累。而一个人成年后进入工作后在为谁生产劳动剩余呢?如果不去探讨对子女的亲情对小孩的喜爱,单纯把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可以通过男女交合的方式产生新的劳动力的地方,这是不折不扣的亏本买卖。未来的雇主需要付出的东西非常之少,仅仅以交税帮助公立教育运转的和在未来给这位雇工最低维持生活的工资就“白嫖”到了一个劳动力。
举一个极为特殊的例子,美洲种植园中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当三角贸易已经不能再把黑奴运往美国南方时,庄园主必须自己接手来维持黑奴子子孙孙无穷尽焉,好让蓄奴者能一直剥削下去。蓄奴的庄园主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要把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拿到自己手中来掌控。奴隶主绝不会竭泽而渔。奴隶主对自家黑奴是非常爱惜的,就如同农民爱惜自己的耕牛一般。对小黑奴是绝对不会轻易弄死的,还要直接提供饭食、独立的居所来保障黑奴的繁衍。奴隶主愿意且乐于把从黑奴身上压榨而来的一大部分剩余重新“投资”到黑奴身上用来支撑劳动力再生产从而维系奴隶制的存在。这种爱惜甚至比雇主对雇工的爱惜还要更甚,就如同工厂主爱惜自己厂里的机器一样。
一个工厂主则不然。工厂主即便把自己的工人置于危险之中变成残疾,他也不在乎,因为劳动者不是他的私产,不是他占有的生产资料,不是奴隶。工厂主几乎完全不考虑劳动力再生产的问题,因为看起来总有新的劳动力可以被他雇佣补充进来,因此他所支付的工钱基本上只够维持雇工明天回来上班的量,至于十年后二十年后的劳动力人口,他是完全不考虑也没办法去考虑的。即便一个雇主对自己的雇工好,谁能保证雇工的儿子未来还会为他劳动呢?所以,每一个雇主都是抱着竭泽而渔的心态去压榨劳动力的,这便是工业革命时代普遍的情况。
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却不能这样竭泽而渔,这也是为什么资产阶级政府愿意有限地提高劳动者待遇掏钱搞公立教育,保证劳动力在未来一定程度上不会枯竭。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不得不爱惜自己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不得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把压榨来的剩余用回到本国无产阶级身上。
然而,21世纪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全球化使得剥削也得以全球化。全球的资产阶级在竭泽而渔完某一个国家的低廉劳动力后还可以转移阵地,从日本转移到四小龙,从四小龙转移到我国,从我国再转移到其他的地方去比如东南亚南亚,甚至有一天都可以转移到非洲。劳动力枯竭了不光可以转移经济生产进行的地点,还可以引进移民,拉美的、非洲的、亚洲的移民源源不断补充进来,而资产阶级并不需要掏很多钱维持长期的劳动力再生产。
回到楼主提出的东西,这是根本不现实的,21世纪的资产阶级只要有选择就绝不会主动去承担这样的事情主动去维持长期劳动力再生产。我大胆地做一个预测,那就是中国如果缺乏廉价劳动力而产业无法完成转型的话,中国会成为历史上最庞大的移民国家。资产阶级是绝不可能去高价钱去从培养皿里制造劳动力的。一个培养皿里制造出的劳动力对于资产阶级和一台机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样的,是无利可图的。
我想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那就是最大的剥削恰恰不是发生在雇主付给雇工只够维持雇员不饿死不冻死明天灰来上班的价值,而是发生在长期的劳动力再生产上:雇主几乎是在“白嫖”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人口。一个雇主不会因为一个人孩子的多寡而增减雇员的工资,雇员必须想办法筹措养家的钱,从口粮里挤出来甚至是折损自己的寿命。宏观上,资产阶级自然是希望越生越多,搞出庞大的劳动后备军来。资产阶级通过让劳动者的子女作为未来劳动力为他们生产剩余的方式在家庭里借由孩子展开了对劳动者的特殊剥削。劳动者付出绝大部分的繁育成本,而未来的资本家攫取剩余。反过来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农业为经济生产核心的时代生育率从来不犯愁,因为一对农民生出来的每一个健康子女未来都是帮助他们在田里干活在家纺布的劳动力,让自己家生活更加富裕、晚年不至于饿死的保障。培育未来的劳动力其好处是直接作用于这个家庭之上的。
欢迎指正

点评

月岚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见谅  发表于 2022-5-27 15:20:22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 09:08 , Processed in 0.018609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