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redchin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讨论(一)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22-5-15 13:17:4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俞聂 于 2022-5-15 13:40 编辑

《序言》主要交代了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缘起和过程,以及他经过长期(1842-1859)的政治经济学阅读和研究之后所得出的,指导他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即命名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命题。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安排


马克思从两个方面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其一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其二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其中,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资本”,即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资本一般。


二、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缘起和过程


马克思在《序言》中表明,自己并不是为了阐明研究的结论,而是向读者介绍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马克思 和 恩格斯, 2009, p. 588)。


在1840年代初的马克思眼中,哲学和历史是他研究的重点,而自己本专业的法律则成为哲学和历史研究的辅助。(1)马克思最早注意到(政治)经济因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物质利益”——的作用是1842-1843年担任《莱茵报》编辑时,需要就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议题,同官方(莱茵省议会)进行论战(马克思 和 恩格斯, 2009, p. 588)。(2)与此同时,马克思虽然认为当时《莱茵报》上的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言论肤浅,但是由于自己对经济研究涉猎不深,而导致不敢对这些“肤浅的”法国思想妄加议论(马克思 和 恩格斯, 2009, p. 591)。


正好1844年前后官方取缔了《莱茵报》,马克思得以前往法国巴黎,集中精力阅读政治经济学著作,并开展相关研究。当时他完成了第一部试图从“现实的经济生活条件”来分析当时主流德意志“哲学”的著作,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但最终没能出版。1844年,他在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了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指出应该重视人的物质生活、生产活动以及从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仅仅只考察观念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这就是他所强调的“唯物”的视角。他认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克思 和 恩格斯, 2009, p. 591)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总论点


1843年以来,马克思在大量且深入地阅读和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后,得出了日后指导自己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总论点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马克思 和 恩格斯, 2009, pp. 591-592)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


1.物质生产力——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马克思在《序言》中没有明确定义“物质生产力”。按照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渡边雅男 2016;红色中国网 2020)的论述,物质生产力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而与自然界之间发生的物质交换(或译为“质料变换”)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正是人类“劳动‘力’”的出现引起了物质交换。在这个物质交换关系中,人类使用和消耗一定量的自然资源,生产出自身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以及自身所不需要的副产品;与此同时,人类自身也被改造,表现在人口的增减、人类身体条件和各种劳动技能的发展。从马克思一贯的关系视角出发,可以说“物质生产力”概念同“资本”概念一样都是关系性的概念,“资本”表示的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力”不是什么技术之类的因素,而表示的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一般从三个方面去考察作为关系性概念的“物质生产力”。(1)首先是“劳动力”,即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劳动能力。人类通过劳动力去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物质需要。(2)其次是人类劳动力所施加的对象,即“劳动对象”,包括原料(raw material,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资源,如土地、矿藏、森林、河流、气流等)和材料(processed material,以前劳动过程的产品,即加工原料所得的产品)。(3)最后是人类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而发明和改进的各种“劳动工具”(如工具、机器、厂房、办公楼、计算机软件等)。


除了从关系视角出发以外,理解“物质生产力”的概念还需要注意“物质”维度。人们通常在论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时,偏好简化使用“生产力”概念,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物质”维度。“物质生产力”——人和自然的交换关系——的运行遵循的正是“物质交换/质料变换”法则,也就是“投入产出成比例”的法则。在“物质生产”领域,人类的劳动力投入到自然界之中(即与自然界发生交换),而产出一定量的劳动产品。如果增加一定量的劳动力投入,那么劳动产品的产出也会相应地成比例增加。譬如原先投入4小时劳动可以产出1把椅子,那么投入8小时劳动则可以预计产出2把椅子。“(物质)生产劳动”正体现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关系。相应的,非物质生产领域(如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则不遵循“物质交换/质料变换”法则,劳动投入与产出并不一定成比例,这类劳动体现的也不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2.生产关系——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为了物质生产和劳动的目的,人们要为了一定的具体的劳动过程(即生产过程)的目的组织起来。在这个组织的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形成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正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同其所处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 和 恩格斯, 2009, p. 591)。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的生产关系运动,换言之,社会的生产关系承载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形式”,起着发展或制约物质生产力的作用。正是因为生产关系承载了“物质生产力”的运动,生产关系又包含三个方面:(1)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生产资料所有制”;(2)“劳动过程的组织形式”,即在劳动过程中谁占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3)“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即如何分配劳动产品。


3.生产方式——经济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指出存在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4.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个社会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 和 恩格斯, 2009, p. 591)。


5.上层建筑


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关系总和/经济结构/现实基础之上的是,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以及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又叫意识形态的形式) (马克思 和 恩格斯, 2009, p. 591)。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主要指“暴力国家机器”(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其作用主要是用暴力手段克服社会冲突。社会意识形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1)其一是塑造人们用来理解世界的诠释框架。这主要是从互动的维度来看,它关系到人类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用阿尔都塞的话叫“意识形态一般”。正是由于意识形态存在互动的维度,强调互动之中的意义解读,人类才被称之为无法超越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的动物”,始终悬在由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格尔茨 2014:5)。(2)其二是为现行社会秩序作辩护。这主要是从冲突的维度来看,马克思强调人们会利用“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意识形态来克服社会冲突。列宁和毛泽东等革命理论家和实践者,从意识形态的互动和冲突两个维度出发,既继承了对意识形态辩护功能的批判,又阐发了意识形态的诠释功能,即有助于革命者制造舆论,夺取政权。


五、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命题


命题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


命题二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会同其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命题三:这种矛盾会根据生产方式的性质,以特定的形式出现。


命题四:当潜在的矛盾发展成熟时,会迫使统治阶级设法缓解这些矛盾;但如果统治阶级做不到,就会面临社会革命。革命变革的对象包括现存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总和),以及那些与之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全部上层建筑


命题五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六、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要点


研究整个社会革命,或者说研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需要考察:(1)一是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社会“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这一方面符合“投入产出比”的“物质/质料变换”法则,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任务;(2)一是人们用来认知并维护现存冲突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如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这一方面不符合“投入产出比”的“物质/质料变换”法则,主要是其他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任务 (马克思 和 恩格斯, 2009, p. 592)。


马克思指出,研究社会革命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而不能从它的意识去判断;相反,社会意识也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以及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 和 恩格斯, 2009, p. 592)。


马克思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命题表明,人们是否能够解决某一任务,始终都依赖于具体的物质条件。如果能够解决某一任务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在生成过程中,那么人们就有可能解决它 (马克思 和 恩格斯, 2009, p. 592)。


七、几个疑问


在阅读过程中,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命题和概念存在如下疑问:


1.“生产方式”、“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的社会形态”这几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2.命题三说“这种矛盾会根据生产方式的性质,以特定的形式出现”,马克思指出了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这里有两个问题:(1)其一,这几种生产方式到底是递进关系,还是并列关系?(2)其二,针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我了解到目前学界有两种解读,一是认为这个概念体现了马克思“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残余,“亚细亚生产方式”对应的是基于水利工程的“东方专制主义”;二是认为这个概念体现了马克思的人类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即“亚细亚生产方式”体现的是中国自身的传统和特色,其内涵有待后人细致研究。那么,作为在中国的一名马列毛主义者,到底应该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呢?


3.命题五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表明人们是否能够解决某一任务,始终都依赖于具体的物质条件。如果能够解决某一任务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在生成过程中,那么人们就有可能解决它 。这里有两个问题:(1)其一,所谓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冲突的“物质条件”具体内涵是什么?(2)其二,这一命题跟历史上所谓的“唯生产力论”的关系是什么?


4.马克思在《序言》开篇说他规划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这“三大阶级”具体指什么?


点评

蒸馏水  总结得很好,解答了我对“物质生产力”的疑问  发表于 2022-5-15 13:43:5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17:35 , Processed in 0.044635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